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60268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docx

读时文学写作4人民论坛精选素材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精选

2019年高考时评素材“人民论坛”精选(清明,重温绿叶与根的情感,“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激活沉睡的“文化库存”,画好人生的延长线 )

1.清明,重温绿叶与根的情感

盛玉雷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伴随着一树春景、细雨落花,清明节悄然而至。

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出外远足、让心灵深呼吸的假期;对于商家来说,通过文化赋能,开拓更多满足人们期待的旅游产品,事关旅游业转型升级;而对于心系传统的人来说,清明二字又在心灵深处平添了几分思古怀今的幽微之情……如今的清明节,安放着不同群体的不同情感,共同塑造着新时代的文化景观。

中国人历来讲究慎终追远,清明节之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表达对先辈的缅怀与感恩,保持对传统的敬畏与尊重,从而找到当代人的心灵原乡。

在南京码头,首场长江集体公祭如期举行,滔滔江水寄托无尽哀思;在天津一隅,各界人士齐聚角膜捐献者纪念碑前,感受爱心与光明的能量;在淮安陵园,生态殡葬蔚然成风,松柏与鲜花相伴逝者安眠……全国各地形式各异的纪念活动表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点,用来标注奉献与感恩、逝去与铭记、过往与未来,给人们一个抚慰心灵的机会,一个静心思考的契机,在缅怀的过程中抚今追昔,追思生命的意义。

有人说,清明节是“根的节日”。

如果说春节归乡是隆重而盛大的典礼,那么清明祭祖大多就是平静而深沉的仪式。

有位台湾媒体人曾分享过一个故事,他的父亲在90多岁高龄时,偶然得知孙子不晓得从哪里来,便召集家庭三代人郑重其事地告诫:

你们不能忘本啊!

对根的向往和眷恋,促使每年清明无数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回祖国大陆寻根祭祖。

对于中华儿女而言,无论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在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里,蕴藏着血浓于水的故园之情;芳草萋萋的清明时节,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中国人追溯自己精神源头的寻根时刻?

“公辞六十载,今夕且当归。

”今年清明节前夕,第五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故里。

硝烟已逝,功勋永存。

如果我们从集体认同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清明的深沉内涵之所以能够沿袭不衰,正因为清明节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历史的缅怀、对家国的珍视。

当下,极少数人抹黑恶搞历史的事时有发生,强调清明时节祭奠英烈,正是对正义的护卫。

国家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

从烈士纪念日到国家公祭日,从纪念抗战胜利到纪念长征胜利,对先烈的深情怀念与崇高敬意,让清明节多了一层家国意味,使之成为彪炳伟大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重要时刻。

每一个节日都有鲜明的特征,清明节的悠长意蕴让复杂的情感得以联通。

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

于己,清明是情感的一个出口;于家,清明是绿叶对根的一种眷恋;于国,清明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

由此可见,清明节早已超越一人一事的悲喜,被倾注了故人故土故国的深厚底蕴。

既缅怀昨日,也憧憬明天;既留恋故乡,也遥望远方;既心念先祖,也不忘先烈;既祭奠逝者,也呵护新生……清明节让我们学会珍惜当下,不负无限春光。

“当你被生者遗忘,便是再一次死亡。

”去年,一部以墨西哥亡灵节为题材的动画电影让很多人感动落泪,提醒人们勿忘往昔,这与中国的清明节意蕴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明时节,亲近自然、品味春天的同时,也让我们在慎终追远中护佑历史、希冀未来。

2.“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

马祖云

地处祖国西部荒漠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的圣地。

50多年来,中国核导弹从这里腾飞,东方红卫星从这里升空,神舟飞船从这里起航。

这里的东风烈士陵园里躺着无数的英灵,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赫赫功勋,但其中绝大多数英烈都是默默无闻。

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看似相悖的逻辑,辉映着崇高的抱负追求与价值目标。

建千秋之功、立万世之业,而无个人功名之求。

这,就是共产党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的生动诠释。

在不少时候,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谋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

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考验面前,他们坚毅地选择了后者。

赫赫有功是因“隐姓埋名”的奋斗。

干事创业,谁不希冀鲜花与掌声?

攀登高峰,谁会放弃一步之遥的唾手之功?

然而,“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了国强民安,义无反顾地抛弃个人功名。

当年,留美博士邓稼先归国后,中央安排他做“国家大炮仗”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听从组织安排!

”沉潜在荒漠中默默奋斗了数十年,连妻子也不知其去向。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国家需要他舍弃个人的研究方向时,他坚定而深沉地誓言:

“我愿以身许国!

