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470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docx

儿童发展心理复习题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横断研究:

又称横向研究。

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3.纵向研究:

又称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4.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被称为年龄阶段,在每个年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即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

5.个体发展心理学: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6.习惯化:

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即称为习惯化。

7.去习惯化:

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

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8.视觉敏度:

视觉敏度是指个体精确地辨别物体细节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

9.观察:

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10.偏爱法:

从婴儿注视两样不同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也即偏爱。

11.延迟模仿:

即刺激物消失一段时间之后儿童所进行的模仿。

12.客体永久性:

指物体在眼前消失,儿童并不认为物体不存在,依然认为它是在某个地方。

13.幼儿记忆恢复:

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14.幼儿失忆症:

人类个体的记忆中一种特殊现象,是指人们成年后一般很难回忆提取3岁前的事的现象。

15.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问题引起并指向把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它是思维的特定形式。

16.思维的自我中心:

幼儿对事物做出判断是以自己的观点为标准的,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做出判断。

17.形象思维:

运用已有的的直观形象或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其凭借物是表象或直观形象。

18.养成教育:

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19.抗拒诱惑:

指儿童抑制自己行为以拒绝具有诱惑力的但被禁止的愿望和行为。

20延迟满足:

指为了某一长远目的而延缓当前的满足。

21.攻击性行为:

是指侵犯别人的身心和权利的行为。

22.亲社会行为:

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23.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是指对特定情景中别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等心理状态的猜测、分析及理解。

它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呈高相关。

24.移情:

是体验他人情绪与情感的能力

25.反射行为:

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他们往往通过身体动作、表情、吸吮及心率的变化对刺激的反应。

26.抓握反射:

用手触新生儿的手,他便会抓住你的手紧紧不放松。

27.吸吮反射:

用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新生儿的脸部,新生儿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作出吃奶的动作。

28.最近发展区:

在有指导的情景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9.守恒:

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30.变式:

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

二、简答题

1、简述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研究:

优点:

收集到较多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

设计成本低,见效快。

不足:

1、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

2、依据横向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2)纵向研究:

优点

这种方法可以看到心理发展较为真实具体的发展变化过程,因而可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儿童心理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缺点

1、由于周期长、费用大,故被试的数量往往受到局限。

2、纵向研究较耗时,同时会因为迁徙、死亡等原因导致某些被试不能完整参加研究过程,且由于时代的变迁,纵向研究中观察到的被试的发展变化并不能就解释为年龄的变化所致。

3、纵向研究中,被试的组成和代表性至关重要,它决定着研究推论能否成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1).对象:

种系发展:

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种族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

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心理学

(2).内容:

是研究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

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狭义)

 

3、简述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派别。

(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贡献)

答:

A.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分析法)

成人与儿童自由交谈,让儿童感到被信任,通过儿童的叙述和对儿童行为的临床观察,分析得出心理发展结论的方法。

弗洛伊德儿童心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用人格理论来解释儿童的人格发展

2、研究了儿童焦虑并提出了防御办法

3、按照心理性欲划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B.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婴儿情绪的研究

2、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研究:

认为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提出了“教育万能论”,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

C.盖塞尔——成熟论

代表人物:

美国心理学家盖塞尔

该理论的实质:

认为成熟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行为自然地有一个适合做某种事情的内部时间表。

强调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

局限性:

只看到儿童心理发展受自然成熟制约的一面,而没有看这种规律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D.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起源是动作,既不是先天的成熟,也不是后天的经验。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E.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心理机能划分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精神生产工具

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最近发展区:

在有指导的情景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环境和教学对儿童发展有促进作用。

学习的最佳期:

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上。

 

4、简述胎儿的成长阶段。

答:

1.胚种期(胚卵期)(0-2周)

从受孕的单细胞到形成一个球形细胞团(仅有针头那么大),并植入子宫内,在子宫壁上着床为止,共需8-14天。

2.胚胎期(2周-2个月)

胎儿发育的速度最快,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都已出现,已粗具人形。

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期。

3.胎儿期(2个月-出生)

胎儿身体的个组织器官进一步成长与完善,并显示其功能作用(活动四肢、吞咽、消化与排泄等)。

5、影响胎儿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环境因素

母亲的年龄

母亲的营养

母亲的疾病

母亲服药

母亲的情绪

外部辐射

母亲的Rh因子:

当Rh因子呈阴性的女子与Rh因子呈阳性的男子结合,所生的孩子除第一个以外,其余的都会被“排斥掉”。

6、简述儿童手的触觉的发展趋势。

答:

⑴不随意触摸—随意触摸

⑵手眼不协调的动作—手眼协调动作

⑶抓握反射—抓握动作

⑷单手动作—双手协同活动

⑸手的动作技能的发展

7、影响儿童颜色视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语言的发展

儿童的生活经验

教育的影响

性别的差异

个体的差异

8、简述儿童观察发展的四阶段。

答:

⑴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⑶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⑷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9、简述幼儿记忆特点。

答:

1、无意识记占优势

幼儿容易记住形象鲜明、具体生动的事物,情绪体验深刻的事物也易记住,此外当记忆事物与幼儿活动相联系,成为活动的对象或结果时记忆效果较好。

2、机械识记为主

儿童4岁时,意义识记开始萌芽,在整个幼儿期,如果记忆材料是儿童能理解、可获得意义的,则记忆效果必定好于机械记忆。

3、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语词逻辑记忆

幼儿易记住具体形象的事物,而难以记住抽象的名称或逻辑,但随年龄增长,语词逻辑记忆的发展快于形象记忆。

且随年龄的增长两者的差距减小。

4、记忆的准确性不高

幼儿在再认或再现事物时,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容易以想象代替事实,同时还具有易受暗示的特点。

10、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答: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1、获得了守恒性

2、群集结构的形成(分类系统)

㈣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

儿童的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约束,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11、简述直觉思维的特点。

答:

1、思维过程是在感知的过程中进行的,边感知边思维。

2、思维离不开动作与活动

3、思维反应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

4、感知对象和活动对象一旦转移,思维活动也随之转移(时间短)

12、简述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

(1)从顺从别人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

(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直到高年级,他们进行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

(4)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抽象概括性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在迅速发展。

(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1分)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2分)

(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2分)}

13、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品质。

答: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等。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生活和教学的不断要求下,小学儿童的意志品质也逐渐发展起来。

㈠自觉性的发展

自觉性是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动的意志品质。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觉性比较差,他们不善于主动地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常常由家长、教师向他们提出行动的目的与任务并在成人的督促下完成。

中、高年级儿童意志的自觉性逐渐发展,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

㈡果断性的发展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易受外界暗示和左右,往往考虑不够周到就很快做出决定,贸然行动。

•中高年级儿童意志果断性的水平在逐步提高,优柔寡断和冒失的不良品质逐渐减少。

㈢自制性的发展

•自制性表现为是否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不利于完成任务的行为。

•小学低年级儿童易冲动,不能很好地克服各种诱惑的干扰;而中、高年级儿童则能较好地克服因各种诱惑引起的冲动行为,能自觉地按照任务的要求去进行行动。

㈣坚持性的发展

•意志行动的坚持性表现为能否不屈不扰地克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比较差,他们更多地依靠外部影响来坚持完成一件工作或行动。

•例如,在教师或家长的鼓励与督促下,坚持写好字词或演算数学题。

中高年级儿童逐渐能在学习、生活中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14、简述小学儿童友谊的发展。

答:

第一阶段:

不稳定阶段(3~7岁):

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伴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短暂的游戏关系,在一起玩的那就朋

友。

第二阶段:

单向帮助阶段(4~9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才是朋友。

第三阶段:

双向帮助阶段(6~1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带有明显功利性,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长久保持如一。

第四阶段:

亲密共享阶段(9~15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应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

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

友谊阶段(12岁以后):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选择朋友更加严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

15、简述我国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答:

1.从他律到自律(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他律(从依靠他人的判断为标准)逐步发展到自律(以自己独立的内在评价为标准)

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的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的动机,然后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从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1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

第一,他律性道德(大约5-10岁)(强制的道德判断)

“他律”指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

“他律性道德”表明,这个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着是由权威人士传下来的(父母、教师),是一个永久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例如,儿童认为打弹子游戏的规则是不能改变的,他们这样解释“你不能用其他的方式玩”。

在判断一个行为是否为错误的时候,儿童集中注意客观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意图。

例如,有关约翰和亨利的故事中,他们认为约翰更淘气,原因是他打碎了更多的杯子,尽管他的意图是单纯的。

第二,自律性道德(大约10岁以后)

“自律”指以自己独立的内在评价为标准。

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认识到规则或法则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也可改变。

2、判断行为时能开始从行为者的意图上去分析行为的道德意义。

3、并产生了有关惩罚的新观点:

对错误行为儿童的惩罚,倾向于温和的解释和补偿性的惩罚。

17、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㈠类型差异

㈡水平差异

㈢表现早晚的差异

㈣性别的差异

18、简述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

答:

⒈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主要特点)

2、儿童思维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4、小学高年级儿童具有人类思维结构的主要成分

19、简述幼儿的意志品质。

答:

㈠幼儿的自觉性

㈡幼儿的坚持性

㈢幼儿的自制力

1、抗拒诱惑:

指儿童抑制自己行为以拒绝具有诱惑力的但被禁止的愿望和行为。

2、延迟满足:

指为了某一长远目的而延缓当前的满足。

20、简述儿童依恋类型。

答: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70%。

2.回避型依恋,又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这类婴儿约占20%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约占10%。

三、论述题

1、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能力?

