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小说阅读 考点提升练一中国小说 新人教版.docx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小说阅读 考点提升练一中国小说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 小说阅读 考点提升练一中国小说 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考点提升练一中国小说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考点提升练
(一)中国小说新人教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透明的红萝卜
莫 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
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
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小铁匠一起一伏晃晃悠悠地在石栏杆上跑着,栏杆下乌蓝的水里映出他变了形的身影。
几个大胆的石匠跑上闸去,把小铁匠拖了下来。
他拼命挣扎着,骂着:
“别他妈的管我,老子是杂技英豪,那些大妞在电影上走绳子,老子在闸上走栏杆,你们说,谁他妈的厉害……”几个人累得气喘吁吁,总算把他弄回桥洞里。
他像块泥巴一样瘫在铺上,嘴里吐着白沫,手撕着喉咙,哭叫着:
“亲娘哟,难受死了,黑孩,好徒弟,救救师傅吧,去拔个萝卜来……”
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穿上了一件包住屁股的大褂子,褂子是用崭新的、又厚又重的小帆布缝的。
这种布非常结实,五年也穿不破。
那条大裤头子在褂子下边露出很短的一截,好像褂子的一个花边。
黑孩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由于鞋子太大,只好紧紧地系住鞋带,球鞋变得像两条丑陋的胖头鲇鱼。
“黑孩,听到了吗?
你师傅让你去干什么?
”一个老石匠用烟袋杆子戳着黑孩的背说。
黑孩走出桥洞,爬上河堤,钻进黄麻地。
黄麻地里已经有了一条依稀可辨的小径,麻杆儿都向两边分开。
走着走着,他停住脚。
这儿一片黄麻倒地,像有人打过滚。
他用手背揉揉眼睛,抽泣了一声,继续向前走。
走了一会,他趴下,爬进萝卜地。
那个瘦老头不在,他直起腰,走到萝卜地中央,蹲下去,看到萝卜垅里点种的麦子已经钻出紫红的锥芽,他双膝跪地,拔出了一个萝卜,萝卜的细根与土壤分别时发出水泡破裂一样的声响。
黑孩认真地听着这声响,一直追着它飞到天上去。
天上纤云也无,明媚秀丽的秋阳一无遮拦地把光线投下来。
黑孩把手中那个萝卜举起来,对着阳光察看。
他希望还能看到那天晚上从铁砧上看到的奇异景象,他希望这个萝卜在阳光照耀下能像那个隐藏在河水中的萝卜一样晶莹剔透,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但是这个萝卜使他失望了。
它不剔透也不玲珑,既没有金色光圈,更看不到金色光圈里苞孕着的活泼的银色液体。
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到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
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
他膝行一步。
拔两个萝卜。
举起来看看。
扔掉。
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
看菜园的老头子眼睛像两滴混浊的水,他蹲在白菜地里捉拿钻心虫儿。
捉一个用手指捏死,再捉一个还捏死。
天近中午了,他站起来,想去叫醒正在看院屋子里睡觉的队长。
队长夜里误了觉,白天村里不安宁,难以补觉,看院屋子里只能听到秋虫浅吟,正好睡觉。
老头儿一直起腰,就听到脊椎骨“叭哽叭哽”响。
他恍然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像遍地是火苗子。
老头打起眼罩,急步向前走,一直走到萝卜地里,他才看得那遍地通红的竟是拔出来的还没有完全长成的萝卜。
“作孽啊!
”老头子大叫一声。
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儿,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
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就让人难受。
但老头子还是不客气地抓住他,扯起来,拖到看院屋子里,叫醒了队长。
“队长,坏了,萝卜,让这个小熊给拔了一半。
”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
对着黑孩的屁股他狠踢了一脚,黑孩半天才爬起来。
队长没等他清醒过来,又给了他一耳巴子。
“小兔崽子,你是哪个村的?
”
黑孩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谁让你来搞破坏?
”
黑孩的眼睛清澈如水。
“你叫什么名字?
”
黑孩的眼睛里水光潋滟。
“你爹叫什么名字?
