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337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

《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弟子规第十三讲.docx

弟子规第十三讲

课题

第十三讲弟子规“信”之二

课时数

2

授课日期

周星期

让学生懂得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讲授法,举例法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要求学生抄写《弟子规》谨之三

 

(13)信之二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那么,这三种言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这种不得体的话?

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

哪些话不能说?

什么样的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

如何才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谈吐得体的人呢?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只有谈吐得体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不仅要求孩子们诚实守信,还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说过类似不得体的话?

在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

  在上一讲里,我们讲了《弟子规》“信”这个部分,讲到人要讲信用、讲信誉。

这个部分,首先就是从言语、词语开始的。

言语高雅、风趣幽默的人,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

相反,言语鄙俗、油滑、闪烁的人,到哪里都会遭到别人的反感。

那么,如何让自己在社会上,在和朋友的交往当中受欢迎呢?

《弟子规》首先要求大家做到如何不让别人反感,如何不让别人讨厌,要知道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哪些语气绝对不能用。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一定要警惕和戒除三种情况,哪三种情况呢?

奸巧语,非常奸佞的、存心不良的花言巧语,这种话先得戒除。

从小养成这个习惯,不能说奸佞的话。

这是第一。

  污秽的词语,很肮脏的,很下流的,很鄙俗的,这些话不要让它从嘴里蹦出来,不要说脏话。

这是第二。

  市井气很浓的,非常庸俗的,张家长、李家短的,这种添油加醋的是非话,零零碎碎的闲话,也别说。

这是第三。

  这三种情况都是要戒除的。

  奸,怎么讲都不是一个好字眼。

在我们汉语当中,有很多字眼你既可以从正面理解,也可以从反面理解,但奸这个字,你只能从反面理解。

如果奸这个字再加上花巧,那就是放大了的奸,那是更坏的一个词。

言语是内心的反映,就算你再掩饰,你总有露出来的一天。

一个说话非常奸巧的人,非常奸猾,非常会耍花巧的人,再中国传统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绝对不是个好人。

  《诗经•小雅》里边有一首《巧言》,意思是非常善于说话,说话非常花巧。

下面说的什么,大家知道吧?

巧言如簧。

大家都记住了巧言如簧这个成语,可没记住后面的四个字:

颜之厚矣。

意思就是如果你把一个事,花言巧语说得像美妙的歌声那样动听,那这个人脸皮够厚的,所以巧言如簧不是一个褒义词。

  刚才讲的是奸巧语,接着奸巧语的是什么?

是勿佞巧。

  两个巧字连在一起,这绝对不是巧合。

像《弟子规》这样影响极大的书,它的编排结构都是非常严谨和富有深意的,两个巧字连在一起,是对我们的加倍提醒。

我们中国人说话时很讲究语言技巧的,要求言语得体,对于长辈应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打开门到广场上对大众说什么言语,这都是很有讲究的。

但是,讲究有一个度,不能超过这个度。

如果过了这个度,就成了奸巧,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所以传统教育孩子的时候,一般要求孩子宁拙勿巧。

宁愿慢一点,笨拙一点,不要搞得很轻巧,很花哨,这是不可以的。

  奸巧也好,佞巧也好,都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但是,古往今来,奸巧佞巧就两种大类型。

我总结了一下,可以分别用两个成语来命名这两个类型:

  第一个成语是溜须拍马,这是很奸巧、很佞巧的。

溜须拍马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往往有一种内心的自卑感,会顺着别人说话,去讨好别人。

而最终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的目的,这叫溜须拍马。

但是我们如果不懂得这个成语,我们就不知道溜须拍马到底有多佞巧,有多奸巧。

  这个成语分成两件事,一件事叫溜须,一件事叫拍马。

  溜须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有个宰相叫寇准,是个大文豪,非常有学问,他有个学生叫丁谓。

有一次贵为宰相的寇准请自己的学生来吃饭。

我们知道,古代的成年男子往往胡子都很长,而且很漂亮,结果吃着吃着寇准的胡子一不小心沾上了一颗饭粒,但是他自己不知道。

坐在他旁边的门生丁谓看见了,就赶紧跑过去,帮老师把这饭粒拿下来,然后把老师的胡须一根根给捋一遍,捋得特别整齐。

这个就叫溜须,做过头了!

你跟老师说胡子沾了个东西,上去替老师拿下来,这都没错。

可拿下来之后还给老师溜须干吗呀?

这是很佞巧的,古人很不赞成。

  什么叫拍马呢?

