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2868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x

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

历史试题

第I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

A 甲骨卜辞不是祭祀活动,材料没有说祭祀活动,排除B项。

材料只能反映出在农业生产中有“求年”等活动,但不能由此判断出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另外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从“受禾”“求年”“有足雨”只能看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而不能看出当时的自然环境是否恶化,故D项错误。

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从材料内容可知,它涉及农业生产,因此可以得知农业生产在当时已经是重要的经济活动,故A项正确。

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

B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是宗法制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突出表现。

A、D两项虽然是史实,但不是宗法制的表现,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而这两项不是血缘关系的体现。

C项不符合史实。

3.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答案:

C 直接取代篆书的是隶书,故C项正确。

A项属于篆书,B项属于楷书,D项属于草书。

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

“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

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答案:

D 该故事的主要内容是:

某宫女为心仪的兵士作诗,此事被唐玄宗得知后,没有向她问罪,反而成全一桩姻缘。

因此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这种开放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宫女主动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二是唐玄宗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D项。

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答案:

A 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赋税的形式的变化无法体现政策的改变,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控制内容,排除D项。

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礼乐是治平的膏粱,而刑政是辅佐礼乐的,故排除A项,而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政策和儒法的治国思想,故排除C、D两项。

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

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

答案:

C 《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排除A项;《齐民要术》成书于北朝,排除B项;《石氏星表》成书于唐朝,排除D项;《九章算术》成书于汉,故选C项。

8.下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答案:

B 图片上面是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因此图片内容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内容,排除A项;材料虽然与家庭有关,但无法反应家庭关系,故排除D项;图片无法反映夫妻伦理观念,故排除C项。

9.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

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答案:

C 由材料信息可知,山区、平原、海滨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政治主张,由此可见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有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不同派别的不同政治主张,没有强调他们之间的对立和不可调和,故排除A项;主张最激进的不是工商业者,故排除B项;各个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故排除D项。

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

B 由材料信息可知,国会有宣战权和募兵、征兵权,而总统有兵权,因此这体现了国会与总统之间的分权与制衡,故选B项。

11.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

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D.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

D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虽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没有国王的印章的批文是不合法的,因此才会出题干中的情境,故选D项。

12.魏源说: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

”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D.托古改制

答案:

D 由“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可知,魏源强调历史的发展,要善于“变古”。

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B、C三项都强调变法和材料意思一致要“变古”,而D项强调借助古人来进行变法,因此它与题干材料思想差异最大,故选D项。

13.1875年,郭嵩焘奏称: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答案:

B 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中国学习“末”,想转弱为强“恐无此理”,因此这是对对洋务运动的否定,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故B项正确。

材料反对中体西用,排除A项;材料实质上是提倡学习“西方立国之本”,故与顽固派主张相反,因此排除C项;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故排除D项。

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

B 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因此这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

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且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排除A、D两项。

15.下图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

A.日本B.德国C.苏俄D.法国

答案:

A 由时间信息“1919年”和地点信息“东北”“华北”即可判断,正确答案为A项。

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答案:

C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即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兴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都包括在内。

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都只是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都没有否定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也不是他们的目的,故排除A、D两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民族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故B项错误。

17.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

“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

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这表明当时美国(  )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答案:

D 此题需要抓住时间信息“1941年2月”进行分析,此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美国以“国共纠纷”的解决作为“大量援华”的前提的主要目的是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故正确答案为D项。

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

C A项错误,因为以前的土地法令并未彻底被废除,比如“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

1921年经济政策实施以来,已经承认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故B项错误。

D项夸大了《土地劳动使用法》的作用,故排除。

19.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

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答案:

A 材料没有涉及财政支出,故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和海外市场问题,排除B项;在19世纪末,美国已经是第一工业强国,故排除C项。

美国国民收入是越来越高,但贫富分化差距大,大部分收入为少数富人据有,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造成消费严重不足,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引发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答案:

D 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B项;C项,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排除;1948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又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也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选D项。

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

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答案:

A 这里的“第三世界”是1952年法国学者的提出的概念,不是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对世界局势的划分,答案选A项。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

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

答案:

A 亚太经合组织的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故排除B项;“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资本等自由流通”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目标,故排除C项;欧洲联盟的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故排除D项。

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答案:

B 材料强调“一五”计划中工业的分布,东北,中部,西部均衡分布,因此强调的是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所以选B项。

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答案:

C 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推动了各地报社,出版的,列车搜集民歌,共搜集到5300多首,故选C项;材料没有谈教育水平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B项;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项。

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

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答案:

C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为“1983年”。

允许私人个体户从事客货运输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活跃市场,故选C项。

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排除A项;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一直都存在,不是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排除B项;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从1992年开始的,排除D项。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

《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6分)

答案:

(12分)

(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

(6分)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6分)

解析:

对本题的解答,首先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不仅从材料中提取答案信息,还要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中的“天文学家……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等都是回答第

(1)问的有效信息。

“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

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则是回答第

(2)问的有效信息。

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

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

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7分)

答案:

(13分)

(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6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7分)

解析:

(1)问需要密切结合材料回答。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

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由以上信息可知,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由“江苏162家,湖北82家……江西10家。

”可知,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再结合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表,可知,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2)问的答案需要结合第

(1)问的答案和所需知识综合回答,应主要从时间信息“1901~1911年”入手。

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

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

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

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

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

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

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

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

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

(6分)

答案:

(13分)

(1)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

(7分)

(2)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第一问结合两则材料分析1875年宪法通过的原因;第二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和美国政体有何不同,注意从总统、议会,内阁几个方面来比较。

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

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

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

(8分)

答案:

(12分)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

(4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8分)

解析:

(1)问,结合材料信息即可回答。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都是组织答案的主要着眼点。

(2)问的答案与第

(1)问的答案要有一定的对应性,即回答每个措施的对应影响。

除此之外,还要使答案不仅仅拘泥于材料,回归教材所学知识。

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查《临时约法》,原为临时政府而设,自公布施行以来,于兹已二十阅月矣。

其于国家之根本组织,固系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粗具规模;然于国家之政治刷新,要亦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横生障碍。

综计临时期内,政府左支右绌于上,国民疾首蹙额于下,而关于内治外交诸大问题,利害卒以相悬,得失仅以相等,驯至国势日削,政务日隳,而我四万万同胞之憔悴于水深火热之中者且日甚。

凡此种种,无一非缘《约法》之束缚驰骤而来……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凋丧,欲持急起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之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

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

——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