”
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
“他娘的,是个小哑巴。
”
黑孩的嘴唇轻轻嚅动着。
“队长,行行好,放了他吧。
”瘦老头说。
“放了他?
”队长笑着说,“是要放了他。
”
队长把黑孩的新褂子、新鞋子、大裤头子全剥下来,团成一堆,扔到墙角上,说:
“回家告诉你爹,让他来给你拿衣裳。
滚吧!
”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
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像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
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黑孩——黑孩——(节选自《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
【注】 《透明的红萝卜》创作于1984年冬天,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人民公社社员的生活,黑孩跟着同村的小石匠去帮公社加宽村后的滞洪闸,黑孩砸过石头,到铁匠那去拉风箱,小铁匠不仅让黑孩高强度地干活,还时常指使黑孩去偷工地附近的农场里的地瓜和萝卜。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铁匠自称是杂技英豪,还叫黑孩去拔萝卜,可见小铁匠骄傲自负,倚老卖老,与黑孩的淳朴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
B.小铁匠随意就叫黑孩去偷萝卜,根本没想过这样做对小孩子来说究竟对不对。
“文革”的到来造成了农村价值体系的崩溃,人们已经找不到平常支撑自己生活的某种
东西。
C.文中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队长睡眼惺忪地跑到萝卜地里看了看”紧承上文,“走回来时他满脸杀气”则引领下文。
D.老头子发现黑孩偷萝卜后,不客气地揪着他,队长对他又打又踢,揭示了“文革”时期社会人情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可言。
E.小说后面写到黑孩去偷萝卜被抓,全身衣服被剥下来,“起初他还好像害羞似的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这一细节有很深的含意,透露出黑孩的绝望,因绝望而无所谓的态度。
答案 AD
解析 A项小铁匠不是骄傲自负,倚老卖老。
D项老头子最后表现了同情善良,社会仍有温情。
2.小说开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请作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铺设背景。
故事发生在寂寞荒凉、贫穷落后的农村,渲染了悲凉萧索的气氛,奠定了小说悲凉的感情基调。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
压抑贫穷的环境为黑孩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③衬托人物形象。
恶劣的环境加剧了黑孩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暗示了极“左”路线造成了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普遍贫困。
(答对三点
即可)
3.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黑孩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黑孩是一个天真可怜的孩子。
①他身世不幸,命运悲惨:
从人们突然发现黑孩的衣着变化以及当队长问“你爹叫什么名字”时,“两行泪水从黑孩眼里流下来”,说明他没有亲人的关爱。
②他心地善良,他愿意为小铁匠去偷萝卜表现出他对师傅的尊重。
③天真幻想,在拔萝卜时想找到曾经见过的透明的萝卜,没有找到后扔了一地的萝卜,突出了他的纯真。
④沉默压抑,逆来顺受,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受到关怀时忍住不哭,为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队长打时,也只是“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
4.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以“透明的红萝卜”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写的是黑孩拔萝卜的故事,以“透明的红萝卜”为题符合故事内容。
②红萝卜是童年的象征,是黑孩内心渴求温暖和幸福的一种象征,是莫言对贫困、苦难、孤独的黑孩的诗意抚慰。
他是通过黑孩奇异的感觉折射出来的。
黑孩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就是因为在他纯真的童心里,有个美丽的梦幻世界——一个晶莹透明的红萝卜。
那透明的红萝卜是一个象征,象征孤独、卑微、苦难环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梦想。
正是这个美得让人落泪的红萝卜,使黑孩能超脱于人世的苦难,超然于贫困、忧伤、恐惧之上。
③红萝卜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物,体现了黑孩在不幸的生活中对纯洁、幸福或者另一种世界的憧憬,或许是一切纯洁善良的精神净土,他到菜地里去寻找,但他最终没有找到红萝卜,象征了希望的破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农工刘渭新
杨 军
刘渭新微侧着头,半张着的嘴里发出“咹——”的一长声,示意你再说一遍。
他身边的大人小孩就半训斥半嘲笑地说“你聋啦?
