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示哲科思维为创新和发展提供认知基础.docx
《深度揭示哲科思维为创新和发展提供认知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揭示哲科思维为创新和发展提供认知基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度揭示哲科思维为创新和发展提供认知基础
深度揭示哲科思维,为创新和发展提供认知基础
人类的逻辑有两种:
归纳法和演绎法。
1
归纳法的漏洞
归纳法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方式,借助感觉和经验来获取并积累知识。
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般,都存在于个别、特殊之中,并通过个别而存在。
一般都存在于具体的对象和现象之中,因此,只有通过认识个别,才能认识一般。
归纳法有个经典的案例:
在欧洲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在亚洲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在非洲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
从目光可及的一些个案推出一个普遍性的共案,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这就是归纳法。
99%的人类日常知识建立在归纳法之上,如今常规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式也是归纳法。
休谟是经验论者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相信一切知识始于目光可及的经验。
但休谟第一个发现了归纳法的问题:
即使所有的前提都正确,结论依然有可能错误。
因为归纳法是对经验的简约处理,而人所能接触的经验太少了,受限于个人的时空范畴。
比如,我们并不能把全世界所有的天鹅一个个排查,看到底是不是白色的。
但如果不做这件事情,我们就无法证明天鹅都是白色的。
不过,如果有一天看到一只黑天鹅,我们可以证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结论是错的。
因此,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证明。
每个人的经验都来自于归纳法,所以必须承认我们的认知有可能是错的。
卡尔波普尔关于科学做了一个非常硬的定义,判定是否为科学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有可证伪性。
2
演绎法的漏洞
归纳法是从具象到抽象,演绎法是从抽象再到抽象,也就是从已知的知识推演出未知的知识。
人类1%的知识来自于演绎法,那1%可能是最重要的。
哲科思维的重要特征是假设与证明,先有一个假设的前提,然后用它去逻辑推演,这就是演绎法。
关于演绎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过非常有名的三段论:
大前提是所有人都会死,小前提是苏格拉底是人,结论:
苏格拉底也会死。
这个推论如果前提是正确的,结论一定正确。
由此可见,演绎法能够证明,只要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
不过,演绎法并非无懈可击。
演绎法必须要保证前提的正确性。
这些推演其实来自于我们的经验:
之前的那些人都死了,所以推论所有人都会死。
如果演绎法的前提不来自归纳法,那只有一个办法:
前提必须是另外一个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的结论。
问题又来了,如何保证更高链条的前提的正确性?
这件事不能无限去推演,必须有一个自确定的元起点,天然真实,可作为后续所有推理的基石。
假如有这么一个东西,就可以保证演绎法后续所有的结论都是可接受的。
这个自确定的元起点叫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我们做逻辑推理的地基,像盖房一样,想把楼房盖的越高,需要往下挖的越深。
有了第一性原理,就能保证推理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3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首创者是亚里士多德,他花了大量篇幅在写第一哲学。
第一哲学提出,每个系统,在剥离了具体的表象之后,都存在一个不能被删除或违反的逻辑基点,这是整个系统存在的前提,它就是“第一性原理”。
任何一个系统一定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根基性的命题或假设,不能缺省,也不能被违反。
广义的思维模型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具象模拟。
比如洋葱模型,立刻知道洋葱一层一层地剥。
这些是具象模拟,这是第一层思维具象模拟。
第二层次,思维模型。
比如颠覆式创新,4P原理,波特五力,再来抽象化为思维模型。
第三层次,第一性原理。
属于学科底层的基本道理,比如说物理学机械论,生物学进化论,哲学里面的递弱代偿。
第一性原理是演绎推理的元起点,是所有思维模型得以成立的元根据,第一性原理支撑和定义了一个系统的边界。
第一性原理并不是只有一个系统,它有层级之分,有子系统和大系统。
很显然,不同系统里面的第一性原理之间也有层级关系。
举个例子,开普勒行星定律是天文学某一个领域里面的第一性原理,但它只是牛顿万有引力的一个子原理。
而牛顿万有引力又是从相对论里面推导出来的一个子原理。
每个系统里面都有第一性原理,但是系统和系统之间是有层级的,所以第一性原理也是有层级的,每个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都有自己的边界。
这也是为什么芒格称之为多元思维模型,以及提出能力圈的概念。
某个第一性原理是适用某个系统的,但另外一个系统未必适用。
所以,一定要学习各重要学科的重要道理,了解其中的第一性原理。
4
第一性原理的结构
第一性原理的结构是什么?
