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看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育.docx
《三岁看大看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岁看大看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育.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岁看大看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中国教育
一:
中国的教育,从起步就陷入了愚昧无知的泥坑。
在我们的大学里,在我们的社会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思维和行为都极其幼稚,跟个小孩子一样的“大儿童”呢?
为什么我们周围有这么多无法正确地与周围的环境良性互动的群体呢?
在世博园,以及各种公众场合,为什么中国人的表现如此的令人耻辱呢?
为什么我们会被外国人说成是“一群疯子”呢?
前段时间,我的一篇关于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的文章中,我们要让孩子学什么?
美国大学的教育目标是什么?
。
由于不懂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外国人眼中都是“一群疯子”。
参见:
中国人都是疯子吗?
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电影课【心灵捕手】赏析。
如果把这些中国疯子的出现,说成是教育体系的关系,我看不太公平。
因为我观察了很多幼儿,他们身上已经出现了“疯狂基因”;几周前对幼儿班进行考评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家长是在按“培养疯子”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疯子很可能不是学校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家长教出来的。
这样的话,中国的教育,就实实在在地“输在起跑线上了”。
事实上,我们挑选出一个合格的孩子的难度的确很大,这个月结束后,幼儿班试读的8个孩子中,有三个要送回家,其中两个是因为基本的生活独立问题没有解决,证明家庭教育中连“育其身”的基本工作都没有做好。
留下的正好是预计中的五个孩子。
其实我们要的仅仅是一个“正常的孩子”而已,并非选什么神童。
为什么找出这种正常孩子这么困难呢?
难道家长真的不重视吗?
中国教育真的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能说中国的父母不重视教育。
中国的家长几乎都有一种很强的内心焦虑感,都很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心理,催生了很多古怪的中国式教育奇迹。
一是有大量的幼儿培训班,天价幼儿园,一周一万多元的“儿童领袖素质培训营”等等。
即使是上一个号称“义务教育”,其实教育品质很差劲的小学“名校”,居然家长要掏25万元的“赞助费”,比不义务的大学还贵。
据说还只有“很有面子”的人才有资格掏钱。
某些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教育思想,打些新口号出来“搞教育”的人,都能够收获满满。
随便什么烂书,只要是关于教育,都能够大卖特卖;因此,在中国赚家长的钱,好像很容易。
可是,为什么我们家长这么重视教育,花这么多钱“搞教育”,最终还是教育出一批“疯子”和“傻子”呢?
问题的关键是:
中国的父母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把资源和精力,都花在毫无价值的地方,对孩子的成长毫无帮助的地方。
比如什么读写算记之类的知识点积累,却忘记了关注生命更本质的东西。
对于大学和中学来说,教育的核心是“思维”而不是“知识和技能”。
如果不懂思维教育,只会去抓知识点的话,用国外大学生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就是一头驮满了书的蠢驴,是被西方教育认为教育失败的人群。
这种人,最多只能够当工具使用。
但是,对于中国人存在的普遍“疯狂”问题,就不仅仅是思维教育的问题,不是大学和中学的问题,而是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对于12岁以前的教育,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行为和心理教育”,不是思维教育,更不是任何知识的教育。
如果说,“思维教育”是培养一个聪明人的话,“行为心理教育”就是培养一个“正常人”。
因此,如果一个不正常的人,就是一个疯子;他是不可能成为一个聪明人的(聪明的本意,就是善于使用耳朵和眼睛)。
而且,一个不正常的人组成的社会,自然就是疯子社会。
它总会出现种种疯狂的自我伤害的行为,让社会损失惨重;比如文革,饥荒之类的。
因此,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是最重要的教育基础。
一:
案例回放:
三岁看大看什么?
七岁看老看什么?
什么是疯子?
什么是正常人呢?
