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1827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草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草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草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草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草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草原.docx

《1草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草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草原.docx

1草原

1.草原

主备人:

潍坊市实验小学田秀青

教学目标:

1.会写“毯”“渲”“勒”等14个生字,重点指导“涩”“毯”“襟”的写法。

会认“渲”“勒”“鄂”等4个生字。

结合句子借助查字典指导学生理解“迂回”“境界”“洒脱”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根据课文特点,复习运用串联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意思。

4.揣摩优美语句,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进行细致刻画、用动词连用进行场景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复习运用串联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语句,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进行细致刻画、用动词连用进行场景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毯”“渲”“勒”等14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结合句子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迂回、洒脱、境界”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学习运用串联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结合重点词句,体会草原景色美,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进行细致刻画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尝试自学

每年暑假,家长们大都会带同学出去旅游,有去过草原的吗?

你见到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这是你眼里的草原,我们所熟悉的老舍先生在解放初期曾经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课前自学提示:

1.我会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课文中标注自然段序号,标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地方画上?

2.我会写

认写课本中生字和二类字构成的词语,不懂的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绿毯、渲染、勾勒、低吟、奇丽、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鄂温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3.我理解

(1)作者眼里的草原有什么样的特点?

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

(2)找出描写草原人民热情的段落,并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4.查阅

查阅有关书籍或者是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及草原的就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如生活特点、服饰特点等。

二自学反馈

1.检查朗读

(1)【出示】课文的生字和二类字组成的词语。

绿毯、渲染、勾勒、低吟、奇丽、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鄂温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开火车——指名——男生女生——全班多种方式读词语。

(2)重点指导“迂回”的“迂”的读音;结合“洒脱”“迂回”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2.我会写

指导“涩”“毯”“襟”的写法。

涩:

右上是刀刃的“刃”,右下是“止”。

毯:

最后一笔是点。

襟:

衣服的一部分,部首是衣部。

学生对这几个易出错的字书写三遍。

3.我会做

概括课文内容:

(1)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

预设:

草原美景热情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款待、依依话别

(2)引导学生把自拟的各个小标题进行串联,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习串联小标题概括课文的方法:

预设: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草原美景,及草原人民热情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招待、依依话别等场面,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深深的喜爱之情,赞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三、探究研读

草原风光美

1.提出思考的问题

(1)自主研读:

作者初入草原,见到的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在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探讨:

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同学交流。

(3)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自读感悟,圈点勾画

3.小组讨论,提升感悟,感情朗读

4.班级交流,领悟方法

引导学生按照“这是(  )的草原。

课文中()几句话体现了这一点。

我觉得()里写得特别好。

”这种形式进行交流。

预设一、这是清新明朗的草原

句子: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更、那么、那么”这几个词写出了草原的天和空气与我们城市的不同,让人异常高兴。

指导学生带着赞叹读这一句。

教师指读、男女分读、合读。

预设二:

这是辽阔碧绿的草原

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从“一碧千里”这个词的看出了草原的大和绿,一个词语写出了草原的两个特点。

学生闭目想象后,带着自己的感觉自读、齐读这一句。

预设三:

这是美丽的草原

第一处句子:

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学生的解读可能不够具体,教师根据学生解读情况进行指导,体会此比喻句的妙处:

(1)绿色草地,白色的羊群,色彩很美。

(2)把草原比作地毯,让我们想到草地毛茸茸软绵绵的,羊毛也这样,把羊群比作地毯上的大花,非常形象。

(3)“绣”字用得凝练,把本是吃草随意走动的羊群,变成了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绣上白色大花,感觉地毯图案不断变化,动静结合,形态美。

指读、男女分读这句话,读出草原之美。

练习运用比喻句:

羊群在草原上还能比作什么?

