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8376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docx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

春秋战国人物志大全

1  周幽王

姓姬名宫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详。

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废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来搏取褒姒一笑。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为了讨好她,竟废嫡立庶,将原来的皇后申侯女及太子宜臼废了,以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结果申后带其子出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申后父申侯乃起而反抗幽王。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西北之犬戎及缯(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西)等国,进兵西之镐京。

幽王烽火征兵,兵莫至,镐京陷,犬戎兵杀幽王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西周亡,前后共三百五十余年。

2  周平王

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幽王正妻申后所生。

初立为太子,后为幽王废而改立宠妃褒姒子伯服为太子。

幽王死后,宜臼在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下即王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平王在内外交困中度过五十年,于公元前720年死去。

?

3  周桓王?

周平王之子,名林,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在位。

桓王即位之初,秉承平王之志,继续削弱卿权,以加强王权,依然保持「宗周」之余烈。

是时,卫国定君,必假王室之威;晋国内乱,必借王室力量干涉,以至于王室尚能自由取易郑国之田。

到了公元前707年,桓王夺郑伯政,郑庄公不朝。

桓王还能率诸侯之师伐郑,双方战于葛,但被郑军打得大败。

从此,王室转衰,虽一度得志于虢,但桓王已无力振作,「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业已形成。

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  齐桓公(前685—前643)

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姜姓,名小白,其兄齐襄公在位时,昏庸暴乱,诸弟出逃,小白也逃往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高氏帮助下,取得君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在内进行行政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军事力量大增,对外?

「尊王攘夷」,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又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

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2宋襄公(?

—前637)

春秋五霸之一。

宋桓公之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年即位。

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

齐恒公死后,他欲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638年与楚大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大败,伤重而死

3晋文公(前697—前628)

春秋五霸之一。

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为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受到连累,被迫逃亡。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直到公元前637年,才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晋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对内任用贤能,改革军政,国力增强;对外尊奉周王,帮助王室平乱,取得「尊王」美誉。

晋文公最终灭曹却楚,成为中原霸主。

4  秦穆公(?

—前621)

春秋时秦国国君。

秦德公之少子,成公之弟,名任好,春秋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

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

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之战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方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5  楚庄王(?

—前591)

楚穆王之子,名侣,春秋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

他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农工商贾各守其业。

政治上遵循「楚国之令典」,注意选用旧贵族,「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加强了贵族的力量。

军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阵法,使兵士之间团结一致。

这些有力措施,为楚庄王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而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疆,派人询问象徵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

后在(今河南荥阳北)之战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

6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死后,子诸樊即位,诸樊死,其弟余祭、余依次继位,到四弟季札,季札让位不受,本应将王位回传于诸樊之子公子光,但继位为王的是余子州于,即吴王僚,公子光极为不满。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派兵伐楚,吴军陷入包围,进退不能,公子光趁机夺权,派专诸刺死王僚,登上吴王宝座,是为吴王阖闾(又称阖庐)。

吴王阖闾任用孙武、伍员等贤臣,国力大振,数败楚国,并攻入楚郢都(今湖北江陵北),盛极一时。

后来在对越的作战中,阖闾负伤而死。

7  越王勾践

越王允常之子。

公元前496年,勾践即越王位,同年在李大败吴师。

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投降,勾践做了吴臣仆。

此后二十年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任用贤臣,繁息人口,发展生产,重建武装,越国重新强大起来。

从公元前482年起,越开始攻吴。

前473年,灭掉吴国,统一了东南一带。

后来勾践又北上争霸,横行江淮,号称霸王。

齐威王

田午之子,名因齐,战国时齐国的国君,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

即位之初,齐国曾一度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

面对这种不景气的局面,齐威王大刀阔斧地采取实际措施。

他任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整饬吏治,改革弊政,「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即墨大夫),诛一人(阿大夫)」,不数年间,国力渐强。

公元前341年,齐大败魏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迫使魏惠王于公元前334年到徐州(今山东滕县南)朝见,互尊为王,史称「会徐州相王」。

同时,他还继承其父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稷下广置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任其讲学。

齐宣王(?

—前301)

战国时齐国国君(前319—前301)。

田氏,名辟疆。

公元前314年乘燕内乱,派兵攻占燕国,后因齐军残暴,被燕国人民赶出。

又继其父威王置稷下学宫,广招学者讲学。

郑庄公

郑武公之子,名寤生,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

他曾平定其弟共叔段的叛乱,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

后来,周平王为了削弱郑的力量,分政于虢,任虢公忌父为右卿士,由郑庄公为左卿士,于是周、郑之间发生了矛盾,双方互派人质。

不久,周平王死去,继之者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结果双方发生争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左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

于是桓王率领蔡、卫、陈三国之师伐郑,战于葛,被郑军打得大败。

到了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居然召齐、卫、宋会盟于恶曹(今河南延津西南),几乎当上的春秋初年的霸主。

吴王僚?

