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8769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docx

四川省达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019年04月06日xx学校高中历史试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周代雅乐《大舞》,舞分六场,歌分六章,主要记颂武王灭殷、平复南国等史事,由编钟、编磬演奏,伴随着舞蹈,出现在政治、宗教仪式中,

这反映出周代雅乐(  )

A.带有浓厚政治与社会色彩

B.开乐舞追颂祖先功德先河

C.适应官僚政治的文化需求

D.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

2.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

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

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3.“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先秦,流行于西汉,北宋初正式形成。

明朝中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祭祀。

雍正帝以帝王和国家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

这一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B.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C.社会伦理由帝王喜恶决定

D.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

4.  明朝弘治十七年(1502年),政府规定“苏(州)、松(江)、常(州)三府阔白棉布以十分为率,六分征本色(棉布),四分征折色(将棉布折合成白银征收)”。

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财政出现困难                   B.白银开始了货币化

C.棉纺织品产量下降                   D.工商经济发展迅速

5.下表为1885-1913年英美专利注册数比较表。

年度

英国

美国

发明和设计专利注册数

其中对外国居民颁布数

 1885-1889

9371

21666

1609

1895-1899

13419

31680

2272

1905-1909

15423

33220

3556

1913

16599

33917

4212

据此推知(  )

A.英国无力引领世界科技前沿

B.移民是美国科技发展的动力

C.美国经济发展潜力与日俱增

D.美国经济实力全面超越英国

6.罗马法中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标准.最初是男子年满25岁,后改为男子进入25岁即可。

再后来男子满20岁、女子满18岁,经证明具有管理财产和独立的法律行为能力,即可视为法定的“成年人”。

这一变化体现出罗马法(  )

A.崇尚正义的精神                     B.男女同权的原则

C.求实灵活的特点                     D.重视私法的倾向

7.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

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

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  )

A.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

B.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

C.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

D.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

8.   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

导致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

A.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B.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

C.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9.卢梭认为“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

他的这一观点(  )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10.   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

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

该主张体现了(   )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

11.  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

这表明当时( )

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

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

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12.下列四幅世界名画,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迭雅克·路易·大卫《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毕加索《格尔尼卡》

A.彰显时代进步洪流                   B.体现理性主义思潮

C.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D.艺术再现历史事实

13.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  B.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

C.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

14.纵观古代丝绸之路,统一时代(汉唐元)主要通过河西走廊通往西方;分裂时期(南北朝和宋夏时代),被迫改道与西方联系。

由此可知()

A.河西走廊是通西域的必经之路  B.中西交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河西走廊地区的政局变动频繁  D.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交通发达

15.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人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由此可知科举制()

A.能够选拔优秀人才  B.逐级考试逐层选才

C.选才任用比例很高  D.官员选任公平公正

16.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

这说明理学()

A.强化了周孔之道  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C.削弱了孔子地位  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17.宋代衣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统治者厌见,故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理念。

清军入关时,要求国人剃发蓄辫,推广旗服。

由此可见()

A.宋清统治者都重视服饰变革  B.政治统治与日常生活相关联

C.服饰变革推动政治理念变化  D.清王朝继承了宋代执政理念

18.有人指出:

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保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这主要反映了()

A.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19.在清前期的史料中,江南乡村妇女“簪必金铛,衣必锦绣”的记载不少;而近代史料在对江南农村的描述中很少有此类“奢侈”现象。

由此,推断合理的是()

A.近代江南地区经济的衰退B.近代社会对下层民众的生活不是很重视

C.清前期的史料记载不真实D.近代史料更关注社会动荡下农村的贫困

20.《辛丑条约》签订后,士大夫们对严复《天演论》的解读,逐渐指向革命。

这说明()

A.严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  B.达尔文进化论直接影响广大国人

C.时局变化影响思想变迁  D.适者生存思想必然推动革命发展

21.清末民初,政府在军队、警察、学生中推行西式礼服,因制作西式礼服最适合的布料是进口呢绒,造成传统丝绸销量骤减,引发了商界的“提倡国货”运动。

为此,民国政府规定西式礼服皆须用国产布帛。

这说明()

