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2410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姓名:

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

 

※精心整理※优质资料※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用方程解决问题(三)

1.行程(相遇)应用题。

2.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代数式的表示

1.分层练习

2.举一反三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准确的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教学流程:

一、温顾互查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1、一本故事书a元,买5本共用()元。

2、商店上午卖出x千克白菜,下午又卖出100千克,这一天一共卖出()千克白菜。

二、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课本第1页例1和例2的图,用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

2.抽生汇报预习结果,师有序的板书

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3.小组内交流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三、自学检测

1、下面各式中,哪些是等式,那些是方程?

13+176+x=2015x4x-1〈95+6=7+4

7-x〉1x-910+5=1550/x=29y=8+y

等式有:

 

方程有:

 

四、巩固练习(思考:

等式和方程又什么关系呢?

1、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

2、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

3、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方程。

()

4、X=3是方程。

五、拓展创新

你知道括号里的数是多少吗?

6+()=10()×3=27250÷()=50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性质

(一)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温顾互查

1、什么是方程?

2、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3、判断下列式子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7.2-1.8=5.4Y+8=20X–3.5<7.8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学例3、例4,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

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

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3、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自学检测

解方程。

6.8+x=17.6x+8.8=20x+1.8=2.7

 

x-1.7=2.840-x=3.948-x=5.6

 

四、巩固创新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应用了等式的性质。

(1)若X+7=Y,则X+7+a=Y+a()

(2)若X+4=Y+2,则X+2=Y+4()

(3)若X-1=Y-2,则X+5=Y+4()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等式的性质

(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题至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温顾互查

1、解方程

X+5.6=10.2X-0.8=5.414.5-X=6.6

2、等式的性质

(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猜想:

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二、自主学习

1、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验证:

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

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

能同时除以0吗?

4、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同桌交流)

5、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6、板书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7、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8、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答。

三、自学检测

一个正方形周长是43.2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

(列方程解答)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第5题至第8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7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生会根据题意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生能根据题意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顾互查

1.解方程

3.2X=16X-2.9=5.38.5+X=24.3

2.用方程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4.8比X少6.2

12个X相加等于144

比X的7倍多35的数是770

二、自主学习

1、预习例7,完成例7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预习内容。

3、提问:

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4、小结: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三、自学检测

先填空,再列方程解答。

爸爸买了一辆自行车,付出400元,找回20元。

这辆自行车多少元?

数量关系:

()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四、巩固练习

完成第9页练一练,练习二第1题至第四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

教学内容:

例8和“练一练”以及练习二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重、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温顾互查

根据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

(2)桃比苹果多14个。

(3)杏的个数比梨的5倍少6个。

二、自主探究:

1、找出等量关系: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

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提出要求:

你能不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

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

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列方程解题:

谈话:

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问:

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三、合作交流: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

①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②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③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四、自学检测:

完成第10页练一练。

五、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第5题至第8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

例9,“练一练”以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的过程,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

重、难点:

1、自主探索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温顾互查

算一算

9x+53x=b-0.54b=6.2x-2.6x=d+d=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己完成例9内容

三、合作探究

1、颐和园和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要求什么问题?

2、试着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3、展示交流,明确画法。

4、结合题目和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颐和园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

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X+3X=4X

6、全班交流之后,要求每位学生重审或修正自己的解方程过程,加深印象。

三、达标检测:

完成第14页练一练,练习三第1题至第4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

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探究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以前学过()统计图,它可以()地表示一组数据的(  )多少。

2、你喜欢上网吗?

老师也喜欢,你登陆网页,输入“统计图”搜索图片,欣赏各种统计图。

我找到了几种,它们是(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

二、新知探索:

观察统计图,思考:

1、你知道图中点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晓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

2、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哪一年张晓楠身高增长得最快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估计一下,张晓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小组合作:

1、点的位置与身高的高矮有什么关系?

2、纵轴最下面的一段没画实的直线段,这是为什么?

