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95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docx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

综合检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教师用书备用)

                   

选题表

难易题号知识点

胶体的性质

1

HNO3的性质

2

19

NH3的性质与收集

3

非金属及氧化物的性质

4,6,9,11

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

5

离子方程式与离子的检验

7,12

18

实验安全

8

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3,16

氧化还原反应

10

14

物质的推断

15,17

综合实验

20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

①含尘埃的空气 ②稀硫酸 ③蒸馏水 ④墨水,能观察到有丁达尔现象的是( C )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胶体分散系在有光束通过时可产生丁达尔现象。

以上分散系中含尘埃的空气、墨水为胶体分散系。

故应选C。

2.(2012天水高一检测)在稀硝酸与铜的化学反应中,稀硝酸表现出的是( C )

A.氧化性B.酸性

C.既有氧化性,又有酸性D.既没有氧化性,又没有酸性

解析:

稀硝酸在与Cu发生反应时,既生成Cu(NO3)2,又生成NO,故既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

3.(2012年上海化学)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B.③是氨气发生装置

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解析:

装置①中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NH3和HCl,但在试管口附近两者又能结合生成NH4Cl;装置②中的漏斗放置过低,不能防止倒吸;装置④中的试管口应放一团干燥的棉花,防止与空气形成对流,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SiO2不与HNO3、H2SO4等所有酸反应

B.CO2和SiO2的对应水化物都是酸,其酸性碳酸比硅酸弱

C.CO2与SiO2均是酸酐,溶于水均得到相应的酸

D.木炭、活性炭、硅藻土、硅胶都可作吸附剂

解析:

SiO2可与氢氟酸反应,A错;碳酸酸性比硅酸强,B错;SiO2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得硅酸,C错;D项正确。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500mL,1mol·L-1MgCl2溶液中含有Cl-数目为0.5NA

B.标准状况下,1molH2O与1molO2所占的体积相等

C.17gNH3含有的电子个数为10NA

D.36gH2O与32gCH4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

解析:

A项,500mL,1mol·L-1MgCl2溶液中含有Cl-数目应为NA,错误;B项,标准状况下,H2O不为气体,氧气为气体,无法比较二者的体积,错误;C项正确;36gH2O所含氢原子数为4NA,32gCH4所含的氢原子数为8NA,D项错误。

6.(2012广东茂名一模)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

A.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CO3、NaHCO3都是盐,都能与CaCl2溶液反应

C.CO、NO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D.Al在浓盐酸中会被钝化,能用铝槽车储运浓盐酸

解析:

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A正确;Na2CO3、NaHCO3都是盐,但NaHCO3不能与CaCl2溶液反应,B错误;CO、NO都是大气污染气体,但NO在空气中不能稳定存在,它与氧气反应生成NO2,C错误;铝与浓盐酸反应不会被钝化,不能用铝槽车储运,D错误。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B )

A.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u2++2OH-

Cu(OH)2↓

B.澄清石灰水跟盐酸反应:

H++OH-

H2O

C.碳酸钡溶于醋酸:

BaCO3+2H+

Ba2++H2O+CO2↑

D.Ca(HCO3)2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

Ca2++2HC

+2OH-

CaCO3↓+C

+2H2O

解析:

A项,还发生了S

与Ba2+的反应,错误;B项正确;C项,醋酸为弱酸不能拆成离子形式,错误;D项错误,应为Ca2++HC

+OH-

CaCO3↓+H2O。

故应选B。

8.(2012南昌高一检测)在实验室中,对下列实验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B )

A.汽油失火时,立即用水灭火

B.加热液体的试管口不能正对着自己或别人

C.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擦洗

D.实验室中含硫酸的废液可以直接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

解析:

A项,汽油的密度比水小,不能用水灭火,应用沙土,错误;B项,加热液体,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别人,可能会造成危险,正确;C项,浓硫酸沾到皮肤上,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擦洗,氢氧化钠是强碱,也会腐蚀皮肤,应该立即用大量水冲洗,错误;D项,硫酸是强酸,具有腐蚀性,造成水体的污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内,错误。

9.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现用60%硫酸溶液和亚硫酸钠晶体反应制取SO2气体,实验现象很明显,且不易污染空气。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B.品红溶液褪色

C.溴水橙色褪去

D.含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变浅

解析:

SO2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使溶液显酸性,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故A错误。

10.工业上制取ClO2的化学反应:

2NaClO3+SO2+H2SO4

2ClO2+2NaHSO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NaClO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SO2在反应中被氧化

C.H2SO4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D.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2mol电子

解析:

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为:

NaClO3作氧化剂,反应中得电子;SO2作还原剂,反应中失电子,被氧化,B正确。

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1mol电子。

H2SO4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11.如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打开夹子,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

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下列的(已知,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C )

A.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

B.盐酸、氨气

C.氢氧化钠溶液、一氧化碳

D.石灰水、二氧化硫

解析:

由图示,试管①内装有96℃的水,只要试管内压强略微减小,水就会沸腾。

则液体A应能吸收气体B。

C项不合题意。

12.(2012北京东城区联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实验室化学试剂时,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标签破损,如图。

某同学根据中学化学知识,对该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如下预测和验证,其中错误的是(包括预测物质的化学式,检验需要的试剂,操作、现象及结论)( B )

选项

预测物质

的化学式

检验需要

的试剂

操作、现象及结论

A

Na2SO4

稀盐酸、

氯化钡溶液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是Na2SO4溶液

B

Na2CO3

稀盐酸、

澄清的

石灰水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如果产生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原溶液一定是Na2CO3溶液

C

Na2SO3

稀盐酸、

澄清的

石灰水、

品红溶液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如果产生的无色气体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还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原溶液是Na2SO3溶液

D

Na2SiO3

过量稀盐酸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产生白色胶状沉淀,盐酸过量时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是Na2SiO3溶液

解析:

B项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如果产生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也不一定是Na2CO3溶液,也可能是Na2SO3溶液,因为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2012淮安高一检测)将4.6gNa和2.7gAl同时加入到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所得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B.反应中消耗的水的质量是加入的Al的质量的2倍

C.所得溶液中Na+和A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解析:

发生的反应有:

①2Na+2H2O

2NaOH+H2↑,生成NaOH的物质的量为0.2mol,H20.1mol;②2Al+2NaOH+2H2O

2NaAlO2+3H2↑,2.7gAl只能与0.1molNaOH恰好完全反应,剩余0.1molNaOH,生成0.1molNaAlO2、0.15molH2。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NaOH与NaAlO2,溶液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反应中消耗水的质量为:

18g·mol-1×(0.2mol+0.1mol)=5.4g,是加入的Al的质量的2倍;溶液中没有Al3+,C项错误;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22.4L·mol-1×(0.1mol+0.15mol)=5.6L,D项错误。

14.(2012山东潍坊一模)硝酸铜是一种重要的工业产品,化学上有很多方法可以制取硝酸铜:

①将铜溶于硝酸中 ②先将铜与O2反应生成CuO,再溶于硝酸中 ③将铜溶于N2O4的乙酸乙酯(溶剂,不参加反应)溶液中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

下列认识或判断错误的是( A )

A.方法③是最经济和环保的

B.方法①中,若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考虑,用稀硝酸比用浓硝酸好

C.方法②需要消耗能源,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D.方法③中N2O4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解析:

①会产生氮的氧化物,污染空气,不利于环保;②不会产生污染性气体,环保可行;③也产生污染性气体。

综合上述结合选项可知A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8分)A、B、C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

A

B

C

(1)若A是一种黄色单质固体,则B→C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A是一种活泼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则C的名称为   ,C可用在矿山、坑道、潜水或宇宙飞船等缺氧的场合,将人们呼出的CO2再转换成O2,以供呼吸之用,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原理                      

                                  。

 

(3)若A为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是红棕色气体,且B和C易在空气中形成光化学烟雾。

则A为   ,C为   ,(填写化学式) 

实验室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固体共热制取A,写出此化学方程式:

     。

 

解析:

从题给图示中可知:

A、B、C中含有同一种元素,且化合价逐渐升高(连续氧化)。

(1)中,黄色单质固体为S,则B为SO2,C为SO3。

(2)中,由A为活泼金属,C为淡黄色固体,可确定A为Na,B为Na2O,C为Na2O2。

(3)中,由题目中信息可知:

A为NH3,B为NO,C为NO2,然后依照题目要求完成作答即可。

答案:

(1)2SO2+O2

2SO3

(2)过氧化钠 2Na2O2+2CO2

2Na2CO3+O2(2分)

(3)NH3 NO2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2分)(其余各1分)

16.(12分)有一种褐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所含杂质不溶于水和酸。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一小块样品,进行了以下实验。

(1)检验矿物样品中是否有Fe3+

实验用品:

锤子、研钵、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滤纸、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①取样:

将样品用锤子敲碎,再在研钵中研细备用。

②溶解:

将样品粉末倒入烧杯,加入     ,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③        (填操作名称)。

 

④检验:

取少许溶液,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矿物样品中含有Fe3+。

(2)制备氢氧化亚铁

①为了得到亚铁盐的溶液,同学们在剩余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某种固体试剂,该试剂是(填化学式)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对于①中过量的固体试剂是否需要除去,同学们产生了两种观点。

甲组:

认为需要过滤。

乙组:

认为不需要过滤。

你支持的是组    (填“甲”或“乙”),理由是             

                                  。

 

③同学们在新制得的亚铁盐溶液中加入适量新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制出的氢氧化亚铁呈    色。

为使试管中的氢氧化亚铁保存的时间更长,请在如图中画出你的设计(可以加必要的文字说明)。

 

解析:

(1)检验矿物样品中是否有Fe3+,应将粉碎后的矿样溶解于酸制成溶液,然后漏去杂质,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检验是否有Fe3+。

(2)由实验

(1)知溶液中含有Fe3+,要制取氢氧化亚铁,应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铁粉,将Fe3+还原为Fe2+。

①中过量的铁粉不需要除去,可以防止Fe2+被氧化为Fe3+;新制氢氧化亚铁呈白色,要保存更长的时间关键问题是避免与氧气接触,因而可在溶液体表面覆盖一层植物油或苯等。

答案:

(1)稀盐酸(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过滤 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2)①Fe 2Fe3++Fe

3Fe2+ ②乙 过量的铁粉可以防止Fe2+被氧化为Fe3+(2分) ③白 可覆盖一层植物油或苯等(2分)(其余各1分)

17.(9分)AH8种物质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产物未标出)。

已知:

A是正盐,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G是红棕色气体。

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B    ,C    。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E→F                              ; 

G→H                              ; 

D的浓溶液与木炭反应的方程式:

              。

 

(3)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D中阴离子的方法是                 

                                    

                                  。

 

解析:

本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突破口。

根据“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知B是SO2气体,则C是SO3,D是硫酸。

根据“G是红棕色气体”可知G是NO2气体,逆推,F是NO气体,E是NH3。

A能与硫酸反应放出SO2,其阴离子必然是亚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氢根离子,但考虑到是正盐,可以确定其阴离子是亚硫酸根离子;同时A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氨气,A中必然含有铵根离子。

由此判断A为(NH4)2SO3。

答案:

(1)(NH4)2SO3 SO2 SO3

(2)4NH3+5O2

4NO+6H2O 3NO2+H2O

2HNO3+NO C+2H2SO4(浓)

CO2↑+2SO2↑+2H2O(2分)

(3)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足量盐酸酸化,未见白色沉淀产生。

再加少量BaCl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

(2分)(其余每空1分)

18.(8分)现有失去标签的CaCl2、AgNO3、HCl和Na2CO3四瓶溶液。

为了确定这四种溶液成分,将他们编号为A、B、C、D后进行化学实验。

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顺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A+B

无现象

B+D

有气体放出

C+B

有沉淀生成

A+D

有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填空:

(1)A、B、C三瓶溶液分别是(用化学式表示):

    、    、    。

 

(2)写出B和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解析:

四瓶溶液相互反应,能够放出气体的只有HCl和Na2CO3,其中Na2CO3与另外两种物质反应均可产生沉淀,而HCl与CaCl2混合无明显现象。

结合实验①②的反应现象,可得B为HCl,则A为CaCl2、D为Na2CO3、C为AgNO3。

答案:

(1)CaCl2 HCl AgNO3(各2分)

(2)2H++C

CO2↑+H2O(2分)

19.(8分)某兴趣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来改进教材中“铜与硝酸反应”实验,以探究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方案

反应物

Cu、浓HNO3

Cu、稀HNO3

Cu、O2、稀HNO3

(1)实验前,关闭活塞b,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加热c。

其目的是 。

 

(2)在d中加适量NaOH溶液,c中放一小块铜片,由分液漏斗a向c中加入2mL浓硝酸。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再由a向c中加2mL蒸馏水,c中的实验现象是                  。

 

(3)上表是制取硝酸铜的三种方案,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最佳方案是    。

理由是                                。

 

(4)该小组还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证明氧化性KMnO4>Cl2>Br2。

操作步骤为        ,实验现象为                    ; 

