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569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师文档新人教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012课标卷,43

(1)题,6分

综合题

内容探究:

多选用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等反映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的图像为载体,从“某区域/某类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链条中选取某些节点设置问题,包含“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形成原因”的因果关系问题,强调“地”与“理”的融合。

其中自然灾害的类型主要是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形式探究:

综合题为主,分值为10分,难度系数为0.7左右。

热点探究:

中国多地陷入严重雾霾,新疆于田7.3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四川康定6.3级地震,智利8.2级地震引发2米高海啸,阿富汗东北部发生山体滑坡造成至少2100人遇难,印度洪水和“哈德哈德”飓风,日本的热带风暴“玲玲”和“剑鱼”。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2015课标Ⅰ,43题,10分

2015课标Ⅱ,43题,10分

2014课标Ⅰ,43题,10分

2014课标Ⅱ,43题,10分

2013课标Ⅰ,43题,6分

2011课标,43题,10分

综合题

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2013课标Ⅱ,43题,10分

综合题

防灾与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013课标Ⅰ,43题,4分

2012课标,43

(2)题,4分

综合题

考点一 地质灾害与防治

[知识精

析]

1.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原因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

表现

岩层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表震动

岩浆沿地表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

饱含泥沙、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

破坏性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分布规律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大西洋洋底

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覆盖差、多暴雨的山区

我国分布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目前我国活火山分布较少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多发原因

多为构造地震:

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会处,地壳不稳定,岩层活动频繁。

也有陷落地震和人为诱发地震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剧烈

自然因素:

多高原、山地,地形起伏大;多地震;暴雨集中

人为因素:

对植被破坏严重;不当的工程建设

防御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滑坡、泥石流)

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如下所示:

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 地质灾害的成因

1.(2014·课标Ⅰ,43,10分)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10分)

【审题突破】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断裂带”“强烈地震”“多次①降雨”等。

(2)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说明”“地震后”“②次生地质灾害严重”“原因”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分析思路

1.地震的成因及防御

(1)形成原因:

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③浅源地震;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⑤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⑥震区交通不便;⑦诱发其他灾害等。

(3)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加强国际合作等。

2.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3.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命题角度二 地质灾害的危害

2.(2013·山东文综,33,10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6分)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4分)

解析 第

(1)题,从地形和降水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以看出甲地的等高线比乙地密集,坡度比乙地大。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太行山脉),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

甲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2)题,题意要求是“据图说明”,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如果丙地发生泥石流,主要会对铁路、河流造成影响。

答案 

(1)甲地。

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考点二 气象灾害及防治

[知识精析]

1.主要气象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①广阔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②充足的水汽;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

狂风、暴雨、风暴潮

干旱

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

水分极度缺乏

寒潮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

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

2.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成因

特点

防治措施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寒潮

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春秋季节危害最大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春旱

华北

3~5月

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引水灌溉;改进耕作制度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风沙天气

东北、华北、西北

冬春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

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风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3.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规律

(2)空间分布规律

4.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 气象灾害的成因与防御

1.(2015·福建文综,40B,15分)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时间主要是7、8、9、10月,属于夏、秋季节。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此外风暴潮的形成还与河流流量的大小、天文大潮的叠加有关。

(2)题,风暴潮的防御措施可以从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分析。

答案 

(1)季节:

主要集中夏、秋季节。

原因:

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或与天文大潮相逢),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

(其它言之有理,酌情即可)

命题角度二 气象灾害的危害

2.(2013·课标全国Ⅱ,43,1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题。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解析 不同农作物都有其自身生长节律和对生长期的要求。

东北地区纬度相对较高,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4月份的持续低温进一步压缩了农作物的生长期,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节律,会导致其产量和质量下降。

答案 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

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

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考点三 水文灾害及防治

[知识精析]

1.我国的水文灾害

类型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影响

洪水灾害

暴雨洪水

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台风、锋面等引起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

①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②易导致涝灾发生

融雪洪水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对农业影响较严重

冰凌洪水

初冬和初春。

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冰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对交通影响较严重

风暴潮灾害

台风风暴潮

7~10月(8、9月最为集中);东南沿海

台风(热带气旋)引起

影响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工业、交通、海洋渔业等

温带风暴潮

春季和秋季;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

温带气旋

2.中国的洪涝灾害

(1)分布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多发的原因

①气候:

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

②地貌:

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③水文:

河流众多。

3.洪水中的救助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因此做好防洪准备,在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

