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60190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docx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所谓“学科建制”:

它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3康乃尔大学:

是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其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

4高等教育价值的选择历来就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观点: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

5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既包括:

(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术教育),也包括与专业和职业有关的(基本技能、生产工艺和规范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而提出的。

6教育方针:

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7教育目的:

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1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也称水平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13、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是对高等教育机构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与人才性质不同进行的。

14、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各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的横向结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兴办高等教育所采取的种种途径与方式方法的反映,同时也体现者高等教育与科学、文化以及生产、技术、就业等各项经济结构之间的各种关联。

15、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

又称区域结构,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

是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制度性的构成状态和作用方式。

又可具体分为较多类型,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高等学校的运营体制等。

17高等教育质量:

是指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实现自身功能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程度。

19.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制度一般可以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界定。

宏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指一所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的分层,内部权力体系的构成等。

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26“T型人才”:

“T”上的一条横杠代表知识面,下面的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

“T型人才”也就是知识既博又专的人才。

27“X型人才”:

的第一个含义是系统地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的人才;第二个含义是其掌握的两门专业知识,必须有明显的主要交叉点、结合部。

28、高等教育体制:

对高等教育制度而言,高等教育的宏观体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中所形成的稳定的规则,也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9高教管理体制:

指与高教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它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教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前两者被称为高教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被称为高教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校的管理体制。

30学位:

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31学位制度:

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32招生制度:

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

33教师的聘任制度:

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教师职务的聘任包括任聘资格的认定,采取何种聘任方式,聘任期间的考核,以及聘满是否续聘、解聘和缓聘等等。

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34分权制:

一般是指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力不在中央政府,而是由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团来独立行使高等教育决策、立法、财政拨款以及评估、监督职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35、高等教育学术制度:

高等教育制度是以学术性为本质的高等教育机构赖以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36所谓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就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

37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

主要指由高校内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校、学院、系。

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二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构。

39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

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40微观高等教育结构:

主要指高等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41高教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教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

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教的构成状态。

我国高教授予哲、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管理、理、工、农、医和军事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教构成状态。

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目前高校大致分三个能级:

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

地区结构指高教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它的两种模式为:

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模式。

42科类结构:

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43形式结构: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44能级结构:

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

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45地区结构:

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不同专业点的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

5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4、高等学校学生:

是中国对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统称。

56、学习方法:

是指高等学校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57、专业:

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专业的缘起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58学科:

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59主干学科:

指一定范围的服务对象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学科基础。

60、专业培养目标:

是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规格(培养过程完成后,学生所能从事的工作类型和层次)方面的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在不同专门化领域和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具体化,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规格。

61、专业划分:

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分成不同的专门化知识领域,形成不同的基本教育单位。

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62、专业调整:

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

具体讲,专业设置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立及其调整。

具体讲,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专业的划分和安排。

64、专业结构:

是指专业的类型以及各专业之间的组合方式。

65课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66、高等学校课程:

是高等学校以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为依据,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67、学年制:

其特点有: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弊端:

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地进入高教,不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地学习。

68、学分制:

特点:

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学科间的渗透。

灵活性强是学分制的最大优点。

弊端:

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69、学年学分制息量:

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过渡形式,其本质可以认为仍然是学年制。

71、教学大纲: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72教材——是高等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一般包括目录,正文的编、章、节和作业、实验、图表、附录与索引和注释,其中正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

一套完整的教材,除教科书讲义等基本教材外,还应包括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

辅助教材可分为三类:

①指定教科书以外的其他学术专著,②与教科书配套的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解答等各种教学辅助材料。

③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学法参考书、外文读物、参考书目录、文献等。

73、个别教学制: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效率低。

74、班级授课制:

亦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首先是由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1632)中提出并在理论上说明的

75、教材精品课程:

是高等学校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76教学:

从它们的组织结构来说,是一个系统。

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所谓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77教学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

78高校教学:

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

是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所决定的;是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还由大学教学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变化,即由人类已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决定。

79课程分类:

⑴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看,分为学科并列课和核心课程;⑵从层次构成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⑶从选课形式上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⑷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81高校专业教学计划使按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教学计划的组成:

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8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指导文件。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分为三部分:

说明、正文和附录。

教学大纲使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课程评估的依据。

85讨论法:

指以加深对学内容认识、辨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积压抒已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

(优点)它可以激发学生就要讨论的总是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经常的讨论还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灵活性。

(缺点)在于它常常在教学中表现为明显的无计划,有时更是杂乱无章,教学的目的任务常常难以完整地实现。

86自学指导法: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90形成性评价:

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91总结性评价:

是在进行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

92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

科学的学业评价有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93社会实践:

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

其特征: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

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国情、民情教育;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教育;心志磨练与个性养成教育;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

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

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另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有双重性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为实践主体、目标和应遵守的规律的双重性。

94大学生社会实践:

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95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织成分。

特点:

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96调查研究法是指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中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

分为五个步骤:

1、选题和制定计划2、收集资料3、分析研究资料4、检验5、写调查报告。

97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

有三个特征:

1、说理不是“说教”2、说服不是压服3、启迪不是硬灌。

98、情感交流法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新生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教育方法。

注意以下问题1、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2、排除情感交流的障碍3、防止情感交流的片面性4、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感素质。

99、榜样教育法:

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

注意:

1、所造反的榜样行为具有先进性,鲜明性和针对性2、层次化序列化3、关于发现和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4、要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

100、参观访问法是指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的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实业对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分以下阶段:

1、准备阶段2、动员阶段3、现场指挥阶段4、总结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