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970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

《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细节放在首位.docx

把细节放在首位

《把细节放在首位》

放在《商经》专栏

最近翻阅很多经营管理类的书籍,发现细节这个词多次被提及,才知道原来注重细节管理是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之一。

再后来看到今年八月份的《新周刊》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称为“细节时代”,并组织了十多篇文章论述,恍然有所悟,对细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些话不吐不快,故把我乱翻书得来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案例一    《麦当劳手册》的魅力

   麦当劳是员工密集型的企业,生产和服务都十分简单,它的管理精髓都集中在细节一词上。

   麦当劳的总裁弗雷德•特纳把麦当劳战胜竞争者归功于细节,他曾说:

“我们的成功表明,我们的竞争者的管理层对下层的介入未能坚持下去,他们缺乏对细节的深层关注。

   公司创办者雷•克劳克说:

“我认为在公司管理上,少即是好。

由于麦当劳的规模,今天的麦当劳是我所知道的最没有结构的公司,因此我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如果你要把整件事做好,你必须做好你业务中的每个基础环节。

   为了贯穿这一思想,麦当劳始终不断地把各种管理流程细节化,这种方式需要麦当劳的员工付出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工作强度。

举个例子来说,一位麦当劳的员工曾表示:

“我刚去麦当劳时,他们给我一顶小白帽子,让我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炸薯条,然后让我去做奶昔,就这样一直做到烤圆面包和牛肉饼。

我们休息只能在一间小屋子里待着——而且此时也不放过培训——里面有一台电视和一台录象机,不停地放着强调麦当劳做事方式的宣传片——如何更好地做一个汉堡、如何保持薯条松脆,诸如此类。

   为了把细节做到更完美,麦当劳有一个创举式的方法,它费尽心机编写了《麦当劳手册》,这本书是他们把细节管理做到极致的体现。

   这本书包含了麦当劳所有服务的每个过程和细节,例如“一定要转动汉堡包,而不要翻动汉堡包”,或者“如果巨无霸做好后10分钟内没有人买,法国薯条做好7分钟后没人买就一定要扔掉。

”“收款员一定要与顾客保持眼神的交流并保持微笑”等等,甚至详细规定了卖奶昔的时候应该怎样拿杯子、开关机器、装奶昔直到卖出的所有程序步骤,麦当劳现在还在不断地改进和增加这本书的内容。

现在,麦当劳的每一家连锁店都要严格按照这本书操作。

正是这本书的推行,使麦当劳的所有员工都能够各司其职、有章可循地工作,即使是新手,也能借助这本书迅速学习和操作,保证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驾轻就熟,胜任岗位,实现了“谁都会做、谁都能做”。

   如此的关注细节,如此的规范细节,正是这种对细节的关注程度,使得麦当劳的特许连锁经营方式迅速发展起来。

麦当劳的连锁经营有四个特点:

标准化、单纯化、统一化、专业化。

标准化要求连锁店在店名、店貌、设备、商品、服务等方面,完全符合总部制定的规则,达到麦当劳所认证合格的水准。

单纯化要求连锁店各个岗位、各个工序、各个环节运作时,尽可能做到简单化、模式化、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日常经营的影响。

统一化要求连锁店在经营过程中,将广告宣传、信息收集、员工培训、管理经营方针等做到协调一致,整齐划一。

专业化要求连锁店将决策、采购、配送、销售等环节统统细化,不同职能截然分开。

这四个方面其实都是细节,因为只要贯彻其中任何一个思想,中间都有无数的细节需要被严格执行。

   最大限度地追求完美服务,关注经营过程中的每一项细节,这是麦当劳正在做、还将永远做的。

可以说细节是麦当劳管理思想的精髓。

   案例二   迪斯尼精美的动画世界

   要说迪斯尼公司,先要从它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说起。

沃尔特•迪斯尼非常清楚那些看上去琐碎的细节在追求一个卓越目标的过程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他凭借一双艺术家的眼睛,意识到对细节的注重是实现他梦想的关键。