答:

⒈增强儿童识记的目的性、积极性

⑴教师经常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⑵坚持检查提问

⒉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⑴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根据小学儿童无意识记已有高度发展的特点,教师在要求儿童识记材料时,尤其是困难的,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功能尽量使材料新颖、直观和可操作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各种感官的参与,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笑嘻嘻”一词。

⑵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的智力活动中

如,让学生自制“中国地图拼版”进行竞赛,他们就能很快记住各省形状、方法,并能较准确地默出全国的地图来。

例如;培智学校的生活实践课让学生到超市购物。

⑶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于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的意义后加以识记

①采用直观形象记忆法

②口诀记忆法

③译意法

⑷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①什么是尝试回忆法

即读几遍后,合起书来回想其中的内容或尝试背诵,如果记不起或背不出时,再打开书看。

②尝试回忆法的优点

学习者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而且经常在调整自己的识记的具体目标,从而提高识记的效果。

⑸掌握一些识记的策略

①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

②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⒊合理地组织复习

⑴复习要及时

⑵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⑶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提倡“过度学习”

2、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积极的情绪与情感?

答:

㈠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水平

小学生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

因此就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培养他们辨别好坏、美丑、善恶的能力和爱憎、好恶的情感。

㈡创造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㈢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

㈣升华学生的社会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羞耻心和自尊心

3、如何培养小学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

㈠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㈡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力

㈢教育儿童正确地面对挫折

1、帮助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

2、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有时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

3、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小学儿童的挫折耐受力。

 

4、你认为自我评价过高儿童,还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今后的发展成长更为不利?

为什么?

5、试述掌握气质原理的教育价值。

答:

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是现代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因此,了解气质的实质及类型特征,这对于做好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极为有价值的。

(一)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

尽管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个人的成就,但不同气质特征的学生在工作、学习和行为表现方面存在着差异。

如多血质类型学生在学习中显得不知疲倦,对学习新的、难度大的教材感兴趣,思维敏捷,能迅速回答问题,但下课后不能积极复习,作业容易马虎出错。

抑郁质类型学生学习易疲劳,对学习难度较大的新教材感到困难,反应缓慢,但是课后能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深入思考。

两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各有长短,都可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关键在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气质特点,才可能使教育和教学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同一种教育方式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尽

相同的。

例如,严厉的批评如果能使多血质的学生受到震动,那么,同样的批评就很可能使抑郁质的学生受到重创。

针对气质特点因材施教,总的原则或出发点就是要根据每一种气质的特点,扬长避短,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照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有研究表明,胆汁质的人由于愿望强烈,过度地紧张和疲劳,容易出现神经衰弱,或发展为时暴时郁的躁郁性神经症。

因此,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抑制其强烈反应,教会他们坚韧和自制,培养他们安静、平稳地进行工作和学习的习惯。

抑郁质的人往往对于艰巨、困难的任务,激烈的竞争或冲突等,感到无法忍受,容易发生情绪性歇斯底里,或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因此,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要使其在集体中获得友谊和生活的乐趣,使其在学习的成功中增强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气质特征,增进心理健康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气质是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艾森

克指出,外内向和情绪稳定性是人格的主要维度。

特定的人格维度的结合与特定行为类型相联系。

情绪不稳定易出现进攻、好斗、焦虑不安等行为、人格问题。

胆汁质和抑郁质这两种气质类型的人的情绪都不稳定,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类型的优缺点,并清醒地看到气质虽有极大的天赋性,受先天影响大,但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是可以改造、完善的,要做气质的主人,不为气质所左右。

(四)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

气质影响个人行为方式,也影响行为活动效果。

每一种职业都要求从

业者必须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气质特征可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研究表明,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需要反应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冒险性大、难度较高而费力的工作;多血质的人适宜从事要求反应迅速、灵活的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适合从事医学、法律、管理等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

毫无疑问,掌握气质理论对于学生升学和就业都能提供有益指导。

6、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

答:

㈠发展儿童的言语

㈡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㈢运用变式与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㈣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