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7505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docx

豪放词学案学生版

豪放词导学案

高二___班第___组学生姓名:

_______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三首豪放词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研学目标】

1、通过《定风波》、《鹧鸪天》、《菩萨蛮》能够简要地说出苏轼、辛弃疾、的基本情况、豪放词创作的个人特点。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了解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一、温故知新:

回忆以下豪放词,把横线上的诗句补充完整。

1.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谈笑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2.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3.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豪放词的定义与发展阶段

【特点】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宋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故称宋词。

宋词与唐诗交相辉映,并传于世。

宋词数量巨大,《全宋词》共收录词人1330多人,作品19900多首。

宋代词人创作风格各异,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

 

其中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

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

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奠基阶段。

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毕竟肇始于此。

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张炎《词源》将“豪放词”与“雅词”对举。

沈义父《乐府指迷》说:

“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上述诸条都可印证此说。

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

这是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

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

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

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则是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

【主题】豪放派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

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清朝的豪放词人如陈维崧等亦多寓雄于粗,以粗豪见长。

由于豪放词人嗜于用典、追求散化、议论过多,某些豪放词篇遂有韵味不浓、词意晦涩、形象不明、格律欠精等缺点,这些亦是无庸讳言的。

【第一课时苏轼《定风波》】

【学习目标】

1.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苏轼豪放派的词风。

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苏轼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结合材料概括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材料一: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材料二: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通过这些诗句看出苏轼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创作背景】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附件1)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探究讨论】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诗歌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上片:

下片:

2.上片中的雨指什么?

用什么技巧写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讨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高考链接2017全国卷2】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解题参考:

要有诗歌意思解释;作者的性格;】

2.阅读陆游的《秋兴》,回答问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辛弃疾的豪放词】

【教学目标】结合注释,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鹧鸪天》,理解诗意,体会其思想感情,鉴赏其中的表达技巧。

【辛弃疾及创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苏词“豪旷”,辛词“豪壮”。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著有《稼轩长短句》。

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而他的词,也被评价为“龙腾虎掷。

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起义南归时期。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辗转任职时期。

2.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3.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今存六百二十余首,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创作背景】:

《菩萨蛮》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鹧鸪天》这首诗大约辛弃疾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期间与人唱和时所作,正如小序所言“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在此是谦词)”“少年时事”,据《宋史·稼轩本传》当指青年时率山东义军投耿京部,后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等带骑兵五十直闯五万人的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交朝廷治罪等事。

(不妨与赵子龙长坂坡救主一事相比,以体现辛的英雄本色)。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gū)。

【课前预习】

1.翻译

上片:

下片:

【课堂讨论】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2、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

3、“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是如何描写行人痛苦的?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翻译:

上片:

下片:

2.找出本词上阕追忆了何事?

写了哪些意象?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感情基调如何?

3.下阕感叹了现实的什么境况?

写了哪些意象?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感情基调又如何?

【人物形象类答题: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有着A,B,C的D的形象。

ABCD都是形容词,从是个提炼,一般两个角度:

外在,内在。

原则:

先外后内,少外多内。

【第三课时拓展练习】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3)这首诗属于豪放词吗?

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

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

请简述理由。

附件1

乌台诗案

文人好作诗讽刺朝政,何况才高八斗的苏东坡,于是就免不了身陷“文字狱”。

“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则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

王安石变法,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上言,极论新法的弊端。

苏轼的议论自然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通过亲信网罗罪状,上书弹劾苏轼。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

古代文人总是习惯于在谴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

比如御史台里的“新进”们。

六月,监察御史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

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

偷梁换柱正是小人们的惯技。

这里还有一点背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

偏偏凑巧,当时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

监察御史台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他举的例子,“赢得”两句及“岂是”两句出自《山村五绝》;“东海”两句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读书”两句出自《戏子由》。