    迪斯尼公司为了使受众在迪斯尼体验神奇的经历,在细节方面花费了无数心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对细节的格外小心是迪斯尼动画电影的一个特征。

比如在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有一个情节,一滴水珠从肥皂上滴下来,观众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泡沫在烛光中闪烁,而不是象其他电影一样只能看到从肥皂上掉下来的水滴,这些闪烁的泡沫是这部动画电影中的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

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细节,但要创造这样的电影魔术要求有极其熟练、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才能做到,为了追求这个小小细节的完美,迪斯尼不惜重金邀请专业人士来专门制作。

   迪斯尼乐园也许更能体现沃尔特对细节的关注,任何一个角落都逃不过沃尔特追求完美的眼睛。

为了充分证实所有的细节都完美,让他的顾客能够在迪斯尼乐园享受一次独特的、美好的旅程,这位老板几乎在乐园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他甚至规定迪斯尼乐园的垃圾箱要严格地按照每25英尺放一个来设置。

他用高质量的油漆粉刷过山车,甚至有时会用真正的金粉和银粉来粉刷建筑物。

他雇佣专门的人在迪斯尼乐园中巡逻,以确保公园中所有的颜色都是协调的。

这位娱乐业的巨头直觉意识到整个包装、颜色、声音、味道都会对客人们观看表演产生冲击。

   沃尔特在阐述迪斯尼的细节服务理念时谈到,一家生意兴旺的饭馆因为一个不协调的因素就可能走下坡路。

尽管这家饭店的食品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装饰也是一流的,但是因为它播放的音乐不合食客的口味,食客就可能对这顿饭感到不满意——小小一个不协调的因素就可能将整个苦心经营的饭店的形象破坏掉,而迪斯尼不想冒这种风险。

   “我们如何能做得更好?

”这是迪斯尼历任领导者都要问的问题。

沃尔特曾经说:

“每次我逛自己的一个景点,我都会想到,这东西出什么毛病了,并问我自己怎么样能够进一步提高。

”在迪斯尼还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

沃尔特有一天在迪斯尼丛林旅游了一个景点,过后很生气,因为这个景点的广告上说这趟旅行大约要花7分钟,他计算了一下时间,发现只要4分钟。

这样,很容易让客人感到自己被欺骗了。

这违反迪斯尼的文化价值观,也没达到沃尔特的质量要求,他命令这趟旅行立即加长时间。

他解释说,细节粗心大意是不可容忍的,这样的态度会使客人们怀疑迪斯尼的信誉,怀疑他全心全意的服务宗旨和个人信条。

   为了维持全公司对细节的关注度,迪斯尼有很多办法,比如管理阶层每年都要接受一周所谓“交叉上岗”的训练活动。

在整整一个礼拜训练期间,迪斯尼的主管们换下平时上班的装束,穿着各式各样的道具服,在几百个最基层的岗位中任意挑选,在游乐场客串清洁工、售票员、卖爆米花、冰淇淋、热狗,或者充当导游,替游客停车收费等。

在第一线体验过程中,全面听取游客的意见和投诉,检讨各个角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全公司上下都形成对细节的体会和重视,使公司所有员工都能有一种责任感。

另外,迪斯尼非常注重员工的上岗培训,务必要求每个员工所代表的细节都达到完美,迪斯尼乐园的清洁工都要受到迪斯尼大学的四天额外培训,以确保他们对客人游览时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给予积极、和蔼的回答。

迪斯尼公司意识到乐园的整体表现是很重要的,但清洁工对待游客的态度也同样重要,也许他们的态度比游客在太空山游览所遇到的态度更为重要。

   当人们感叹迪斯尼取得的成功时,千万不要忽视了它对细节的极度重视,迪斯尼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在细节方面,在维持最低利润方面和追求完美之间小心地寻求平衡。

公司认为投入的资金会以客户满意和员工的忠心作为回报。

它是这样看待投入的:

对细节的格外注意将带来工作人员引以为豪的高质量产品,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产品感到骄傲,就会把这种自豪化作优质服务再传递给顾客。

正因为对细节的尽职尽责能够带来巨大的好处,迪斯尼要求自己的员工为客户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案例三   针对细节追根究底

