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5751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docx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

专题九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

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背景下,为贯彻选择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化发展,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在普通高中已全面推进。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需构建适合学校实际、富有学校个性、促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适应新高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一)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系统论和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将教育测量、教育统计作为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技术手段。

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有序、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些理论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评价要回归教育本源,在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评价对人的发展价值;二是“以学论教”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决定教师的教学策略,将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整合,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一致,从学生视角审视教学,关注“全景式”教学过程,评价过程突出师生互动,给师生提供全面准确的教与学信息,让评价成为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有效手段,使学校教育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三是评价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教育就是让学生有幸福感,对教师最好的福利是激励,评价要让师生体验成功,在激励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四是评价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增量”为依据,关注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差异,构建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实现评价主体、内容、方法、结果呈现和功能多样化;五是根据系统理论,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管理、教与学过程整合的策略和方法。

坚持教学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整合和协同推进,实现评价各个环节的有效对接;六是要推进教学指导功能升级,既掌握研究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手段,把评价作为指导教学的有效方法,从经验转向证据,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改进和干预机制,指导学科组制定教学改进计划。

使教学质量评价成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成为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的长效机制。

(二)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原则

1、过程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参与程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反映学生学习的进步历程。

2、发展性原则。

引入内差异评价法,让全体学生站在同一评价起点上,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作为评价依据。

关注学生已有的发展和潜在的发展以及发展中的变化,准确判断学生发展强项,真正实施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评价让师生体验成功,使之成为师生改进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手段,优化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自主反思、自主改进、自主发展的过程。

4、科学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以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和师生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构建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5、多元性原则。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不同类型课程选择不同评价方式和方法,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015年开始浙江省各设区市11所普通高中经过1年多时间共同探索,构建了由目标、组织、方法和反馈调控等四部分组成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教学质量目标体系

教学质量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质量目标既是教学工作的目标要求,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

教学质量目标体系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育人目标而设定,由学校教学管理目标、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组成,将教学目标层层分解为学科教学各阶段的质量目标,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目标体系。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体系

构建四级评价组织,在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通过“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同评价”的原则实现教学质量各环节的逐级评价。

明确质量评价的任务、职责和内容,使之成为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

如表9-1

表9-1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体系

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职责

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管理

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

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各类专项评价

自我评价

评价主体

校长、分管教学校长、分管年级校长

教务处、教科处、技术中心、课改研究中心、年级组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

以实行年级组管理为例,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以教学过程评价为主,学校层面由校长、分管教学校长、分管年级校长组成,负责学校教学管理自我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管理;教务处、教科处、技术中心、课改办和年级组具体负责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研组、备课组负责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日常评价,通过教务处、教研组组织的各类质量评价,严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

形成教师、学生自我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评价整合。

(三)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体系

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学生学业水平既体现在知识和能力发展上,更应体现核心素养提升上。

获取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学期乃至更长学习周期的评价信息,改进师生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业发展。

1、“以学论教”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如图9-1)

图9-1“以学论教”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体系

 

(1)激励性教与学过程性评价

①“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

以学生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互动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依据,从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入手,跟踪调查教学班不同学科的各模块教学,每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就举行一次对该模块学习内容的测验,请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调查表,积累学生的发展与课堂教学各个因素的相应数据,运用多变量增广混合逐步回归非线性数学模型,分析课堂教学系统各因素与学生学习效果相关系数的大小,并进行师生一致性检验,从而得出一级评价指标:

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学习状态(含互动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目标达成状态。

为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只需对一级指标给分,并给出改进意见,然后运用模糊评价法作出等级(ABCDE五级)判断,并给出改进意见。

形成适时、适度、延迟的激励性课堂教学即时评课方法,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进行实时评价。

评价中采用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

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评“教”,以“教”促“学”,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案例A-9-1:

“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表

“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互动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依据,提出课堂教学由5个子系统和28项因素构成,运用多变量增广混合逐步回归非线性数学模型,分析课堂教学系统各因素与学生学习效果相关系数的大小,得出了课堂教学28项因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相关矩阵Rxy和T检验。

所得结果表明,有17项因素与学习成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故设立了5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其中10项二级指标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办法:

①依据5项一级指标和17项二级指标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系数大小;②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状况,由专家和学校领导、骨干教师适当修改一级、二级指标权重;③进行师生一致性检验,修正权重。

从而得出一级指标和权重分别为:

教学目标(0.10)、教学资源利用(0.10)、教学策略(0.15)、学习状态(0.50)、教学效果(0.15)。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一级指标的权重,设计了“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如表9-2所示。

表9-2“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及代号

校名

 

课题

 

一级

指标

权重

二  级  指  标

评判等级

A

B

C

D

F1

0.10

F11体现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明确、全面、具体;

F12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

 

 

 

 

 教

F2

0.10

F21灵活运用现行教材以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F22教学容量合理;

F23能适时补充情景性材料支持学生学习或能够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合理拓展;

F44实验资源、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图书资源开发应用合理;

 

 

 

 

F3

0.15

F31教学模式与学习任务的匹配程度;

F32能营造适度的竞争,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F33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创新个性得到发展;

F34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评价;

 

 

 

 

 

F4

0.50

F41学生积极参与且注意力集中,学习氛围活跃,学习兴趣浓,求知欲强;

F42自主学习积极有效;

F43 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有实质性内容;

F44师生、生生间不仅有语言、动作方面的交流碰撞,更有思维、情感方面的交流融合和成果的共享;

F45围绕主题构建知识;

 

 

 

 

F5

0.15

F51学习目标达成度高;

F52学生能说出本节课的体会体验、收获以及学习改进意见; 

 

 

 

 

 “以学论教”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表是在测评获得的大数据基础上,运用多变量增广混合逐步回归非线性数学模型,分析课堂教学相关因素对教学质量影响的大小,得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②项目研究评价。

项目研究学习评价从研究方案、研究态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能力、团队合作、成果等7个系统和32个项目因素构成。

运用多变增广混合逐步回归非线性数学模型,分析项目研究过程各因素与学生项目研究学习效果相关系数大少,得出了项目研究32项因素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相关矩阵Rx和T检验,所得结果表明有27项因素与学生发展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故设立7项一级指标27项二级指标,根据相关系数大小确定一级指标权重。

案例A-9-2:

浙江省天台中学项目研究评价(如表9-3)

表9-3浙江省天台中学项目研究评价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评价方法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评价等级

A

B

C

D

项目研究方案

0.20

1、提出问题科学性

查阅研究方案

2、研究方案可行性

研究

态度

0.15

3、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

查阅考勤记录、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记录等有关资料,考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判断。

4、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5、勤于积累与分析

6、工作是否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研究

体验

0.15

7、善于质疑,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通过学生自我陈述、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记录,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等来反映

8、体会科学方法、科学

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

科学素养

9、学习活动实施各阶段

的“反思”情况

10、科学态度:

认真、踏实、严谨、求实

11、科学道德:

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与成果

12、意志品质:

不怕吃

苦、勇于克服困难

究方

0.15

13、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