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探秘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2750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夏瓷探秘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西夏瓷探秘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西夏瓷探秘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夏瓷探秘下.docx

《西夏瓷探秘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夏瓷探秘下.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夏瓷探秘下.docx

西夏瓷探秘下

西夏瓷探秘(下)

  迄今已发现的西夏瓷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等地。

    1、宁夏灵武市磁窑堡窑    磁窑堡窑址在灵武市以东35公里、磁窑堡镇以北4公里的荒漠里,夹在西面的大河子沟河和东面的公路(灵武至磁窑堡)之间,西北面紧靠灵新煤矿。

窑址附近产有高岭土(含白云母、石英、长石质的高岭石质泥岩),又有煤炭、水源,是制瓷的理想场所。

  1984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在马文宽先生的带领下,先后对磁窑堡进行了3次系统发掘,共清理西夏窑炉3座、西夏瓷器作坊8座,出土瓷器、瓷具、窑具共3000余件,同时发掘出大量墨书西夏文瓷片、墨书汉文西夏年款的瓷片和西夏钱币。

  磁窑堡窑烧造产品种类丰富,有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娱乐陈设用品、宗教用品、建筑材料等。

生活用具为其大宗,其中碗、盘数量最多,其他如盆、钵、壶、釜、瓶、罐、杯、灯等亦不少。

胎色多呈浅黄灰色、浅灰白色、米黄色等。

胎质比同时期宋金北方民窑的要细腻、坚硬。

釉色主要有白釉、黑釉、褐釉、青釉等。

白釉瓷均施化妆土,颇具磁州窑系产品特征。

出土的部分瓷器有精美的装饰纹样如缠枝花、动物、海水波浪等,装饰技法娴熟,使用磁州窑系常用装饰技法,如划花、剔划花、印花、点彩等。

其中黑釉剔划花经瓶、扁壶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是西夏瓷器的代表作品。

  

  该窑是迄今发掘考证最为深入的一个西夏窑址,且距离银川市仅百多里,目前被认为是西夏的中心窑场。

出土物共分五期文化,呈西夏瓷器特征的是前三期文化,烧造年代为西夏中期到元代前半期。

  笔者实地考察采集的瓷片标本,釉色光亮如新,土沁极少,这可能和当地地处荒漠,干旱少雨有关。

  

  2、宁夏灵武市回民巷窑

  

  回民巷窑位于磁窑堡以北偏东4公里处的小山丘上,北为公路,东为回民巷沟(季节河)。

窑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50米。

  回民巷窑产品的胎质淘洗精细,釉面温润,器物种类与磁窑堡窑近似,造型呈现典型的西夏瓷器特征;部分区域采集的标本显示,其胎和釉都比磁窑堡窑的产品更薄。

  回民巷瓷器中,青釉瓷所占比例较大,包括大量采用划胎添彩(镶嵌)工艺的水波游鱼纹盆。

同时,本窑发现一些姜黄釉的产品,主要是印花碗,而此类产品瓷窑堡窑发现极少,另外,碗、盘内壁印花或堆塑六条立棱(俗称六出筋、六分线)和在罐钵外壁施瓜棱纹的手法采用较多,这种釉色和装饰工艺的特征属于耀州窑系的风格,说明回民巷窑受到陕西耀州窑系的影响比较大。

  笔者所采集姜黄釉瓷片皆为碗类,印花均在碗内壁,有牡丹纹、缠枝花叶纹等。

根据回民巷窑采集瓷片分析,其生产年代相当于磁窑堡窑的第一期,或者稍早,在西夏晚期之前,其工艺可能就已废弃。

  1987年7月,曾发掘瓷窑堡窑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队,对回民巷窑址进行了调查,摸清了瓷窑的大体情况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了分析。

1997年,窑址附近修建太原至银川铁路工程,宁夏考古工作者遂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成果待刊。

  

  3、甘肃武威塔儿湾窑(亦称古城窑)

  

  窑址在甘肃武威古城乡上河村,处于祁连山的东北坡,有河自山上流下,名日杂木河,村子和窑址在山河之间的漫坡地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出土了大量瓷器及少量窑具,部分瓷器(包括残片)上写有汉、西夏文纪年和姓氏名字。

