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86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docx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精选15篇)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

冬天如期到来,寒气笼罩了整个世界。

每到冬天,气温下降到7-8℃时,就是蛇开始冬眠的时候了。

冬眠时,为了更暖和一点,往往有几十上百条同种或不同种类的蛇群集在一起。

然而也有那些没来得及和同伴聚集到一起而独自冬眠的蛇。

这不,有一条小毒蛇还独自在外寻找食物呢,因为它还没有储存到足够的脂肪以备过冬,如果现在冬眠了,明年就醒不来了。

这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要么冻死,要么饿死。

很不幸,当这条小蛇还在寻找食物时,天空飘起了小雪,天气变得更加寒冷了。

本来寻找食物就费了不少体力,再加上天气寒冷,小蛇冻得失去了知觉,再不能爬了,它便静静地躺在路边。

赶集完回家的农夫,在路边看到了这条被冻僵的小蛇,由于天性善良,农夫起了怜悯之心,捡起小蛇放进了自己的衣服里,想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可怜的小蛇。

在农夫衣服里的小蛇渐渐暖和起来,恢复了知觉。

当它醒来时,发现自己就在农夫的胸口,凭着本能,它咬了农夫一口,然后爬出农夫的衣服,逃走了。

由于小蛇有毒,胸口被咬之后的农夫感到一阵剧痛,最终不幸中毒而死。

小蛇逃走之后也没有找到食物,还是被冻死了。

在去天堂和地狱的路上,小蛇的灵魂和农夫的灵魂相遇了。

农夫问小蛇:

“我救了你的性命,你为什么恩将仇报,反而咬了我把我毒死呢?

小蛇说:

“我是一条毒蛇,咬人是我天生的本能。

你的死是由于你自己的无知,难道你不知道蛇本来就是冷血动物吗?

后来,农夫的灵魂去了天堂,毒蛇去了地狱。

后来又有人从这个故事里理解出了另一番寓意,善良的人往往不能被人们理解,但大爱能终将战胜一切阴险狡诈。

正如许多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再坏的恶人,最终也会被善良的人所感化。

这又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的。

抱着对人性本善良的期待,去结交身边的每一个人,去感受每一个人身上的温度和善意。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2

战国时代有个哲学家名叫巫马子,他有一次对墨子说:

“您提倡兼爱哲学,主张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当团结友爱、平等相待,可是却没能给别人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我主张各人顾各人,人人自行其是,独来独往,也没听说伤害了谁。

我们两人迥然不同的哲学主张,目前都还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社会效果来,可是为什么您总是认为只有自己的理论是对的,而要全盘否定我的理论呢?

墨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巫马子的提问,而是另外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

“假如现在有人在这里放火,一个人看到后赶紧去提水,准备把火浇灭;而另一个人则打算往火里添柴,希望这火势越烧越旺。

不过,这两个人现在仅仅只是在心里这样想,一时还未付诸行动。

那么请问,您对这两个人作何评价呢?

巫马子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当然认为那个准备提水灭火的是好人,而想在火上添柴的人则是居心叵测、需要提防的。

墨子于是笑了,他说:

“对呀!

这就说明我们议人论事不能忽视其动机。

而今,我主张兼爱天下的动机是好的,所以我肯定它;而您主张不爱天下的动机则令人费解,所以我当然要否定它。

墨子与巫马子的这场论辩证明: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判断一件事的好坏,当然主要是看其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但有时当某人的计划、打算尚未付诸实行时,我们也可以从他提出的这一计划、打算的动机出发,推断其效果的好坏。

这就是哲学上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3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

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

“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

“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

“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

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

于是他告诉惠施:

“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4

古时候有个叫薛谭的人喜欢唱歌,他唱的歌很好听。

薛谭在学习唱歌的时候是拜当时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为老师,向秦青学唱歌。

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诉他应该怎样练音,怎样唱出节拍,怎样在唱歌时投入情感等。

薛谭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唱的歌好听多了;但是他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到手便自以为学会了,可以出师了,便向秦青提出要告辞回家。

秦青听到薛谭不打算继续学习而要告辞回家的意思后,也不劝阻他,就在薛谭临行的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摆设着酒为他送行。

当饮完临别酒后,秦青自己却向着他的学生——薛谭打着节拍,自己唱着送别的歌曲。

秦青唱着、唱着,他的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木都仿佛被这抑扬动听、悲壮激昂的歌声振动了;那歌声优美动听、婉转宏亮,在天空回荡,连天上的彩云也仿佛是被什么阻住,也不浮动了,好像伫立在天空静听着。

