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349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docx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

刍论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中的传播发展

一、地方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传播的主要功能

思想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适宜发展的沃土,即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一大批带动者和领跑者。

也就是说,要有大批思想、文化、艺术的领军带头人物,而这些领军和带头人物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计划地逐步培养造就。

毋庸置疑,这些领军人物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素质,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传播发展地方戏曲,恰恰是为思想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条件和夯实根基。

具体讲,有以下功能:

1.知史明事,服务社会。

大学阶段既是学习阶段,也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接触的事物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将对其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的戏曲往往都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状貌。

当社会出现巨大动荡,反映现实的剧目,往往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再现。

陕西因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剧作家们在创作各个时期的戏剧作品时,更多的表现出务实求真、脚踏实地的创作风格,例如,反映西周故事的戏曲《进褒》《烽火台》《点烟墩》;反映春秋五霸的戏曲《临潼斗宝》《赵氏孤儿》;反映秦末的戏曲《鸿门宴》《霸王别姬》;反映三国的戏曲《大报仇》《单刀会》;反映隋唐的戏曲《秦琼救驾》《长生殿》;反映宋朝的戏曲《包拯》《杨家将》;反映明朝的戏曲《玉堂春》;反映清朝的戏曲《李十三》;反映近代历史的戏曲《血泪仇》《西安事变》等等,均通过剧中鲜明艺术形象的刻画,比较真实的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段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者颂扬,或者鞭鞑,均代表了历史和社会的正能量。

这些积极的影响,非常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或者成为思想文化工作者、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必将为社会树立正面影响,产生积极的作用。

2.道德规范,教化人心。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精髓的戏曲艺术,将真善美的艺术理念贯穿始终,作为其中最核心的价值体现,永远保持着一种积极的社会意义与人生价值。

在历史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下,各地方戏曲中表现出的儒家的道德教化特点尤为鲜明。

戏曲《赵氏孤儿》中的程婴、《铡美案》中的包拯等,作品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公正、忠烈,还有如《窦娥冤》《杨家将》等戏剧作品中出现的大量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被当作了古代民间的“道德法庭”和人民的“教科书”,让人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再如戏曲《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等为孝弃官的行为,被当作了忠孝仁义的典范。

而这些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着力学习和涵养的。

通过地方戏曲在高校的传播为他们补上这一课,不仅是他们学习成长期间迫切需要的精神食粮,而且必将为他们以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好各自的工作产生长远的影响。

3.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承载历史,保家安邦,宣扬真善美,追求纯真爱情,是陕西地方戏曲的鲜明特点。

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表现在陕西地方戏曲中呈现出撼人心魄的多样性。

秦腔苦音腔热耳酸心,慷慨悲壮,表现悲凉、痛恨的情感,秦腔的欢音乐则欢快明朗,表现轻松愉快的情绪,因之便既有细腻委婉的个人情怀,又兼有粗犷豪放的历史纵深感。

同时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迭荡,如秦腔《三滴血》《蝴蝶杯》《火焰驹》《柜中缘》等,把青年男女儿女情长互相爱慕,勇敢打破封建礼教,渴望追求自由恋爱的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陕西地方戏曲塑造的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不仅能够引起青年人的共鸣,而且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无疑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4.丰富生活,娱乐大众。

艺术具有三种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无论是宫廷歌舞还是民间戏曲,都具有丰富生活,娱乐大众的作用。

美国人弗郎西斯·亨利·尼科尔斯在《穿越神秘的陕西》一书中曾经这样描述:

在村里的戏楼演戏是陕西人生活中一年一度的大事,舞台是砖砌的平台,上面有柱子支撑的园顶,舞台后部是一块固定的布景,画着龙和神仙的彩画。

提前几个月村庄就会预订流动戏班来表演,花费由农民捐款支付,并无入场券和预定座位之类的事情。

所有村民都随意站在戏台下观看演出。

一般演的都是历史剧目,持续五六天之久。

每天表演从早晨10点一直到下午5点,中午在两出戏之间有一小时的候场时间。

从而可以看出,戏曲艺术,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人们在欣赏戏曲时,获得了认识和教育,在享受戏剧的美感同时,领会到他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

戏曲中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华美艳丽的舞台造型,悠扬悦耳的音乐,欢畅妩眉的舞姿,都激越着人们的心绪。

人们高兴的时候可以欣赏戏曲,使心情更加愉悦;苦闷的时候也可以欣赏戏曲,使抑郁的心情可以得到疏散缓解。

地方戏曲为什么能够长期流传?