     一般人认为,企业的高层经营管理者不应管细小的问题,而只需要把握企业的主干——生产、经营和销售等方面的大原则就可以了,各种具体的细节问题应完全放手让部属去干。

而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行政总裁哈罗德•吉宁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这是一种欠缺的管理方法,卓越的领导人从来不会对细节问题撒手不顾,反而在适当的时候会对它追根究底。

吉宁在美国管理界颇负盛名,他的名字常与天才的、雄心勃勃的、坚忍不拔的、强有力的、苛求的和成功的这样一些词连在一起。

苛求的吉宁对细节的执着几乎到了着魔的地步,但这恰恰是他的管理方法的基本内核和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他有一丝不差的记忆力和速读能力,喜欢亲手掌握原始数据,不愿让他的职员把材料提得太精炼。

他曾经说:

有许多事不需要我知道,可是在事后我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吉宁发现问题时,会很快地行动起来并要求介绍详细情况,以便及时解决。

他的一位行政主管说过:

“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由吉宁一级解决的问题——有许多是小问题——比其他任何一家大公司都要多。

”也许有人要说这种管理方法太婆婆妈妈了,其实不然。

正是由于吉宁对事实持之以恒的追求,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细致的办事原则,才使该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公司规模扩大了10倍,而且变成了一台协调有效的机器。

诚然,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和管理者,宏观调控固然需要,但微观掌握更不可少。

   案例四   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

   初次听说精益生产方式,并没有太注意,只知道这种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目前已在全世界大力推广,它的基本思想是JustInTime(JIT),也就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追求7个“零”极限目标:

零切换浪费、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灾害。

  让我们看看丰田公司的例子,就会发现精益生产方式其实就是注重细节的生产方式。

丰田汽车公司的主机组装厂是一个生产多种小型客车的现代化大型工厂,除了特别干净明亮和色彩宜人的环境外,粗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细看你就会发现流水线中各项任务的工作量出奇的均衡。

这是因为,在这个组装工厂里,各项任务在时间和工作量上都是同等的,因此每个人都在用同一种步调工作。

一项任务完成时,其上下工序的员工也同时完成他们的任务。

当某一个环节出错时,操作人员会立即启动报警系统,一个电子板会自动闪亮以显示出故障的工作台及克服故障所用的时间,其他工作台的员工就会拿上工具箱,赶到发生故障的工作台帮助同事恢复正常工作。

在一班工作结束后,电子板就会汇总所发生的故障及其原因,然后,这些问题就成了项目改进的焦点。

这个例子的关键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日本公司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

通过工程改进来追求工程的不间断性,每一个误差都得仔细检查、诊断和修正。

任何事情都不能任其自然,任何缺陷,无论多么罕见,都不会被看作可忽略的随机事件。

这样注重细节,注重细节之间的衔接就是精益生产的具体体现。

    看了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巨无霸”在成长壮大过程中,把对细节的苛求当成了企业管理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当他们已成长为世界500强时,他们的服务理念、品牌价值已经实实在在地体现并固化在细节中。

可以说,细节,是公司精神与品牌的精魂所在,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差异化的最本质反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推而广之,细节,才是每一个时代的本质,各个时代穿过一切表象而固定下来的小小细节,就是那个时代的精魂,大时代的力量在小细节。

现在回到我们自己,我所在进行中的“定岗、定编、定责”的“三定”工作,正是细节管理的体现,确定工作流程汇编成册,其实就是编写了一本和《麦当劳手册》一样的教科书,这本手册如果能够达到列出细节、推敲流程、明确责任、指导员工的目的,不正是细节管理最好的体现么?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我们反复强调“从娃娃抓起,夯实基础管理能力”,就是要从细节管理抓起,告别“草莽英雄”时代,从盲目追求大而强转为苦练基本功,做足细节功夫才有足够底气与功力去打拼。