”“咹——”,刘渭新又是一长声,周围的人就都笑。
刘渭新到底叫不叫刘渭新,直到他去世我也没有搞清楚。
尽管他和我是不算太远的亲戚——我们两个互为“挑担”。
刘渭新是大姐夫,我是他的三妹夫。
刘渭新在他们刘家排行最小,被他长寿的娘和兄嫂们亲亲地唤作“小新”。
我这里写的这几个字是根据他从小在渭南长大而想当然的。
之所以把他叫做“农工”,是因为刘渭新的大半辈子都在陕西华阴的农场受苦,在农场他什么活都干过——种粮、种棉花、种向日葵、种西瓜、养兔子、农场场部学校的校工、拖拉机手……
刘渭新在农场的那个又穷又干净的家是我们这些城里人永远葱绿、永远温馨的家园。
几乎每个寒暑假,我们都是在他们农场度过。
刘渭新身条细长,个子有一米八多吧,麻秆儿一样瘦弱。
所以在农场就曾被人欺负,有一年好像因为晒粮食和别人闹过别扭,在废弃的篮球场上对峙,脚下是薄薄一层麦子,对方低他一头,还未来得及动手,刘渭新就倒下了,醒来时,已经在场部的医院了。
刘渭新一直认为那次他是被脚下的麦子“滑了一下”,这不体面也无法解释的倒下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和污点,大家也都知趣地不再提起。
其实刘渭新并不总是这么“窝囊”,在农场他还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还是在没有粮吃的年代,农场给全连职工用大铁锅熬了满满一锅“汤面条”,连里所有的人都排着队等打饭,那时候人们饿啊,因为饿也急眼,眼见得离饭锅越来越近了,后面的人就往前挤,前面的人就躲,挤着挤着就有人栽到饭锅里了,刘渭新当时就是用大铁锅做饭的人,刘渭新后来给我说:
“我心疼啊,满满一锅白面条,有肉丁,有香菜,咕咕嘟嘟冒着热气和香气!
”情急之中,刘渭新一把进去就把他捞了上来!
“人呢?
没事吧?
”“人送医院了。
”“那锅饭呢?
”“饭全吃了,一口汤都没剩下。
”
到农场的日子从来就是我们期待的节日。
对我们而言,享受着蓝天白云、清爽的空气,香甜的懒觉,静止的好像凝固的日子。
南面是西岳巍峨华山,耳边是鸟声啁啾如洗,直有今夕何夕、月明风清之感。
有时她们姐几个约着去赶附近农村的集,临走交代刘渭新淘米洗菜,我在床上挺着,刘渭新在厨房梗着脖子唱着记不住词的老歌叮叮当当地忙活,猛然就有一种久违的、被娇宠的幸福和感动。
在刘渭新种西瓜的时候,我们这些城里的亲戚就是他那两三亩西瓜的广告员和推销员。
找有点路子的朋友给单位搞福利,福利就是被我们说成是天下第一的、其实我根本就没见过的“又沙又甜的大西瓜”!
卖西瓜的日子真恓惶。
一辆二辆大卡车远远地从那条南北路上拐下来的时候,刘渭新早就满脸谦卑、满脸殷勤一路小跑地迎上去了。
回到家里,屋外早就摆好两排整整齐齐的脸盆、香皂、毛巾,屋里几个不能再新鲜的西瓜也刚刚切好,整洁的屋里弥散着香皂和西瓜清幽的香,专等城里的师傅们洗完一路风尘后大快朵颐,一边还要张罗着给人家师傅烧水下面,一边还要把盛瓜的老笼大秤往瓜地搬。
从家里领着这群懒懒散散的人们歪歪斜斜往地里走的时候,刘渭新苦着脸悄悄问我“能拉多少”?
“不多,这个单位只有一二百人”,我也苦着脸悄悄答。
“一人弄得下百八十斤?
