汉朝选官制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669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朝选官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朝选官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朝选官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汉朝选官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汉朝选官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朝选官制度.docx

《汉朝选官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朝选官制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朝选官制度.docx

汉朝选官制度

汉朝选官制度

汉朝选官制度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齐涛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X年第二版【2】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纵横谈.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

8.【3】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X.

篇二:

汉朝人事制度_第四组汉朝人资1102人事制度第四组:

徐晓飞宛佳宇廖明贤史红201X年10月17日张颖何莹汉朝的人事制度汉朝(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西元25年—西元220年)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

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汉朝“汉承秦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义不断发展,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伴随着政治制度,地主阶级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许多选拔统治人才方法,主要是察举制。

选官制度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地主阶级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选拔统治人才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私人荐举、考试、任子、纳赀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交互使用。

汉代的统治者通过这些方式,的确选拔了不少人才,对我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汉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所以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和这个时期人才辈出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其流弊也很多。

汉朝的选官制度并非一开始就是定型、完备而成系统的,他有个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汉初七十年,第二阶段是武帝以后(选官制度趋于定型,但保持着多样性),第三阶段是后汉(充实和发展,更加详精)。

一、察举制:

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

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

军功地主到武帝时已经没落。

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因此,汉武帝即位后,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在除沿用上述制度外,颁行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

(一)察举制的创立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高祖下诏求贤,要求郡守劝勉贤士应诏,并书其行状、仪容、年纪,以待擢用;郡守若遗贤不举则免官。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十五年(前165年)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文帝还亲自出题策问。

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

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对策。

对策要封好交皇帝亲自拆阅,评定高下,然后酌授官职。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书·武帝纪》载:

建元元年(前140年)冬,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董仲舒就是在这次贤良对策中被列为上第的。

其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

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又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

自此,每年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历代沿袭,成为固定的选士制度。

(二)察举制的科目察举制以地方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相辅而行。

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

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

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

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标准向朝廷人才;另一类为特科,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

各郡每年按人口比例荐举孝廉,平均20万人口荐举1名,不足20万人口的郡隔年或隔两年荐举1名。

儒家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基。

可见该科主要选拔德行优良之士,借此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风尚。

但德行的考察难度较大,难免名不符实。

到东汉中,对各地荐举上来的孝廉,朝廷要进行复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变成了笔试儒家经学或公文写作,以德行为主的选拔标准也就变味了。

察举常科中还有秀才、明经等科目。

秀才(东汉时避刘秀之讳改为茂材)科主要选拔奇才异能或有非常之功的士人,明经科察举通晓儒经的人才。

另外还有选拔12至17岁之间的博通经典者的童子科,可见当时已经重视对有特殊才能儿童的培养和任用。

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科目开设是随心所欲的,名目众多。

其中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一般在遇到灾异或国家有重大问题需要探讨时,下诏让各地荐举贤良方正,由皇帝亲自策问,让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发表对策。

对策中皇帝的意,马上就可以作官或升官。

所以贤良方正在察举中地位最高。

(三)察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1)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

(2)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

(3)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察举权虽然下方到中央,但是官吏的任免权任由中央掌握,中央认可自由委派官吏。

2、缺点:

(1)察举用人的大权操纵在州郡等地方官手里,被权门势家所把持,造成作伪成风,流弊百出。

(2)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

(3)察举选才虽标明德才兼备,但实际是重德轻才。

(四)“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简单比较唐代科举制虽较汉代的察举制公平,但其亦有不足的地方,反之汉代的察举制虽有不足之处,但亦有其优点。

两汉之世实施察举制作为选举官员的制度,这时的选举制虽甚粗疏,却开后世的先河。

二.皇帝征召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征聘,是指皇帝有时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一些名士,或备以顾问,或委以政事。

征士古已有之,汉高祖晚年曾颁布求贤诏书,此后相沿成例。

皇帝的征聘往往是在私人举荐的配合下进行的,上至公卿、将军,下至郡守、县令,甚至还有普通百姓,他们都可以私人名义向朝廷举荐人才,既有各人上书表鉴,也有数人联名合荐,还包括毛遂自荐。

被荐者在被征入京师后,皇帝视其能力以

篇三:

浅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

它与我们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

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人员录用制度,尤其是从中汲取经验,对当今中国的政府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简要的论述。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