大家知道,元朝时蒙古入主原中原,蒙古族时草原民族,非常喜欢骏马,元朝当官的一般都骑一匹好马。

那时候,按照蒙古族的风俗,你去夸这个主人,一定要顺便夸夸他的马:

哎呀,你这匹马真漂亮,长得好,英俊,是骏马。

但拍马的时候,一般不能拍马头的,你只能“啪啪”拍马屁股。

所以在元朝的时候,路上一见面就“啪”一声拍这马:

哎呀,您这马真好,您这马怎么那么好,像天上的龙子一样。

这个就叫拍马。

  溜须拍马凑合在一起就是阿谀奉承,就是奸巧的代名词。

  像这种溜须拍马的人,在我们的历史上都是笑柄。

清朝时有两个人在此道最有名,一个是和珅。

和珅贵为国家大员,官位已经很高了,但是只要乾隆一咳嗽,贵为大员的和珅,马上就会捧着一个痰盂给他接着,这就是佞巧。

不但做事儿佞巧,他说话也佞巧,但是终有被人揭露的一天,引起别人的反感。

所以,当乾隆爷一驾崩,嘉庆皇帝一上台,和珅不就完了吗?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个溜须拍马的高手,他的水准一点都不亚于和珅,但是我们大家都不太熟悉,他叫高士奇。

高士奇原来家境贫寒,流落到北京城靠卖字为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大学士明珠。

明珠是一个权臣,推荐到高士奇到宫内去工作。

这个人很有心机,进宫的时候,身上揣一个小口袋,口袋里放什么呢?

放的都是金豆子,一颗颗都是黄金做的,他见了太监就给一颗,然后问皇上最近在看什么书啊?

皇上在考虑什么问题啊?

回去之后他马上给自己补课,第二天皇上一问什么,他都准备好了。

皇上就觉得这个人学问太大了,所以他就越混越好。

这个人就是出名的奸巧、油滑。

  有一次,康熙皇帝带着很多人骑着马出去打猎,这时候皇帝已经很赏识高士奇了,所以叫他也起着马跟着一起去打猎。

那一天,皇帝骑着一匹新马,比较烈,这只马尥蹄子,啪啪啪,把泥浆水全部溅到了皇帝的身上。

弄得皇帝脸上一块泥、龙袍上一块泥,很狼狈,心里很不爽,脸色也很难看。

大家都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

高士奇骑着的那匹马没事,他浑身光鲜,一点泥都没有,但他却跑到一个泥塘里面,就地打滚,把衣服弄得全是泥巴,颠颠地跑到皇帝面前。

皇帝一看说:

哎,爱卿,你怎么弄成这样?

高士奇答:

皇帝,您真是龙马精神,骑术高超啊,你看微臣被马给摔到泥坑里,弄了一身泥。

皇帝想:

我这匹马那么不听话,我还骑着,龙袍上才两点,哪像你弄一身泥。

高士奇就是这么一个说话极其佞巧的人。

  《弟子规》中的“奸巧语”就是指奸邪巧辩的言语,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有两类,一类是溜须拍马的高手,还有一类是为了自己得到好处,不惜去攻击别人,甚至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垫脚石。

这种人的座右铭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那么这类人能总结成哪四个字呢?

  这类人总结成四个字就是口蜜腹剑。

口蜜腹剑也是有典故的。

唐朝的权相李林甫,特别会琢磨人,他主要的专业就是琢磨人,非常阴险狡诈。

李林甫只要发现有一个人才华很高,皇帝已经开始赏识他,可能要重用他,就开始琢磨他,然后把他给干掉。

李林甫暗算别人的时候,嘴上非常甜,心肠很毒辣,所有当时有人称他叫口有蜜、腹有剑,合起来就是“口蜜腹剑”。

  他发现唐玄宗非常欣赏一个叫李适之的人。

李适之是一个大臣,非常有学问,有才华。

李林甫一看,呦,这个人风头要超过我了,他就去找那个李适之。

他说:

哎呀,你真有才华,我非常希望你赶快提拔上来,你是国家的栋梁啊。

华山那里面有金矿啊,有很多黄金,只不过皇上一时间还没有注意到,这件好事你可以去做,你向皇上建议,去开采华山的黄金。

这样的话会增加国库的收入,皇帝会更加欣赏你,你将来前途无量。

李适之就去找唐玄宗,说华山游黄金,建议赶快开采。

唐玄宗隔了一天问李林甫说:

哎,李适之向我建议,开采华山的黄金。

李林甫说:

皇上,华山游黄金,臣早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不建议开采呢?

因为华山在风水上是龙脉,不能动土去挖的啊!

黄金跟皇帝的龙脉相比,皇上的龙脉更重要,千万不能挖。

这么一弄,李适之不久倒霉了?

从此以后,皇上就不搭理李适之了:

你为了点黄金把我们家龙脉给挖了,你还想干吗?