第一性原理建立在一条或者几条逻辑奇点之上。
逻辑奇点是不证自明的事实,或者是更大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逻辑奇点这个词是我们解开第一性原理的那把钥匙。
奇点这个词来自于宇宙学。
所有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都相信宇宙大爆炸,但宇宙大爆炸之前状态是什么?
没人知道。
既然不知道,就假设为奇点状态。
整个宇宙论建立在宇宙有一个奇点假设之上。
但是,我们对奇点状态没有任何信息。
换句话说,奇点是一个所有物理学家共同认可、不证自明的假设。
如果没有这个假设,就没有所有宇宙理论的后面一切。
逻辑奇点也是这个意思,它在系统里不需要被证明,只能被接受,类似于数学里不证自明的公理。
明白逻辑奇点有两个用处:
1)建立一个系统,帮助我们找到这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如果你找到了第一性原理,就可以建立这个系统。
那么如何找到这个系统第一性原理?
答案是找到它的基础假设,找到它的逻辑奇点,这个方法叫做公理化方法。
2)打破一个系统边界,打破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一旦把这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打破了,这个系统的边界自然打开。
那么如何打破一个系统的第一性原理?
答案是,把第一性原理下面支撑它的那个逻辑奇点打破了,这个第一性原理就打破了,我们称之为奇点下移。
5
逻辑奇点下移
奇点下移就是,原来有一个逻辑奇点不可解释,但后来找到一个新的逻辑奇点,可以解释原来的逻辑奇点。
于是被解释的逻辑奇点被打破了,这叫逻辑奇点的下移。
举个例子,如果有朝一日,有一个人能对宇宙的奇点进行解释,这个人的成就将会超过爱因斯坦。
他讲重新开启一个全新的物理学转向。
目前看,100年以来,没有出现一个物理学家的成就超过爱因斯坦。
大家现在仍在爱因斯坦的系统之内来解题。
如果想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只要把大爆炸的奇点解释一下。
把爱因斯坦的那个物理系统奇点打破了,就把边界破了。
这种事在物理学中不多,但在社会和历史中却屡见不鲜。
比如说历史上的远古时代,人们对这个世界最终的解释是神、上帝。
神和上帝是远古时期人们对这个世界解释的逻辑奇点。
到了哲科时代,人们用自然现象解释宇宙如何起源,用理性和经验代替了神和上帝,于是神和上帝的逻辑奇点被打破了,这就叫逻辑奇点的下移,这个时代就从神学时代变为哲学时代,变为了科学理性时代。
当我们对哲学时代的观点进行数据化计量,就是科学时代,这样又把哲学的逻辑奇点打破了。
总结,思维模型的立与破。
立是建立系统,找到它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是公理化。
然后是破,想建立自己的系统,必须打破此前的系统。
下面以欧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例子来讲解公理化方法的“立”与“破”。
6
欧式几何的立与破
公理化这个方法论起源于欧式几何,欧式几何的创始人叫欧几里得,他有一本书叫《几何原本》。
欧式几何庞大的几何学建立在5个公理之上,演绎推理出467个命题。
这个系统依据几个难以证明,但是看起来相当正确的假设,这几个假设就是不证自明的公理。
1)两点之间必可连一条直线。
这证明不了,必须接受。
2)任意线段能无限延长成一条直线。
3)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一个圆。
4)所有直角都全等。
5)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和,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这几条不能被证明,只能当作自明的逻辑奇点,到今天人们也不知道,欧几里得是怎样挑出这5条公理的。
从那么繁杂的系统里面,挑出这5个基石,然后推导出所有一切,特别令人震惊。
推演每一步必有交代,根据的是哪个公理。
就跟计算机运算一样,欧几里得的巨大贡献,绝对不仅仅是建立了几何学,他其实是一个哲学家。
他创造了一种演绎法的思维方式,从为数不多的公理出发,推导出整个系统,建立了一个边界,建立了一个后来经后人推导出的庞大的平面几何系统。
建立系统的时候,与其从枝杈下手,不如从根本点下手,这个方法论影响了后世很多科学家。
比如说笛卡尔、牛顿。
打破一个系统只需要把它的公理戳破。
公理破了,系统就破了,欧式几何也是这么被打破的,也就是逻辑奇点的下移。
欧式几何从公元前300年,一直到19世纪,在2100年时间里都无人质疑过,没人想过他建立的逻辑奇点是有漏洞的。
但是后来,一些数学家们发现了一个反常点,这个反常点就是刚才说的第5公理。
数学家们觉得这条有问题,但也说不出来是什么问题。
欧几里得推导了很多命题都没有用到这一条公理,大家怀疑这条是不是多余,试图用前4条公理推出第5条,但没有成功。
直到后来,有两个人发现欧式平面几何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
这个世界是平直空间,即欧式几何的前提是平面世界。
我们讲点、线、面,是因为我们的头脑被设置成了一个平直空间,点、线、面只能在一个平面内进行。