听到秦青为他送行唱的歌一会儿慷慨悲壮,抑扬动听;一会儿优美宏亮,婉转悠扬。

薛谭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完秦青老师的全部技术,自己唱的歌远不及老师唱的好,内心感到非常惭愧。

于是薛谭忙向秦青道歉,请求回到老师身边继续学习深造。

从此以后,薛谭一辈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

学无止境。

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不能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否则便不会有任何成就。

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

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

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赶上了他的老师甘蝇,真是名师出高徒。

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

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可真叫严啦!

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

“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

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纪昌表示:

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

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

“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

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

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

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

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

“还没有学到家哩。

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

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

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

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

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

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

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

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

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

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

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

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还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

“你成功了。

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

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

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精通。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巧,刚刚入门不久,他就要与王子期比赛,看谁的马车跑得快。

可是,他一连换了三次马,比赛三场,每次都远远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赵襄王这下可不高兴了,他于是叫来王子期,责问道:

“你既然教我驾车,为什么不将真本领完全教给我呢?

你难道还想留一手吗?

王子期回答说:

“驾车的方法、技巧,我已经全部教给大王了。

只是您在运用的时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却了要领。

一般说来,驾车时最重要的是使马在车辕里松紧适度,自在舒适;而驾车人的注意力则要集中在马的身上,沉住气,驾好车,让人与马的动作配合协调,这样才可以使车跑得快,跑得远。

可是刚才您在与我赛车的时候,只要是稍有落后,你的心里就着急,使劲鞭打奔马,拼命要超过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时常回头观望,生怕我再赶上您。

总之,您是不顾马的死活,总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

其实,在远距离的比赛中,有时在前,有时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始终心情十分紧张,您的注意力几乎全都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可能去调好马、驾好车呢?

这就是您三次比赛、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赵襄王赛车时心不在马,终致失败的教训说明: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掌握要领,不计功利,努力将每一件事情做好。

如果过于患得患失,为名利所累,往往会事与愿违,把事情的结果弄糟。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5

岳飞抗金

岳飞是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

当时北方的金国出兵攻打宋朝,烧杀抢掠,遭到宋朝的反抗。

从小就立志报国的岳飞从军入伍,决心反击侵略,收复被金国夺占的土地。

他训练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岳家军,在和入侵者的斗争中,屡建战功。

有一年,岳飞率军与金军在长江一带交战,打得敌人望风而逃,收复了江南重镇建康(今南京)。

不久,他又率军收复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军民。

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奸臣秦桧一心想求和,竟答应向金国称儿称臣,每年进贡,换取可怜的“和平”。

岳飞坚决反对,上书皇帝说:

和议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请求率军北伐,收复失地。

不久,金国果然撕毁和议,再次南侵。

岳飞率领岳家军进行反击,直入中原。

在郾城一战中,击垮了金国的主力军,又穷追不舍,到达了离故都汴京(今开封)不远的朱仙镇。

金军统帅兀术(wūzhú)哀叹说,这是开仗以来,最惨的败仗啊。

他只好率部下渡过黄河,往北逃走了。

岳飞也准备渡河北上,彻底打败敌人,收复北方。

不料宋高宗听了秦桧的话,连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不准再打。

后来秦桧又诬告岳飞谋反,害死了这位大英雄。

岳飞抗金虽然没有最后成功,可他的斗争业绩将永载史册,受到人民的怀念。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6

药商竞富

有三个从外地来的商人都在同一个集市上卖药材。

第一位药材商专门从产地购进货真质优的上等药材,根据进价定售价,差价不大,从不谋取暴利。

按理说,这种诚实商人应该先富起来,可他的生意萧条,铺面冷清,只有少数知根底的人来买他的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第二位药材商对质优质劣的药材都收购进来,售价随顾客的意愿而定,出价高就给优等品,出价低就给劣等货。

因为选择余地较大,利润有大有小,所以生意总的说来还比较好,综合效益还比较可观。

于是,两年以后,这位药商成了一名殷实的小财主。

第三位药材商则专门去大量收购价廉质劣的药材,然后略作加工,再换上精美的包装,俨然是一种名牌精品的派头,可售价并不比另两家高多少,有时顾客还价或者添加一点的要求往往也能得到满足。

