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995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docx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篇一:

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说起儿童教育,大家一定有一个感触,那就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前两天我在北京崇文小学开会时听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发言说:

“我最近感到很郁闷,我做了60年的教育,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负担越来越重?

”虽然我只做了36年的儿童教育,我也郁闷。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20年的青少年研究,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调查。

1999年调查发现,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

到2005年又在原地区进行对比调查,发现这个状况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更加严重。

这么看上去好像我们的教育抓得很紧很紧,好像我们的孩子也非常非常努力,但大家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让人满意的教育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是!

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教育出现了一个问题,叫做教育荒废,表面上教育抓得很紧很紧,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被忽略。

比方说,我们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吗?

关心孩子的人格完善吗?

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似乎没有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那我们重视什么呢?

我们在全国调查发现,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前15名,54.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读博士。

前些年,北京市的公共外语考试每年有5万小学生参加,为什么小学生成了主角?

他们是为了敲开重点中学之门。

其实,父母望子成龙没有错,重视孩子的学习也没有错,错在于因此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康。

我举个例子,大家听听这样的案例有没有代表性。

西北有一所大学的一个附中(当然是重点高

中),出了一个高材生,我给他化名叫王希,他是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西北赛区第一名,物理大赛西北赛区第三名,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王希读到大三时,被海淀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如果不了解这个同学、不了解这个案例,猜三遍都不一定猜得出来他犯了什么罪。

这个王希一不偷、二不抢、三不耍流氓,他犯的是故意杀人罪。

王希没有朋友,不会交往,他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放了学就回家,回家就学习,安安静静,从不惹是生非。

到大三时,突然觉得没有朋友的日子在大学里是过不下去的,他要交朋友。

我们知道交往是一门艺术,但他不会,他看着同宿舍一个同学好像不错,就想跟他交朋友,天天跟着人家,形影不离。

同学就议论,这俩小伙子整天粘在一起,什么意思呀?

那个小伙子听到议论后就说,你别跟着我,我不能跟你交往。

王希劝他,还给他写信说,我们的友谊很珍贵,我们俩不能分开,结果那个同学还是不同意继续做朋友。

王希没有交往经验,更没有被人拒绝的承受能力,他心想,我对你这么好,你这么绝情,你等着,我一定得报复你。

王希的报复很可怕,他不打人不骂人,他用他的化学知识去报复人,就搞来了一种叫铊的剧毒化学品。

王希把铊毒投到了同学的牛奶杯里,那个同学喝了之后疼痛难忍。

王希一看同学疼得那么惨,就赶快打车送同学去医院抢救。

王希跟医生交代了自己什么时候放了什么东西,由于交待比较及时,同学的性命是保住了,但人家小伙子多冤枉啊,毕不了业,还受那么多苦,今后有没有后遗症,还不能完全说得清楚。

于是这个同学就把王希告上法庭,海淀法院审理之后判处王希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消息传到王希的家乡,他的父母没法理解,多好的孩子怎么就成了故意杀人犯呢?

后来他父母明白了,他们是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培养。

我忠告天下父母一句话,孩子如果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

可是有多少家长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同伴交往呢?

在教育部召开的一个会上,北京一所特别著名的大学的一位领导发言说,当年考进这所大学的

学生,有35人想自杀,有700多人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

大家想想看,中国最著名的大学,能考进去的学生,有哪个学习不好啊?

还有35个人想自杀,这说明什么?

这不值得注意吗?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存在着教育荒废的倾向,就是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

我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我们再来看一个外国学者眼中中外孩子的差异。

2004年,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澳大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博士在会议上介绍他的国际儿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这个研究的内容并不复杂,比方说其中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抽取一些5岁的孩子做一个吃巧克力的实验。

每个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桌上有个铃。

对孩子说:

谁能够坚持15分钟按铃,就可以得到多的那盘,要是等不及,想吃就按铃,但只给少的那盘。

结果,80%的中国孩子都等不到15分钟,但是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都等到最后。

欧美国家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发现,凡是能够坚持到15分钟或者30分钟以上的孩子,比那些不能等待、不能坚持的孩子的独立性、克制力强得多,将来有出息得多。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外孩子这么大的差别?

其实大家一想就明白了,现在谁还让孩子去等待呢?

谁还让孩子去忍耐、克制呢?

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要星星给月亮,要一个给俩,现在要就得马上给,我们培养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一代人。

我们过去吃了多少苦啊,现在生活好了,还不满足孩子?

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饱享剥夺理论”,就是当你给他的东西超过他的需求时,他就不会感到快乐。

还以吃巧克力为例,孩子爱吃巧克力,给他一块巧克力,他觉得好吃。

再给一块,还觉得好吃。

你给他五块,他都说好吃。

你看他那么爱吃,你给他一盒子二十块,他越吃越不好吃,吃到最后会说:

真讨厌,怎么给我这么多巧克力!