根本原因就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把地方戏曲引入高校校园,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培养他们逐渐接受、喜爱大众的、民族的文化,并进而使之发扬光大。

5.塑造形象,彰显精神。

戏曲是不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戏曲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并且包含了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种表演技艺。

戏曲中塑造出的每一个舞台形象,不仅会在人的心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处境的人的价值观、理念完整充分地展现出来。

秦腔《血泪仇》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和日寇入侵时的投降政策,曾经极大地激发了解放区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争精神。

眉户剧《梁秋燕》是一出讲述农村青年男女反对封建买卖婚姻,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的现代戏。

当年曾家喻户晓,整整影响了陕西、尤其是关中大地的一代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时期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世界观教育上,通过鲜活的艺术典型进行教育,往往比空洞呆板的说教更生动,更具体,更有效果。

仅就这一条,地方戏曲进入高校校园就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6.交流互动,传承文化。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著名的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的一座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每天都在不断变化显示着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给很多人留下最深印象的,竟然是中国戏曲。

上世纪五十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率团出国演出,博大精深的京剧艺术和大师们的精湛表演,倾倒了西方世界,使无数洋人看得如醉如痴。

陕西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出国演出同样也没有因為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而影响演出效果。

建国初期,我省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到苏联和东欧演出,受到了兄弟国家观众和艺术界同行的高度赞誉。

1992年,陕西戏曲研究院剧组到日本演出,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跌宕,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热情的观众涌上戏台给剧组献花,激动地表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他们倾倒,祝愿两国人民携手并进,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2008年11月14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演员培训班到美国演出,获得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站得更高”艺术人文奖,当时美国的第一夫人劳拉亲自在白宫为艺术家颁奖。

这些都充分说明,戏曲在沟通情感,传播文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近年来戏曲之所以下滑萎缩,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流失,主要是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行必要的改革。

要让戏曲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受到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关注与喜爱,必须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是适应社会现代化的需求,进行改革创新,继续扩大戏曲的影响;二是抓紧建设发展中国的戏曲文化产业。

在本土高校传播地方戏曲,正是进行这两项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二、地方戏曲在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传播发展的社会文化价值

推进地方戏曲在高校的传播,是一项具体实在的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不只是为了在高校传播地方戏曲,更重要的是对振兴戏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才能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促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1.夯实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大学生是地方戏曲振兴发展强大的后备人才队伍。

地方戏曲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目前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是,戏曲人才青黄不接,地方剧种后继无人。

我国戏曲人才的培养,过去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师傅带徒弟。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口传心授,逐步把新来者培养成该剧种的传人,使戏班子得以不断延续发展。

二是公开招收戏曲新人。

解放后,民间的戏班子日渐减少,以后逐渐转变为公办的剧团和演出团体。

这些剧团和演出团体在有了进人的指标后,就会把符合条件的人招收进来,在实践中进行培养,成为剧团的骨干、新秀。

三是由戏曲院校培养。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地成立了不少戏曲院校,戏曲院校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的学员招收进来,用正规的教学方法,向他们传授戏曲的理论和实践。

这当然要比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先进得多。

全国各地县以上的剧团和演出团单位,不少的业务骨干和名家新秀,都是经戏曲学校培养的。

近年来,民间的戏班子已经逐渐消亡,县级以下的剧团和演出单位每况愈下,原来的戏曲院校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戏曲人才的任务,只能由高等院校承担。

高等院校本来就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培养戏曲人才呢?

况且高等院校培养戏曲人才,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条件好。

在现代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都是需要经过学校培养的。

戏曲艺术类人才专业性很强,当然需要在学校培养。

高校不仅有良好的教学设施,齐全的教学设备,更主要的是,高校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艺术素养,这样的基础条件是其他学校不能比拟的。

第二,年轻人聚集多。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人才文化要求的提高,大部分年轻人都是要经过大学教育的培训,大学是年轻人聚集最多的地方。

文艺戏曲专业对人才有特殊要求,在高等院校里,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第三,培养门类全面。

戏曲、地方戏曲是大概念。

实际上每一种地方戏曲对人才的要求都十分广泛,不但要有编剧、导演、演员,而且还要有音乐人才、美术人才以及舞台、声、光、电等各个方面的人才。

这些不同门类的人才,在大学里培养,就十分容易和方便。

2.扩大地方戏曲传承创新的重要园地。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

在当前情况下,高校责无旁贷地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振兴地方戏曲的重要园地。

第一,国家赋予了高校传承戏曲艺术的任务。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此,中外思想文化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的看法是一致的。

第二,高校是培养戏曲人才的主阵地。

实际上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

过去,戏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戏班子师傅带徒弟、剧团和演出单位通过演出实践培养、戏曲学校培养三种方法。