但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解析:

(1)根据题目的叙述可以知道,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按题目所述若d试管内有气泡,且冷却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c中放一小块铜片,由分液漏斗a向c中加入2mL浓硝酸时发生反应为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若再由a向c中加2mL蒸馏水,浓硝酸的浓度变小,所以反应变得缓慢、产生的气体颜色变浅。

(3)甲方案制取硝酸铜的反应方程式为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乙方案制取硝酸铜的反应方程式为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丙制取硝酸铜的反应方程式为2Cu+O2+2HNO3

2Cu(NO3)2。

比较这三种方案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发现均制取1molCu(NO3)2时消耗硝酸的量分别为4mol、

mol、1mol,丙方案消耗的硝酸的量最少且不产生污染。

(4)若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证明氧化性KMnO4>Cl2>Br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可以得出应先用KMnO4制Cl2,再用Cl2制Br2。

所以实验的操作步骤为向d中加入KBr溶液,c中加入固体KMnO4,由a向c中加入浓盐酸;其中实验的现象为c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d中溶液变为黄棕色。

但是由于Cl2和Br2均为有毒的气体,所以需要尾气处理。

答案: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反应变缓,气体颜色变浅

(3)丙 耗酸量最少,无污染

(4)向d中加入KBr溶液,c中加入固体KMnO4,由a向c中加入浓盐酸 c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d中溶液变为黄棕色 没有处理尾气(每空1分)

20.(2012福建师大附中检测)(13分)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测定某已部分变质的小苏打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通过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

(1)下列仪器中,在灼烧固体样品时必须用到的是    (填名称)。

 

(2)实验中需加热至恒重的目的是:

            。

 

(3)实验中确定加热至恒重的方法是:

            。

 

(4)若加热过程中有晶体迸溅出来,则测得的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方案二】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量固体质量,计算。

(已知:

Ba2++OH-+HC

BaCO3↓+H2O)

(1)过滤操作中,除了烧杯、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    。

 

(2)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

 

(3)实验中洗涤沉淀的操作是                     。

 

(4)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

 

【方案三】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B装置内所盛试剂是    ;D装置的作用是    ;分液漏斗中    (填“能”或“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

 

(2)实验前称取17.9g样品,实验后测得C装置增重8.8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

 

(3)根据此实验测得的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是                                。

 

解析:

【方案一】小苏打受热分解,根据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变化,可以测定小苏打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1)给固体灼烧需用到的仪器有:

酒精灯、三脚架、坩埚、泥三角、坩埚钳。

(2)加热至恒重的目的是保证NaHCO3分解完全。

(3)当两次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相同时,说明已经加热至恒重。

(4)加热过程中迸溅出晶体时,导致固体质量的变化值增大,求出的小苏打的质量增大,进而求出的苏打的质量减小。

【方案二】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

铁架台(附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

(2)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有沉淀生成,则说明沉淀不完全;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沉淀已完全。

(3)洗涤沉淀的操作是向漏斗里加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自然流完后,重复操作23次。

(4)要判断沉淀是否洗干净就要分析如果没有洗净,洗涤液中可能含有何种易于鉴别的离子,然后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检验。

【方案三】

(1)A装置是将样品中的Na2CO3、NaHCO3完全转化为CO2,产生的CO2被C装置吸收,通过称量C装置吸收前后的质量差(即产生的CO2的质量),可以求出Na2CO3和NaHCO3的质量,进而求出小苏打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由于碱石灰既能吸收CO2又能吸收水蒸气,所以从A装置中出来的气体在进入C装置前,必须除去CO2气体中的水蒸气,C装置后面必须连接一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CO2进入的装置。

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会被C装置吸收而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

(2)设样品中Na2CO3的物质的量为x,NaHCO3的物质的量为y。

则有:

44g·mol-1(x+y)=8.8g,106g·mol-1x+84g·mol-1y=17.9g,解得:

x=0.05mol,y=0.15mol。

可求出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9.6%。

(3)由于A、B装置内的CO2气体无法完全进入C装置里,导致实验测得的结果有误差,应增加一套将A、B内的CO2气体驱赶到C里的装置(合理即可)。

答案:

【方案一】

(1)坩埚、泥三角

(2)保证NaHCO3分解完全

(3)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相同

(4)偏小

【方案二】

(1)玻璃棒

(2)静置,向上层清液滴加一滴Ba(OH)2溶液,观察是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