巧克力怎么这么难吃!

当他的需求被过多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被同时剥夺,这就叫饱享剥夺。

人需要一种期盼、等待,今后建议大家培养孩子习惯等待。

比方说,学术的词叫“延迟满足”。

孩子说:

爸爸你给我什么东西吧。

你说:

这个东西现在只能给你一个,要再过10天,才能再给你另外一个。

或者说:

最近不能给你,现在咱们家经济不太好,我们要到1个月之后或者到什么什么时候才给你。

让孩子知道得到一个东西并不容易,需要等待。

学会等待、学会克制,对小孩子非常重要。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格培养为核心的教育。

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发展儿童,解放儿童。

所以,六一儿童节是一个捍卫童年、解放孩子的节日,绝不是一个娇惯孩子的节日,因为娇惯孩子不能给他带来生存的本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好父母要藏起一半爱心。

其实溺爱孩子,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爱,溺爱对孩子是一种剥夺,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成长的机会,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无能,无能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受歧视,在同学中没有地位、没有魅力。

很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那孩子坏毛病特别多,老吃零食,老看电视,老玩游戏,就是不爱写作业,我都说他八百遍了,他就是改不了,你说怎么办?

有些爸爸妈妈跟我很熟,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你要是说孩子八千遍,他就更改不了了。

一个著名的儿科教授跟我说过,一句话对孩子重复三遍,就是对孩子的折磨,你说上八百遍,不是要把孩子折磨死吗?

好多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烦人!

我妈妈一张嘴,我就知道她要说什么,她说上一个字,我就知道她下个字说什么,我求她别说了,她偏说,说得我难受。

我在全国200多个城市讲过两千多场报告,惊讶地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就像克隆人,他们彼此肯定没见过面,但跟孩子说的话基本上是一样的。

我模仿一下很多父母怎么跟孩子说话:

“别看电视了!

别在那儿玩游戏了!

赶快写作业!

你不好好学习,你能考上个好学校吗?

你考不上好学校,

能找到好工作吗?

你找不到好工作,将来喝西北风啊你。

现在就业这么难,你看人家,你看你。

这种话对孩子说一遍两遍还可以,可以让孩子有点危机感,说多了就变成一堆噪音,除了让孩子心烦意乱,没有别的作用。

已经做了父母的要是不相信我的话,你在家里和你的爱人约定好,当一个人开始训孩子的时候,另一个人打开录音机,你也甭多录,就录一个星期,然后找个地方,你们两口子听听,不把你们给烦死才怪呢!

那些话说得一点新意都没有,孩子根本就受不了。

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所有那些你认为是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孩子,所有那些好孩子都是好习惯相伴的孩子。

习惯就是一个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稳固的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我说:

“云晓啊,你说的这个习惯培养太重要了,我研究这么多年心理学,我跟你说什么是习惯?

习惯就是心里头痒痒的。

”我认为林教授这个说法很精辟。

什么是心里头痒痒?

很多妈妈、很多女同志,一看到大商场心里就痒痒,有钱没钱都要进去逛逛。

我到法国巴黎的春天百货商场门前都心静如水,不爱逛商店,但我看到再小的一个书店都心里痒痒的。

很多人喜欢看篮球足球,电视转播时不看就难受,心里觉得痒痒。

习惯主要是一种行为,它是可以观察、可以模仿的。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一个研究结论,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

如果坚持90天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成熟的习惯。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种不良习惯时,往往都不是孩子的第一次,可

【篇二: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说起儿童教育,大家一定有一个感触,那就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前两天我在北京崇文小学开会时听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发言说:

“我最近感到很郁闷,我做了60年的教育,真搞不懂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负担越来越重?

”虽然我只做了36年的儿童教育,我也郁闷。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20年的青少年研究,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调查。

1999年调查发现,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

到2005年又在原地区进行对比调查,发现这个状况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更加严重。

这么看上去好像我们的教育抓得很紧很紧,好像我们的孩子也非常非常努力,但大家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让人满意的教育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是!

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教育出现了一个问题,叫做教育荒废,表面上教育抓得很紧很紧,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被忽略。

比方说,我们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吗?

关心孩子的人格完善吗?

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似乎没有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那我们重视什么呢?

我们在全国调查发现,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前15名,54.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读博士。

前些年,北京市的公共外语考试每年有5万小学生参加,为什么小学生成

了主角?