我的标准是:
能够正常地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并能够正常地与周围人交往互动的人,就是正常人。
反之,无法认清周围的世界,只知道自己表演的人,就只能是“疯子”了。
这次学堂幼儿班试读的第一个星期,就发现了很多家长培养出来的“小疯子”,这里先介绍“浪漫可爱型疯子”的案例。
有一对父母觉得是按照学堂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两年的孩子,可在在我们看来几乎就是“没有教育”。
因为正常人在进入一个新环境,见到了很多新人后,会本能地去关注和了解这些陌生人。
可是她根本漠视这些人,一直在自顾自地“扮演自己”,觉得所有人都会像她的父母一样无条件地欣赏她的无厘头的演出。
她试读期间一直在毫无目的的表现自己的“可爱行为”,根本不会去关注周围的环境和他人,也不理会老师的要求,更不接受结果。
这种被家长说成是“阳光”和“可爱”“大方”的表现,不幸被学堂的老师判断为“小疯子”。
因为无法关注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物,无法与环境和周围的人际互动的人,只关注自己的表演和“找感觉”,也就无法学习和成长了。
这孩子虽然才四岁多,但是这种行为持续下去,上了小学后就会遭到惨重的打击,无论是学习和人际关系都会有问题出现;她今天“活泼可爱”的一切,就会成为上学以后,工作以后最大的障碍,而且终其一生都可能“长不大”,无论学多少知识,似乎都无法帮助她“成人”。
古人“三岁看大”的含义,就是可以从一个孩子三岁的行为和心理模式,看出这个孩子成年后的状态。
如果是“不成长的心智模式”,将来就是一个“成年儿童”,古人认为就是不会有什么出息。
因此这个小孩虽然父母入学的愿望很强烈,依然被放弃了,因为学堂的老师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一个心灵不肯成长的孩子身上。
特别是这孩子背负了家长太多的“理想”,几乎是家长的世界中心的时候,我们更无法承担这种责任,只能选择放弃。
“七岁看老”是什么意思呢?
有两层的含义---如果三岁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苗头,如果不校正的话,到了七岁就会形成强烈的惯性无法改变了,基本上这种行为心理模式会持续到老。
另外,七岁的时候,古人说“童蒙已开”,也就是说开始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如果很清晰明白的话,将来到老的成就就会比较大,都会是很有思维的人;反之,如果思维这时候还是糊涂一团的,就会到老都是糊涂蛋;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命”已经定了。
本来命也不是不能改的,但只是对于“上士”才可以主动地改命;大多数人都是“下士”,都是跟着命来走的,因此基本上就是到老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因此,古今中外凡有点品质的学校,都是要选择人来培养的。
不会像孔子这样宣称“有教无类”,什么人都教(其实孔子也选人的,有些弟子他就说‘朽木不可雕’--不是什么材料都适合教育的)。
因为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人,费多大的劲也没用。
现在的人把教育考评理解为是“考知识,考分数”,其实不是;而是看这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比如这一次选人,有一个小孩很聪明,样子也很端正,也不调皮捣蛋,但是老师们看出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虚荣和面子”,就知道她选择的是城市生活,因此就放弃录取了。
这也是“尊重孩子内心的愿望”的表现。
心智不肯成长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原来认识一个“武汉大学第一美女”,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心智模式还不到十岁。
虽然她有钱,有地位,但是生活和家庭常常被她搞得乱成一团,孩子也被她教的很“不成器”,她的人际关系也充满了“挑战性”,虽然这个人的个性开朗活泼,但是太缺乏思维和觉知的能力了,因此介入的人际关系总让她“莫名伤心”。
证明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并不会跟人的年龄一起成长,这种人在我们的社会上居然很多,身边到处都是。
最近一个来学堂申请实习的人,也是一直停留在儿童心智模式的典型案例。
据说来学堂之前,已经停职在全国各地游学多年了,到处找老师学本事;至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据她判断是没有找到好老师的缘故。
今年已经有40岁了,不过外表看起来很小,只有二三十岁。
但是心智年龄就更小了,我与她沟通,感觉比学堂的十岁孩子还困难些,几乎无法理解我的话。
学堂其他老师也反映了她的这个特点,她喜欢到处找老师们“学习”,其实她并不是真的去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是借此理由去表达自己“求学若渴的心情”,以及自己“美好和不美好的各种感觉”,而不是“认清周围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祥林嫂模式---倾诉型人格”);怪不得多年来无法学习和进步,总在原地踏步;这跟她说的“没找到好老师”可没有关系。
更要命的是:
她似乎很喜欢自己依然停留在儿童时代的身份特征。
这人的身体和年龄都比刘老师还大,而且已经是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妈妈了。
可见到刘老师后却“深情”地说:
“感觉刘老师就像她妈妈一样”,还要求刘老师“抱抱她”,够可爱的吧?