”他化名“王京”,神秘地“失踪”了17年。

这种默默埋名,为的是国家重器的一举成名;这种默默无闻,彰显的是献身国家利益的民族精魂。

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英雄,正是托举中国梦的民族脊梁。

赫赫有功是因“计天下利”的忘我。

“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计利小我者,只会“汲汲于富贵”;计利天下者,才能“眼放长空得大观”。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不留恋剑桥大学顶级教授头衔、花园洋房、私有诊所等显赫名利,“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家国情怀,让他毅然回归报效祖国。

有了赫然成果,领导催他申报院士材料,他一拖再拖;面对国家急需,他却只争朝夕,仅用5年时间就研发出西方国家需要20多年才能研发出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

这种“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名利观,正是无数报国者舍个人之利、兴国家之业、求民族之荣的精神火炬。

赫赫有功是因“春蚕到死”的奉献。

举凡世界级、国家级的科学大工程、百年大功业,皆需一代代人的接力拼搏,更需个人毕生心血的竭力付出。

许多报效国家的英才,宁愿一生无名,也要“燃尽生命”。

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遗书被称为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

然而,这颗世界级的璀璨艺术明珠,凝聚了多少代开拓者、科研者、守护者的毕生心血。

他们默默无闻,但永不言悔。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人们在感受莫高窟艺术珍宝的幽远深处,看到的是无比辽阔的精神星空。

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深切缅怀英烈,悼念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默默无闻的奋斗者、奉献者。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为梦想的奋斗,或许依然默默无闻,需要埋头奉献,但终将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

3.激活沉睡的“文化库存”

李 斌

有些地方号称文化大省,坐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什么发展后劲还不如其他地方?

在不久前的一场网络讨论中,有人引申出一个独特的视角:

“文化库存”并不等于现成的“财富”,文化资源怎么用,文化建设怎么推开,对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可能会有全局性的影响。

千金难买好风气,万金难求好文化。

传统文化泱泱数千载,蕴藏数之不尽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宝贵价值不言而喻。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之于管党治党,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之于改革创新,义重于利、利不亏义之于市场经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无不充满启迪和教益。

“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社会科学研究表明,文化价值观与政治表现、经济绩效之间存在强有力的联系。

传承弘扬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民族复兴便有了无比磅礴的凝聚力,国家发展便能获得无比坚强的意志力。

文化是“无形的心”,文化建设却不能无心。

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既有优秀元素也不乏文化糟粕。

或是因为风俗习惯的强大惯性,或是因为包裹上了现代的华丽外衣,许多生活场景里的落后文化,无形中束缚了人们迈向现代的脚步。

譬如,同样是推崇礼文化,是推崇谦和有礼、好客知礼,还是推崇请客喝酒排座次、办事送礼找关系,带来的社会风貌相差千里。

现实中,从官本位重仕轻商到江湖文化攀附关系,从假中医、假养生到女德班,从恶俗闹婚到风水迷信,无一不是拿糟粕当宝贝,会错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意。

如果不能下定决心正本清源、移风易俗,又怎能怪发展的步伐泥足深陷?

激活价值基因,刷新生活实践,把传统文化宝库利用好,还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当谈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时,领袖给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深邃回答。

传统不一定落后,乡野不一定粗俗,关键就在于用好核心价值观的指挥棒,根据新时代的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进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眺望新征程,文化重塑和文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托底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绘好美好生活新蓝图,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目标,既要发扬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文化品格,也呼唤市场意识、法治精神、创新文化等先进文化因子。

文化自信强不强,思想解放够不够,观念变革深不深,敢领风气之先的魄力足不足,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发展的“向上跃迁”。

这充分提醒我们,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净化营商环境,抑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应有文化纵深思考,都应做文化层面规划,都需要培厚文化土壤、增加文化供给。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承担着比以往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开掘好传统优秀文化的富矿,用好先进文化的活水,激发文化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我们一定可以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让文化促进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

4.画好人生的延长线

徐南凯

书法中讲究起笔、行笔和收笔。

起笔精彩生动,行笔流畅连贯,收笔深沉饱满方为佳作。

人生亦然。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若把入党宣誓的那一刻,作为“入伍”的起点、人生的起笔,那么,坚守誓言、不忘初心,则是画好人生延长线的元气灵魂。

杨善洲在任时兢兢业业,勤政为民。

退休后,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

他大道直行,留下一片绿洲,铸就一座丰碑,成为万千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仇和从政生涯早期强力推进改革,成为名噪一时的“政坛明星”,最终却倒在了糖衣炮弹面前。

他留下一世骂名,换来一声叹息,成为党员干部的反面教材。

两人起笔相似,都有过人生出彩的“高光时刻”,却收获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关键就在于杨善洲初心不改,用一世去践行入党誓言,而仇和只是投一时之机,随即拐道进了偏门、走了邪路。

人生道路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诱惑,拉着你偏离轨道。

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挑战,阻挠你前进的脚步。

尤其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常成为被“围猎”的对象。

这就要求我们干净做人、踏实做事,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使自己不走弯路、岔路、错路。

也要看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一生中难免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

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初心不变、目标不移,通过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依然能够及时校正画偏画歪的延长线,最终抵达目的地。

人生的延长线,不是只画一天、一月、一年,而是要天天画、月月画、年年画。

不是只画一阵子,而是要画一辈子。

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会有志得意满、一帆风顺的顺境,也会有遇到挫折、一言难尽的逆境。

