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8714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父亲的退休生活教案北师大版

父亲的退休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退休生活。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在平实的叙述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文体、内容、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比较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伟人的真实生活,学习他们认真、求实的优秀品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描述伟大人物的伟大业绩的。

回忆鲁迅的文章虽然主要是写他在病中的情况,但也主要是表现他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这一篇写的也是伟大人物,但不是写这一历史人物的伟大业绩,不写他的叱咤风云、戎马倥戎,不写他拨乱反正的历史宏图,而是他的退休生活。

伟大人物离开了历史舞台,卸下了公众的职责,成为家庭的一员,在这些与公众无关的私人琐事中,邓小平将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风貌呢?

 

二、题目解说; 

    “父亲的退休生活”是指父亲邓小平退休之后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它反映了父亲邓小平的情趣和思想。

本文以此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展开情节。

 

三、作者简介; 

    邓林,当代画家,邓小平的女儿。

1941年出生,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理事长、常任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7年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逝世,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

亿万中国人和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友好人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邓小平的深切哀思和无限缅怀。

在纪念邓小平逝世1周年的时候,邓林写了《我爱我的父亲》,倾吐了对父亲的缅怀与爱。

 

四、诵读全文,思考问题; 

    1、文中从几方面写父亲的退休生活?

 

       教师总结:

看书、散步、游泳。

读书写的比较一般,比较有特点的是邓小平的散步和游泳。

 

    2、散步太平常了,但文章的妙处在于,连散步也散出邓小平的特点来。

试从文中找出关于邓小平散步有特点的句子,并说出他的特点在那里?

 

    教师总结:

他“十分认真”,连自己编的一套体操,“最简单的动作”,都十分认真。

这种认真的精神还表现在:

 

    首先是守时:

“每天大约十点钟”。

 

    其次是守量:

“每天要走十八圈。

”“不偷懒”“不取巧”“不抄近道”。

 

   (这似乎和他长期的军事家的身份有关。

即使是个人休息,也好像要遵守什么绝对严格的纪律似的。

) 

    最大的特点是:

不说话。

“他的脑子不休息”。

这就是他政治家的特点了。

作者认为,关于“中国发展的方针大计”,都和这种不说话的散步有关。

 

第二课时

一、 回顾上节内容

二、讨论、探究

1.作者在描写游泳的时候,似乎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更注意那些富有人格含义的细节,请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语句,并作分析。

 

    学生讨论、交流 

邓小平喜欢游泳,但是不喜欢在游泳池里,因为那里“水是死的”,把海里游泳当作一种“享受”,因为“很具有挑战性”,更喜欢“顶着风,迎着浪,钻进淡水里,勇往直前,游向大海深处”。

所有这一切,都比较深刻。

因为这里有着把大自然的风险当作人生的社会的风险的意味。

 

    幸而,作者强调了邓小平的特殊性。

他这时游泳,已经年老了,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把年老的特殊感受写了出来:

“他非常珍惜每一次下海的机会”。

对于退休者来说,到大海里去游泳的机会是越来越小了,因而他顺理成章地把每一次游泳当作“完成一项任务”。

他“从不偷工减料”。

从不到平台上去休息。

写得最有特点的是88岁时,经过批准,最后一次下海。

邓小平很高兴,但是护士却对他不放心(怕他过分留恋大海吧),对他说:

“今天下海,咱们表现好一点,少游一会儿,明天就还能批准咱们再游。

好吗?

”“表现好一点”中的“好”字,意味无限丰富,其中有诱惑性,不但诱惑,而且哄骗:

“少游一会儿,明天就会批准咱们再游。

”但是,就是这样的哄骗,邓小平却不买帐,他断然回答说:

 

好不容易下去一趟,我才不呢!