吴王余之子,或说庶兄,名州于,春秋时吴国的国君,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5年在位。

曾屡次兴兵伐楚,后被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求助勇士专诸所杀。

吴王夫差?

吴王阖闾之子。

阖闾死后,夫差继位。

夫差不忘父仇,立志报复。

数年后,夫差大举伐越,越军大败,向吴降服。

夫差不听伍员灭越的劝告,却听信佞臣太宰与越议和,失去了统一东南的时机。

服越以后,夫差日渐骄横,北上争霸中原,连年用兵,导致国力空虚。

此时越经过多年积聚,力量增强,不断攻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王夫差自杀。

魏文侯

魏桓子之孙,名斯,战国时魏国的第一代国君,为魏国的建立者,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在位。

他曾任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西门豹为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令,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曾西取秦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间),向北越过赵国攻灭中山,又率领韩赵联军向东方开拓,大败齐军至齐长城,并且还向南伐楚,遏制了楚北上之途,成为战国初年的雄主。

?

韩昭侯

战国时代韩国国君。

战国七雄之中,以韩国最为弱小。

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申不害主持国政,使韩国致治,诸侯不敢侵韩。

?

赵武灵王

赵肃侯之子,名雍,战国时赵国的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

即位之初,由于年少,未能听政。

至十九年,即公元前307年,意识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

」乃决心以胡服骑射教百姓,改穿胡服,学习骑射,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

公元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

后在内讧中被李兑围困于沙丘宫,饿死。

?

楚怀王(?

—前296)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

由于楚怀王昏庸贪利,任用亲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国事日非。

其后,又误信张仪之言,为秦给商于之地六百里所诱,不能坚持联齐制秦的对外政策,与齐绝交。

后索地不成,先后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为秦所败,失去大片国土。

后又遭齐国攻击,国势日衰。

时而靠秦,时而靠齐。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再次受骗,入秦被扣,最终死于秦。

在位期间,曾乘越国内乱,攻灭越国,设立江东郡。

?

燕昭王

燕王哙之庶子,名职,战国时燕国的国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

曾经流亡于韩,公元前315年,齐国攻破燕国,燕王哙和子之被杀。

随后,他被赵国护送回国,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

于是士争趋燕,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至。

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又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授相国印。

乐毅率燕及秦、楚、魏、韩、赵之兵联合伐齐,大败齐于济西。

燕兵深入齐地,齐人大乱,泯王出走,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强盛时期。

燕太子丹(?

—前226)

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

名丹。

曾在秦国为人质,后逃归。

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

他阴谋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

于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派荆轲入秦行刺,未遂。

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秦襄公

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

幽王之乱时,犬戎进攻镐京,秦襄公以兵救周。

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

东迁后,平王又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土地赐予秦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秦孝公(前381—前338)

秦献公之子,名渠梁,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国君之一。

于公元前361年二十一岁即位,是时诸侯力政,相互并争,孝公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于是,孝公行布宪、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下令国中求贤,走富国强兵之路。

公元前359年,孝公用商鞅实行了第一次变法,三年之后,孝公又用商鞅实行了第二次变法。

两次变法,使秦国由原来比较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孝公去世,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是,却为日后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秦昭王

即秦昭襄王,秦武王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

初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

魏冉举白起为将,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信魏人范睢的话,夺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睢为相,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

秦始皇(前259—前210)?

?

即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有人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

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

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春秋战国人物志之——名相贤臣

1  管仲(?

—前645)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又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

齐桓公即位后,任用为卿,以主持政务,尊称“仲父”。

他整顿齐国内政,力行改革,将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六工商乡,分野为五属,设置各级官吏。

并按士乡之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训练士卒。

建立选拔人材的制度。

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

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富强。

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成为五霸之首。

2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

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

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

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

后来齐国经管仲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

3  狐偃

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

曾随从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且帮助重耳回国即位。

回国后任上军之佐,帮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以「尊王」相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使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

4  赵衰

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晋国的卿。

他曾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

回国后,任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亦称原晋。

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还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

?

