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328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 56.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重点知识训练56

课时作业7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衡水高三调研]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

人口激增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农民暴动是其中之一,由此得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该分析(  )

A.符合历史研究遵从论从史出的原则

B.属于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C.忽视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D.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

解析:

材料运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人口激增的史实,得出了人口激增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符合历史研究中论从史出的原则,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等信息,与近代化无关,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口激增、社会问题出现,阶级矛盾激化,认识到了阶级斗争问题,C项不正确;材料只是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不能得出其顺应时代潮流,D项不正确。

答案:

A

2.[2019·开封高三统测]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缺乏可行的革命纲领

B.农民阶级担负民主革命任务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封建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

“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说明由于生产力水平因素,导致太平天国失败,可见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不缺乏革命纲领,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C

3.[2019·济南高三摸底]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

“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史料选取不同       B.史观运用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D.社会性质不同

解析:

1906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认为是“倡乱”;而1933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排除A、B两项;1906年和1933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

答案:

C

4.[2019·铜川高三检测]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

“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里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

”这段材料(  )

A.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B.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解析:

“人民心里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并没有走向下层民众,这是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太平天国反封建信息,A项错误;C项明显与材料不符合;D项中“根源”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B

5.[2019·赣州高三质量评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

“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兴器皿技艺。

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义和团时期揭帖称:

“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A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9·怀化高三模拟]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主动顺应了世界潮流

C.满足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D.兼具空想性和进步性

解析:

“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体现了小农经济思想,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是其空想性和落后性的一面。

“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体现了实行婚姻自由,具有进步性,因此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化和顺应世界潮流的趋势,A、B两项错误;C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影响。

答案:

D

7.[2019·丹东高三诊断]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成员多有立宪派和旧官僚,但他们承认并通过了革命派雷奋等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这说明(  )

A.共和制得到社会各界一致支持

B.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C.各派实现追求民主制的目标整合

D.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解析:

根据“成员多有立宪派和旧官僚,但他们承认并通过了革命派雷奋等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说明各派实现追求民主制的目标达成一致,故C项正确;A项中“社会各界”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排除D项。

答案:

C

8.[2019·承德高三联考]

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

四川

蒲殿俊

领导了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四川宣布独立后任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

湖北

汤化龙

武昌起义后,与革命党合作,参与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电敦促各省谘议局响应革命。

湖南

谭延闽

推动湖南宣告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之后,担任都督,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织临时政府。

上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立宪派的政治活动。

由此可见,立宪派(  )

A.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D.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解析:

材料表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和革命进程中,以及在推行各省独立方面都有相关的活动,支持革命派的革命进程,因此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C项正确;立宪派这些活动并不是投机,而是对革命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A项错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是袁世凯,袁世凯不是立宪派,故B项错误;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立宪派,排除D项。

答案:

C

9.[2019·江淮高三联考]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该诏书(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解析:

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

《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帝制结束,而不是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排除A项。

1912年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不是皇帝任命,排除C项。

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要早于溥仪退位,排除D项。

答案:

B

10.[2019·青岛高三调研]“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且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

B.社会结构未分化组合

C.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

D.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受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在这种经济之下,封建专制的观念根深蒂固,才会形成“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故D项正确。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代理人是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说明社会结构已经分化组合,排除B项。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也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所导致的,故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

答案:

D

11.[2019·吉林高三联考]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

“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实现了政局稳定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社会民众心理、法律两方面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表明袁世凯当时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具有必然性,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并没说明袁世凯上台导致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说明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袁世凯上台的原因,并不是说明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9·枣庄高三模拟]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

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由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翻封建专制的统治,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赣州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

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

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

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4分)

解析:

(1)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例如,材料一中的“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体现的是构建尊孔崇儒文化认同的措施等。

至于“背景”则要从政治方面、思想文化方面以及民族关系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问,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主要从国家认同建构同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相结合、同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相结合,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相结合等角度进行分析。

至于“意义”主要从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民主革命进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思想方面要从增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中国人思想解放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举措:

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

背景:

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2)特点:

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

意义: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14.[2019·福州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

——《1860年中国纪事》(摘自马恩全集)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请回答:

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

为这两种观点阐述各自的理由。

(24分)

解析:

本题据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据材料二“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据材料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即可从反封建反侵略的立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立场等方面回答对太平天国运动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的认识角度是什么。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打击清王朝和西方殖民者、农民阶级的空想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离等方面说明各自的理由。

答案:

材料一是站在人民革命、反封建剥削和民族抗争、反侵略的立场上肯定太平天国的。

材料二、三是站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立场上否定太平天国的。

材料一观点理由如下: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还打破了西方殖民者将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综上几点,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材料二、三观点理由如下:

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会”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定都天京以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

太平天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

所以太平天国不但没有进步意义,而且一旦胜利将是中国历史的倒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