 

    最精彩的一句是:

 

    这时候的爸爸真像个任性的孩子。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不是到了老年,是不会有这样“任性”的表现的。

文章前面本来充分表现了他的严守纪律、不苟言笑的特点,可是这里却显示了他性格的另外的一面:

他对大海的迷恋。

深深意识到来日无多,抓紧这生命体验的最美好享受。

平时那种为政治家、军事家所压抑的人性(调皮)一下子显露出来了。

 

    2.诠释文章第九段。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介绍了邓小平喜欢在大海里游泳的爱好。

邓小平游泳时“愿意顶着风,迎着浪,钻进水里;勇往直前,游向大海的深处。

”“从不偷工减料,总是沿着泳区的最大周边环游”,表现了他认真、求实,敢于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三、写作手法 

    1、技法应用:

 

    善于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文集中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认真、不偷懒、不取巧、富有挑战精神。

而这些特点正是通过写父亲看书、散步、游泳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来表现的。

 

    2、语言欣赏:

 

    在平时的叙述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如“ 爸爸舍不得离开大海”“岁月无情”“这时候的爸爸真像个任性的孩子”这些语句中饱含对父亲的深情,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敬仰、思念之情。

 

    3、写作借鉴:

 

    文章结构清晰,叙事条理。

选材上紧紧围绕父亲退休后的日常生活来写,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父亲退休生活的特点。

这种从日常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值得借鉴。

 

    4、结构条理,层次清晰。

 

    全文从三个方面写了父亲的退休生活,结构一目了然,层次清楚,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父亲邓小平退休后的看书、散步、游泳等生活,表现了一代伟人高雅的情趣和伟大的人格。

 五、作业 

自  嘲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2、  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典故。

3、  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嘲。

字面意思就是自我戏嘲、自己嘲笑自己。

从本诗内容看,写的是自己的危险处境和在这样处境中的心态。

二、诵读诗歌

从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来指导朗读。

三、品读诗歌

小组讨论、交流:

1、鲁迅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2、“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3、了解“千夫指”“孺子牛”的典故,并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

4、“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该如何解释?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简介写作背景。

2、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3、这两句话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

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

四、小结

《自嘲》诗中,作者用自我嘲弄的口吻刻画了自己的生活和志向,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

五、背诵。

六、作业:

默写本诗。

有的人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

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

”这是解放前进步青年阮铭笔下的鲁迅。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

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介绍成诗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小组合作朗读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⑶老师朗读⑷集体朗读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

⑴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4节):

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⑵、内容上是怎样照应的?

2-4节两种人的不同做法,5-7节逐一对应回答,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⑶、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

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五、作业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学习对比、反复手法

1、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生存价值

对人民的态度

人生目的

社会作用

人民对他的态度

结果

有的人〈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人民永远记住他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二〉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1)对比。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

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

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

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

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3、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四、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

保尔·科察金说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五、作业:

《配》

 

附:

板书设计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啊,船长,我的船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

生于长岛。

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

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

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草叶集》《桴鼓集》及其续集,散文集《典型的日子》。

他的诗采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间关系的认识。

感情自由奔放,节奏气势豪迈,首创后来被称为“自由体”的新诗形式,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

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

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

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奴战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明确:

普希金把自己的诗作称作“自由的歌声”,并不是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

在本诗中诗人用“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是为了突出林肯悲壮的死,胜利的钟声响起,而带领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船长却死去了,这就突出了悲痛的气氛,同时表明了诗人对领袖的憧憬怀念之情。

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致西伯利亚囚徒》写给受难的战友格调高昂,豪迈奔放。

充满对战友的鼓励。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在胜利到来之际悼念死去的伟大领袖,充满了悲痛之情。

(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明确:

在第1节中,诗人呼告“我的船长哟”,用的是第三人称“他”(“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而第2节中在呼告“我的船长哟”后,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号角为你长鸣”),在第2节中,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

第l、第3节用第三人称,而第2小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问题探讨: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

(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的手法“国家—航船 ,林肯—船长,南北战争—可怕的航程,港口—胜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

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到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

(运用场面的对比。

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到下了。

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3、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

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

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

四、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

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