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3239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活用和文言句式

第3讲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考点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3大类。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的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释义:

像翅膀一样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释义:

向上;向下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释义:

用箕和畚

(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

在朝廷上

(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释义:

从小路

(6)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释义:

一天比一天

(7)吾得兄事之(《鸿门宴》)释义:

像对待兄长一样

(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释义:

在早晨;在傍晚

[规律总结]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工具与方式,译为“像……一样”“用……”。

如上面“翼”“兄”“箕畚”。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如上面“廷”“上”“下”“间”。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一……比……”。

如上面“旦”“暮”“日”。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释义:

驻扎、驻军

(2)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释义:

命名

(3)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释义:

称王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释义:

使眼色

(5)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释义:

做标记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释义:

游水

(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释义:

登记

[规律总结]

1.两个名词(或后一个为代词)连用,句中又无作谓语的动词,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名词+名词(代)。

如上面“籍”。

2.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副词作状语+名词。

如上面“目”。

3.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名词+补语(介宾补语)。

如上面“军”。

4.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形式:

能愿动词+名词。

如上面“王”和“水”。

(三)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释义:

使……为王

(2)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释义:

使……放下

(3)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释义:

使……成为边疆

(4)吾从而师之(《师说》)释义:

以……为师

(5)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释义:

以……为侣;以……为友

(6)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释义:

使……长肉

[规律总结]

1.判断方法:

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使(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宾语怎么样”是使动,“认为宾语怎么样”是意动。

2.翻译方法:

①意动——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②使动——主语把(使)宾语当成(变成)[名词]。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追亡逐北(《过秦论》)释义:

逃亡者;败北者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释义:

地里的收成;家里的存粮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释义:

到达的人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释义:

恩惠

(5)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释义:

见到的景象

[规律总结]

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如上面“至”“见”。

2.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

如上面“出”“入”。

3.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有时动词前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动词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的动词要活用为名词。

如上面“赐”。

4.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

如上面“亡”“北”。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释义:

使……起舞;使……哭泣

(2)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释义:

使……活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释义:

使……退却

(4)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释义:

使……漂浮

(5)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释义:

使……迁移

(6)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

使……担负、承担

(7)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释义:

使……跟从

[规律总结]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有宾语。

如图示: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一般可译为“为……”。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释义:

为……而死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释义:

为……哀叹

(3)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释义:

为……哀叹

[规律总结]

动词的为动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

如上面“死”。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

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如上面的两个“哀”。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在特定情况下,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因表达的需要,临时改变词类用作名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宾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释义:

缺少的东西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释义:

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

(3)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释义:

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4)其人居远未来(《荆轲刺秦王》)释义:

远方

(5)沛公今事有急(《鸿门宴》)释义:

危急的事

(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释义:

艰险的地方;遥远的地方

(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释义: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高明的地方

[规律总结]

1.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在句中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就活用为名词。

如“贤”“少”“长”“远”“急”“小”“大”。

2.形容词用在数词和“其”“之”“于”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美”“难”“乏困”“险远”“明”。

(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常见的句子结构形式为“主—动—宾”。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释义:

照明

(2)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释义:

与……交好

(3)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释义:

显出白色

(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释义:

走到尽头

(5)位卑则足羞(《师说》)释义:

觉得羞耻

(6)衡少善属文(《张衡传》)释义:

擅长,善于

[规律总结]

1.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

能愿动词+形容词。

如上面“明”“穷”“羞”。

2.形容词带宾语(名词或代词)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

形容词+宾语。

如上面“善”。

3.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时,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动词。

如上面“白”。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释义:

使……快

(2)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

使……急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释义:

使……弱

(4)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释义:

使……破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释义:

使……错

(6)空以身膏草野(《苏武传》)释义:

使……肥沃

(7)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释义:

使……完好无缺

[规律总结]

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如下图: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考点感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总结这些词使用的规律。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释义:

以……为奇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

以……为羞(觉得……羞耻)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释义:

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4)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荆轲刺秦王》)释义:

以……为迟

(5)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释义:

把……看作相等

(6)单于壮其节(《苏武传》)释义:

以……为壮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释义:

以……为美

[规律总结]

形容词描述的性质或状态是“主语认为宾语”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

如下图:

考点二 文言句式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是: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

其他如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句式等,《考试说明》虽未作明确要求,但这些句式对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需要重点掌握。

文言句式往往在断句题和翻译题中作为断句的依据和翻译的采分点重点考查。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类型表示判断:

类 型

例 句

“……者……也”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者”“者也”句

①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也”字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无标志句

①臣本布衣(《出师表》)

②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③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

用“为”“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用“乃”“则”“皆”等表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用“非”或“匪”表否定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②所守或匪亲(《蜀道难》)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

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王导为扬州,辟从事。

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

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

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

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

“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

体小不安,令人喘息。

”导觉之,谓和曰:

“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由是遂知名。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

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译文:

 

  

(2)导觉之,谓和曰:

“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译文:

 

 

 

解析:

(1)句中的“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2)句中的“实为海内之俊”是用“为”表判断的判断句。

参考答案:

(1)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

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

(2)王导醒了,对顾和说:

“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东南之人才,实在是海内之俊杰。

参考译文:

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

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

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

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

周顗遇见顾和,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

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对着他打瞌睡。

顾和想把他弄醒,因而对同席而坐的人说:

“从前常听同族的叔父元公说王公协同辅佐中宗,保全江南。

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

”王导醒了,对顾和说:

“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东南之人才,实在是海内之俊杰。

”从此顾和就出名了。

(二)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以下类型:

类 型

例 句

“于”字句:

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

见+谓语或:

见+谓语+于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

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字句:

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所”“为所”句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

①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

早丧母,事继母甚谨。

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

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

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

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

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

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

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

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

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_(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

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

译文:

 

  

(2)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

译文:

 

 

 

(3)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

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译文:

 

  

解析:

(1)句中的“为东魏所诛”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句中的“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是“被”表被动的被动句。

(2)句中的“或免虏掠”是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

(3)句中的“后为人所告”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

参考答案:

(1)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

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

(2)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

(3)后来被人告发,囚送至河东。

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参考译文: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

早年丧母,侍奉继母十分孝顺谨慎。

成人时喜好学习,背负书籍到三河拜师,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

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

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两天没吃饭。

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

在晚上爬行着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有机会把食物给继母。

回家后又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名,在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

后来被人告发,囚送至河东。

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三)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句子就叫宾语前置句。

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类 型

例 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

父为朔方军将。

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

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

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

“死固分也,何复贷为?

”诸将壮之。

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

翰谓监军李文宜曰:

“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俄加金城郡太守。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翰谓监军李文宜曰:

“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译文:

 

  

解析:

句中的“尚欲何之”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尚欲之何”。

参考答案:

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

“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居于营州。

(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

王思礼熟习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

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

(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

“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

”诸将认为他很壮烈。

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

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

“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

”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太守。

(四)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有五种类型:

类 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承前省略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中省略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

省略谓语

承前省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蒙后省略

因跪请秦王(击缶)。

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共喻省略(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

”曰:

“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宾语

动词宾语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介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介词

介词“于”省略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介词“以”省略

陈胜、吴广皆(以)次当行(《陈涉世家》)

介词“自”省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自)日边来(《望天门山》)

省略兼语

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

“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

 

(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

 

(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

 

解析:

(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

(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

(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

参考答案:

(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2)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3)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

年少时爱好学习,广博涉猎书籍,擅长言辞。

20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

(高干)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

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善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仲长统对高干说:

“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

”高干向来自视甚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

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

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

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