现在,原有情况发生了变化,时代对戏曲人才有了新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在高校培养戏曲人才,就成为最好的选择。

因此,高校应该成为培养戏曲人才的主阵地。

第三,高校是中外文化戏曲人才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不少国家的群众都喜爱上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京剧、武术、相声等等。

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把高等院校办成中外戏曲艺术人才交流的重要渠道。

对此,可进行三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对外开放的院校设立地方戏曲专业,招收留学生。

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戏曲,大部分学的是京剧。

其实各省的一些好的地方剧种,也是颇受外国人欢迎的。

我们应该在地方大学率先开设这些地方戏曲专业,把喜爱这些地方剧种的外国留学生招收进来,培养成专门戏曲人才。

二是在互派留学生时把有戏曲专长的学生派出去。

陕西省不少高校和外国高校有校际友好合作交流关系,相互派留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有戏曲专长的学生派出去,通过课余活动教唱地方戏。

通过这种办法,既扩大了我国地方剧种的影响,也培养了外国戏迷。

三是络信息传播地方戏曲。

网络和信息技术是传播地方剧的一个良好平台。

创办利用这个平台,高校官方和学生个人都不会有语言障碍和技术困难。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把地方剧种的各种精彩录音、录像、开展活动的实况和各种想传播、需要传播的内容及时发出去,扩大地方剧在国内外的影响。

第四,高校是雕琢地方戏曲精品的战略高地。

全国各地地方剧种繁多,剧目更是包罗万象,数不胜数。

但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少剧种和大部分剧目逐渐消失了,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虽然数量有限,但却都是精品。

这说明,只有精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流传下去。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编剧、导演、演员共同努力,音乐、舞蹈、美术共同给力,配合上现代声光电技术,才能雕琢出戏剧精品。

高校是文化艺术圣地,也是各类人才汇聚的高地,宣传、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形成行政合力,采取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各种办法,汇集高校的这些优势资源,集中力量精雕细琢,打造戏剧精品。

使我省地方戏曲能够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

3.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

就陕西而言,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影响广泛,在全国戏剧百花园中展现出别样的风采,是陕西厚重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地方戏曲的最大特点是与当地民风民俗紧密结合。

陕西地方戏曲以其多姿多彩,绚烂夺目的区域个性,突出地彰显了秦风秦地的特色和中国西部人群的民族个性,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和丰富他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引导了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发挥了引领社会风气,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

这种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既迫切需要,又亟须改进加强。

陕西各大专院校应该尽力创造条件,把地方戏曲引入校园,认真改造利用,使之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群体的审美需求,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喜爱地方戏曲,从而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从地方戏曲的文明价值、道德价值、情感价值中得到启发,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以社会合力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地方戏曲在高校传播的途径和办法

从古到今艺术教育始终是中西方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并大力推荐的教育内容。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和2006年,我国教育部分别发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当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将戏曲鉴赏课列入大学生开设课程计划当中。

2015年,国办发71号“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

要以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

201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都充分说明,地方戏曲走进高等学校既非常必要,又势在必行。

宣傳、文化和教育部门以及高等院校,都应该重视并认真研究和这个问题。

结合陕西相关实践,笔者认为,把地方戏曲引进高校并加快传播,有以下途径和办法。

1.定期安排优秀剧种和剧目到高校演出。

地方戏曲在高校广泛传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最基础的就是要让大学生和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地方戏曲,喜爱地方戏曲。

文化教育部门对此要进行认真研究,做出统一安排部署,让优秀地方剧种和优秀的地方剧目进入大学校园。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文艺欣赏水平。

戏曲缺少年青观众,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和戏曲接触很少,共鸣太少。

在这方面,西安工程大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14年1月,该校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50余名师生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观看了大型秦腔现代剧《柳河湾的新娘》,剧中跌宕起伏的剧情、精湛优美的艺术表演深深地感动了在场观看的每一位师生,并且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5年5月,该校又组织更多的师生一同前往观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推出的秦腔现代剧目《西京故事》,在演出的整个过程中,师生们深深地被剧情所吸引,优美的音乐和美妙的表演形式使师生们受到了强烈震撼,真切体会到了传统艺术的巨大魅力,好多人感叹:

“想不到秦腔有这么大的感染力!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了戏曲是能得到大学生喜爱的。

关于戏曲进校园问题,文化和教育部门,应该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剧团剧目,做出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挑选好的地方剧种,带上他们最好的剧目,派最好的演员到各大院校进行演出。

这要形成制度,每年都要到各院校演几场,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通过这种活动,在高校逐渐培养大学生戏曲观众、戏曲爱好者和戏迷、票友,为戏曲在高校的传播打好群众基础。