”刘渭新像看着大领导一样看着我问。
“不知道,到地里再看吧。
”我底气不足地说。
走到地里,天是永远的沤热,司机和工会主席和办公室主任们像匪军一样用拳头砸瓜,一拳一个,一拳一个,拳拳都砸在刘渭新的脸上心上。
终于拉开架势准备卸瓜了,刘渭新的那张苦脸才能稍稍放展。
瓜把式在地里一个一个地选摘,刘渭新的女儿儿子一个一个往老笼里运,我和刘渭新肩扛大秤,抬起二十几个瓜不停地蹲下站起……
刚一开始我就笑,笑得我站不住,刘渭新气急地问我:
“你笑啥哩?
”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笑咱俩呢……”“咱俩咋了?
”“咱俩就是这烂‘挑担’!
”听了这话,刘渭新看了看扁担两边我俩的狼狈样,噗嗤一声,他也笑得站不起来!
这个动作是运动员们练习力量时标准的“负重深蹲”,我俩就这样面对面蹲下站起蹲下站起,从喉咙深处同时发出兽类的嗥叫,到最后我们两个龇牙咧嘴再也站不起来。
太阳烤着,树荫很远,瓜们停止生长,瓜田一片狼藉,热从头上地里、从我俩的身体向四周散发不出,心里的悲凉却阵阵袭来。
刘渭新家里是河南人,前辈子到渭南,家里人多,几个哥哥姐姐都出息,只有这个刘渭新到农场当了农工,而且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眼见他身体越来越不好,四十出头他的手就开始抖,吃饭时夹不住菜,满把攥着筷子在盘子里画圈;眼见他耳朵越来越背,总是“啊——啊”的让你再说一遍;眼见他身罹肝癌,一点一点向着那个未知的世界滑去……
刘渭新走了,两年来咱国家发生了这么多事,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你的亲戚们被这些事情或感动或搅扰或无所谓,你们家也迁新居了,家里仍旧干净得纤尘不染,傍晚的阳光常常给三居室的人和物镀上一片温暖的金黄,在这一片金黄中,唯独少了你高高瘦瘦的影子,你啥都不知道。
一个小小的骨灰盒,隔开了你和这个世界的最后联系。
5.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在用词上,体现了一些方言、口语的特色,这也符合了刘渭新农工的身份特征。
B.刘渭新耳朵背,在篮球场和人对峙,还没交手就翻倒了,都是因为他身体不好,反应慢。
C.文中写来买瓜的人“像匪军一样用拳头砸瓜,一拳一个,一拳一个,拳拳都砸在刘渭新的脸上心上”是说他们不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肆意破坏。
D.人栽到面条锅里,把人捞上来,面条接着吃掉,而且“一口汤都没剩下”,不是说农场人不讲卫生,而是因为那是“没有粮吃的年代”。
E.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写刘渭新,最后一段却转用第二人称来表述,是用一种对话式的口吻表达对他的怀念,更富于抒情意味。
答案 BC
解析 B项说刘渭新“身体不好,反应慢”错。
刘渭新救人很敏捷,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个人善良老实,胆小怕事,不敢打架,“翻倒”应该是紧张所致。
“身体不好”是因为后来积劳成疾。
C项那些城里人是在挑瓜,看瓜的品质,以此来决定拉多少。
刘渭新种瓜很辛苦,所以格外心疼自家的劳动果实,加之不知道能卖多少所以心急。
说成“肆意破坏”,语意过重了。
6.卖瓜一段的结束,作者写到浑身热气散发不出,“心里的悲凉却阵阵袭来”,这“悲凉”
怎样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悲凉”极言农工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农工生活的同情、悲悯。
①为卖西瓜求人托情,看人脸色(城里人来买瓜也不太珍惜);②称瓜更是能把人累倒;③自然环境是酷暑,人还要干重活。
7.整个文章的语言都偏“俗”,而画线句子却用很“雅”的辞藻描绘了一段景色,说说作
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这一段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是环境描写。