他们是为了敲开重点中学之门。

其实,父母望子成龙没有错,重视孩子的学习也没有错,错在于因此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康。

我举个例子,大家听听这样的案例有没有代表性。

西北有一所大学的一个附中(当然是重点高中),出了一个高材生,我给他化名叫王希,他是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西北赛区第一名,物理大赛西北赛区第三名,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王希读到大三时,被海淀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如果不了解这个同学、不了解这个案例,猜三遍都不一定猜得出来他犯了什么罪。

这个王希一不偷、二不抢、三不耍流氓,他犯的是故意杀人罪。

王希没有朋友,不会交往,他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放了学就回家,回家就学习,安安静静,从不惹是生非。

到大三时,突然觉得没有朋友的日子在大学里是过不下去的,他要交朋友。

我们知道交往是一门艺术,但他不会,他看着同宿舍一个同学好像不错,就想跟他交朋友,天天跟着人家,形影不离。

同学就议论,这俩小伙子整天粘在一起,什么意思呀?

那个小伙子听到议论后就说,你别跟着我,我不能跟你交往。

王希劝他,还给他写信说,我们的友谊很珍贵,我们俩不能分开,结果那个同学还是不同意继续做朋友。

王希没有交往经验,更没有被人拒绝的承受能力,他心想,我对你这么好,你这么绝情,你等着,我一定得报复你。

王希的报复很可怕,他不打人不骂人,他用他的化学知识去报复人,就搞来了一种叫铊的剧毒化学品。

王希把铊毒投到了同学的牛奶

杯里,那个同学喝了之后疼痛难忍。

王希一看同学疼得那么惨,就赶快打车送同学去医院抢救。

王希跟医生交代了自己什么时候放了什么东西,由于交待比较及时,同学的性命是保住了,但人家小伙子多冤枉啊,毕不了业,还受那么多苦,今后有没有后遗症,还不能完全说得清楚。

于是这个同学就把王希告上法庭,海淀法院审理之后判处王希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消息传到王希的家乡,他的父母没法理解,多好的孩子怎么就成了故意杀人犯呢?

后来他父母明白了,他们是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培养。

我忠告天下父母一句话,孩子如果没有朋友,比他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

可是有多少家长真正关心过孩子的同伴交往呢?

在教育部召开的一个会上,北京一所特别著名的大学的一位领导发言说,当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有35人想自杀,有700多人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

大家想想看,中国最著名的大学,能考进去的学生,有哪个学习不好啊?

还有35个人想自杀,这说明什么?

这不值得注意吗?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存在着教育荒废的倾向,就是真正的教育被忽略了。

我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

我们再来看一个外国学者眼中中外孩子的差异。

2004年,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澳大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博士在会议上介绍他的国际儿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这个研究的内容并不复杂,比方说其中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抽取一些5岁的孩子做一个吃巧克力的实验。

每个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桌上有个铃。

对孩子说:

谁能够坚持15分钟按铃,就可以得到多的那盘,要是等

不及,想吃就按铃,但只给少的那盘。

结果,80%的中国孩子都等不到15分钟,但是66%以上的澳大利亚孩子都等到最后。

欧美国家做了很多相关的实验发现,凡是能够坚持到15分钟或者30分钟以上的孩子,比那些不能等待、不能坚持的孩子的独立性、克制力强得多,将来有出息得多。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外孩子这么大的差别?

其实大家一想就明白了,现在谁还让孩子去等待呢?

谁还让孩子去忍耐、克制呢?

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要星星给月亮,要一个给俩,现在要就得马上给,我们培养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一代人。

我们过去吃了多少苦啊,现在生活好了,还不满足孩子?

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饱享剥夺理论”,就是当你给他的东西超过他的需求时,他就不会感到快乐。

还以吃巧克力为例,孩子爱吃巧克力,给他一块巧克力,他觉得好吃。

再给一块,还觉得好吃。

你给他五块,他都说好吃。

你看他那么爱吃,你给他一盒子二十块,他越吃越不好吃,吃到最后会说:

真讨厌,怎么给我这么多巧克力!

巧克力怎么这么难吃!

当他的需求被过多满足的时候,他的快乐也被同时剥夺,这就叫饱享剥夺。

人需要一种期盼、等待,今后建议大家培养孩子习惯等待。

比方说,学术的词叫“延迟满足”。

孩子说:

爸爸你给我什么东西吧。

你说:

这个东西现在只能给你一个,要再过10天,才能再给你另外一个。

或者说:

最近不能给你,现在咱们家经济不太好,我们要到1个

月之后或者到什么什么时候才给你。

让孩子知道得到一个东西并不容易,需要等待。

学会等待、学会克制,对小孩子非常重要。

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格培养为核心的教育。

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发展儿童,解放儿童。

所以,六一儿童节是一个捍卫童年、解放孩子的节日,绝不是一个娇惯孩子的节日,因为娇惯孩子不能给他带来生存的本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好父母要藏起一半爱心。

其实溺爱孩子,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爱,溺爱对孩子是一种剥夺,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成长的机会,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无能,无能的孩子在学校里往往受歧视,在同学中没有地位、没有魅力。

很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那孩子坏毛病特别多,老吃零食,老看电视,老玩游戏,就是不爱写作业,我都说他八百遍了,他就是改不了,你说怎么办?