进一步体会草原的美丽。

预设: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无边的绿色海洋上扬起点点白帆。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出多多白莲。

第二处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渲染的中国画,颜色有向四周渗透的效果,用“渲染的中国画”比喻小丘,使我们感觉到小丘的绿富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远远望去,就像与天交接到了一起。

意境很美。

(2)“翠色欲流”让人感觉到小丘非常绿,绿得似乎要滴出水来,

非常富有生机。

小结:

草原天空明朗视野开阔,一眼能看到天边,草原羊群一动一静,草原之绿和羊群之白互相点缀,小丘绿色流入云际的草天结合,草原不愧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指读、齐读: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深化感悟

师:

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齐读: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无限乐趣。

学生体会句子的妙处:

在写自己的感悟后,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没有多少情感的骏马和大牛都陶醉了,衬托出草原之美,增强了草原风光的魅力。

5.有感情诵读,引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播放《云水禅心》音乐,指生有感情朗读,其余同学闭目想象草原美景。

出示草原的天空、羊群、小丘、骏马和大牛图片,结合四幅图片来背诵第一段。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检查背诵效果。

屏幕出示: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     ),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           ),表示我满心的(       )。

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            ),不用(            )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               )。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指背、齐背。

四、课堂总结

1、指板书总结:

课文第一自然段,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草原风光,情景交融。

2、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精细刻画,写出草原风光美,表达作者对草原的无限喜爱之情。

五、课堂作业

1、摘抄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六、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第一自然段。

2、推荐阅读《草原八月末》。

      

七、板书设计

1、草原

景色美:

小丘比喻

羊群

骏马拟人

大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学习作者动词连用进行场面细致刻画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一、回顾学习

1.听写词语盘点中第一课的词语。

2.检查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重点探究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

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

这节我们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一)提出思考的问题

课文2——5自然段抓住了典型场景:

热情迎客、激情相见、盛情款待、依依惜别进行描写,体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边读边体会,画出体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重点语句,并在书旁注明自己的阅读体会。

(二)生自己默读课文——找重点词句——小组交流分享词句——全班交流这些词句。

预设一:

热情迎客

句子:

快了,快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条彩虹……响成一片。

学生解读预设:

1.襟飘带舞,看出蒙古族人盛装迎客,体会到他们对客人的尊敬。

2.“飞过来、飞驰、飞过小丘”这三个”飞”字连用,写出了主人急于想见到客人的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此比喻句的好处:

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分角色来朗读这一部分, 多媒体课件出示,黑色老师读,红色的学生读: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了的,远处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二热情相见场景

出示第三自然段

1.“许多匹马多,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从“许多、几十里外”这几个词,展现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结合实际生活,从“握、笑”这两个重复的用词中感悟草原人民的盛情。

指生读,齐读本段。

预设三:

热情款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倒、摆、端”这几个动词,看出蒙古族人民用他们最有特色的美食招待客人,看到了他们的盛情。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

“敬酒、敬酒、回敬、再回敬”这一连串的重复动作,蒙古人民的热情跃然纸上。

小组加表演分读,看谁的朗读和动作打动了大家。

预设四:

联欢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得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套马、摔跤、蒙古舞,是内蒙古人民富有特色的习俗,在这些蒙古人民富有特色的习俗中,与客人共同享受美好时光。

3.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含义

理解词语:

内蒙古在祖国的边陲,可以称之为天涯。

他们仅仅在谈论“夕阳”吗?

联系上文引导学生理解:

从作者初入草原满眼的诗情画意,到接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迎接,盛情款待,此时,离别在即,他们谈论的不单单是草原的美景,谈论更是两族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展开想象:

如果你是主人,你会说什么?

如果你是客人,你又会怎么说?

有感情朗读: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看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2.运用动词连用的方法进行细致的场面刻画,表达蒙汉两族人民的热情,寓情于事。

四、课堂练习

1.从2-4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面,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用动词连用的方法进行描述。

2.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第二自然段。

2.阅读五年级下册主题丛书《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原诗两首》《草原》。

六、板书设计

1、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  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