5  赵 盾

  赵盾,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

春秋时晋国执政。

  赵盾父为赵衰。

其约卒于鲁宣公八年,享年约50多岁。

  赵盾生在狄国,童年及少年时代也是在狄地度过的。

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才回到晋国。

赵盾年30岁左右初执国政,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胆识。

他“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续常职,出滞淹”这对于晋国政局的稳定,对于法家思想在三晋的孕育产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灵公元年(前621年)后的十数年间,他主盟征战,功绩卓著。

宣公十一年,楚人陈,次年围郑,大败晋师于必;宣公十四年,楚人围宋,晋弗能救,楚庄霸业告成。

从此,“晋辟楚”,晋文公霸业就此告终。

执晋国政的赵盾难脱干系。

赵氏专权,晋政权不能统一,终于使晋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愿望落空。

灵公继位十四年,愈发骄奢淫逸,晋国民怨沸腾。

赵盾犯颜骤谏,灵公惧,派且霓杀赵盾。

却见赵盾凌晨“盛服将朝”,“坐而假寐”。

且霓被赵盾忠公亲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死赵盾,又不愿弃君之命,遂触槐而死。

  这年九月,灵公同赵盾饮酒,伏甲土于宫庭四周,欲杀赵盾。

由于右提弥明以死相救,赵盾逃出晋都。

随后,赵穿杀灵公子桃园。

鲁宣公八年(前601年),赵盾卒。

但赵盾所开的异姓卿族代晋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却不可遏止。

尔后,六卿益强,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

6  赵朔

  晋成公赵盾的儿子,赵武的父亲。

一族被屠岸贾率家将杀死,因两位门客公孙杵臼、程婴以死相救,使妻子与遗腹子逃脱厄运,遗腹子即“赵氏孤儿”赵武。

7  百里奚?

春秋时秦国大夫。

他原为虞大夫,虞亡时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

后出走到楚,为楚人所执,又被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赎回,用为大夫,称为五?

大夫。

他与蹇叔等大臣共同辅佐秦穆公,建立了霸业。

8  蹇叔

春秋时秦国大夫。

有贤名,为百里奚所推荐,秦穆公任为上大夫。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欲袭郑,他加以谏阻,认为长途偷袭,军易疲劳,郑亦会有备,穆公不听,仍派孟明东征。

时其子亦在军中,他泣送其子,断言秦军定在崤山为晋所败。

结果,秦军至滑(今河南偃师东南),知郑已有防备,返途到崤山被晋军所伏击,全军覆没,主帅孟明等被俘,穆公深悔不听其言。

9  屈原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政治家、诗人。

他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因遭贵族子兰(楚怀王幼弟)、郑袖(楚怀王宠姬)谗害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的政治腐败,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覆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

?

10    田婴

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

齐威王少子,田文(孟尝君)之父。

初为齐将,参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之役,立有战功。

旋擢任为相,主管一国上计,弄权行私,财富骄溢。

初封彭城(今江苏徐州),继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自营城郭宗庙,结交豪民,收纳逋犯,威逼主上,称薛公,号靖郭君(一作静郭君)。

11李斯

字通古。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

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

后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官至丞相,为秦始皇定郡县之制,下令焚书坑儒,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

秦始皇死后,李斯听从赵高阴谋,矫诏杀太子扶苏,立胡亥。

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专权,污蔑李斯谋反,李斯受五刑而死于咸阳,夷灭三族。

12  栾书,(前599年—前573年)

又称栾傀即栾武子。

春秋中期晋大夫,名将。

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晋厉公时期。

栾书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正值晋楚邲之战的前夕。

当时郑国派到晋军中通报情况的使者极力劝说晋军与楚一战,到时候郑国将助晋攻楚。

晋国将领有不少坚决主战的,栾书却认为应该退兵.但后来战事还是进行,结果晋国大败而还。

  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前夕,奕书升任下军主将,参与这次大获全胜的战役。

公元前587年,景公十三年,他升任中军元帅,因郑伯伐许,他统帅晋军伐郑以救许。

而楚国子反则率师救郑。

郑伯和许男在子反那里争讼,子反叫他们到楚国听楚王判断。

郑人到楚争讼,没有胜诉,楚人抓住郑国的皇戍和子国两人。

郑伯回国后转而派人和晋国媾和。

景公十五年,郑国和晋国结盟。

楚国由于郑国倒向晋国,派子重伐郑。

晋栾书救郑,楚师还,晋师遂侵蔡。

楚公子申等救蔡,晋赵同、赵括等要求与楚交战;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谏止。

当时有人以军官中主战者有十一人,而反对者仅三人为由,主张应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但栾书认为,同样是吉祥善良才听从多数,而吉祥善良,是大众的愿望,现在有三位大臣主张,可以说是大众了,终于听从了三卿的正确主张。