2.在高校普遍开设戏曲鉴赏选修课。

戏曲是大众艺术,也是高雅艺术。

把陕西地方戏曲引进校园,使学生们能够面对面、直观的了解戏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真切切地欣赏戏曲,接受熏陶。

进而借助地方戏曲这样一个形象的、流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修养,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因此,对戏曲在高校传播这个事情上,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戏曲方针,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尽快在高校开设戏曲鉴赏课程。

高教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督促各高等院校限期完成,并对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验收考核。

陕西各高等院校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不容推辞的硬任务,克服各种实际困难尽快落实。

并认真选好教材,聘好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程建设,增强艺术性和趣味性,切实把这门课程办好。

在成功办好戏曲鉴赏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课程内容,把戏曲鉴赏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的一门选修课。

学生学完规定内容经考试合格,应给予相应学分并记入学籍档案。

3.建立戏曲大学,综合大学可考虑设置戏曲专业。

针对目前戏曲行业整体萎缩,后继乏人的实际情况,振兴发展戏曲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陕西省是文化大省,对振兴、发展戏曲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议省上研究,并报请相关部门批准,拨出资金,在陕西省成立一所戏曲人才综合培养机构,专门培养各大剧种和地方剧种的研究、编导、表演等戏曲人才。

在现有的综合性大学中,可以增设戏曲专业,培养各类戏曲人才。

如果这个建议能够实现,不仅能够迅速为我省培养大批戏曲人才,而且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政策导向,可以引起全社会对戏曲艺术的重视,从根本上解决戏曲萎缩和后继乏人的问题。

近年来,中央先后发出了五、六个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文件,把文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文化事业和地方戏曲的发展,应该说是一个难得的大好时机。

4.鼓励扶持高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并给予资金支持(设立奖项)。

将陕西的众多地方戏曲剧种逐渐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开展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内容。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合理调动校园中活跃的社团资源,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化艺术骨干。

校园文化应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整个学校,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子女。

因为在高校教职工群体中,不乏地方戏曲艺术的爱好者、票友和戏迷,甚至还有不少有造诣的戏剧研究者。

在高校中进行戏曲传播,首先,就要广泛调动这些爱好戏剧的老师、员工和票友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他们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形成小范围的良好的艺术氛围,再慢慢扩大和推广,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把这些人作为校园戏曲艺术的骨干,继承者和传承者;其次,在学校现有教师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戏曲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育人作用,比如,讲解相关戏曲基础知识,组织参与省内甚至全国的各种校园戏剧活动,举办戏剧讲座,开办戏剧演唱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戏曲汇演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扩大戏剧传播的力度,把更多的学生、员工和群众吸引到校园戏剧和活动中来。

对校园戏曲活动,学校和共青团、工会、教育文化等部门,要积极想办法从多个渠道给予资金支持。

比如扶持资金,项目资金,活动资金等,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有关部门还可以设立各种奖项,通过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地方戏曲汇演等形式,奖励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只要这些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地方戏曲无人问津、后继乏人的状况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5.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地方戏曲传播。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他为人类文明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但我省戏曲、特别是各地方剧种,却很少利用这个平台。

究其原因主要是三条,一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二是地方剧工作者不懂或不会信息网络技术;三是懂信息网络技术的人没有关注地方戏曲。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府方面的重视。

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优秀地方剧种剧目的各种资料,要上网介绍名剧、名演员的唱段和演出的录音录像,要能在电台、电视台上见到,在网上随时都能搜到。

戏曲的动态、创作演出团体的各种资料、群众对他们的意见、要求等等,都要有形成信息和网络资料。

二是帮助文艺戏曲工作者学习了解信息网络技术。

不少艺术家和戏曲工作者,由于文化偏低等各种原因,对信息网络技术了解不多。

有關部门和文化艺术团体,应该帮助他们学习了解这方面的基本知识,让他们学会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荐自己、上网交流技艺、扩大地方戏曲的知名度,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

三是为大学生和地方戏曲工作者结队发展创造条件。

大学生们掌握信息网络技术,地方戏曲艺人是工作骨干,把二者有机地连在一起,结成对子,应该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发展地方戏曲的最佳模式。

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大专院校、文艺团体,应该为二者的结合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结好这个对子,搭建好这个平台,再加上政策的引导扶持,无疑是给地方戏曲传播发展插上了一双金翅膀:

地方戏曲艺人们逐步懂得和学会了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大学生们也将会加深对地方戏曲的喜爱和理解,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戏曲的传播发展无形中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通过陕西地方戏曲在地方高校的传播发展,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陕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创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从而在文化根基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现实性的文化命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