因为“一个便宜三个爱”,外观也挺有档次,经营也灵活,所以许多人都争先恐后地来买药,生意总是特别兴隆,从不愁销路。

不到两年,这位商人大发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大富翁。

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经营之道有不同的结果。

第一位药商可贵,第二位药商可叹,第三位药商则可耻。

不仅在市场,而且在其他方面都应当一要诚实、二要灵活、三要不断改进。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

“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

“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

”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

“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

“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

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

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

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

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

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

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

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鲍君神

有一个人到野地里去打柴,在经过一片沼泽地的时候,意外地得到了一只麋鹿。

他非常高兴,但没有立即把麋鹿带回家去,而是找了棵树,将麋鹿拴在那里,打算忙完了活计再去牵麋鹿。

碰巧,有10多辆经商的车子从这片沼泽地经过。

车上的人看见树旁拴着一只麋鹿,周围一个人也没有。

于是,他们走过去把麋鹿牵走了。

没走多远,这些人觉得自己不劳而获太不像话,就从车上拿了一条备在路上吃的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作补偿,然后心安理得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过了半晌,打柴的人来取他拴着的那头麋鹿,可是树旁的麋鹿不见了,却有一条大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

他觉得太奇怪了。

看看四周,不见一个人影。

这一片沼泽地中也没有人走的道路,这干咸鱼是从哪里来的呢?

就算是从附近湖塘中蹦出来的鱼,那也应该是鲜鱼呀!

凭空冒出一条干咸鱼来,它不是神又是什么呢?

想到这里,这人恭恭敬敬地抱起干咸鱼回家去了。

回家后,打柴人把这事说给妻子和四邻八舍的人听了,他们都觉得很奇怪。

很快,这件事便传开了,而且被人们越说越神奇,竟然引来了许多前来祈祷的人。

他们到沼泽地里的小树边求福消灾,治病祛邪,有许多祈祷的人竟然也灵验了。

这样一来,人们对这干咸鱼是神的传说深信不疑。

大家凑钱为干咸鱼建了一座祀庙,将干咸鱼供奉在里面,在庙里设了多达几十人的专职祝巫,并给干咸鱼送了一个“鲍君神”的尊号(“鲍”就是“咸鱼”的意思)。

从此,“鲍君神”庙内神帐高挂,钟鼓齐鸣,香火不断。

祈祷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方圆几百里内外赴来朝圣。

好几年过去了,一天,一支经商的车队路过这里,当年放干咸鱼的人也坐在车上。

当他经过庙前的时候,看了这热闹的场面和庙门高悬的“鲍君神”扁额,感到十分奇怪,便下车向人打听原因。

有人向他讲了这座庙宇和“鲍君神”的来历,他不禁大声说道:

“这是我的鱼,是我几年前亲手拴在一棵树上的,哪来的什么鲍君神呢!

”他走进庙内,上前去将干咸鱼取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庙里的祝巫和那些祈祷的人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尴尬。

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来朝拜这个庙,渐渐地,庙的四周长满了野草。

又过了一些时候,这座庙也倒塌了。

遇事不仔细想想,只凭主观臆断、人为地编造神话去盲目顶礼膜拜的.做法,既无任何实效,又劳民伤财、愚昧可笑。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7

傲慢的乌鸦

从前,有一只傲慢的乌鸦,它以为自己比其它的乌鸦都漂亮。

它们头一次看见老鹰从天上飞快的俯冲下来,都有些惊慌,只有那只傲慢的乌鸦说:

“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做到!

”它也模仿着老鹰的动作,从高空俯冲到树枝上。

那只老鹰并不是来抓乌鸦的,它感兴趣的是对面草地上正在吃草的羊。

一个牧羊人正看守着它们,因为已经有几只羊被抓走了。

当看到老鹰又一次冲下去抓小羊时,乌傲慢的乌鸦说:

“我也可以那样做!

