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9051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5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

《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综合分析题.ppt

2019年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综合分析题,射洪中学杨冰,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

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且往往从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分析判断等。

每个选项的特点均由“概括+分析”两部分构成,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一两件事情,印证所概括的观点。

就近几年高考此类题的特点来说,一般是“概括”部分基本正确,而错误基本都在“分析”部分。

也就是说,往往在分析的某一点上出现错误,因此,在分析判断选项表述正误时,就应针对设误点进行针对性比对,方能快准解题。

真题分析(2017全国卷)P10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选项分析:

A项,对应信息:

第一层(赵熹字伯阳远相避也),因仇家患病,不愿乘人之困。

B项,对应信息:

第三层(邓奉反于南阳王无复言),谴责邓奉谋反,诛杀李子春。

C项,对应信息:

第四层(时平原多盗贼百姓歌之),诛杀盗贼首领,推行义行,皇上答应了他,并将这些“余党”迁往颍川、陈留。

D项,对应信息:

第五层(二十七年,拜太尉谥曰正侯)。

通过对应信息比对,我们不难发现,C项有误,是“皇上将这些“余党”迁往颍川、陈留。

”从“人物角度设误属张冠李戴”“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从增添内容角度属无中生有。

依据题意故选C。

一、洞悉5大设误角度,明确思维着力点,如何快准地判定分析综合题?

角度一:

比对人物误解形象张冠李戴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时序颠倒空间错位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归纳不全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除内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角度五:

比对关系改变因果事件杂糅,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上述五个不对角度和十个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判断正误。

分析类例,角度一:

比对人物,典例演练1,【选项】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原文信息】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从文言文蒙前省略主语的特点分析,给出的原文的前两句是表述的谢混的做法,最后一句有三个主语,“号曰微子”的主语是前一句的主语“混”。

这样反而分析,“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主语是“混”不是“弘微”。

属张冠李戴。

典例演练2,【选项】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原文信息】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曲解原文,原文“使(之)谕以指意”的意思是:

派他前去告谕旨意。

对点练习,【选项】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

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原文信息】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欧阳伯和墓志铭选自张耒集,有删节),(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根据原文最后一句“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属张冠李戴。

分析类例,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典例演练1,【选项】C.则天不同意追究易之等人的罪,宋璟不顾安危坚持劝说,他认为易之等人虽然在案发前自首,但他们犯的是谋反罪,不能原谅。

【原文信息】张易之与弟昌宗纵恣益横,倾朝附之。

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言涉不顺,为飞书所告。

璟廷奏请穷究其状,则天曰:

“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

”璟曰:

“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

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旧唐书宋璟传),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易之等人是在案发后才自首的。

典例演练2,【选项】A.韩延寿治理颍川期间,根据当地俗多怨仇的情况,教民以礼让为先,并制定各种法律,导民向善,使颍川得以大治。

【原文信息】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

为颍川太守,俗多怨仇。

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百姓遵用其教。

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之,因其迹而大治。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黄霸代之,因其迹而大治”可得出,颍川大治不在韩延寿治理期间。

对点练习,(2014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

出为湖广右参议。

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

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文曰:

“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

【选项】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

他在南京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邻境争地一事;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原文为“为湖广右参议”“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而选项的表述为“他在南京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把“湖广”说成“南京”,属地点暗换。

分析类例,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典例演练1,【选项】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

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原文信息】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这里的“赍”是“赏赐、给予、分发”的意思,而不是“筹措”的意思。

典例演练2,【选项】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原文信息】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

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周访传),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把文中的“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其实“采纳”指接纳贤良,听取别人的建议。

对点练习,【选项】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原文信息】侯弘文,奇士也。

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象昇上疏救,不得”的意思是“卢象昇上疏求救,没有成功”。

因此该选项中“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

分析类例,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典例演练1,【选项】C将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

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

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原文信息】英宗即位,(将贵)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

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

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

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

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英宗很生气”于文无据,文中只有“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

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

”的说法。

属无中生有。

典例演练2,【选项】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原文信息】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

”,(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杀二宦者”错。

原文中说的是:

“别求类状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意思是说“另外找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杀死和斩杀了十几个犯了死罪的人”,也就是说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也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

故选项以偏概全。

对点练习,【选项】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

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

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原文信息】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

“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

“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

“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宋史许将传),(2017年课标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只是说许将回来后向朝廷报告此事,皇帝认为他做得好,文中并没有说“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属无中生有。

分析类例,角度五:

比对关系,典例演练1,【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原文信息】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

“公意乃尔,朕复何望!

”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

“陛下今何在?

”左右曰:

“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

“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

(201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误,原文“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炀帝大怒”与“宇文化及杀害他”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典例演练2,【原文信息】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

“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陈,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去。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