3、从图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晓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接受挑战:

完成课本22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探究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

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例题探究: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1、出示表示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对比试验的数据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说说复式统计图和单式统计图有何区别?

 3.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评点优劣。

 4、分析:

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完成书上的问题。

 5、重点回答:

与单式统计图比较,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练习检测: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完成练一练,分别完成数据表合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3.组织全班交流书上的问题。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第一课时倍数与因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个数特征,其中最大的因数和倍数、最小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学习重难点:

在自然数的领域中,建立因数、倍数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熟练地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熟练地找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

学习过程:

一、预习:

自学教科书第12----14页。

想一想:

把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并列出算式。

第一种:

每排()个,摆成()排。

列式:

第二种:

每排()个,摆成()排。

列式:

第三种:

每排()个,摆成()排。

列式:

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二、小组合作:

1、试一试,以小组为单位找出36的所有因数。

36的所有因数有:

()

说一说,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找到36的所有因数的?

 

2、比一比,看谁先找到下面三个数的所有因数。

15的所有因数有:

()。

16的所有因数有:

()。

7的所有因数有:

()。

3、小组讨论:

仔细观察上面几个数的所有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最大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相信你能写出下面几个数的倍数。

2的倍数有:

()。

3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我发现了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巩固新知:

1、从下面这些数中任意找出两个数填一填。

20394516

()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2、找一找。

18的所有因数有:

()。

24的所有因数有:

()。

3、写一写。

4的倍数有:

()

50以内4的倍数有:

()

4、判断

1. 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2.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3.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4.5是因数,10是倍数。

()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

一、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下面的百数表,在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用“○”圈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观察所圈出的5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验证你的发现

(1)乘法验证:

任意报四个数,然后乘以5,并计算出结果。

()×5=()()×5=()

()×5=()()×5=()

观察所算出的结果,发现:

结果的个位上()(填是或不是)0或5,由此能验证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2)除法验证:

任意报4个个位是0或5的数,然后除以5,并计算出结果。

()÷5=()()÷5=()

()÷5=()()÷5=()

观察所算出的结果,发现:

结果()(填是或不是)整数,即个位上是0或5的数()(填能或不能)整除5,即个位上是0或5的数()(填是或不是)5的倍数,由此能验证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4.总结5的倍数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下面的百数表,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用“△”圈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观察所圈出的2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3.验证你的发现

(1)乘法验证:

任意报四个数,然后乘以2,并计算出结果。

()×2=()()×2=()

()×2=()()×2=()

观察所算出的结果,发现:

结果的个位上()(填是或不是)0或2或4或6或8,由此能验证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2)除法验证:

任意报4个个位是0或2或4或6或8的数,然后除以2,并计算出结果。

()÷2=()()÷2=()

()÷2=()()÷2=()

观察所算出的结果,发现:

结果()(填是或不是)整数,即个位上是0或2或4或6或8的数()(填能或不能)整除2,即个位上是0或5的数()(填是或不是)2的倍数,由此能验证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4.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的数即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观察所圈出的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2.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认识奇数和偶数:

是2的倍数叫_________,不是2的倍数叫________。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质数和合数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质数和合数,能从一组数据中找出质数和合数。

2、 记住50以内的质数。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难点:

用恰当的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三、知识准备: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四、课堂导学:

1、刚才我们找出了1—20各数的因数,现在根据它们因数的个数,看能分成几类(小组合作,找出规律)

(1)只有一个因数:

(2)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3)有三个和三个以上的因数:

2、判断下面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3 27  29  35   37  49  63  87  91  97

3、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写出50以内的质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

如(             )等数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  )和(    )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如(           )等都是合数。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达标测试:

1、 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1)自然数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2)在自然数中,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是(     )。

(3)在自然数中,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最小数是(      )。

(4)有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偶数,他们的和是11,这两个数是(   )和(     )。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质数。

a 14=(   )+(  )=(  )—(  )

b 24=(   )+(  )=(  )—(  

c 70=(   )×(  )×( )

六、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