有些爸爸妈妈跟我很熟,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你要是说孩子八千遍,他就更改不了了。

一个著名的儿科教授跟我说过,一句话对孩子重复三遍,就是对孩子的折磨,你说上八百遍,不是要把孩子折磨死吗?

好多孩子跟我说,孙老师,我妈妈真烦人!

我妈妈一张嘴,我就知道她要说什么,她说上一个字,我就知道她下个字说什么,我求她别说了,她偏说,说得我难受。

我在全国200多个城市讲过两千多场报告,惊讶地发现,很多中国父母就像克隆人,他们彼此肯定没见过面,但跟孩子说的话基本上是一样的。

我模仿一下很多父母怎么跟孩子说话:

“别看电视了!

【篇三: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作者:

孙云晓

——习惯培养的五大步骤

有人会问,习惯到底是什么呢?

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模式,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深刻更形象: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人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人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

我们抓住行为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

父母们都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用好方法。

那什么是好方法呢?

在我看来,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儿童教育方法,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惊讶地发现,许多父母就像克隆人,都对孩子唠叨一样的话:

“别看电视了,赶快写作业!

你要是考不上好中学,怎么考得上好大学?

上不了好大学,以

后怎么找好工作?

没有好工作,你喝西北风去?

”等等。

这样的话说一遍两遍还可以,说多了之后就变成一堆噪音,只能让孩子情绪混乱信心崩溃。

这是您想要的结果吗?

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

他学习不好可能是碰到了困难,孩子需要的是你具体有效的帮助,而不是唠叨或训斥。

所以我给天下父母一个忠告———“训子千遍”不如培养孩子的一个好习惯。

习惯培养“五步走”

今天的父母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可是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

我发现,问题在于许多父母还是把习惯培养当成了说教,而忽略了习惯培养的根本途径:

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

换句话说,习惯培养是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按照其规律来做才会见效。

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有很多坏习惯的孩子。

一个坏习惯可能使孩子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他走向成功。

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

在儿童时期,特别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

儿童时代是榜样时代和偶像时代,因为儿童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

当然,儿童的榜样和偶像并非都是名人,更多的是他们的伙伴。

因此,父母和教师可以让孩子选择他所喜爱的名人或优秀伙伴做榜样。

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非常明确。

比如说《弟子规》里就有很多关于行为规范的要求,其中有一个要求是“出必告,归必面”,就是要求孩子在离开家的时候一定要跟家里人打招呼,说明自己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回家之后要告诉家里人“我回来了”。

就是这么一个习惯,在古代是中国孩子必备的,但是现在许多家庭却把这个传统丢掉了。

这就是因为,现代家长甚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明确的规范与要求,认为即使拿出老祖宗留下来的规训去严格要求孩子,孩子也不会听。

但是,其实只要注重方法,明确的行为规范执行起来就不难了。

第三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初步的习惯,重复90天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也就是说,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举一个例子,孩子洗手就需要训练:

不洗手就不能吃东西,只要是吃东西就必须洗手。

“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

看看。

”你老问孩子,还老看孩子,孩子慢慢就习惯了,到以后就不用提醒他了。

就如现在我们大人早上起来洗脸刷牙,还要提醒吗?

不用嘛,这是习惯!

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我们的研究发现,习惯的养成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因此要持久训练。

第四步———及时评估和适度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是“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引导他把好的行为不断地重复,重复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

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就是给孩子

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这样,孩子每天都会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并期待着明天的进步。

第五步———形成良好的环境,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也就是说,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首先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带头改正坏习惯。

譬如,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

那么,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父母首先应当带头读

书探索新知,因为书香之家最有利于孩子成长。

如一位教育家所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养成的过程同样会体现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特点。

运用培育优良家规、家训、家风的方法,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但只有父母与孩子共同遵守规范才能落到实处,如果父母以身示范效果更佳。

全方位的习惯培养计划

培养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是说习惯培养不起来,关键是你的观念和方法到不到位。

我们的研究发现,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有层次和有重点的,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

我建议,幼儿阶段侧重培养生活习惯,小学阶段侧重培养品德习惯,中学阶段侧重培养智慧习惯,特别是养成人生有目标和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在儿童习惯培养方面,能够提供具体的教育方案的书并不多。

有见及此,我主持编写了《5个习惯成就一生》丛书,这是我们所承担的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自我管理习惯培养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丛书高度归纳了一个要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五个好习惯———有爱心、认真负责、尊重他人、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通过列举大批鲜活的案例,并对案例分类进行点评和分析,有力地论证了习惯的培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培养这五个习惯,给出了针对性、科学性、实操性都很强的指导意见。

五个习惯所反映的五个素质是养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内容,也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五个重要的良好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大,说的就是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