同时,她似乎也喜欢“做别人的妈妈”,刚认识几天就跟一个幼儿班的家长说愿意当孩子的“妈妈”,家长认为学堂的老师愿意当孩子的妈,照顾孩子当然求之不得,就很高兴的答应了。
这证明这位“想当学堂老师”的人,根本就不了解学堂最基本的理念---尊重原则,理性原则,拒绝情感互动的原则,与孩子平等互动,把孩子当做大人看的教育原则等等。
假如她知道这些所有原则中的任何一个,就根本不可能来学堂玩什么“找妈妈,当妈妈”的游戏了,连这种心都不会起。
更不可思议的是:
她居然是学佛多年的人。
真学佛之人,最小心在意“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凡事讲因果,怕乱结缘;绝不肯乱说话,乱做事的。
她居然敢到处攀缘,结这种“母子缘分”;最轻的说法,就是根本不懂佛学的最基本原理,白学了佛学。
重一点的说法,就是知法犯法,胆子超级大,像个疯子,傻子,居然敢乱结因缘,把不相干的因缘都往自己身上扯。
佛家本来就是教人要把已有的缘都放下的(所谓“万缘放下”);她可好,自己的不放,还要到处去抓。
她平时总喜欢对人表达自己对于学堂的向往和“美好感觉”,嘴上说要“学习”,也在到处拜师学艺。
不过根据“七岁看老”的原则,如果没有在儿童时期养成学习成长的心智模式,就一辈子学不进东西了。
也就是我一直坚持说的,12岁以前的教育,也就是成长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将来这样的心智不成长孩子可以学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是心智却无法同步成长。
我们真没指望申请学堂的人学识多么渊博,我们只要求是个“正常人”就行了。
不懂,可以在学堂慢慢学。
但是如果内在的灵魂不肯成长,就只能算了。
因此实习期一到,老师们投票的结果,她的入职申请当然被否决掉了。
这个四岁多的“可爱型小疯子”,如果家长不改变教育的理念,将来培养出来的,就会是上面提到的“榜样”,这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现实版本。
实际上,这位40岁的大儿童,在家里就是幺女,上有兄姐,幼承父母兄长之“爱”,一直被当成小孩子接受大家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形成了惯性,一直“可爱到今天”;精神上一直没有长大。
中国的父母,内心深处为了扮演“家长”角色,往往不愿意孩子真正长大,总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宠物。
结果,孩子就只学会了当宠物。
难道这是家长们要的结果吗?
三:
暴力型的不成长类型儿童教育案例现实版。
不过,疯子并不都是“可爱型”的,家长们还培养出大量“暴力型”的孩子。
这次幼儿班试读的第一个星期,就有三个孩子受伤了;幸亏都是在家长监护下发生的事件。
头一天,一个孩子在他妈妈跟我说话的时候,突然冲过来就给我肚子上一拳,当然没打着我。
但是敢于向我这种大人挑战的儿童很稀少,大约这是第二个。
第一个是我妹妹的孩子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送给我的礼物;当年五岁,结果被我不客气的打回去了。
后来不敢惹我,又去找我弟弟“挑战”,也被打了一顿。
因为是侄儿,因此代他的父母教育一下孩子是有必要的,这不是“维护舅舅的尊严和面子”问题,而是用行动告诉他:
不要自不量力乱行动。
除了你的父母,没有人会允许你胡乱做事的。
结果这孩子从此以后,对两个舅舅都很敬畏,证明这一课的教育效果很好。
我想他将来想乱打人的时候,会考虑一下后果再出手的,因为这种暴力不是简单的调皮,而是很愚蠢的,很任性的暴力。
这种行为的出现,代表家长不懂得正常的人际沟通,更不会教育孩子正常的人际沟通,不改变的话,这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当然,这第二次我可没有“还手”,家长恐怕也不愿意我“如此没有修养”地“欺负”她的孩子。
因此只是用手箍住了他,让他无法继续发飙;如果是我儿子,我一定会笑嘻嘻地一巴掌把他打坐地上去,让他吃吃苦头。
相信这种教育,会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今后犯错。
妈妈居然不觉得这事情有什么不正常,对这事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真是个笨妈妈。
如果孩子犯错不自己打,难道等别人来打吗?
警察局关起来的人,都是代父母收拾长不大的暴力孩子的,你在等这种事情发生吗?