A.经济因素阻碍了学习西方  B.传统与进步斗争激烈

C.向西方学习应该符合国情  D.政府与民众矛盾重重

22.黄埔军校招考新生的录取率,1935年仅为7%,而1940年则高达80%以上;1937年黄埔军校的报考标准从高中毕业降为初中毕业甚至肆业。

这些变化反映了()

A.战争形势需要大量的军事人才  B.黄埔学员的素质不断提升

C.黄埔军校培训能力的大幅提升  D.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下降

23.下面两图中的中国外交活动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C.促进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D.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24.肖开文(新牌子的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参与了右图所示的换牌事件,他说:

“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左”倾思想仍然存在B.向阳乡走在对外开放的前列

C.肖开文是保守者的代表D.农村改革处于深化时期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

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

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

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

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

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

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

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

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

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

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影响不同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英国

17世纪

康熙年间设南书房、平定三藩之乱

设台湾府、签《尼布楚条约》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分权”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世纪

1727年军机处的设立

《红楼梦》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广州十三行贸易

1792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华

1763年日不落帝国确立

1765年工业革命

1776年《国富论》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9世纪

茶叶、瓷器大量输入欧洲,中国处于出超 

鸦片走私,1839年禁烟运动

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

1842年《海国图志》出版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  

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以上为17一19世纪中英两国部分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侍御史高鸣主持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

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30条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

这些法规改变了各朝历来奉行的“以卑察尊”封建监察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

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御史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

《行台体察条例》中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还规定行御史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尉司及以下诸司官史、奸邪”的权力。

元朝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行省与行台管理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

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

元朝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时期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监察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朝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28.【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到了18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英国,随着政治自由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逐步实现,以及英国工业经济的成长和自由贸易的需要,经济自由被提到日程上来。

亚当·斯密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国富论》中写道:

“每个个体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提升多少公共利益。

他只在乎他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收益。

例如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亚当·斯密认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

——摘编自《国富论》译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思想产生的背景。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沿江沿海地区(距离铁路、大河两天行程以内,而便于对外贸易的地区也在内)是近代中国的精华地区,而内地则是落后地区。

近代人才、资金纷纷流向精华地区,致使城乡分化更为严重,从而形成双元经济。

双元经济的形成,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关,更是近代列强入侵造成经济发展区域性失衡的产物。

同时,精华地区农业自给能力较高,就算需要引入粮食、原料等,也往往基于交通和产品质量考虑而选择进口。

当时人挑畜驮水运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在此低速低效的情况下,精华地区海运业的兴盛更具优势。

加之战乱频繁,使精华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分化更甚。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晚清经济的起步》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跨区城经济交流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进步明显,这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我国陆海空立体交通的迅猛发展。

在国内交通方面,近年来我国高铁和农村小公路都有很大发展。

高铁开通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使经济要素由沿途地级市向中心城市转移,这种高铁的“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上,而对中西部地区和第一产业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在公路建设上则能弥补这一不足,特别是县级公路,户户通水泥小公路或便民道则对“三农”帮助比较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摘编自张克中、陶东杰的(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分布的效应》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双元经济现象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现代交通状况的差异,并分析交通发展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20-1961年间我国每户人口平均数的变化概况每户人口平均数(人)

——改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请解读上图中的信息,在a、b、c、d四个时段中任选一个时段,指出该时段每户人口平均数变化的态势并从多角度阐释变化的原因。

(要求:

选取的时段明确,变化的态势准确,从多个角度且结合史实阐释原因。

31.[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进行了多方面改革。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特务组织锦衣卫;地方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三司单独向中央负责;大力惩治贪官污吏,反腐反贪的力度前所未有;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卫所制、军户制;设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军队的管理与训练,调兵权由兵部掌握,皇帝控制军权。

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清查户口,鼓励百姓拓荒和种植经济作物。

实行轻税簿赋政策;建立社会救济制度:

遇灾免税,开仓赈灾;实行济贫制度:

设立济养院;办公共工程安置流民。

紧抓教育,兴办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如此等等改革,颇有成效,史称洪武之治,但也有后人非议之。

——改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归纳明太祖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太祖改革遭受后人非议的原因。

32.[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6月11日至10月27日,中国第5、9战区陆海空军,14个集团军、50个军,总兵力近110万人,以武汉地区为中心,在安庆、湖口、九江之长江南北两岸和大别山北部等广大地区,抗击日军陆海空35万人进攻的大会战,史称武汉会战。