有意用了比较“雅”的辞藻,因为是“对我们而言”的,写的是城里亲友对农场的印象,景色很美,富于诗意。
作用:
①上承第三段“刘渭新在农场的那个又穷又干净的家是我们这些城里人永远葱绿、永远温馨的家园”,写农场生活令大家难忘;②这段文字有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卖瓜的情节,大家受人恩惠,都愿意做义务推销员;③使得全文在文字上更丰富,形成对比,“雅俗”共赏。
8.罗大佑在他的《摇篮曲》里唱到“让孩子们留下一些尘封的记忆,让他们长大后懂得去
辛酸地回忆”。
这篇小说写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和事,试结合文中刘渭新的际遇和性格,谈谈对罗大佑歌词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刘渭新是一位苦人,他的一生可谓辛酸。
虽然是几十年以前的人和事,但也还是让人感叹唏嘘。
他身上有一些胆怯卑琐的窝囊气,但也不乏果敢敏锐的英雄之举。
他一辈子吃苦耐劳乐观坚忍,最终落得积劳成疾,处境艰辛。
罗大佑的歌词大概是说,年轻人要了解一些过去的事情,尤其是艰辛的生活,才能学会理解生活,理解老一辈。
刘渭新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生存的不易,劳动人民的善良,从而感恩生活。
(结合文本,阐释歌词,注意分层)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考点提升练(三)中国小说新人教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台上台下
孙一农
戏迷马士厚可谓一方名人,几十年来,只要马庄有戏,那台口正中的位置,从没让别人占去过,而且风吹不动,雷打不走。
一出《五加坡》,他可将台词倒着背出来。
最叫台上台下人们佩服的,是老先生看戏“入戏”。
台上哭他哭,台上笑他笑。
有人说老先生拿戏太当真,老先生鄙夷地回敬:
“哼!
当真?
戏上就是世上。
你懂戏吗?
”此语一出,四座皆惊。
连县剧团那个架子挺大、西服笔挺的杨导演,也禁不住伸出拇指连连夸赞老先生达到了“观剧艺术的最高境界”。
然而,美中不足,老先生的权威仅限于台下。
那被重重丝绒幕布遮掩得严严实实的台子,他却从来没有上去过。
于是,“到台子上看一看那幕布后面是咋弄的”便成了老先生的一大夙愿。
老先生这一心愿曲曲折折传至台上,终于,马老先生得到了县剧团杨导演的一张红请柬。
满庄的戏迷们得讯全赶来祝贺。
好不容易盼到夜幕扯下鸟归巢,戏台上开场锣鼓不断敲,老先生才披上他的新羊皮褂子,端上他的宜兴茶壶,在一群老戏迷们的前呼后拥下来到剧场。
一番客气,几句寒暄,老先生便被恭而敬之请至台上,傍着那拉胡琴的下首坐下。
大幕在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中徐徐拉开。
锣敲鼓打,丝竹齐鸣,秦香莲褴衣破裙,领着一双儿女登了场,哈,过瘾!
今晚演的是《铡美案》,老先生心头乐开了花。
演“黑头”包公的又是渭北有名的“一声雷”,唱有唱功,扮有扮相,不知使多少人为之倾倒!
往常人们远远看他一眼尚不可及,而此刻,马士厚老先生却要坐到台上,坐到他“一声雷”的眼前,瞧他娃给大伙儿如何蹬打!
果然,那“一声雷”一出场便气度不凡,把个包黑子演得庄严周正,一声“陈州放粮救民命”先博得个满场彩。
接着再下来,接冤状,擒驸马,斥皇姑,斗国母……一幕比一幕精彩,一声比一声激昂,看得台下万千观众掌声“哗哗”像开了锅。
若不是戏演到正中间,轮到秦香莲哭恓惶,包黑子趁机抽空到后台喘气,老先生目光跟着往后台那么一扫的话,任什么麻烦也不会出。
可是,老先生目光既然扫了,就没理由不叫他大吃一惊,进而“啪”的一声打碎了宜兴茶壶!
怎!
你道怎的?
原来那“包黑子”一回到后台,就嬉皮笑脸凑到“皇姑”跟前,跟那花枝招展、满头珠翠的娘儿们打情骂俏起来,再下来,更叫他吃惊:
那早被押进监牢的“陈世美”,正在另一边舒服地跷起二郎腿,悠悠然喝着高级饮料。
“王朝”和“马汉”也不知为甚吵起架来,最后气哼哼谁也不理谁。
那布景、音响呢,才叫他妈的不成话!