苏东坡说: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这段话,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即:

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据《礼记礼运篇》记载,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即实行世官制。

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

周世官制的特点是:

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春秋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义。

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例如:

“以客出仕”是战国最风行的仕进途径。

“客”,据史家解释,就是“宾客”。

战国以客出仕的史实中,仍以秦国最为典型。

到此,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

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

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等,其中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荐举,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吏道即由“吏”选“官”的入仕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焚书”的建议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几乎垄断了秦仕进之途。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大,幅员辽阔,国祚长久,自然需要大批官吏。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汉朝“吏员自佐吏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这么众多的官员显然需要相对稳定的选官制度培养与选拔。

考汉代选官,主要通过吏道与文学两条途径。

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制度。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

大体说来,汉武帝以前,是察举制产生、确立时期;其后则是此制的规范发展时期。

东汉末,由于天下丧乱,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魏王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这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它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

九品中正制初行时虽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隋唐之间发生了祸及天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在战争中士族主度和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逐渐兴起,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实行了1300多年,其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隋文帝于开皇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二年,又在众多的科目中首开“进士”一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所谓科举制,是一种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而选取人才的制度。

李唐王朝建立后,继续开科取士,并使之定型化。

唐初,科举考试分常举与制举两大类。

常举设的科目非常多,如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制举,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率、祥明政术可以理人等。

两种举制共设有90多科。

常举每年一次,由礼部主持;制举是皇帝据临时需要,不定期举行,取士也较少,故被视为“非正途”。

常举众科中,有的是偶尔设置,有的很快停止,只有明经和进士经常举行。

明经考试主要考背诵,易中;进士考诗赋,须构思,故难考。

进士虽难考,但考中后容易飞黄腾达,故时人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的认识,说明人们比较推重。

后来进士科独盛,士子更是趋之若鹜。

两宋时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以及宋之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都无一例外地延用了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

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

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但随着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度发展,明清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尤其是内容空虚、形成呆板的八股文,牢牢主宰着当时的科举考试,造成社会空前的大悲剧。

所以科举制极盛之日,也是它走向没落、衰亡之时。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从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从上述不难看出,世官制时代与奴隶社会、察举制时代与封建社会前半段、科举制时代与封建社会后半段,基本相若。

因此可以这样说,世官制是奴隶社会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分别是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与后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

当然,标志意义的选官制度并不等于唯一的选官制度,特别是随着国家机器的日益复杂,官僚机构的日益完善,统治者总是采取多种途径来选用官吏,以达到政治上的平衡。

在世官制时代,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实行世族世官,而大夫以下的低级官吏皆出自“乡兴贤能”即“乡举里选”。

在察举制时代,察举固然是选官制度的主体,但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仕途还有征辟、太学生、任子等。

科举制时代,科举无疑是最重要的选官途径,但科举之外,还有多种选官途径,如学校试、封荫、吏道、荐擢等。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和原理通过回顾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可知自三代到明清,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显然独具特色,其系统、完整、严密与

 

附送:

汉语学习调查报告

汉语学习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留学生学习汉字的调查报告关于留学生学习汉字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备受重视,虽然近几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对于如何教好汉字我们仍无系统的研究。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决定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情况进行调查,从中发现问题,掌握留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汉字学习方法、困难和需求,以便找到更好的汉字教学方法。

二、调查内容及对象(后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然情况的调查,如姓名、国别、母语、学习汉语的时间与地点等;第二部分是四道选择题(可多选),涵盖了对汉字特点的了解情况、字音字形方面遇到的问题、学习汉字的策略及汉字教学顺序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五道表述题,主要针对的是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基本态度、看法等。

201X年10月我们小组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完成了调查。

为使调查具有一定的兼容度,发放问卷时尽可能做到了选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象,但主要以“非汉字圈”的学生为调查主体,但由于问卷内容比较专业,所以我们的调查对象集中在高班(五班以上,包括五班)。

具体情况如下:

问卷发出48份,回收31份。

接受调查者分别来自9个国家(哈萨克斯坦9人,俄罗斯4人,美国3人,日本4人,法国3人,波兰2人,西班牙1人,乌兹别克斯坦1人,乌克兰4人),其中研究生(汉国教B班)4人,其余为高年级(

5、

6、

7、8班)学生,他们学习汉语的年限平均为3年。

三、反馈的信息与分析

1、分类和方法为便于观察分析母语及文化背景对汉字学习的影响,我们将调查对象进行类归:

“汉字圈国家”学生为A类(4个日本学生)“非汉字圈国家”为B类(其余学生)问卷中选择题和表述题各五道,我们拟对问卷反馈的信息采用不同方法加以整理说明:

选择题答案表格形式反映,表述题的答案综合介绍。

2、选择题的统计和分析

1你了解汉字的下列特点吗?

