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224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docx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

汽轮机安装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

(一)检查依据

1.国家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GB/T19000——ISO9000

2.国家和上级颁发的其他有关技术文件

3.《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试行)》(80)电技字第26号

4.电力行业标准《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机组篇)》DL/T5011—92、

(火力发电厂焊接篇)DL/T5007—92、(管道篇)DL5031—94

5.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438—2000

6.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DL439—2000

7.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0—2000

8.《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汽机篇)》电综(1998)第145号

9.《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焊接篇)》建质(1996)第111号

10.《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规程》电建(1996)第159号

11.《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规范》电建(1995)第36号

12.《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1996建质第40号

13.《大型电力设备质量监造暂行规定》电办(1995)37号

14.国电公司(原电力部)下达的有关技术文件和反事故措施

15.火电工程质量监督站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试行)建质(1995)84号

16.设计院有关图纸和技术文件

17.设计、设备和标准的修改签证,附加说明或会议协议文件

18.制造(厂)商提供的汽轮机组及附属设备安装手册(指导)、图纸、安装标准、

规范及组装、试运调试技术文件

19.制造(厂)商提供的汽轮机及其附属设备说明书、制造标准、出厂检验报告,

质保书和技术文件

20.订货合同与技术协议及附件规定的技术要求

(二)适用范围

本要点适用于300MW及以上新建、改建、扩建火电建设工程中汽轮机扣盖前及机组启动前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300MW以下机组参照执行。

(三)主要检查内容

1.现场质量保证体系检查

(1)质量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

(2)本工程质量目标、质量规划;

(3)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质量机构及人员配备;

(4)质量管理制度及实施;

(5)技术管理制度及实施;

(6)物资管理制度及实施;

(7)质量体系运转情况、控制质量持续情况;

(8)验证焊工、质检员、试验员上岗证书及试验室等级证书;

(9)计量器具的设置和完好程度,需定期鉴定的仪器计量装置的定期鉴定标志。

2.技术文件、资料检查

(1)整套设计图纸、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单、重要设计修改图;

(2)制造(厂)商图纸、说明书及出厂质量证明书;

(3)材料出厂质量合格证及试验报告;

(4)汽轮机总装报告;

(5)汽轮机扣盖技术措施(或作业指导书)及组织措施;

(6)监造检验报告及签证;

(7)汽缸内部合金钢零部件及管材光谱复查报告;

(8)高温紧固件硬度复测、光谱复查报告;

(9)转子叶片频率复测及外观复查报告;

(10)转子、汽缸、隔板及喷嘴等重要部件出厂材质检验及探伤报告;

(11)转子中心孔探伤报告(厂家提供或复测);

(12)转子出厂超速试验及高速动平衡报告;

(13)制造(厂)商出厂质检报告及质保书;

(14)设计、设备标准变更签证记录或协议文件;

(15)汽轮机本体及有关部套、辅助设备的图纸、说明书和制造标准;

(16)安装记录检查:

A.设备开箱检验报告及签证;

B.设备缺陷情况记录及处理签证;

C.汽轮发电机基础交接验收记录;

D.汽缸、轴承座底部支承安装记录;

E.汽缸、轴承座与台板间接触记录;

F.汽缸、轴承座清理、检查(含渗油试验)记录;

G.汽缸、轴承座水平度及轴颈扬度记录;

H.各滑销、猫爪、联系螺栓间隙记录;

I.汽缸法兰接合面间隙记录;

J.汽缸负荷分配记录;

K.汽缸转子对汽缸汽封(油挡)洼窝中心记录;

L.转子轴颈椭圆度和不柱度记录;

M.转子弯曲记录;

N.转子推力盘端面瓢偏记录;

O.转子联轴器晃度及端面瓢偏记录;

P.转子联轴器找中心记录;

Q.转子轴向定位记录;

R.轴瓦安装记录;

S.静叶持环(或隔板)安装

T.汽封通流间隙记录;

U.汽缸通流轴向最小间隙记录;

V.推力瓦安装记录;

W.转子对轮垫片厚度记录;

X.低压缸与冷凝器连接记录,汽缸与抽汽管连接记录,主汽管、再热管、导汽管与汽缸连接记录;

