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986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团风县思源实验学校集体备课记录

年月日星期

课题:

《化石吟》

主备人:

钟敏媛

教学目标

发言记录(同意和修改意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4、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朗读法。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

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

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

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词吗?

这个词什么意思呀?

晋代葛洪《神仙传 王远》中写道:

“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欣赏化石图片)。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字词检查

1、范读课文(或用录音带):

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2、学生听读时要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

结构上有何特点?

 

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特别讲解诗歌的几个层次,理清诗歌结构。

 

最后让学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首尾呼应、押韵的特点。

 

三、深入探究

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思考:

(1)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化石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学生积极想像,可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补充。

3、4、5、6节是化石的“话”。

(4)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投影)

比喻的作用:

“你”具体指代什么?

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生之灵火”、“密码”指什么?

(5)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拓展延伸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

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

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2、“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联想?

五、布置作业

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板书设计:

化石吟

珍藏生命信息

吟——赞颂

再现远古世界

参加人员签字:

学科牵头人签字:

分管负责人签字:

 

课题:

《看云识天气》

主备人:

钟敏媛

教学目标

发言记录(同意和修改记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

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

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

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板书文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词语

三、初读,整体感知:

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从题设疑:

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2、梳理结构:

(1)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

(2)完成结构图(投影)

四、精读文章,深入探究。

1、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不同形态和不同光彩的云的特点。

自读课文,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及其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学生回答,幻灯片同时展示云图)

教师总结:

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

2、完成表格,进一步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3、请问今天天空挂的是哪种云,将会有怎样的天气?

4、品味欣赏

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只就文中的某一点进行赏析,也可以不用此句式,自己随便说。

(学生回答)

(1)运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

(2)说明方法:

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

(3)词语准确: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

六、总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

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

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作业:

1、仿写

示例:

 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__,像__,像___。

月光照在地上,像__,像__,像___。

暮色四合,周围的群山,,像__,像__,像___。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参加人员签字:

学科牵头人签字:

分管负责人签字:

教学反思:

 

课题:

绿色蝈蝈

主备人:

钟敏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辨别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

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法布尔与《昆虫记》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2、读课文,理出各段大意。

3、绿色蝈蝈的形态有哪些特征?

4、作者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四、精读文章,深入探究。

1.作者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绿色蝈蝈最喜欢吃什么食物的?

3.作者对绿色蝈蝈是怎样称呼的?

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4、蝈蝈捕蝉时,作者说“就像鹰在天空追捕云雀一样”。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作者为什么要将蝈蝈与鹰对比,还和哪些动物比较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精彩的语句示例: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

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4)“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5)“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6)“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

螽斯的一种。

短翅,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你觉得本文的笔法有何特点。

7、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

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

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五、小结:

知识来源于生活,文学也来源于生活,只有那些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勤于观察、持之以恒地探索的人,才能找到知识的宝藏、人生的乐趣,愿同学们成为这样的人。

作业:

1、 摘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

2、 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法)选自《昆虫记》

蝈蝈:

外表特征——漂亮,浑身嫩绿,

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习性——叫声和食性。

参加人员签字:

学科牵头人签字:

分管负责人签字:

教学反思:

 

月球上的足迹

主备人:

钟敏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快速阅读法。

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

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圈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

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

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一、导入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

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

(板书文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

阅读中,勾画出生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距离、速度等的短语,思考:

(1)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2)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在文中标记出来。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

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3.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体会阿姆斯特的话:

“这一小步┈是巨大的飞跃。

”这句话的含义。

4.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举出片断说明。

四、拓展延伸,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如果当年是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当你踏上月球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你会做些什么?

……

五、课堂小结

 小结:

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一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六、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19课练习。

2、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

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准    备

月亮上的足迹  升    空  伟大的壮举

                  登    月    人类的智慧

                  返    航

参加人员签字:

学科牵头人签字:

分管负责人签字:

教学反思:

 

20、山市

主备人:

钟敏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文言文实、虚词的掌握。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海市蜃楼图片)、实物投影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导语:

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可是这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

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

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2、作者及《聊斋志异》

二、整体感知,串讲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2-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自学课下注释。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直译即可

③带领学生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语,明确重点。

三、小结:

四、作业:

1、完成《山市》译文

2、熟读课文,在笔记本上列出文中山市的发展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重点字词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同学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二、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

找出相应的词语并作解释。

4、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5.结合课文分析,用自己的话再复述山市变化的过程。

6.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7.山市或海市形成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可以查阅资料)

8、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三、学习小结

课文以时间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作者选用精练生动的词语分三个阶段进行描述。

文章结构紧凑,首尾呼应。

无论是整体勾画,还是局部细描,都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作业: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板书:

山市

蒲松龄(清)

时间:

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遂

过程:

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如拳如豆→

(初始)(发展)(高潮)

不可见

(结束)

结论:

变化迅速鲜有发生

参加人员签字:

学科牵头人签字:

分管负责人签字: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