果然,第二天这孩子就遭遇了“因果报应”,被别的家长“代为教训”了一顿:
家长们带孩子在校园里玩的时候,这孩子极为鲁莽地把另外一个孩子推下院子里的小桥,把脸摔出了血,哇哇大哭。
可这妈妈依然“不作为”,没有为此表现出应有的歉意,别人孩子的妈妈可看不下去这种纵容无度,于是也把这孩子推下桥去。
于是,就多了两个脸上受伤了的孩子。
当然,这个推孩子的妈妈受到了其他家长一致的谴责,自己也很后悔。
这个妈妈当然做错了,她的行为也像个“疯子”一样不顾后果。
但我认为最应该谴责的人,是肇事孩子的妈妈,她是“监护人”。
她“不作反应”的态度,就是鼓励孩子用这种疯子一样的蛮横方式来和人交流;这种放纵孩子的态度,不改变的话将来会出很大问题的。
推人的妈妈很不好意思,后来问我该如何做:
当别人的孩子很暴力,侵犯自己的孩子,难道就不能去管吗?
我后来上课的时候就分析了一下这个案例,说:
作为“受害孩子”的妈妈,你根本无权去“教育”别人的孩子。
你永远只能利用任何事件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别人的错”。
用“替自己孩子出头”的方式来处理,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更无能,证明家长根本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
因此,这件事说明:
推人的孩子当然没有教育好,家长有错;自己的孩子被推受伤,也是没有教育好,家长也有错。
大家有些吃惊,哪有这样“各打五十大板的”。
我就说:
这几天幼儿班来了不少“暴力孩子”,但是大家发现年龄最小的小明慧受到攻击了吗?
答案是没有。
为什么?
难道是老师的严密保护吗?
不是;连你们妈妈保护都没用,这么多孩子捣蛋,老师护得住吗?
实际上这几天教室里天天发生“暴力袭击”事件,老师疲于应付;只是在老师控制下,没有发生上面说的严重事件罢了。
小明慧是其中年龄体力都最小的,按道理最容易受攻击,但是偏偏她没有。
因为她一开始看到这么多陌生小朋友,就在认真观察他们,会识别和防范较有攻击性的人。
如果看到有大孩子朝她冲过来,就会提前让开;有人要抢她手上玩的东西,看别人比她强壮,就把东西丢开,自己再另外找个东西玩;因此就没有孩子去伤害她。
当然,她也不是“软弱到底”,如果别的孩子持续多次地“欺负”她,她就会尽量离那个孩子远一点,或者实在不行就去找老师“主持公道”。
因此,虽然她年龄最小,却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这就是“行为教育”的体现:
当家长的,必须教会孩子学会保护自己;不能依靠强大来保护,如果自己弱小,就更应该小心,避免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以及要小心避开危险的地方。
因此我对家长说:
你的孩子已经与这个推人的孩子相处了几天,知道他是“危险人物”,却站在很危险的地方,根本不知道防范和躲开。
显然家长一直在保护他,他当然不需要自己操心,因此失去了这种正常的反应能力。
作为家长,你教会他识别危险了吗?
我相信你一直在代替他处理问题。
因此,这样下去,这孩子长大会很无能和懦弱的;他正好是另外一个类型的孩子的欺负对象。
他们就是“一动分的阴阳两极”,都是缺乏良好教育的表现。
当然,还有比这些个孩子更疯狂,更缺乏教育的孩子---一个身体年龄也比较弱小的男孩子,他的父母还是去年来学堂参加过8天交流会的。
这孩子是“阳光可爱型”的,喜欢一刻不停地乱走,乱玩,毫无目的。
他常常不管别的孩子在干什么,就去乱惹别的孩子,抓一把,亲一下,拍一下等就离开;个性弱一点的就不理他,但是强悍一些的孩子,就会毫不留情地打他。
挨打后就哭,就找老师;可他根本就不会“长记性”,没心没肺的样子,很快又继续一样的游戏,又会去惹自己惹不起的人,再次遭遇痛击;也不听老师的交代,根本不去试图“理解别人”,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自己身上,或者集中于真正的学习任务上面。
这种孩子,可能就是老师最怕,最没办法的孩子了--他比那些暴力型的孩子更难教育,更无法下手,因为他对周围世界失去了正常反应的能力。
看了这些孩子的表现以后,我想到的事情是:
如果让孩子去上现在的这些不选择孩子的幼儿园,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跟一群小疯子在一起,我们的孩子只能心灵上备受打击。
更糟糕的是幼儿园的老师往往是素质很差的老师,不可能好好引导孩子;因此这种幼儿园,很可能就是孩子们的地狱吧?
因此,建议各位妈妈,首先是用心提供孩子真正的教育,第二就是小心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伙伴。
千万别以为花钱把孩子顺便丢到什么地方就可以万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