哲人说: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在鲜花和掌声中不飘飘然,在困顿和挫折中不凄凄然,拥有从失败中站起来的进取心,从成功中走出来的平常心。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不忘初心,就能在变动不居的岁月中,保持脚步不停歇,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毅力,在砥砺奋进的路上永不停步。

如果把人生比作充电,只有永不懈怠、不断充电,才能保持电量充足、动力不减。

现实中,有的人会因为即将退休,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而精神懈怠;有的人会因为职务空间的原因,遇到晋升“天花板”而丧失动力;有的人会因为一时未获升迁,就埋怨组织上没看到自己的成绩而滋生不满。

凡此种种,病根在于党性不纯、信念缺失。

解药就是补足“精神之钙”、铸牢“党性之魂”。

面对新时代的“娄山关”“腊子口”,对工作始终保持等不起、坐不住、放心不下的态度,才能在深学笃行、沉潜实干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实绩。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涵养“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睿智,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心态,鼓足“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干劲,就能画好人生的延长线,让自己长久发光发热,彰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1.人民论坛:

苦是人生的补药

2.人民论坛:

“咬牙”是一种修炼

3.人民论坛:

守护“自如”的心境

4.人民论坛: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5.人民论坛:

“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

6.人民论坛:

“昨夜担走两座山”

7.人民论坛:

涵养几分静气

8.人民论坛:

跳出心灵的“井口”

9.人民论坛:

在心底装几块“压舱石”

10.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善用人生“无球期”

苦是人生的补药

马祖云  2018年06月25日

    上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

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作“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

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

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志从苦中砺。

“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古往今来,举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

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

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

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才从苦中长。

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

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

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功从苦中建。

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

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

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

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

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

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

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

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

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

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必如领袖所言: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人民日报》(2018年06月25日04版)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2018年05月15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

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

与敌战斗频繁,又遇严重旱灾,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日军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导致痢疾、霍乱等瘟疫盛行。

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

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咬牙”体现的是坚韧。

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

领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从来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

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

一项事业、一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

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咬牙”彰显的是智慧。

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于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

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

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行动。

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

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

“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

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

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04版)

守护“自如”的心境

魏  寅  2018年05月08日05:

56

面对纷繁世事,保持内心的宁静殊为不易。

无论境况如何,倘若一个人始终能保持“自如”的状态,实属难能可贵。

 

动静自如、收放自如、进退自如,彰显的是一种淡定的姿态、稳定的状态、镇定的心态,体现着对局面的把握。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任尔东西南北风”“乱云飞渡仍从容”……这些诗词名句,无不是对“自如”之境的生动写照。

清代王晫的《今世说》记载了两则故事。

一个叫罗贤的京官,有才华、有名望,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但他对此毫不介怀,还“歌啸自如”;一个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饥荒年月,把家里的几百石米拿出来赈济别人,自己和家人则“粗粝自如”,粗茶淡饭。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迎风长啸、倚水清歌,正是一种“自如”的高境。

如今,生活的鼓点越敲越快,各种诱惑扑面而来,人们时常感到被大流裹挟着往前走。

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感觉“浮躁,踏实不下来”的人超过四成。

现实中,有的人汲汲于功名,一切围着私利打转,常常心神不宁,何谈“歌啸自如”?

有的人戚戚于贫贱,总跟别人攀比,一旦比不过就心态失衡,何谈“粗粝自如”?

还有的人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迷失自我,陷入“身不由己”的喟叹,坠入“无所适从”的迷茫,遑论动静自如、收放自如、进退自如。

“君子有常度,所遭能自如”。

所谓“常度”,其实就是应当恪守的准则或信条。

匆匆赶路时,不妨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问问自我心中的那个“常度”到底是什么。

梭罗说: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

”建构心中的“圣庙”,找到内心的尊崇,避免理想缺位、灵魂失重,才能在内心深处积攒起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虑状态,把前行的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优秀共产党人的群体里,不乏能将“自如”做到极致之人。

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辞去军队高级职位,回乡后带领乡亲们修水库、建电站、架桥梁,体现的是“惟有退身可自如”的豁达;科学家于敏,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前,曾为国防事业“隐身”达30年之久,体现的是“远却喧嚣尽自如”的淡泊;航天员邓清明,一次次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一次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当了20年“备份”也不后悔,体现的是“吾道悠悠心自如”的从容。

守护“自如”的心境,就是守护不变的初心,越是时间久、困难大、考验多,越能彰显“自如”的价值,越能称出“自如”的分量。

 有人说,除非我们有意识地培育自己,不然,到了可能采取行动的时刻,就会不知所措。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守住“自如”的心境,就能收获人生的曼妙风景。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08日04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2018年04月23日04:

24

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

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

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或许,也会有人不解: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

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

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

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

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

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

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

”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

马祖云  2018年04月03日04:

40

 

地处祖国西部荒漠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的圣地。

50多年来,中国核导弹从这里腾飞,东方红卫星从这里升空,神舟飞船从这里起航。

这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