以上结果说明:

(1)绝大多数学生对汉字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其中“汉字文化圈”内学生相对来说比例更高,因为他们母语中也有汉字。

但是使用汉字并不代表真正了解汉字,而且很有可能因此反而忽视对汉字的继续深入认识,在这方面缺乏动力和压力。

(2)超过50%的同学知道形声字声旁的判断、形声字形旁的判断,但对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的认识较少。

这说明学生学习汉字时对汉字个体已有感官的认识,但还没有宏观上的把握,也就是说积累还不够。

另外,也反映出学生记忆汉字的一种方式是依据声旁和形旁的提示。

2你学汉字初期遇到什么困难?

表一:

读表二:

写以上结果表明:

“读”:

(1)“一个读音有多个汉字”是最大的困难,“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问题最少。

在大多数语言当中,尤其是拼音文字语言中,读音和书写形式基本一一对应,而汉语中的同音字很多,他们容易弄混,很难把握。

多音字不同读音对应不同意义,这个相对比较好理解。

(2)其他几方面问题,无论在A类还是B类学生中都存在。

结合上一题,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虽然了解汉字形声字形旁声旁的各自特点,但具体到汉字时这正成了学习的难点,比如声旁相同的一系列汉字读音相近但又不尽相同。

“写”:

(1)最大的问题是“认识的字不会写”,即读写分离。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十分重视精读,虽然也明确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一直未找寻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就造成了这种读写脱节的现象。

(2)其实“笔画多、不知道笔顺”,都可以归结为“汉字结构复杂”,很多人没有选择“不知道笔顺”,这说明他们并为意识到汉字内部的书写规则,只是看到了汉字的整个形体。

总:

的来看,学生在读音方面的问题多于书写,这与汉语拼音系统特殊性及汉字的书写特征密切相关。

但是从A、B两类学生选择差异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差异:

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习惯字形思维,而其他的学生则更多是语音思维。

3你学习汉字使用过哪些方法?

以上结果表明:

(1)几乎没有人用母语记音。

我们的调查对象全部都是成年人,他们在学习汉语之前已有了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知道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学生记忆汉字的策略主要是使用汉语拼音和边写边念。

学生在学习汉语一开始就开始接触拼音并能很好的利用这个工具,做到音形相结合。

同时启示我们,语音教学贯穿始终,在汉字教学时也应多利用读音促进汉字记忆。

(3)能利用汉字形旁和声旁的表意表音作用帮助汉字学习。

4你喜欢那种汉字教学顺序?

以上结果说明:

两种习字顺序比例并不悬殊,选择“先偏旁后整字”的学生略多一些。

说明我们应该在汉字教学中结合两种顺序,在开始先教偏旁后组合成整字,在一定的积累之上再分析归纳偏旁。

3、表述题的综合分析有20人用汉语作答,9人用英语,2人英汉交杂。

3.1你对汉字感兴趣吗?

学习汉字之前对汉字有哪些了解?

本题调查留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知识。

由于特殊的母语背景,将把A、B两类学生分开讨论。

A类学生中3个人的回答都是不感兴趣,因为日本人也用汉字,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了,这对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事;另一个学生对象形字感兴趣,对简体字不感兴趣。

B类学生大多在学习之前对汉字没什么了解,少部分学生知道汉字很美丽、很多、历史悠久、像图画、很难,但这些了解都仅仅停留在最表层,虽然如此,绝大多数都对汉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们在汉字教学的时候也因该对这两类学生区别对待。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B类学生学习态度较积极,进步很显著,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对汉字的了解会从感官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原来一些混沌的概念变得清晰,特别是不再把汉字看作一幅幅图形,而懂得他们是语言的书面符号,存在一定的规律。

A类学生则进步比较困难,因为已有一定汉字基础者容易满足于“知其然”的表象,有待于在“知其所以然”方面继续提高,对待他们主要在日汉形近字的对比上。

3.2你觉得学习汉字对学习汉语重要吗?