  细节里到底是“魔鬼”还是“上帝”,就看你自己。

《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  

2005年度的中国市场对于众多知名商业品牌可谓多事之秋,肯德基、宝洁、强生、雀巢、高露洁、哈根达斯、光明……一个个叱刹风云的国际著名品牌陆续在中国市场上遭遇到空前的企业危机冲击。

企业危机的类型也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形象方面:

芝华士12年份门风波、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博士伦护理液引发眼疾、欧典地板宣传欺诈……

当然,不同企业对待危机事件的策略和技巧、对消费者的态度差异,直接决定了其危机公关的成败。

我们也同时看到,包括国际著名品牌在内,很少有哪家企业能够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风波中做到完美应对进而转危为机。

危机管理,对所有企业组织和管理者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聪明的企业经营者,应该学会让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

有鉴于此,我们选取了2006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品牌危机案例进行回顾和剖析。

芝华士风波:

一场传媒与品牌的博弈

                ——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一

2006年1月20日,距离农历中国新年只有9天时间,在全球华人最重要的春节前夕,全国消费能力被空前放大,市场的繁荣和火爆令辛勤打拼一年的商家们露出难得的笑容。

《国际金融报》刊登的一篇题为《芝华士12年:

“勾兑”了多少谎言》的报道,却掀开了狗年中国洋酒市场第一场品牌信任危机-“芝华士风波”拉开序幕。

  事件回放

  《国际金融报》在异常醒目的头版位置刊登出这篇火药味道十足的曝光文章,文中援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所了解的在华销售的国际知名酒类产品芝华士12的成本信息,向欧盟最大的酒类公司保乐力加集团在华经销商-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发出四项质疑:

芝华士12成本:

“25元”缔造“亿元神话”?

在华产品销售:

大陆市场没有真正的12年酒?

全体员工赴英旅游:

暴利下的奢侈?

品牌价值:

“变了味道的水”?

  一连串的极具挑战性的发问,将远离普通消费群体的洋酒奢侈品芝华士拉下神坛,一时间,芝华士成本谎言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传媒迅速传播扩散至全国。

“芝华士风波”与其说成是新闻曝光,更不如视为传媒向洋酒品牌发起的挑战宣言,2006年度第一场国际品牌在华信任危机在狗年春节到来前爆发。

  案例点评:

  回顾保乐力加公司对芝华士产品危机的应对,其整体危机管理可以概括为:

“亮点颇多,败笔不少”。

  亮点一:

迅速行动,快速反应。

  1月20日,在《国际金融报》刊登文章置疑芝华士12成本的当天,保乐力加中国公司即委托其公关公司发布新闻公告。

公告指责国际金融报的报道并无事实根据,要求给予书面道歉和纠正,并对芝华士12产品的生产年份控制和成本构成做了说明。

一则简单的新闻公告虽没有向公众传递更多的信息,但能在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快速回应媒体的负面报道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态度和立场,为其危机公关打好了第一仗。

  亮点二:

抓住重点,再度回应。

  1月24日,芝华士生产商保乐力加集团再度以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WA)的名义通过《第一财经日报》向公众作出回应,表示“芝华士12年”年份是足额的。

同时,针对成本仅25元一说,保乐力加中国传播总监王珏向媒体透露:

“光增值税一项就超过25元。

”但至于芝华士总成本,保乐力加公司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具体数据。

  亮点三:

高层云集,现身说法。

  1月25日,苏格兰威士忌协会、保乐力加(中国)贸易有限公司和保乐力加集团下属的英国芝华士兄弟有限公司于上海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再次向媒体重申芝华士12年是用多种在橡木桶中醇化了至少12年以上的威士忌调和而成的。

  新闻发布会上,保乐力加董事总经理齐德辉,现任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首席主管、芝华士兄弟公司首席调酒师以及芝华士亚太区副总裁潘德施、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及欧盟驻华代表团代表等众多高层人物到场接受记者询问。

这一姿态向媒体和消费者进一步表明了保乐力加公司对“芝华士风波”的异常重视,同时,苏格兰威士忌协会、欧盟和英国驻华官员的现身说法,从行业协会和政府组织的两个层面表达了对芝华士的明确支持。