这就是口蜜腹剑的典故,这种人都没有好下场的。

  到了后来,李林甫一会儿挤兑掉一个人,一会儿挤兑掉一个人,慢慢地开始独揽大权,使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但是因为树敌太多,晚年他生病了,渴望再见一眼皇帝,可已经见不到了。

为什么呢?

因为旁边很多人把他隔开了,他只能由家人扶着站在城门口,看见皇帝远远地站在城楼上,跟他招招手,李林甫回去之后就死了。

死了之后还被人掘墓,尸体被挖出来,把身上的官服剥掉。

最后李林甫的儿子以一介庶民的身份埋葬了他。

所以,奸巧的人,无论你是溜须拍马,还是口蜜腹剑,都不会有好下场。

我们有哪个人会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呢?

没有一个会愿意的。

所以我们要按照《弟子规》这样教育孩子,奸巧语不要说。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告诉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诉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绝对不能说的。

第一种不能说的是“奸巧语”,第二种是“秽污词”,也就是骂人的脏话。

那么,当你第一次碰到孩子开口骂人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至于秽污词,当然是指一个人说话肮脏、下流,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嘴臭,就是这个意思,这种人是典型的缺乏教养。

有谁愿意跟一个满嘴脏话的人打交道?

没有人愿意的。

所以作为父母,见到孩子第一次开口骂人的时候,就必须严厉禁止。

  现在孩子接受资讯的渠道很多,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到外面跟别的孩子玩的时候,都会学说脏话。

父母一旦听到孩子骂人、说脏话,一定要警示。

我们现在好多父母,特别是长辈,看到孩子说一句骂人的话,因为孩子长得很可爱,就觉得很好玩儿,有时候甚至还鼓励他再骂一句,千万不可以这样,一定要小孩子从小养成习惯,嘴里不要有脏词,不要说脏话,千万不能觉得好玩儿,去纵容孩子。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写的一个小说《洗澡》?

里面描写到,老一代知识分子在家里吵架时马上用英语,为什么在家里吵架要用英语?

就是不愿意让孩子听到。

因为这是长辈之间的事,不要让孩子受到影响。

现在,我们好多三口之家父母吵架的时候,气头上的话、不冷静的话都出来了,往往会说一两句过头的话,甚至是骂人的话来,这样孩子就听进去了。

所以,夫妻在家吵架的时候千万不要对骂,如果控制不住,也得避开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生活在不适当的言语当中。

  老百姓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为人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其实《弟子规》中提到的“秽污词,切戒之”,绝不仅仅是约束孩子的,成年人也同样适用。

接下来《弟子规》还告诫孩子们,说话时不能沾染“市井气”。

什么叫市井气呢?

  什么叫市井?

相传古代的时候八户人家共用一口井,满八户人家就要掏一口井,大家共用,所以市井慢慢地就引申为人口聚集的地方。

背井离乡就是这个道理,井就是乡,乡就是井。

市井是后来延伸出来的一个词,就是形容人口比较聚集的地方,也有集市的意思。

  市井气是什么?

粗俗、庸鄙,而且往往带有很强的买卖气,这种语气就叫市井气。

在我们的传统中,这样的语气是要戒除的。

现在,我们一般的奸巧语大家都会注意的,说话的时候要掌握分寸,实事求是;秽污词现在一般也会注意,因为开口骂人谁都不会认为是件好事,谁都不会认为满嘴脏话是好事。

但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最不小心的就是这个市井气。

  我举个几个例子,这种情况我想很多朋友都碰到过。

在商场里面,一个服务员在那儿卖服饰,这时候进来一个人,一看这件衣服标价一百块钱,进来的人觉得贵,问八十块钱可以卖给我吗?

这个营业员要八十五块钱。

买的人还想争取一下:

我就出八十块钱,能不能卖给我。

这本来是生活中的讨价还价。

但是我们往往会听到服务员说:

哎呀,看你这个人,穿得跟公主一样,穿得跟皇太后一样,还缺这五块钱啊?

你要缺这五块钱,你穿成这样干吗?

这就叫市井气,很庸俗,很鄙俗。

  我还看到过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次我去买鞋,正好碰见一个老大妈也买鞋,老人家比较细心,多试了几双谢。

那营业员过来了,一般来讲营业员应该欢迎顾客,应该好好说话,但是那营业员态度很不好:

哎呀,你烦不烦,挑来挑去的,你到底买不买?

这个大妈也很有意思:

小姑娘,你们这儿贴了一个标语,我一看标语——顾客就是上帝,我还不能挑几双试试?

这老人家说的一点都没错。

那个年轻的营业员化着浓妆,当时说的话就很过分:

顾客是上帝啊,但是您不知道,上帝是个老爷爷,而且上帝是长胡子的啊。

您有胡子吗?

您是老爷爷吗?