栾书这一决定,得到了“从善如流”的赞扬。

栾书不但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这种态度更加深了晋国的政治危机。

晋悼公即位数月,韩厥任中军元帅,栾书从此在历史舞台消失,

韩  厥

即韩献子,春秋时期晋国上卿。

王要活动在晋灵公六年(前615年)至晋悼公七年(前566年)之间。

晋灵公时期,赵盾推荐韩厥任司马之职,执掌军中刑律。

秦晋河曲之役,赵盾为中军元帅,他派出办事的人驾着他的战车横冲直撞,扰乱行军序列,韩厥当即将驾车的人逮捕,依法处以死刑。

别人都以为这样只会触怒元帅,对自己不利。

反而是赵盾庆幸自己推荐了一位十分称职的官员。

齐晋鞍之战时,郄克为中军元帅。

韩厥在军中即将桉律斩人,郄克知道后想说情救下。

等他赶到死刑执行完毕。

郄克不但不能怪罪韩厥,还下令把尸体示众。

韩厥的执法是无可指责的,即便是他的上司也暗自折服。

以后韩厥任新中军主将,兼仆大夫;又为下军主将。

晋厉公八年(前573年),任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韩厥的政治主张,是素朴的民本思想。

晋国迁都干新田,即是采纳了韩厥的建议。

在战争的战略问题上,韩厥也是这种人民本位的思想。

晋厉公五年(前576年),楚国侵伐郑、卫两国,当时晋国执政栾书打算出兵伐楚,韩厥不同意。

他认为,应该先让楚军横行一时,等待它失尽民心,那时就不堪一击了。

这样的观点后来成为新兴贵族争夺诸侯公室政治权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韩厥从政期间,晋国内部各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很激烈。

韩厥在这种内部斗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姿态。

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栾氏、邯氏协助景公攻灭赵氏。

韩厥虽然与赵氏渊源甚深,但没有起兵发难,只是事后在保全赵氏后裔上起了作用。

晋厉公七年(前574年),栾书与荀偃迫于情势,骤起发难,杀胥童,废厉公。

他们曾请韩厥参与其事,韩厥断然拒绝。

正是由于他这种超然的态度,使得韩氏家族得以保全壮大,成为后来三家分晋后的韩氏诸侯。

晋悼公七年(前566年),韩厥告老致仕,退出政坛。

13  文种

楚国郢人,字少禽,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

公元前494年,越被吴击破,困守会稽(今浙江绍兴)。

他献计越王勾践,到吴贿赂太宰,得免亡国。

勾践回国后,授以国政,君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

后勾践听信谗言,赐剑命他自杀。

14  魏绛 

即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

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前572年至前559年)。

晋悼公元年(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晋悼公四年(前570年),大会诸侯,悼公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的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

魏绛为忠于晋国,冒死戮杨干之仆。

此举震动当时,魏绛名声远扬。

但晋侯非常恼怒,认为魏绛戳辱杨干,就是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故一定要杀魏绦。

魏绛执法时已考虑到后果的严重性,对杨干之外行刑,确实是迫不得已。

自己一向未能尽职尽责,呈书愿以一死谢过。

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间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

后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晋悼公四年(前369年),魏绛向悼公提出一项重大主张,即和戌。

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经过他详细地解释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悼公使魏绛和戎。

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仅短短的八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

魏绛不但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

他在多年率军作战中,战功颇多。

魏绛因功改封在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

卒后谥为昭子。

14  范蠡

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字少伯,春秋末政治家。

初,为越大夫,越为吴王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

回国以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

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

他认为天时、气节随着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

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

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

《汉书·艺文志》著录《范蠡》二篇,己佚。

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货殖列传》。

?

15  公子纠(?

—前685)

春秋时齐国人。

齐僖公之子,母为鲁女。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686)携管仲、召忽奔鲁。

襄公被杀后,齐国内乱,鲁派兵护送他返齐争位,时出奔在莒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齐即位,派兵在乾时击败鲁军,在齐国胁迫下,他为鲁君所杀。

16  三桓

春秋末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

即季孙氏(或作仲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因都是桓公后裔,故名。

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17  伯痞

楚大夫伯州犁之孙,伯氏,名?

,字子余,春秋时吴国的大臣。

初,楚诛伯州犁,其孙伯?

出亡奔吴,后以功升任为太宰。

因善逢迎,深得吴王夫差的宠信。

吴破越后,他受越之贿赂,许越媾和,并屡进谗言,谮伍子胥。

吴亡后,降为越臣。

一说他被越王勾践所杀。

18  庆父(?

—前660)

  鲁庄公庶兄。

又称仲庆父,共仲或孟氏。

庄公去世,他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

后他所逃奔的莒国受鲁贿赂,将其送回,途中自缢而死。

孟孙氏是其后裔。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成语即源于此。

嫪毐(?

~前238)

战国时期秦国的假宦官。

其与赵姬私通;最后终至秦太后怀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