而真实的情况下,宇宙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点、线、面可以向无穷个方向发射,延展。
这两个人,一个是俄罗斯的罗巴切夫斯基,另外一个是德国数学家黎曼,他俩几乎同时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们放弃了第5公理后,纯粹利用逻辑推演,居然推出两种非平行、非平直的空间,打破了原来平直空间的逻辑假设,从而建立了新的非欧几何。
要知道,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的空间几何就是黎曼几何。
没有非欧几何的出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可能还要晚些出现。
所以,从欧式几何到非欧几何,是逻辑奇点从平直空间下移为非平直空间。
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下移跨越非连续性。
7
各学科的第一性原理;三个伟大的人。
几千年以来,人类真正的知识几乎全都是由第一性原理组成的。
第一性原理足以构成人类知识的殿堂级宝库。
为整个人类贡献了第一性原理这样知识的人叫思想家,或者叫科学家。
我们简单梳理一下4个学科:
物理、生物、政治、经济,这4个领域的大咖们是如何用公理化方法建立闭环系统的第一性原理的。
1)牛顿力学
牛顿和达尔文都是工业时代以来的科学家,更是思想家。
他们跟笛卡尔一样,都是用普遍怀疑的精神,用公理化方法推导出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建立近代和当代的世界观。
人类有史以来,世界观级别的思想家有且只有三个人。
第一个亚里士多德,2000年以前建立了西方全部世界观体系的根基。
第二个牛顿,他开启的科学革命,引导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商业革命。
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迄今为止,还是西方和全世界主流的世界观。
牛顿建立的自然时间,目前依然在使用。
牛顿22岁时,全部思想就已形成,把思想表达出来成书时,完全用的是欧式几何的表达方式。
牛顿全部力学建立在两条逻辑奇点之上:
引力与惯性。
第三个达尔文,他的进化论或者演化论世界观,引领了一个时代,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圣经》中的上帝创造世界、上帝造人等理论第一次被瓦解了,人类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可能来自于类人猿,如果再往前,人类的基因可能是从一条鱼身上进化而来的。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是由土元素构成,土元素有一个内在的性质,要向宇宙中心运动,而宇宙的中心是地球。
所以一松手,物体下落,物体之所以要运动,会向下,这是内在秉性造成的。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奇点。
这个逻辑奇点在维持了一千多年以后,被牛顿打破了。
牛顿认为物体之所以运动,不是因为内在有这样运动的倾向,是因为有一个外力推动了它。
而物体之所以会下落,苹果之所以会从苹果树上掉下来,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是因为万有引力在作用。
比如一本书之所以会落下来,是因为地球对这本书有一个引力。
牛顿新的逻辑奇点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原有的逻辑奇点,于是亚里士多德原有关于运动的理论破了,被牛顿的力学代替。
引力是牛顿的基石假设之一。
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静止的原理,他说静止是物体的状态。
物体即使运动,最终一定会停下来,静止才是物体的本质状态。
而牛顿说,运动的物体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让它静止下来。
如果没有外力,它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的观点与日常直觉是相反的,因为日常经验告诉我们,物体在运动了一段时间后,就是静止下来了。
惯性定律是极度反直观的原理,因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物体会永远运动,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
而牛顿说因为物体有惯性,物体本身就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我们今天听熟了惯性这个词,但在最初,是极其震撼的。
当时的人们,几乎没人明白惯性是什么。
整个17世纪,最难发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牛顿会反常识提出这个道理——求助哲学。
牛顿相信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原子论,他用原子论来解释整个宇宙。