有没有必要学习汉字?

本题考察的是留学生对汉字学习的更深层次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学习汉字对汉语很重要,认为比较重要、不重要、不知道的人分别有一个。

回答不重要的学生觉得如果单纯为了旅游或者像“食堂、学生、中国”这样的字不重要。

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学习汉字的原因多种多样:

a、如果不会汉字就无法读写;b、学习汉字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利于找工作;d、汉字很特别;e、学习汉字利于学习汉语词汇;f、口语和文字并重。

这些原因也反映出了留学生学习汉字的部分动机,为我们的汉字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3.3你觉得汉字难不难?

为什么?

本题是调查的是留学生对汉字的基本看法。

A类学生中只有一个人回答不难,其他三人认为汉字难,认为汉字太多、笔画多的难记,但比起其他语言还可以;B类学生60%以上认为汉字很难,20%左右的认为有点难,剩下的20%认为不太难。

持“汉字难”观点的学生,其理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a、汉字太复杂(数量太多、笔画太多);b、记忆难度大(难记、易忘、记忆用时长、与意思联系不起来);、与母语字母差异大。

持“汉字不难”观点的学生有以下理由:

a、母语中也有汉字;b、对学习汉字抱有乐观的态度(“刚开始很难,可是后来越来越容易”,“只要我用多一点时间去写,就不会觉得汉字难”……)结合表述题的第一题,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汉字圈的学生普遍认为汉字不难,但对汉字却没兴趣;非汉字圈的学生恰恰相反,汉字对他们来说虽然很难,但却兴趣浓厚。

3.4哪些方法对你学习汉字有帮助?

本题是调查学生个人有效的习字策略,可以对课堂对外汉字教学有所启示。

两人未作答。

主要有以下方法:

a、多写(抄写、写文章);b、多看书、看电视;、边念边写;d、经常复习;e、查字典、用拼音辅助;f、学习汉字的起源和偏旁等。

其中方法a、b、、d都是从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来谈的,方法e、f是借助其他工具帮组记忆,或者依靠其他途径提高兴趣。

我们想,汉字教学也应当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在一定阶段启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提起学生兴趣,也可以使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相辅相成,均衡发展。

3.5你写过错别字吗?

是哪些字?

请举例。

本题调查留学生错别字星狂,以探讨教学应强化的环节。

错别字的出现是汉字学习中的正常显现,所有的回答都肯定自己写过错别字。

A类学生受母语影响很容易写成日本字,B类学生的错误情况各异。

根据所举的例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繁简字混写:

如绞丝旁、言字旁等偏旁写成繁体的形式;

(2)与本国文字混淆:

如“强调”的“强”又上部分的口写成撇

篇二:

对外汉语专业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关于斯里兰卡学历班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文系09级对外汉语版谭璐0940404041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但要更好地开展教学,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这次教育实习我们主要教的是长沙理工大学斯里兰卡学历班的留学生,因此我对该本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如下调查,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调查目的

1.了解斯里兰卡学历班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

2.分析斯里兰卡学历班留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

3.找出改善留学生学习状况的方法,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经验。

二、调查对象及其方式斯里兰卡学历班总共有18名留学生,因有十名学生来自斯里兰卡(四名男生六名女生),与另外五名来自安哥拉的留学生(四名男生一名女生)都是第一年学语言,后四年在长沙理工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并完成学位,故称斯里兰卡学历班。

除这十位斯里兰卡留学生和五名安哥拉留学生外,还有一位来自东欧摩尔多瓦的二十三岁男生(有汉语基础)、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女生(转校插班生,已在中国呆了四年)和一位来自蒙古的已婚男学生,他们是作为半年的语言生来这里学习的。

在年龄上,斯里兰卡学历班最小的20岁(来自斯里兰卡)最大的25岁(已婚学生巴图),其他的大部分集中在21~22岁。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斯里兰卡留学生进行整体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选出几名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口头问答。

三、调查结果

(一)学习动机。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0%取决于于非智力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