具体如下: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 水文灾害的原因

1.(2015·课标全国Ⅱ,43,10分)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审题突破】

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

(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

“沿海地区城市”“严重①涝灾”“时有发生”等。

(2)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

“分析”“M市”“重度涝灾”“②自然原因”等。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答案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

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御措施的分析思路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

(1)来水大。

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

影响因素:

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

影响因素: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洪涝治理措施的分析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命题角度二 水文灾害的防御

2.(2013·课标Ⅰ,43,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10分)

解析 洪灾的成因应从气候、地形、河流水系特征、居民点位置等方面分析。

针对该区域出现洪涝的原因,措施应从居民点转移和修建水库、大坝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 原因:

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

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

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主观题常考的15

题型之十四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类题目

[题型解读]

 自然灾害在新课标高考试题倒是中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设置一问或两问,问题多以自然灾害的类型判断、分布、成因、危害及防御为考查重点。

[答题模板]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自然灾害分布

时间(季节)、空间(地区)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较少)。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增加)

自然

灾害

成因

自然原因

气候、地形地势、土质、土质构造、生态环境

久旱无雨(持续性降水)导致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加剧了旱涝灾害;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断层发育);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人为原因

经济活动、经济水平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围湖造田导致泄洪能力减弱;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防灾措施

人工工程、监测预报、防范意识、应急机制

工程措施:

修建××减灾防灾工程;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典题示例]

 (2014·课标Ⅱ,43,10分)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10分)

【阅卷抽样】

【阅卷点评】

(1)回答不全面,在分析图文信息时只是看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月份,忽视了每个月都存在地质灾害的现象和地质灾害发生最多的月份。

由于回答不全面,此问得2分。

(2)不能够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原因分析。

该题虽然从地震的角度回答,但是由于考生对6、7月份灾害次数的差异缺少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不具备统计图所示的规律,因此该回答错误,得0分。

【自我纠错 规范答题】

 

答案 特点:

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模板应用]

 [2014·福建文综,40(B),15分]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9分)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

(1)题,当鄱阳湖的水位低于与之相连的长江水位时,长江水倒灌进入鄱阳湖,鄱阳湖的水难以流入长江,因此滨湖地区会积水成涝,分析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时间为6~9月。

其原因包括滨湖地区地势低洼,此季节降水多,河水水位高于湖水水位等。

(2)题,防治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如退田还湖、调整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灾害的预报等)。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答三点即可)

课后作业提升

1.(2016·陕西西安联考)下图为浙江省风暴潮高潮位达到各警戒级别比例逐月分布图,其中红色、橙色和黄色代表超过当地警戒水位由高到低变化。

读图,完成下题。

据图归纳浙江省风暴潮高潮位超警戒潮位的时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浙江6~10月份遭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尤其是8、9月还出现了红色预警。

这主要是夏、秋季节该地受夏季风影响较大,同时台风频发,因而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显著。

答案 风暴潮主要集中在6~10月份,其中8、9月份最多。

原因:

夏、秋季节该地盛行东南风,台风等热带气旋频发,加剧风暴潮的危害。

2.(2012·福建文综,40B,15分)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

下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9分)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6分)

解析 第

(1)题,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地区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该区域地形坡度大。

因而该区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

(2)题,主要从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命安全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3.(2013·福建文综,40B,15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9分)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解析 第

(1)题,冻害主要会对农业及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产生影响,造成农业减产;P地周围山岭环绕,北面开口,冷空气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且P地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冻害严重。

(2)题,农业中冻害的防治措施应主要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出发,同时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发展农业科技,培育一些耐寒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4.(2012·课标文综,43,10分)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4分)

解析 第

(1)题,灾害甲位于美国西海岸,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应为地震。

灾害乙位于美国东、南部沿海,临大西洋及墨西哥湾,是飓风影响的地区。

(2)题,针对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应加强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进行防灾的教育和培训,修建防御设施等。

答案 

(1)甲为地震。

(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

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5.(2015·课标全国Ⅰ,43,10分)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

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

因。

解析 本题考查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

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势低平、海水顶托)、气候(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水系发达)等方面回答。

读图文材料可知M城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集水面积广,海水顶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答案 M城

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

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

降水量大而且集中。

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6.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

月雹日指月降雹的天数,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省冰雹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看出,雹灾主要发生在3至9月,其中集中于5至8月,6月最多,其他月份无雹灾,雹灾在时间上年内分布不均匀。

结合该省所处在东南沿海可知,此季节冷暖气流在此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