在原子论里,原子处于真空当中,原子很小,真空极大,也就是说原子和原子相撞的机会几乎没有。
“当原子在虚空里被带向前进而没有东西与它们碰撞时,它们一定以相等的速度运动。
”与之类比,每一个星球可以被比作一个原子,整个宇宙星球和星球之间是大量真空。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由无限原子组成的世界。
根据原子论的宇宙观,在无限宇宙当中,由于空间太大,单个原子一旦运动起来,不会受到任何阻力,此时会永远匀速运动。
如果真的那样,那地球不知道早就流浪到亿万光年之外了。
其实,是原子论启发了牛顿。
牛顿完全从哲学而不是从直观感受中获得了惯性定律。
惯性定律提出以后,根据假设演绎法,就得出牛顿的第一性原理:
万有引力。
惯性+引力,最后推演出万有引力。
而这就是奇点的下移,奇点逻辑的打破和革新使得整个边界打开了。
两千年时间,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活在亚里士多德的边界之内。
只有牛顿跳出这个边界,找到了新的逻辑奇点。
正是因为他跳出来了,我们整个人类才有了今天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工商业文明、信息时代,才有了现代化的钟表来计算衡量时间。
3)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有两个逻辑奇点。
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物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言外之意就是上帝把物种创造出来之后,就没有新物种了。
一切物种(人、动植物、无机物等等,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
达尔文在上船考察之前是相信上帝的设计和存在的,但他本人又是一个科学家,具备有可证伪性精神。
他必须得遵从自己的观察和实际经验。
他把搜集到的标本拿回英国考察,的确被发现有新的物种产生了。
于是,他发现了物种进化论。
但达尔文对科学的研究并没有到此为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点是很多中国人所不具备的精神要素,达尔文所处的时代,中国和中国人正躺在天朝大国的美梦里,没有人去探索事物的本来样子,更没有人去追问为何事物会如此),他要为进化论找到一个解释它的机制。
在5年远航期间,他发现了第一个机制,也是第一个假设,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不是一个词,是两个词,应该分开来理解,第一个词是遗传,遗传是在繁殖过程当中,把原有基因原样不动地拷贝到下一代里面去;所谓变异,是在遗传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基因发生变异,出现了不一样的基因突变。
在达尔文时代,其实没有基因这个词,凭当时的科技水平,达尔文当然不知道基因运作的机制,他说我不知道遗传的机制是什么,但我坚定相信有遗传这件事情的存在。
但至于为什么有了遗传变异能产生新物种,他还是找不到其中的原理,跟牛顿一样,这时候达尔文又一次求助于哲学(由此,可想而知,西方哲学的传统给后来的众多科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不知有多少宝贵的理论基础)。
1837-1838年是达尔文一生当中在知识上最活跃、最亢奋的时期,他贪婪阅读各种书籍和杂志,不仅有地质学、生物学还有大量哲学和形而上学的,这段时间达尔文急剧地转向了不可知论。
所谓不可知论,是指认为所有重要的知识人类还未了解,过去所有的洞见都可以被打破,凭借目前人类的知识和认识能力,我们是无法真正认识宇宙万物的存在之根本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哲学上的预备,1838年9月28日达尔文阅读了《人口论》,里面提到人口的繁殖跟竞争的关系,他突然顿悟得到了他的第二个基石假设,四个字,生存竞争,优胜劣汰。
资源稀缺会导致竞争,每一代繁殖都会有遗传和变异,适应的基因被选择下来,不适应的被淘汰下去,久而久之这些变异的累积会产生新物种。
然后达尔文的假设演绎法由此形成了(猜想下,当达尔文发现这点时,他应该是兴奋得彻夜无眠的。
这就好比一个生意人,突然接到了一个上亿元的生意订单)。
我们再描述一下,遗传变异,生存竞争,两个逻辑奇点形成达尔文的第一性原理:
物种的自然选择。
牛顿和达尔文是近代和当代最重要的两个科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推导过程如此简洁,他们的思维方式深受欧几里得和笛卡尔的影响,完全是这种普遍质疑、公理化方式,找到公理后,系统内的第一性原理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而这个第一性原理一旦找到以后,整个学科就建立起来了。
所以达尔文以后的学科不用他亲自去建立,他找到自然选择之后,后代的科学家们开始围绕着这个第一性原理工作,系统就出来了。
当我们讲管理的时候,管理的底层边界是牛顿的机械论。
