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578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7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docx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

1在山的那边2

2走一步,再走一步4

3、短文两篇(蝉,贝壳)8

4紫藤萝瀑布11

5童趣15

6理想18

7短文两篇20

8人生寓言23

9我的信念26

10《论语》十则27

11春29

12济南的冬天33

13夏感38

14秋天40

15古代诗歌四首42

16化石吟45

17看云识天气47

18绿色蝈蝈49

19月亮上的足迹50

20山市52

21风筝54

22羚羊木雕57

23散步59

24诗两首61

25《世说新语》两则64

26皇帝的新装67

27郭沫若诗两首69

28女娲造人73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74

30寓言四则78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3、通过解决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诗歌的语言,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为大家讲述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山的那边》: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两对父子去爬山,当他们大汗淋漓的爬上山顶时,一个小男

孩问他的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答道:

“是海。

”孩子又问:

“海大吗?

”“大,很大很美。

”“海上有什么?

”“有渔船,还有一艘大轮船,上面还有很多人。

”小孩子兴奋极了,眼睛里透出闪亮的光芒。

另一个小男孩也问他的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他的父亲说:

“山那边还是山,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啊。

”孩子无语。

若干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个孩子的父亲相遇了,一个衣衫褴褛、满面憔悴,一个则西装革履、满面红光,在认出彼此之后,开始了他们的谈话。

“老哥哥,看来你的日子过得好啊,这是为什么?

”“是我的儿子有出息啊,他上学时成绩优异,考上大学,后来又靠自己努力创办了一家公司,我才有了今天啊。

”“唉,我的儿子只能在山上放羊,我的命真苦啊。

你的儿子咋那么有出息?

”“我儿子说,正是因为当年爬山,我告诉他山那边有海,才让他有了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世界的愿望,才使得他发奋读书,创下今天的一番事业。

”老人无语……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同学们一定知道事业有成的那个男孩为什么能够成功?

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怀着梦想走出大山的人,他就是王家新,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在山的那边》,看看他是怎样走出大山的?

请同学们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划分诗歌朗诵节奏及重读字词,准确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诗中的“山”和“海”各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为什么说“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4、“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一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想?

5、、“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三、自学

学生根据设定的学习目标自学。

四、互教

(一)学生互教

1、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将学习目标1的自学结果相互交流,并大声朗读

2、将学习目标中未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互教,明确答案

3、对学习目标中的疑难问题作记录

(二)师教生

1、师配乐配画面进行范读,进行朗读知识讲解并指导,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2、对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交给其他小组成员解决,如不能解决则由老师讲解。

明确:

“山”指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海”是指理想境界。

3、提示:

体验失败或者挫折的内心感受以后而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的过程,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了;另外,关键是要弄清“枯干”的含义——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所以,这句话说的是,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4、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5、提示:

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五、当堂训练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完成以下练习题以自测和巩固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朦胧________痴想________一瞬间________

凝成________喧腾________诱惑________

2.阅读全诗,然后按后面的题意答题。

(1)“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3)“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对我来说为什么是一种“诱惑”?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里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这光辉灿烂的“全新的世界”的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3、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

“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句子:

鸟在歌唱。

(二)学生完成练习题之后,师出示答案,学生前后桌交换互改。

师对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了解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

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

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

——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

岩石架有多高?

——约20米;约7米。

3、复述:

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

顺序、倒叙还是插叙?

——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

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我”的惊恐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

(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

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

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

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经验”有两层意思:

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

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

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

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

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

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

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

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

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

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

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

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

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

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

有句话说:

“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

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

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困难。

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份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

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

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

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

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

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

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

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

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

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

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

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

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

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

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3、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说,一粒沙里看世界,许多深刻的道理恰恰是从最平常甚至是最细微的事物里领悟到的。

今天,我们来赏读两篇小短文,看看从夏蝉、贝壳这些小小事物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头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2.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

扬在何处?

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

不管生命是否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

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

“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

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打动自己,打动别人。

四、作业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

4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

2、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2、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

3、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教学难点:

对人生的感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接触过不少花草树木,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植物呢?

为什么?

女同学一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譬如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