山水花草,是映在一块白布上的幻影儿。
亭台楼阁,连包相爷的巍巍公堂,皇帝老儿的金銮宝殿,也全是描在一些薄木板上的糙画儿。
至于那曾叫自己惊慌失措出了丑的雷声,竟是拿棒子敲一块烂铁皮发出来的!
上当了,几十年全上当了!
马老先生只觉得脑袋嗡嗡,双眼晕蒙,耳边像有几十面大锣同时在敲。
虽说前边的戏越演越精彩,台下的掌声几乎要将偌大的戏台掀翻,马老先生却再也坐不住了。
终于,未能等“包黑子”把“陈世美”塞进铜铡,他便颤抖抖拄杖站了起来,踉跄着步子朝台下走去。
杨导演见状忙赶过来:
“马大爷,戏还没完您怎么就走!
”
“我……”马老先生嘴唇儿直哆嗦,“头……头昏……”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两段写马老先生对戏剧的痴迷,目的在于突出他在戏剧方面的造诣,为下文作铺垫。
B.“‘啪’的一声打碎了宜兴茶壶!
”预示文章的情节发生了逆转,马老先生的情绪发生了改变,由兴致盎然到极度失落。
C.当马老先生看到后台的情形时,他失落到了极点,他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可见他是一个追求真实完美的人。
D.本文主要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对马老先生进行了描写,塑造了一个戏迷的形象,真实可感。
E.本文先写马老先生兴味盎然地在台上听戏、看戏,后写他看到后台的情景后失落到极点,通过前后对比告诉大家,戏中一切都是假的。
答案 BD
解析 A项“目的在于突出他在戏剧方面的造诣”无中生有。
C项“他是一个追求真实完美的人”理解有误。
E项“告诉大家,戏中一切都是假的”于文无据。
2.本文情节曲折起伏,“戏迷”马老先生的情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先生有一大夙愿,“到台子上看一看那幕布后面是咋弄的”;老先生的夙愿得以实现,终于被请到了台上,心理上得到满足,十分兴奋;在演出过程中,目光往台后一扫,大吃一惊,热情顿消;踉跄着步子下台,失落万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文章是以马老先生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行文的。
文章先重点写他对戏剧十分痴迷,所以产生了想到台上看看的愿望;接着写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十分兴奋;但往后台一看,他没有了热情;最后失落地走下台来。
考生明确了这些内容,答案也就明晰了。
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标题“台上台下”的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台上台下”表面指马老先生以前在台下看戏,后来有机会到台上去,看到了后台的情形,非常失望;深层含义为正是有了台上与台下的距离,才有了戏剧的美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挖掘“台上台下”的表面含义与深层含义。
文章表面上讲的是马老先生台上台下看戏的不同效果,实质上说明了正是台上台下的距离才使戏剧有了美感。
4.在台下马老先生体会到了戏剧的美感,对戏剧如痴如醉;可是一旦走上了台,没有了距
离,他却有一种上当的感觉。
那么距离与美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对此问题进行
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
距离是产生美感的前提。
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这就是因为距离让我们产生了美的联想。
正如月亮,我们在地球上看见的是它美的一面,但是登上月球就会发现它也是凹凸不平的。
所以说距离是产生美感的前提。
示例二:
要想感受美,距离要恰当。
只有距离合适才会看到美。
就像是相机,只有调好焦距,才会有清晰的图像,反之则会非常模糊。
太远看不清,太近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总之,距离合适才会有美感。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
解答探究类试题,首先要确定好探究点。
本题要求探究“距离与美”的关系,我们可以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得出不同的观点,如距离产生美或美需要恰当的距离等,然后围绕观点进行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人和鹰
刘国芳
老人住在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
有一天,老人便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栽菜。
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但老人才在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
“你做什么?
”
老人说:
“这块地荒着,我想栽些菜。
”
儿子说:
“你以为这是乡下呀?
”
老人说:
“那我回乡下去。
”
儿子说:
“我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里现在是工业园区,你还回得去?
”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老人就神思恍惚。
老人说:
“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我们乡下,可以栽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
还有,我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