可是当我们讲创新的时候,创新最底层的边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一定要学习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个生物学思维一定会为创新打开无数大门,这就是第一性原理,同时也是哲科思维。
对于现代的哲学领域和科学领域,如果不具备哲科思维,我们就无法敲开未知领域的大门,只能呆在原来的领域转圈圈。
8
关于哲科思维
了解哲科思维前,先梳理下西方历史的发展脉络:
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工商业文明,不难发现,每一节点的跃升都源于人类思维认知的极大突破,终究其背后原因正是西方最具革命性的——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那么,哲科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哲科思维是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合在一起的总称,也是唯心和唯物融合一体的思维。
哲科思维起源于古希腊2500年前,狭义仅指哲学。
它的内涵和要点是假设和证明,也就是说先哲们为了解释眼前的世界,于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同时为了验证假设而运用逻辑思维建立证明系统的思想体系。
从本质上看,哲科思维源于西方哲学。
哲科思维首先从“深刻怀疑”开始,对怀疑的问题提出种种假设,最后为验证“假设”而建立了严密的逻辑证明体系。
主要是三个步骤:
怀疑、假设、证明。
可以看出,西方哲学主要是逻辑推理、看问题本质,其指导了科学研究的思维,西方哲学和当代科学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从广义看,哲科思维是由神学、哲学、科学这三个看上去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甚至互相抵触的学科共同构筑的,三者一直在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进化。
如果没有古希腊的哲学思脉,就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根源——科学思维。
从这点看,哲学是科学之母。
哲科思维是跨界思维,是连接万事万物表象和本质的思维,是“道”的思维。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东方哲学家中,除了老子、墨子和朱熹具备一定的哲科思维外,其他哲人基本都忽视了哲科思维,或者说从他们的哲学理论和思想中,始终没有发展出哲科思维,就算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儒学创始人孔子那里,也是极度缺乏。
今天,或许只有王东岳的哲学首次触及到了这些,给东方的哲学认识体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
哲科思维是如何影响西方历史进程的?
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哲科思维起源于古希腊,苏格拉底是其奠基者,而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创办了柏拉图学园,那里讲授的都是哲学、科学、数学等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无用”的哲科知识。
然而这里却聚拢了古希腊乃是当时全世界一流的学者,其中就包含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样浓密的综合学科的交流和交叉环境下,古希腊成为欧洲的文化和科学的发源地。
哲科思维的现代启示意义:
通过跨学科去学习经典,通过哲学、科学、宗教学、生物学、物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个体的大脑和人类最杰出的大脑联结在一起,这是个体进步最快的方式。
组织或系统如果将自身看做一个由无数大脑连接的集合体,构建基于同一价值观的认知体系,则会更加高效,对外的适应能力也会更强,这样容易打破独立大脑带来的认知边界。
边界之内,是人们已学到的知识,也就是存量;边界之外,是那些未知的、陌生的知识,也就是未来的增量。
把这些增量一步步转变成存量,认知边界就会逐步扩大。
哲科思维的重要作用,正在于此。
结语:
我们听过太多关于创新的陈词滥调,太多关于创新的豪言壮语,也知道创新很重要,知道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但是应该怎么做?
如果打破逻辑奇点,实现第一性原理的再发现?
我们却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洞见和知道的是,牛顿捕捉到苹果坠地的一瞬,其灵感闪现后的苦思冥想和实践摸索才是创新之路的开始。
现代社会,具备哲科思维正是实现创新的关键。
用哲学来追问终极;用科学来假设验证。
在实践和归纳中找到方法。
以哲科思维为根基,以科学演绎为推手,找到万事万物不变的第一性原理,然后才可以展开一系列的创新和应用,这才是以上内文所提炼展示给我们的阅读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