”尽管羊羔很少,但是对乌鸦来说,它们还是庞然大物,乌鸦怎么也不可能抓住它们,当它想放弃时,已经太晚了,它已经被羊身上的毛缠住了。

牧羊人高兴极了,他毫不费力地抓住了一只乌鸦,一只从天上掉下来的乌鸦,一只被羊毛缠住的乌鸦,他得意地笑了。

在天上飞的老鹰也笑了起来,羊羔们也发出咩咩的叫声,仿佛也是在笑。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8

两匹满载背包的骡子长途跋涉,一匹驮着装满财宝的背包,另一匹驮着装满谷物的背包。

驮着财宝的骡子昂着头,不断地摇动系在颈部的铃,使之发出清脆的声音。

他趾高气扬地走着,仿佛知道所载东西的价值。

而那一匹驮着谷物的骡子却以恬静、安闲的步伐跟着走。

突然,一班强盗从隐蔽的地方冲出来打劫,在格斗中,一个强盗用一把短刀刺伤了那驮财宝的骡子,将财宝抢劫一空,而那驮着谷物的骡子根本没有引起强盗的注意。

受伤的骡子哭诉他的不幸,另一匹却说:

“我很高兴强盗不看重我,我没一点损失,也没有受伤。

这故事是说,财富并不值得夸耀,倒是要小心它会带来灾难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9

隋朝时候有个人,他用大车拉了一车黑豆上京城去卖。

这个人吃力地拉着车走啊走啊,到了灞头,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个土坷垃绊了一咬。

这下子不好了,他身后的车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

那满满一车黑豆也全部被倒进了水里。

他从地上爬起来,看着水里的黑豆发愁了:

这么多豆,一个人要捞到什么时候啊!

想了一会儿,他决定回家去,叫家里人来帮他一块儿捞豆子。

于是他不再多考虑,撇下车和豆子就走了。

这人刚一走,灞头上的人议论开了:

“他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这么多豆让水冲走了多可惜,不如我们拿回去吧。

”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吵吵嚷嚷地捞豆子,不一会儿就全给捞走了,一颗也没留下。

不久以后,那个运豆的人回到了翻车的地方。

水里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嬉戏。

这人以为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捞出来。

刚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来了,转瞬间就全都游散了。

这个人奇怪极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么也想不明白。

他叹着气自言自语地说:

“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认识我了,离开我跑开了,我怎么会也不认识你了呢?

——怎么你忽然间就多出了一条尾巴!

这个笨人判断事物总是想当然,却不根据事实来作科学的分析,自然也就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

这样办事情当然是不能成功的。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0

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

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

“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

“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

“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

“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

“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1

张衡到了地府,阎罗王知道他具有丰富的智慧,就告诉他,世界上有许多官陆续来到地府,要调查他们为官清正还是贪鄙非常费事,问张衡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甄别。

张衡给他提供了一架特制的天平。

阎罗王一看,那天平一头的盘子极其巨大,另一头却很小。

“这天平怎么用?

”阎罗王问。

张衡对阎罗王说:

“凡有做官的来到地府,你只把他的乌纱帽作为砝码往小盘子上一放,他所管辖范围的老百姓就立即被摄入了另一头的大盘子里。

如果放乌纱帽的一头比装百姓的那头重,那官一定是个坏官;反之如果百姓那头比乌纱帽这边重些,那官就比较好。

但是张衡叮嘱阎罗王:

“在有官需要考核之前,请你自己千万别去动它!

天平在阎罗王那里放了一晚。

第二天,阎罗王告诉张衡:

“你的天平不怎么好,我已经下令拆掉了。

“非常可惜!

”张衡说,“我叫陛下不要去动它是有原因的。

陛下认为它不好,肯定是你把自己的乌纱帽在上面试了一下。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2

三个和尚

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小和尚。

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观音菩萨案桌上的净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

不久,来了个长和尚。

他一到庙里,就把半缸水喝光了。

小和尚叫他去挑水,长和尚心想一个人去挑水太吃亏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两个人只能抬一只水桶,而且水桶必须放在扁担的中央,两人才心安理得。

这样总算还有水喝。

后来,又来了个胖和尚。

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

小和尚和长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

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

大家各念各的经,各敲各的木鱼,观音菩萨面前的净水瓶也没人添水,花草枯萎了。

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

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

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中国民间谚语改编而成的,通过三个和尚没水吃、寺庙失火、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救火直至后来三人合作吊水的情节,既批评了“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种社会上存在的落后思想,又提倡了“人心齐,泰山移”的社会新风尚,与现实生活紧密。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3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

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

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

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

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

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

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

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

儿子说道:

“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

这故事说明,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4

张良与老人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在他年轻时,曾有过这么一段故事。

那时的张良还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

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桥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

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还对张良说:

"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当时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

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

"给我穿上!

"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

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他还是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子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

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

他对张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