会战前夕,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了作战计划:

立足外线,保持部队高度的机动性,逐次消耗日军,以空间换时间。

中国军队作战数百次,伤亡40余万,毙伤日军25万多,大大消耗了日军力量。

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也参加了这次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战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国军最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从武汉地区主动撤退。

自此,抗战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被迫改变侵华政策:

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转移兵力进行敌后战场的“治安”作战。

——改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概括武汉会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会战的影响。

33.[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苏颂(1020-1101),福建同安县人.北宋中期宰相,从地方到中央,担任--系列重要官职,为官50多年,政绩颇丰,一直保持清廉作风;严格执行典章制度,要求百官守法,忠于职中;善于发现并大胆地量才用人。

他体恤百姓,在百姓饥荒时立即上书请求教济;清查富户漏税行为,既增加了国库收人,又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苏颂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忧国忧民。

两次出使辽国,根据宋过实际,提出与辽朝和睦修好的“外交”政策。

他治学严谨,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勤于实验;勇于实践;尊重科学,深入钻研业务,在科学上积极开拓进取和创新.在天文学、天文机械制造、药物学、星图绘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时势造英雄”,苏颂的成就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改编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概括苏颂的优秀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透过苏颂的成就分析北宋的时代特色。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

2.答案:

A

解析:

3.答案:

D

解析:

4.答案:

D

解析:

5.答案:

D

解析:

6.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

罗马法中“成年人”的年龄标准不断降低,女子也可视为法定的“成年人”反映了罗马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进,具有求实灵活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正义性,排除A项;后来才加入了女子的权利,无法体现男女同权的原则,排除B项;法定的“成年人”的标准不是只用于私法,无法体现重视私法的倾向,排除D项。

7.答案:

B

解析:

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1785年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美国在1783年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故A项错误;南北各种经济形式不同是导致美元价值不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美国独立之后实行邦联体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地方各自为政.是导致1785年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故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

B

解析:

10.答案:

B

解析:

11.答案:

C

解析:

12.答案:

D

解析:

13.答案:

C

解析:

14.答案:

B

解析:

15.答案:

B

解析:

16.答案:

D

解析:

17.答案:

B

解析:

18.答案:

D

解析:

19.答案:

D

解析:

20.答案:

C

解析:

21.答案:

C

解析:

22.答案:

A

解析:

23.答案:

D

解析:

24.答案:

A

解析:

二、材料题

25.答案:

1.同:

商业发达;都具有自治功能;慈善事业发展。

不同:

双林镇:

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国内市场大;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社会阶层变化大;士绅占据主导地位。

威尼斯:

社会阶层固定单一;国外市场大;金融业发达;独立自治;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国功能完善。

2.中国: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士绅化的商人成为封建王朝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维护了封建统治,商人没有转化为资产阶级;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和壮大;文艺复兴兴起和扩展,形成了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

26.答案:

示例一:

论题:

科技创新是大国兴起的关键。

阐述:

(1)近代英国重视科技创新。

①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②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英国进入蒸汽时代;③英国政府鼓励发明,积极推进技术革新,推动手工工场过渡到机器工厂制,促进了城市化;④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2)晚清政府忽视科技创新。

①为加强君主专制,晚清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知识分子脱离实际,不利于科技创新;②对外奉行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拒绝了马嘎尔尼来华的正当要求,不利于学习英国先进的科技,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从而导致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

小结:

英国重视科技而兴,清政府止步科技而衰。

可见科技创新是大国兴起的关键。

示例二:

论题:

西方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

阐述:

(1)工业革命给清政府带来了挑战。

①18世纪中期兴起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

②为了扩大市场,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

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同时工业革命也给清政府带来了机遇。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引进了工业革命中的机器生产和先进科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小结:

工业革命对清政府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遗憾的是,清政府没有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失去了跻身强国行列的机遇。

解析:

本题考查17—19世纪中英两国历史发展的比较。

首先从表中提取中英两国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

科技创新是大国兴起的重要条件.西方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机遇和挑战;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论題,合理引用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7.答案:

1.特点:

监察法规不断完善(监察有法律保障);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扩大了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监察机构相对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