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901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元以“自然之类”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

《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出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

学生对“边读边想象画面”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能力的培养:

《观潮》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

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

《走月亮》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写的气味,让画面更加丰富。

略读课文《现代诗二首》启发学生借助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略读课文《繁星》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继续强化单元的语文要素。

“交流平台”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时?

不仅要能“看”到样子,还要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引导学生调用多种感官,品味文字,想象画面。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教材以分享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从本单元“自然之美”的学习走向生活实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宫,品味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既能“看”到样子,还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

不要琐碎分析语句,而要给予学生更多边读边想象的机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自然之美。

第二,本单元的一些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

如,有些地方的学生可能没见过钱塘江湖景象,也没有在海上看繁星的体验。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宜过早和过多使用,避免用图像或视频代替学生的想象。

第三,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生动,具有积累的价值。

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抄写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观潮

2

1.认识29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会写28个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4.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5.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6.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走月亮

2

现代诗二首

1

繁星

1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1

1.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2.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

习作

推荐一个好地方

2

1.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

2.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2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4.整行书写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5.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合计

11

 

1观潮

教材解析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两处显示了时间的变化。

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为读者描绘了几幅静态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等、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堤。

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

钱塘江“横卧”眼前,“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

江面“笼罩”着薄雾,小山“若隐若现”,透露着几分神秘的美感。

镇海古塔等“屹立”着,则显示出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

海堤上的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则传达出人们心中的期待。

所有这些画面为钱塘江湖的到来勾勒了一幅生动的背景。

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

“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了江潮的声音。

接着从“一条白线”,到“拉长变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

最后,同时描写了浪潮的样子和声音——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

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感到江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循着“传来响声——出现白线——拉长变粗——形成水墙——飞奔而来”的线索,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

此外,“人声鼎沸”“踞着脚”“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词句都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大潮的雄伟壮观。

课文第5自然段简要描述了潮去后的情景。

虽只有几句话,却呈现了不同的画面。

从潮头奔腾西去,到余波涌来,风号浪吼,再到恢复平静,江水涨高,在不同的画面切换中,展现了潮头西去,恢复平静的过程。

课文配了一幅插图,呈现的是波推浪涌、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盐”等12个生字,会写“潮”等15个生字,会写“奇观”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建议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结合“资料袋”介绍一些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让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围绕“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课文大致层次。

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和语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潮的奇特、壮观。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12个生字。

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容易认半边熟字而读错的生字,如“屹、浩”。

“崩、震”可提醒学生“崩”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

有的生字,如“盐、余”,比较常见,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有的生字,如“屹、贯、霎”,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屹立、横贯、霎时”来识记。

教学“昂”时,可以结合课文做一做“昂首”的动作,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字义。

“鼎、沸”,可先在“人声鼎沸”中整体识记,再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后来成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沸”就是锅里的水煮开了,从而理解“鼎沸”和“人声鼎沸”的意思。

“崩”可与“棚、蹦”辨析,“震”可与“晨、振”辨析,在辨析中了解形声字的规律并识记生字。

教学“顿”字时,可借助熟字“炖”,通过换偏旁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字的结构。

“据、堤、盼、滚、堵、犹”左窄右宽;“顿”左右同宽,“崩、震、霎”上扁下长,注意上下部分要写得紧凑。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潮:

左边三点的摆放位置略微形成竖着的弧形。

中间部分最后一横比第一横稍长。

震:

上面是“雨”的变体,四点均是从左斜着往右下轻轻运笔;下面倒数第三笔是竖提。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后,可用“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确课文是围绕文中的第一句话,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

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潮头奔腾西去”等语句,梳理出课文的层次,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理解。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①圈画相关景物,想象潮来前的画面。

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相关景物,如“钱塘江、江西、薄雾、镇海古塔、小山、人山人海”,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边想象含有这些景物的画面。

在交流这一自然段中印象深刻的画面时,学生可能关注的是一种景物,如“江面”,也可能会关注到几种景物,如“江面、古塔、小山”,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依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想象画面,让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并在想象中感受潮来前江面平静、开阔等特点。

②梳理潮来的过程,想象潮来时的画面。

课文第3—4自然段写潮来的过程,连续的画面既富有动感,又带着声音。

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梳理出潮来的过程。

梳理时,可抓住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如“传来隆隆的响声”“出现了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帮助学生理清潮来的过程。

也可以根据一些体现观察顺序的词语,如“远处”“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帮助学生梳理潮来的过程。

理清潮来的过程后,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导想象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也可补充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辅助学生想象。

如“好像闷雷滚动”,可让学生联系听雷声的生活经验,想象潮来时的声音。

“水墙”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的墙来想象。

学生对“两丈”可能比较陌生,教学时可借助一些直观的事物,让学生体会有多高,再引导学生想象。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借助课文插图或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想象。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听到的巨大响声来想象,也可以播放大浪潮的声音,帮助学生想象。

③品读重点词句,想象潮去后的画面。

教学第5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并品读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如,写余波的“漫天卷地”,写江面的“风号浪吼”,写江水的“涨了两丈来高”。

引导学生想象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的意思再试着说说会是怎样的画面,“风号浪吼”又是怎样的情景。

(2)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领悟后,可以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读潮来前的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声音不要高。

读潮来时的部分,可引导学生读好表现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

可通过“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形态,读出大潮由远而近的变化,体会大潮的壮观。

还可通过“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语句,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声音宏大,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读潮去后的部分,可让学生依据“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想象画面,读出大潮的气势。

(3)借助诗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背诵第3—4自然段。

课后第三题中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描写的是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

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

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诗中“吼”字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对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