但经断章取义后,句句上纲上线。

最初,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

除此之外,其余文字均与时事无关。

附件2中考满分作文

再把栏杆拍遍——致辛弃疾

你心系天下,却无处可用;你忧国忧民,最终却只能凝在词里诗间。

你用一生的光阴奉献,命运却让你把栏杆拍遍。

——题记

当我静下心细细咀嚼梁衡的文字时,便走进了一段无奈的人生,一场千年的浮梦。

我本人不大喜欢宋词,宋朝于我,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年代,除了李清照的清新委婉,在我眼里,那个年代的诗人总是一天到晚唉声叹气,无病呻吟——这一切到我看到梁衡的《把栏杆拍遍》时戛然而止,不只是梁先生的文字感染了我,辛弃疾的故事也触动了我的心灵,激起惊涛骇浪。

辛弃疾,文人,武将,明明可以在宋朝大展拳脚,在国家发光发热的人才,结局却是于栏杆前长叹一生。

他上半生游走于金戈铁马,建功立业,后半生则是以文代武,以词代矛,思国之患,忧国之祸,佳作名流千古。

看过此文,第一个感受,便是遗憾。

我遗憾他无用武之地,遗憾他生在动荡不安的南宋,遗憾他至死也没有完成自己的沙场之梦。

第二个感受,是欣慰。

他虽然没有在后半生为国家冲锋陷阵,却以一篇篇惊世之作抒发对国家炙热的心,这是欣慰的。

第三个感受,是我思考良久,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任何文字都难以叙述的情感,只能长叹一声。

他的故事的确是以悲哀结尾,我也甚是惋惜,心中痛斥南宋君主之昏庸无能,愤慨当时政治黑暗,万里江山四分五裂,奸臣当道,百姓苦不堪言。

许是见惯人们都这样想,一个异样的逆向念头在心中萌动——换一种思维呢?

好像他当词人倒真比武将强几分。

试想,若是辛弃疾当了将领,保不准某日会在战场上牺牲,英勇就义,再者说,他若真的上了战场,朝廷估计还会像以前那样紧急时动用一下,过后又闲置起来,让他成不了什么气候。

如此说来,某些地方,反而要感激那个如此不堪的朝代,正是那样,才成就了词人辛弃疾。

他的词,有热血澎湃佳篇,也有悲秋伤春之作。

却少了风花雪月的媚俗,纸上谈兵的空话。

如梁衡先生所说的,这些词,乃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人道:

“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可以理解,说这话的人有急于为国家效力的心。

但谁说书生不好?

是啊,诗人词人大都未经沙场,可他们也同样深深,深深爱着他们的国家啊!

爱国一定要上沙场举矛吗?

字里行间的愁绪不是?

奏折上书的规劝不行?

笔墨纸砚的建议不能?

我要申明,我说这些,并非是安慰辛弃疾或是为他传奇人生做的另一个注解。

而是这些,全是我心中所想,心中所念。

辛弃疾的无奈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尤其是我们这一代。

他急啊!

盼啊!

期许啊!

悬肠啊!

辜负一世韶光,穷尽一生年华。

可他是个从心里到肌肤都把人民把国家完完全全融入骨血连入命脉的人哪!

苍天如此不公,仅仅为了个人的利益,不让他重返战场,不让他直言议政,而是把他锁进高高的阁楼里,就好比威猛的龙兽被困在水里,寂寞而无奈。

可正是这玩笑似的安排,成就他另一个诗样的人生,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完美的句号?

他没有李白的浪漫,没有杜甫的盛名,没有李清照的凄婉,甚至没有诗人泛滥的华丽无实,故作高深的文辞。

他却有着其他诗人所没有的,比如人生,比如经历,比如他词间难以道尽的酸楚。

“脉脉此情谁诉”的为难,“艰辛做就,悲辛滋味”的苦涩,“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亦或“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心疾首。

很多个日日夜夜,仿佛看着他,逆光立于阁楼之上,素衫长巾,一遍又一遍地痛拍栏杆,一次又一次地无奈叹气。

他只能斟酒品茗,或泼墨挥毫,他能改变些什么呢?

国即亡矣人亦亡。

心中铮铮的大义之心啊,辛弃疾,你只能献于纸上,而不是你梦寐的战场。

没关系,你的爱国之心,仍在。

君系天下兴亡,谁料世事无常,热血洒纸上,忧虑词中藏。

无妨,无妨,爱国不分笔枪。

——后记致辛弃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