  尽管能够在“芝华士风波”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尽管态度坚定的向公众表达着自己的声音,尽管从欧盟、英国政府、保乐力加欧洲总公司到大陆经销商高层对危机事件给予了相当重视,但从事件后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持续质疑报道和评论,从门户网站上77.76%的消费者表示不再购买芝华士的调查数据,我们仍能感受到在整个“芝华士风波”过程中保乐力加公司危机应对的明显缺陷和败笔。

  败笔一:

危机信息发布的不透明

  保乐力加公司在“芝华士风波”应对过程中的信息发布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发布声明坚决否认国际金融报负面报道的怀疑,二是通过公司高层、欧洲有关协会和政府组织代表在新闻发布会的答疑来“摆平”问题。

但在公众看来,保乐力加在对国际金融报进行强烈职责的同时,又以商业秘密为由避而不谈关键问题,拿不出充足的事实证据及数据来证实事件的两个焦点:

芝华士12的年份检测结论和产品成本。

  在1月25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来自全国60多家媒体的各种质疑,芝华士各方代表的相关解释似乎仍然不能让现场记者完全信服。

以芝华士12的年份检测为例,苏格兰威士忌协会首席主管坦言超过3年的酒类确切年份很难鉴定。

而保乐力加方面则一味声称对自身产品有绝对把握,所以认为无需第三方检测报告。

继而又表示说英国大使馆的声明也完全可以作为进口国信赖的标准。

在这个产品危机事件频频爆发的时代,消除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必须是建立在明确的、充足的、可感知的产品信息发布基础上。

  败笔二:

缺乏消费者的直接参与

  “芝华士风波”源起一篇对芝华士产品的置疑文章,但保乐力加公司应该明白,《国际金融报》报道的最要害之处是令本来对洋酒知之甚少的国内消费者产生了严重的芝华士品牌信任危机。

事实上,中国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洋酒的认知仅限于对品牌的泛泛了解,而具体到不同类洋酒的口感、文化、酿造工艺差别,绝非普通消费者能知晓。

在琳琅满目的洋酒市场上,消费者的选择依据主要来自于对品牌的感性认识。

因此,“芝华士风波”公关的最主要目标是消除现有和潜在消费群体的品牌信任危机。

  令人可惜的是,在保乐力加公司的危机应对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直接参与的消费者身影。

如果在1月25日上海记者发布会上有熟悉芝华士产品的消费者现身说法,解释饮用不同渠道获得的芝华士12的感受体会,又或者组织消费者代表分别饮用感受国内市场及英国本土市场销售的芝华士12产品,感受是否存在口感差异等等,通过直接吸收消费者参与,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危机公关,相信将会是绝然不同的效果。

  败笔三:

忽略中国政府及行业部门公关

  保乐力加对“芝华士风波”进行危机应对的一个亮点便是请来了欧盟、英国官员以及苏格兰威士忌协会的代表在内的豪华阵容来华游说公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公众和媒体在整个事件中却难听到中国有关管理部门和专业行业协会的声音。

尽管拿出了英国政府做挡箭牌,但缺乏国内权威检测部门的证明和解释,中国消费者仍然对芝华士年份问题缺乏信任,甚至连不少媒体记者在上海的新闻发布会上都表示了质疑:

凭什么认为英国政府的话就一定可信?

  这个现象一方面体现出国内政府某些部门对芝华士事件的不敏感,同时也折射出芝华士对国内政府部门公关的失败。

对于保乐力加来说,证明自身清白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产品的质量检测。

如果经过检测确认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芝华士12年”是完全符合质量标准的话,必将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不容置疑的品牌声誉和组织形象。

  案例反思:

  与以往绝大多数知名品牌危机和产品危机不同的是,芝华士事件起源不是由于消费者维权投诉、产品质量安全或重大管理问题,而仅仅由一篇负面性新闻报道引发。

自始至终,对最初报道文章的信息是否准确成为了《国际金融报》和保乐力加公司双方争辩的焦点。

由于对高端洋酒的了解不多,即便众多消费者对报道内容并不十分确定,但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的心理迅速引发了中国消费者对芝华士品牌的信任危机。