Y.汽缸内部保护装置及监测元件校验记录;

Z.各分项工程施工验收签证记录;

AA.其他设备安装记录,试验报告和试验签证;

BB.施工质量验收评级汇总表。

(四)检查要点

1.汽轮机设备

设备在安装前必须按《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组篇》中的规定对设备进行检查。

如果发现有损坏或质量缺陷,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共同检查。

对于设备制造缺陷;应与制造(厂)商联系研究处理。

由于制造质量问题致使安装质量达不到规范的规定时,应由施工单位、制造单位、建设单位或使用单位共同协商,另行确定安装质量标准后施工,设备检查和缺陷处理应有记录和签证。

——DL/T5011—1992第1。

2。

7条

2.设备中所用合金钢或特殊材料制造零部件

设备中用合金钢或特殊材料制造的零部件和紧固件等都应在施工前进行光谱分析和硬度检验,以鉴定其材质,确认与制造(厂)商图纸和有关标准相符。

如发现不符时应通知制造(厂)商研究处理。

——DL/T5011—1992第1。

2。

8条

3.台板与垫铁的接触,汽缸轴承座底部支承接触

(1)汽缸轴承座底部支承接触应密实,0。

05mm塞尺一般应塞不进,局部塞入

部分不得大于边长的1/4,其塞入深度不得超过側边长的1/4。

——

DL/T5001—1992第2.3.4(4)条

(2)台板与轴承座或滑块与汽缸的接触面应光洁无毛刺,并接触严密。

一般用

0.05mm塞尺检查接触面四周,应不能塞入。

对于铸铁台板,每平方厘米有

接触面积应占全面积的75%以上,并应均匀分布。

——DL/T5001—1992

第2.3.5(6)条

4.汽缸安装前设备制造质量

汽缸安装前对设备的有关制造质量应进行下列检查,并应符合要求,必要时应作出记录,不符合要求时应研究处理:

汽缸外观检查应无裂纹、夹渣、重皮、焊瘤、气孔、铸砂和损伤。

各接合面滑动承力面、法兰、洼窝等加工面应光洁无锈蚀和污垢,防腐层应全部除净,蒸汽室内部应彻底清理无任何附着物。

——DL/T5011--1992第2.4.2

(1)条

5.汽缸轴承座水平及轴颈扬度应符合制造(厂)商安装说明书,当制造(厂)商无安

装要求时应符合:

(1)汽缸轴承座水平;

A.汽缸轴承座的横向水平偏差一般不应超过020mm/m,纵向水平以转子根

据洼窝找好中心后的轴颈扬度为准。

——DL/T5011—1992第2.3.10(5)

B.汽缸和轴承座轴向水平测量位置,应在前后轴封洼窝或轴瓦洼窝处,用精

度不低于0.20mm/m的水平仪测量,当汽缸水平与负荷分配有矛盾时,应

以保证负荷分配为主。

——DL/T5011—1992第2.4.10(6)条

C.汽缸水平扬度记录应以试扣大盖后的测量值为准,测量位置应符合规定,

并应刻划出位置标记。

——DL/T5011—1992第2.4.11(6)条

(2)转子的中心位置和轴颈的扬度应符合找正要求,前后洼窝中心应经核对,

做出记录,并注明测量位置。

——制造(厂)商安装说明书要求或

DL5011—92第2.6.6

(1)条

6.汽缸安装前,滑销系统

滑销系统间隙应符合制造(厂)商要求,当制造(厂)商无安装要求时应符合:

(1)各部滑动配合的要求应符合制造厂图纸的规定。

(2)沿滑动方向取三点测量,滑销或滑销槽各自三点测得的尺寸相互差均不得

超过0.03mm。

将滑销进行试装,应滑动自如。

在一块台板上有两个滑销位

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应测取其横向相对位移作为间隙值,往复滑动应灵活

无卡涩。

猫爪横销的承力面和滑动面,应接触良好。

试装时用0.05mm塞

尺自两端检查,除局部不规则缺陷外应无间隙。

——DL/T5011—1992第

2.4.4(3)(4)(6)条

(3)引进型机组在汽缸定位后,应对锚固板两侧配置永久定位垫板,其与锚固

板的间隙为0.03—0.04mm。

DL/T5011—1992第2.4.4(8)条

(4)各轴承座或汽缸与台板的联结螺栓,当螺栓紧至极限位置时,联结螺栓垫

片与轴承座或汽缸底座平面间应有间隙0.04—0.08mm,螺杆与底座螺孔在

热胀方向应留有足够的缝隙。

——DL/T5011—1992第2.4.4(9)条

(5)汽缸间的推拉装置定位中心梁应在汽缸最终定位后,按汽缸与推拉装置四

角的实测间隙值再留0.02—0.03mm装配间隙配置永久垫片,使垫片装入时

无卡涩和松旷,垫片接合面间隙应小于0.05mm。

——DL/T5011—1992第

2.4.5条

7.汽缸法兰结合面间隙

汽缸法兰结合面间隙,应符合制造(厂)商说明书要求,当制造商无规定时应符合:

对于最后组装时使用涂料的汽缸水平结合面,在未加涂料时其结合情况,按冷紧要求紧固1/3螺栓,用塞尺检查时,高压缸水平结合面用0.03mm塞尺自内外两侧检查均不得塞入;中压缸垂直、水平结合面用0.05mm塞尺自内外两侧检查,一般不得塞入,个别塞入部分不得超过汽缸法兰密封面宽度的1/3;低压缸垂直、水平结合面用0.05mm塞尺检查不得塞通,在汽缸法兰同一断面处,从内外两侧塞入长度总和不得超过汽缸法兰宽度的1/3。

不合格时应修刮并做出最终记录。

——DL5011—1992第2.4.2(3)条及2.4.28.汽缸螺栓与螺母

对汽缸螺栓与螺母应按要求进行检查:

(1)螺栓、螺母以及汽缸的栽丝孔的丝扣都应光滑无毛刺,螺栓与螺母的配合

不宜松旷或过紧,用手应能将螺母自由拧到底,否则应研究处理,高压缸

的螺栓与螺母均应有钢印标记,不得任意调换。

DL/T5011—1992第2.4.3

(1)条

(2)需热紧的螺母与汽缸或垫圈的接触平面,都应用涂色法检查其接触情况,

要求接触均匀。

——DL/T5011—1992第2.4.3

(2)条

(3)汽缸的栽丝螺栓的丝扣部分,应全部拧入汽缸法兰内,丝扣应低于法兰平

面,栽丝螺栓与法兰平面的垂直度应符合制造(厂)商的要求,一般不大

于0.5/1000。

否则应研究处理。

——DL/T5011—1992第2.4.3(3)条

(4)当螺母在螺栓上试紧到安装位置时,应确认其紧固到位后罩顶内与螺栓顶

部留有2mm左右间隙。

引进型机组中具有锥度的螺栓安装要求,应按制造

商规定进行。

——DL/T5011—1992第2.4.3(4)条

(5)丝扣经检查修理后,应用颗粒很细的耐高温粉状涂料用力涂擦,或涂以制

造商规定的润滑剂,除去多余涂料,将螺栓包好以防止灰尘和磕碰。

——

DL/T5011—1992第2.4.3(7)条

9.汽缸组合

汽缸组合应符合:

(1)汽缸正式组合前,必须进行无涂料试装,各结合面的严密程度应符合本要

点第7条的要求。

——DL/T5011—1992第2.4.7

(1)条

(2)汽缸的密封涂料,如制造商无明确规定时,应按其工作压力和温度正确选

用。

——DL/T5011—1992第2.4.8

(2)条

(3)组合好的汽缸,其垂直结合面的螺母应在汽缸最后封闭以前进行锁紧。

用电焊锁紧,应在螺母和汽缸壁处点焊。

设计要求密封焊接的部位,应同

时焊好。

焊接时应防止汽缸过热产生变形。

——DL/T5011—1992第2.4.8

(3)条

10.转子联轴器找中心允许偏差

转子联轴器找中心允许偏差应符合制造商要求,当制造商无规定时应符合:

(1)刚性与刚性连接的联轴器中心允许偏差(对面读数差最大值)圆周为

0.04mm,平面为0.02—0.03mm。

——DL/T5011—1992表2.6.7

(2)刚性与半刚性连接的联轴器中心允许偏差(对面读数差最大值)圆周为

0.05mm,平面为0.04mm。

——DL/T5011--1992表2.6.7

(3)蛇形弹簧式连接的联轴器中心允许偏差(对面读数最大偏差值)圆周为

0.08mm,平面为0.06mm。

——DL/T5011—1992表2.6.7

(4)齿式或爪式连接的联轴器中心允许偏差((对面读数最大偏差值)圆周为

0.10mm,平面为0.05mm。

——DL/T5011—1992表2.6.7

(5)对于三支撑转子的联轴器找中心,其联轴器间所留的下张口值应按制造厂

规定,一般为0.15—0.25mm,在联轴器连接的情况下,有条件时,吊起只

有一个支承轴承的转子的轴承端,取出轴承,装上专用瓦和专用的吊假瓦

工具,盘动转子,检查假瓦处轴颈晃度,一般应不大于0.10mm。

——DL/T5011—1992第2.6.8(12)条

11.转子轴向定位尺寸

转子轴向定位尺寸应符合制造商要求,当制造商无规定时应将制造商提供的第一级喷嘴与转子叶轮间的间隙K对转子进行定位,再测量其他通流间隙。

转子最终定位后应在汽缸外部测取汽缸上汽封端面与该转子上外露部分由制造商特定的轴向精密加工面(有轴颈的轴肩、联轴器平面、低压转子末级叶片端面等)的距离(简称LA值作为在扣盖后从汽缸外部测量转子轴向位置的依据。

——DL/T5011—1992第

2.7.12条

12.汽封及通流间隙

汽封及通流间隙(含轴向最小间隙)应符合制造商要求,当制造商无规定时应符合:

(1)汽封间隙

A.汽封径向间隙,大容量汽轮机左右側各为0.60—0.70mm为宜,上、下側

间隙应考虑轴瓦油膜及汽缸垂弧的影响,上側为0.50—0.60mm,下側为

0.80—0.90mm,高压缸内側宜取上限,外側间隙可稍小。

——

DL/T5011—1992第2.7.10(3)条

B.速度级处覆环与圆周阻汽片间的径向间隙一般为1.0—1.8mm(大机组用大

值)。

——DL/T5011—1992第2.7.8(3)[5]条

(2)通流部分间隙一般应按制造商出厂记录的项目进行测量,并应符合图纸要

求。

测量点应在动静部分最突出的位置,如阻汽片、铆钉头。

对阻汽片的

间隙为1.0—1.5mm,铆钉头的间隙3mm左右。

——DL/T5011—1992第

2.7.12条

13.推力轴承接触及间隙

(1)推力轴承接触及间隙应符合制造商要求,当制造商无规定时应符合:

A.推力瓦间隙为0.25—0.50mm(较大的数值用于较大机组),测量推力瓦间

隙时,必须装好上下两半推力瓦、定位环和上下两半瓦套。

顶动转子的推

力应由制造商提供,一般可为转子重量的20%--30%,不宜超过。

——

DL/T5011—1992第2.5.9

(1)条

B.引进型机组可用移动推力瓦外套的方法测量间隙。

——DL/T5011—1992

第2.5.9

(2)条

(2)每个推力瓦块上每CM2有接触点的面积应占瓦块除去油稧所余总面积的

75%以上。

——DL/T5011—1992第2.6.8(3)条

(3)推力瓦架与瓦套接触面应大于70%,水平结合面局部间隙小于0.05mm,

局部塞入深度不超过球面半径的10%。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

准汽机篇(1998年版)》机4—9—0

14.轴承安装

轴承安装应符合制造商要求,当制造商无规定时应符合:

(1)轴瓦接触

A.轴瓦的球面与球面座的结合面必须光滑,其接触面积在每CM2上有接触

点的面应占整个球面的75%,并均匀分布,接口处用0.03mm塞尺应塞不

进。

——DL/T5011—1992第2.5.1(5)条

B.垫块的轴瓦或瓦套的安装:

甲.两侧垫块的中心线与垂线间的夹角α接近90度时,无论转子是否压在下瓦上,三处垫块与其洼窝均应接触良好,应塞不进0.05mm塞尺。

乙.两侧垫块的中心线与垂线间的夹角α小于90度时,转子压在下瓦上,三处垫块与其洼窝均应接触良好。

如两侧垫块出现间隙,则应在下瓦

不放转子的状态下,使两块垫块无间隙,下侧垫块与其洼窝的接触应

较两侧为轻或有0.03—0.05mm的间隙C。

丙.用涂色法检查下瓦垫块接触情况时,应将转子稍压在下瓦上。

检查综合轴承垫块接触时,还应将推力轴承轴向位置固定后对研,垫块与洼

窝接触面积在每cm2上有接触点的面积应占整个球面的70%,并均

匀分布。

——DL/T5011—1992第2.5.2条

(2)支持轴承的轴瓦的顶部间隙

A.圆筒形轴瓦的顶部间隙,当轴颈直径大于100mm时,为轴颈直径的

1—1.5/1000(较大的数值适用于较小的直径),两侧间隙各为顶部间隙的

一半。

——DL/T5011—1992第2.5.3

(2)条

B.椭圆形轴瓦的顶部间隙,当轴颈直径大于100mm时,为轴颈直径(1—1.5)

/1000,两侧间隙各为轴颈直径的(1.5—2)/1000(较大数值适用于较小的

直径)。

——DL/T5011—1992第2.5.3

(2)条

(3)支持轴承的轴瓦钨金,在转子放入后,其与轴颈沿下瓦全长的接触面应达

75%以上并均匀分布无偏斜;对于个别硬接触点可进行不影响型线的局部

修刮;对于接触不良或轴瓦间隙不符合图纸规定需大量修刮者,应通知制

造商研究处理。

修刮后与轴颈的接触角,对椭圆及圆筒瓦一般为30~45°。

——DL/T5011—1992第2.5.4条

(4)对三油稧瓦应按图纸复核其油稧长度,复测其油稧深度、阻油边与轴颈间

隙,其值一般为轴颈直径的(1.2—1.7)/1000,并作好记录,保护好其油

稧结构不作修刮。

如不符合要求,应通知制造商予以处理。

——

DL/T5011—1992第2.5.6条

(5)可倾瓦的安装

A.用千分尺检查各瓦块,厚度应均匀,偏差应不大于0.03mm

B.轴瓦间隙应符合图纸规定,一般为轴颈直径的(1.2—2.0)/1000,间隙可

用加减垫片调整,当轴瓦间隙不符合要求或与此同时轴颈接触不良时,应

通知制造商进行处理。

(6)油挡

A.安装中分面的对口应严密,最大间隙不得超过0。

10MM,不允许有错口

现象;

B.油挡边缘一般厚度为0。

10—0。

20MM,必要时应修薄,斜口应修在外側,

油挡排油孔应排向油室,不得装反;——DL/T5011—1992第2。

5。

11

(2)

(3)条

C.油挡间隙用塞尺检查,一般应符合:

轴瓦和轴承座上的油挡,上部间隙为

0。

20—0。

25MM,两侧间隙为0。

10—0。

20MM,下部间隙为0。

05—0。

10MM。

纵合式推力轴承前端钨金油挡,上部间隙接近支持轴瓦顶部间隙,

两侧间隙各为上、下间隙的平均值,下部间隙为0。

20MM左右,推力盘

的油挡上部间隙为:

1。

00—1。

50MM,两侧间隙为0。

70—0。

80MM,

下部间隙为0。

30MM左右。

——DL/T5011—1992第2。

5。

11(4)条表

2。

5。

11

(7)轴瓦紧力应按制造商规定或要求如下:

圆柱型轴瓦紧力值为0。

05—0。

15MM(较大的数值适用于较大的轴瓦);球形轴瓦为±0。

03MM(即有紧

力或有间隙),对轴承盖在运行中受热温升较高者,紧力值应适当加大,其

冷紧力最大值一般不超过0。

25MM。

引进型机组大直径轴瓦上半为整圆、

下半为两块者,冷态时要求间隙为0。

20—0。

30MM,四块可倾瓦要求紧

力为0。

03—0。

10MM。

轴瓦紧力的测量一般采用压保险丝法,但不得与

轴瓦间隙同时测取。

——DL/T5011—1992第2。

5。

13条

15.汽轮发电机轴系中心

汽轮发电机轴系中心应符合制造商要求,当无制造商规定时,应在下列工作完成后进行轴承中心复查:

(1)凝汽器与汽缸连接完毕(落地式轴承除外);

(2)基础二次浇灌混凝土完毕并紧好地脚螺栓后;

(3)汽缸最后扣好大盖紧完结合面螺栓后;

(4)导汽管或大径冷拉管与汽缸连接后。

——DL/T5011—1992第2。

6。

9条

16.汽轮机保安装置验收

汽轮机保安装置的验收应根据制造商技术资料编制调节保护系统试验措施,并对调节系统各部套和自动保护装置进行调整试验。

并应按下列条件试验:

(1)汽轮机调节系统和自动保护装置调整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A.油系统油循环完毕,油质经化验合格,油温一般保持在(50±5)℃;

B.各调节部套动作应平稳、灵活、无卡涩、突跳或摆动。

——DL/T5011—1992第9。

8。

2条

(2)对于采用高速离心调速器为敏感元件的调节系统,应测取同步器行程和挂

闸油压,各自动主气门行程、中间滑阀行程、各油动机行程之间的关系,

和油动机行程与各调节气门开度的关系,均应符合制造(厂)商的规定。

——DL/T5011-1992第9.8.3条

(3)对于全液压调节系统,静态实验前应临时加接油源,以建立一次油压。

整定,同步器在不同行程的一次油压与二次油压的关系,二次油压与各油

动机行程的关系和调节气门开度的关系,均应符合制造(厂)商的规定。

启动阀、容量限制器或其它类似装置的行程与调节气门油动机行程的关系,

经试验应符合制造(厂)商的规定。

——DL/T5011-1992第9.8.4条

(4)危急遮断器具动作后,各调节气门油动机应迅速关闭,带调整抽汽的回转

隔板应迅速关回到零位,或动作至规定位置。

具有联锁装置的抽汽止回阀

应迅速关闭。

松开跳闸手柄,上列各动作应不再返回。

——DL/T5011-1992

第9.8.9条

17.油系统清洁度及油质的试验

油系统清洁度及油质的试验报告合格,按制造(厂)商标准,当制造(厂)商无规定时可采用下列任一检查方法确定系统冲洗的清洁度

(1)称重检查法在各轴承进口处加50孔/cm(120目)滤网,在全流量下冲

洗2小时后,取出全部滤网,在洁净的环境中用溶剂汽油清洗各滤网,然

后用60孔/cm(150目)滤网过滤该汽油,经烘干处理后,杂质总量不超

过0.2克/小时,且无硬质颗粒,则被检测的清洁度为合格。

——

DL/T5011-1992第9.6.12.2

(1)条。

(2)颗粒计数检测法在任意轴承进油口处加60孔/cm(150目)的锥形滤网,

再用流量冲洗循环30分钟,取出滤网在洁净的环境中,用溶剂汽油清洗各

滤网,然后用80孔/CM2(200目)滤网过滤该汽油,收集全部杂质,用不

低于放大倍率为10倍并有刻度的放大镜观测,对杂质进行分类计数,其杂

质颗粒符合杂质颗粒尺寸大于0。

25MM,杂质颗粒数为0;杂质颗粒尺寸

为0。

13—0。

25MM,杂质颗粒数≤5的要求,则被检测系统的清洁度为

合格。

——DL/T5011—1992第9。

6。

12。

2

(2)条

(3)引进型数字电液调节系统的高压抗燃油系统,油循环冲洗工作的清洁度要

求从回油母管的过滤网前取油样100MI,在试验室中按规定的方法用微分

显微镜观测油样中杂质粒径和数量,符合当杂质颗粒粒径为5—10μM,

其数量≤9700颗;杂质颗粒粒径为10—25μM,其数量≤2680颗;杂

质颗粒粒径为25—50μM,其数量≤380颗;杂质颗粒粒径为50—100μM,

其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