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859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docx

马原课堂作业最终版

第一章

一、基本范畴

1、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反映物质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人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脱离物质的客观精神

4、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怀疑论)

可知论:

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

5、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运动与静止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

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7、联系与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质的飞跃,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8、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

9、本质与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10、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从引起和被引起这一侧面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11、实践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3、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

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1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15、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17、量变与质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8、肯定与否定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趋势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趋势。

19、归纳与演绎

归纳法,指的是从许多个别事例中获得一个较具概括性的规则。

演绎法,是从既有的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一种方法。

20、分析与综合

分析:

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

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

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主要观点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涵

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5.怎样理解意识统一于物质?

①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②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实践活动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怎样理解社会统一于物质?

7.事物普遍联系的特点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

①内容与形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内容的发展而发展。

③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9.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是辩证统一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

现象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人认识。

两者相互依存,本质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现象是人们认识本质规律的向导

10.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①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②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③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能够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1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8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同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3.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8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P39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既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认识的方法

1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P40-41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然条件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1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其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17.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

1.世界统一于物质,在实践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物质是运动的,在实践中要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3.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在实践中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在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2.事物普遍联系与发展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如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与其阶段性特征)

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②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③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与和谐社会建设

①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对同一性主导的矛盾,要发展其有利的方面,防止矛盾激化,对斗争性主导的矛盾,要及时解决,使矛盾向新的层次转变。

②正确理解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二者既有不同的含义,又有内在的一致性。

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其本质在于协调多种因素,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

“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是矛盾的特殊性。

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章

一、基本范畴

1、实践与认识

实践:

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认识: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主体与客体

主体:

具有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

4、反映论与先验论

反映论:

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先验论:

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6、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

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

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7、概念、判断、推理P68

概念:

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判断:

展开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推理:

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向未知的反映形式

8、真理与价值

真理: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9、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即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0、真理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

即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

即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12、价值评价

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也叫价值判断

13、价值标准

指主体的客观需要和利益在人的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中,具有尺度的性质和功能。

14、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P90

价值观:

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核心价值观:

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15、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P91

真理尺度:

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价值尺度:

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6、自由与必然P95

自由:

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必然:

即规律,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17、思想路线P98

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贯彻

18、创新P101

破除与客观事物不相符的旧观念、旧做法,在继承历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和运用事物的新联系,新规律,更有效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19、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①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②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二、主要观点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传统哲学实践观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传统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被动的,并离开社会性谈实践。

2.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P57

①直接现实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活动的决定作用P6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P63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P65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8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7.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P70

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P72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间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9.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10.实践标准的唯一性、绝对性P85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合理公正的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11.价值的基本特性P86

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12.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辩证关系P91

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尺度为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13.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认识世界有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宽对世界的认识

14.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必然与自由贯穿人类发展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①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③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④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实践标准之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个整体,是指导我们党各项工作的认识路线。

是否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不断从群众中采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②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保证。

第三章

一、基本范畴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存在的历史理论

唯心史观:

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意识的历史理论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4、物质生产方式

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5、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以理性认识为主

社会意识形态:

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生产力: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7、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由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设施

9、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P121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10、阶级与国家

阶级:

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国家:

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11、国体与政体

国体:

国家的阶级性质

政体:

政权的组织形式

12、社会形态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在一定历史阶段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时代的具体体现

14、阶级与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15、阶级分析方法

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16、社会革命与改革

社会革命: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改革:

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17、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P148

群众史观:

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

英雄史观:

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二、主要观点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只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经济基础是生产方式中最根本的内容,所以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P112

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的规律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117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①这一规律表明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②这一规律为分析社会变革提供了客观依据。

③这一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P12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9.经济基础的内涵

①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10.国家的产生、消亡及其实质

产生: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

消亡:

国家成为整个社会、即全民代表的终了状态。

它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本质:

国家作为社会的政治组织和权力机关,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上层建筑。

1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1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实现跳跃式发展。

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本质,又有各自特点

1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31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