  就出土物来看,塔儿湾窑以烧造生活用具为主,出土量最多的仍然是碗、碟、壶(含扁壶)、罐等。

从釉色看,白釉器最多,但较粗糙,釉色偏黄;黑釉、褐釉器也较多,豆绿釉、多色釉器也有一些。

从装饰工艺看,素色无纹者占大多数,有少量印花、白底绘黑褐花、黑釉剔划花等。

塔儿湾窑制品无论从质和量两方面都比灵武窑低,但让塔儿湾窑一举成名的,是出土的一批造型奇特的大瓮。

  大瓮共出土10件左右,高度都在54厘米以上,最高者达61厘米。

瓮造型也很独特,卷唇,长颈内弧,溜肩,肩有二至六系,鼓腹,腹下内收,圈足直径与口径相仿。

值得注意的是,腹部直径最大处基本上位于上下的正中间。

纹饰也很独特,白底黑花是磁州窑最常用的装饰手法,灵武窑基本未见采用,但这里出现了,且黑色线条更粗,笔笔交代清楚,蜿蜒环绕,极富特色。

其中的一件瓮身绘有11只展翅高飞的天鹅,间以卷云纹,堪称经典之作。

  塔儿湾窑的烧造年代大体在西夏晚期,对应于灵武窑二期文化。

断代依据有二:

1、器物造型。

尤其是碗类,器壁较厚,略带弧形,口沿多外翻,高足碗的足高度更大,内挖更深,这些都与其后的元代器物有更多的相似性。

2、纪年款。

在一件豆绿釉瓮腹下部书有这样一行文字“光定四年四月卅日郭善狗家瓮”。

西夏光定四年为1214年,神宗遵顼的年号。

这则题记很重要,一方面增加了此处为瓷窑的证据,同时提供了塔儿湾窑烧造的大致年代,还有一点,即极有可能在此之后窑场被废,因为被订购的费工、费料、费银子的大件器物,是不应该长期放在生产厂家那儿不闻不问的。

  西夏瓷器第二期始烧于1209年前后,到1214年仅有5年时间,塔儿湾窑的烧造时间会这么短吗?

从出土器物的风格晚、数量少来看,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于为何提前(在西夏灭亡之前)被废掉,笔者遍查文献而不得其解,能扯上点关系的大事件,就是3年之后的光定七年(1217年),蒙古围中兴府,西夏神宗逃至凉州(武成)避难。

1225年,凉州陷落。

笔者2006年考察窑址,与村民聊天,村民说窑址附近有万人坑(冢),也许是蒙古军队屠杀西夏村民的遗迹。

  

  4、贺兰山插旗沟窑址

  

  宁夏贺兰山插旗沟口内也有一处西夏窑址,窑址位于宁夏贺兰县金山乡插旗沟口内的缸沿子附近,距沟口约10公里。

据1986年宁夏文管部门的调查揭示,此处有西夏窑址4处,面积约800平方米,出土瓷器主要有碗、罐和缸等的残片和窑具等。

  2007年夏笔者前去调查此窑,因准备不充分,对路途的艰难程度估计不足而不得不中途放弃,后幸得银川友人相助,提供了早年间在沟内采集的瓷器标本,标本与西夏王陵出土的相当一部分白瓷器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胎白而细腻,与景德镇影青瓷胎较接近,但瓷化程度低于后者;釉为透明釉,积釉处闪湖绿色、蓝色、灰绿色,并有冰裂纹状较大开片;胎骨比灵武窑第一期产品和回民巷窑产品厚,削足也较厚钝,足心偶有尖突。

  

  5、其他西夏窑址

  

  银川西郊外、贺兰山东麓的缸瓷井亦发现西夏窑址。

窑址平面略呈圆形,出土器物多为建筑构件,如砖、瓦等陶制品,也有少量白瓷板瓦片、酱釉瓷脊筒子等。

缸瓷井地处西夏王陵区东北约3公里处,可能是专为修造西夏陵而设置的。

  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境内的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境内发现不少西夏瓷器。

器型有碗、盘、瓶、壶、罐和盆等;釉色以黑釉、褐釉、白釉和青釉为主;有纹饰者多为剔划花纹。

内蒙古发现的黑褐釉剔划花梅瓶(经瓶),造型高挑,剔划工艺娴熟豪放,同时,其胎质、釉色与磁窑堡窑产品相比也稍有差异,胎质较粗,呈浅米黄色,胎体较厚,釉色不如磁窑堡产品光亮。

国内各博物馆所藏西夏黑釉剔划花瓷器的完整器很少,而其中又以内蒙古发现的为主。

  以上迹象表明,内蒙古所发现西夏瓷器很可能非磁窑堡所产,推测鄂尔多斯及附近地区可能也有西夏窑址存在,我们暂且命之为伊克昭盟窑,并期待更多考古发掘成果来证明。

  责编 耕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