您怎么跑我们这儿冒充上帝了?

这种话就是市井气,缺德少教,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

  市井气在现代社会最集中的反应在哪里呢?

我个人对这个现象非常反感,就是动辄称老板。

这种市井气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因为在今天,她已经侵入我们的校园中间。

现在的校园里,研究生管自己的导师也叫老板,比如我的研究生,有时候会相互说,你今天干吗去了?

我去查个资料。

谁叫你查的?

我们老板,指的就是我。

这也叫市井气,应该戒除。

而戒除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这三种言语,我们说起来简单,要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可真不容易。

这个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让孩子在他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远离这一类的言语。

家长自己更要以身作则,时时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比较清爽的语言习惯。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受到别人的欢迎。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一个谈吐得体的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喜欢。

那么,在与他人的交谈过程中,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如何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谈吐大方、举止优雅的人?

接下来有十句非常重要的话送给大家。

  有人标举出十句这样的话,第一句是“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言迟”。

一条河,如果它的水很深,那么它的流速一般是比较慢的,最起码看上去比较慢,这就叫水深流去慢。

贵人语言迟呢?

贵人一般开口都比较慢,或者说话的语速比较慢。

中国人有个爱好,就是把大家的孩子抱在一块儿比:

你们家的孩子已经开口说话了,我们家的孩子已经能说很多话了,他们家的孩子还不能说话。

那时候我奶奶一般就会说:

贵人语言迟。

就是说你说话比较慎重,比较缓慢,比较迟,是一种尊贵的表现。

这句话也叫语言宜少又宜迟,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是“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绝”。

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处世智慧,叫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别把话说到很极端,让自己没有退路。

  第三句是“酒中不语”。

现在我们不太注意,喝酒的时候是话最多的时候,我敬你一杯,你敬我一本,话越来越多,酒越喝越高,这在过去时非常忌讳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酒中不语真君子,酒气冲头话多过。

就是说你说话要注意,不要说出不恰当的话,一喝酒,脑袋一大,什么都脱口而出,这是会闯祸的。

  古人还讲“气头不语”。

这个跟我们现在也不一样。

现在大家郁闷的时候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会告诉你别生闷气,有什么不高兴、不痛快的你说出来,心理郁闷你叫出来,不行你骂出来。

古时候不行,因为传统中没有心理咨询师,你没法跟医生这么说,所以古代讲究气头不语,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

因为也许你一生气,不妥当的话就说出来了,所以生气的时候最好不要乱讲话。

这是第四句话。

  第五句是“熟人不语”,这个话到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今天遇到熟人,遇到好朋友,就要畅聊一番,没话找话,瞎聊狂侃。

但古代人反而提醒我们,熟人说话更要当心。

为什么?

因为太熟悉了,大家没有遮拦,言多必失啊。

比如大家跟我很熟悉,一见我说:

哎呀,钱老师,你怎么长这么胖啊,又长了一圈儿?

你知道我爱不爱听?

这叫熟人不语。

过去古人讲“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就是老虎再陌生,你上去拍拍它,哪天老虎吃饱了,精神好,没准还舔你一下。

但是人与人之间再熟悉,你说话没遮拦那是不行的,要有一定的距离感。

这个距离感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而且古人特别强调一点,不能“交浅言深”。

交情没有深到这个地步,话说得很深,这是很不合适的。

  第六句是“邪事不语”。

不正当的事情,或者擦边球的事情,不要乱讲。

现在我们好多孩子不太注意。

比如好多孩子凑一块儿相互会问:

你这张碟片哪儿买的?

我正规店里买的。

我这张地摊儿上买的,盗版,五块钱。

这个话在过去都不能说,因为做的不是一件正当的事情,所以这个叫邪事不语。

  第七句是“戒秽污词”,这也是古人的话。

秽污词你不要讲,脏话不能讲,这个《弟子规》里提到了。

  第八句是“戒轻诺”。

就是你不要轻易许诺,轻易答应别人。

  第九句是“戒话扰”。

就是人家很忙的时候,你不要去打扰人家。

比如我在忙一件事,你突然来唠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会让人很讨厌。

  最后一句是“戒揭短”。

拿我举例子,比如有些朋友问我:

钱老师,你有一米七吗?

那不就是在揭我的短吗?

所以这样的话最好不要说。

再比如你看到一个女孩子:

哎呀,好久不见,你怎么胖成这个样子了?

在今天,这样都算揭短。

所以大家要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俗语。

《弟子规》也就是从这些智慧当中提取出来的,把它融入生活,来教育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谨言慎行的习惯。

  我们千万不要把说话当做一件小事。

在语言的表达方面,在和别人的交谈和交往方面,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还应该有哪些地方要时刻注意?

请大家听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