  法律赋予大众传媒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但是否合理利用这种权利则成为衡量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标准。

对于一家具有高度责任感、公信力和职业道德的媒体来说,应该在普通消费者和企业组织眼中保持一致的形象:

既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任何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批判,又不应该干涉参与自由市场竞争的企业行为。

  具体到国际金融报最初的曝光文章,在其提出的四项焦点问题中,除对芝华士12的年份质疑外,其他三项如芝华士12的产品成本、销售利润分配方式、芝华士品牌价值等均不属影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行为。

正如在同类商品中,总有消费者愿意用高价购买品牌价值更高、影响力更大的产品。

但不管价格多少,只要保证应有的产品质量,不影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我们便不应将这种完全的市场行为视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所以,“芝华士风波”的真正焦点问题,不是芝华士产品高高在上的售价,不是保乐力加是否从中国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而是“芝华士12”是否是真正的12年酒。

只有这个问题,才涉及到保乐力加公司是否有虚假宣传、市场欺诈行为,是否导致中国市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芬达美年达致癌风波:

权威验证,化险为夷

——2006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二

继多个国际品牌在2005年遭遇产品危机之后,在2006年饮料消费旺季即将到来之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大国际饮料巨头同时遭遇旗下产品芬达、美年达中苯含量超标且可能致癌的棘手问题。

在对软饮料可能致癌事件本身高度关注的同时,众多媒体和消费者们都在观望着两大巨头的危机公关举动。

  事件回放

  2006年2月22日,新西兰一家网站刊登消息称,包括可口可乐旗下的芬达汽水、百事可乐公司旗下的美年达橙汁等软饮料,都含有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可能构成致癌危险。

  旋即,当地时间3月2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的消息,证实了新西兰的说法。

两则消息迅速传入国内,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又一起食品安全危机来临!

  案例点评

  自述清白,难辨真伪

  不出人们所料,事件一开始,这则苯超标的质疑消息遭到“两乐”的一致否认,与数起类似案件如出一辙。

“说我们的产品有致癌危险,太没有根据了。

我觉得这一消息的来源有问题。

”可口可乐(中国)公共事务部一位负责人对媒体辩解说。

与可口可乐的表态一样,百事可乐(中国)公共事务总监卢劲也表示,根据公司的综合评估和产品测试,其所有产品都是安全的,完全符合有关苯的所有规定。

  显然,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自我辩解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根据新浪网的专项调查,截至3月6日21:

30,共有24175人参加了这一调查,其中18402人表示不会继续消费芬达、美年达等软饮料,占投票网民的76.12%。

  官方验证、化险为夷

  虽然对事件做出了迅速反应,但两大巨头也似乎非常清醒的意识到只有自我辩解是远远不够的。

但当类似的话语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国家质检总局等官方组织发出的时候,却有着绝然不同的效果。

3月7日,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对“饮料含苯问题”首次正式作出回应。

在公开声明中,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称,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对市面上出售的230种软饮料检测后发现,大部分样品中苯含量非常低,在世卫组织限制的安全饮用范围之内,不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针对引起广泛关注的“少数含有维生素C及苯甲酸钠的饮料中存在苯”的消息,国家质检总局共对进口及国内生产销售的170多批次软饮料产品完成了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样品苯含量均未超过相关规定。

  而有关专家的评论意见也给了“两乐”一颗定心丸。

针对软饮料会致癌这一说法,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胡亚东教授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证明。

胡教授表示:

“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使用已有很长的时间,应该说一直是安全的。

”胡教授说,软饮料一般是常温甚至低温条件下饮用,如果不加热,即使同时含有这两种物质,也不太可能产生苯。

另外,与家庭装修、汽车尾气带来的影响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完全没必要引起恐慌。

  权威机构的验证信息和专家的评论,无疑具有极强说服力。

众多媒体在经过前期的曝光后,已经开始将报道主题转到“软饮料含苯量不会威胁健康”等方向,而新浪网的“芬达美年达饮料有致癌危险”专题页面的新闻链接数量也远低于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