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931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88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docx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解读

人体心理学整理资料

姓名:

王璐班级:

13应用心理学

(1)班学号:

2013326670020

v第一章绪论

Ø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机体与环境间的通过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实现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2、刺激:

机体可感受的环境条件的变化。

3、反应:

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作出的活动变化。

4、刺激阈:

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5、兴奋性:

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兴奋:

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其反应由安静变为活动,或活动由弱变强。

7、抑制:

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其反应由活动变为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

8、适应性:

机体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

9、内环境:

细胞所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10、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1、神经调节:

经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12、体液调节:

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某些组织细胞的功能进行的调节。

13、自身调节:

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本身对刺激作出适应性反应。

14、神经—体液调节:

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就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途径的延伸。

15、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16、条件反射:

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后天生存实践所建立的反射。

17、非条件反射:

先天遗传、种族共有的反射活动。

18、反射弧:

某种反射活动所经过的道路,亦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19、反馈:

由受控部分向控制部分发送信息,对控制部分的功能状态施加的影响

20、正反馈:

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

21、负反馈:

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22、单位膜:

细胞膜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即膜内外两侧为电子致密膜,中间为透明膜,这三层组成的膜结构称为单位膜。

v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Ø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

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4、钠—钾泵:

细胞膜上的Na+—K+依赖式ATP酶。

当细胞内Na+浓度或细胞外K+浓度增高时被激活,并分解ATP释放能量,对Na+、K+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

5、受体:

指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膜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分子,能选择性地和化学物质结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

6、极化: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

7、去极化:

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电位减小方向的变化。

8、超极化:

膜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电压增大方向的变化。

9、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恢复到原来极化状态的过程。

10、静息电位:

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1、动作电位:

可兴奋的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12、锋电位:

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等的动作电位去极相和负极相历时极短,形成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

它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

13、后电位:

在锋电位之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经历了一段微小而缓慢的波动。

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14、阈电位: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15、局部电位:

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局部产生的小于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16、终板电位:

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处产生的局部电位。

17、“全或无”现象:

单根神经纤维受到阈下刺激不产生动作电位,即“无”;“全”包含两个含义:

①受到阈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幅度就是最大的,其动作电位幅度不依赖于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

②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大而衰减。

18、电紧张扩布:

当膜的某一部分出现局部去极化后可向周围短距离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乃至消失。

19、绝对不应期:

在细胞或组织接受一次有效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兴奋性下降到零,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能产生反应。

20、相对不应期:

组织或细胞兴奋后,兴奋性恢复到正常以前,兴奋性仍低于正常水平,能引起兴奋的一段时间。

21、神经冲动: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22、兴奋-收缩偶联:

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23、单收缩:

肌肉接受一次有效刺激,产生一次收缩和舒张

24、复合收缩:

肌肉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刺激间隔时间短于一个单收缩所用的时间时,后一收缩波与前一个收缩波发生融合。

复合收缩分为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收缩。

25、等长收缩:

指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26、等张收缩:

肌肉在收缩时张力不在增加而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27、最适初长度:

肌肉在某一初长度时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此时肌肉的初长度为最适初长度。

28、前负荷:

肌肉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29、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阻力。

30、肌肉收缩能力:

指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的机能状态。

Ø重点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常见的膜转运有四种: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出入胞作用。

从能量的角度,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指物质顺电-化学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的转运过程。

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指物质逆电-化学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并耗能的转运过程。

包括离子泵、出入胞作用。

单纯扩散:

概念:

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O2和CO2)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

特点:

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细胞新陈代谢供能③无需膜蛋白参与

影响因素:

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差增大,细胞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增强,则物质的转运增强。

易化扩散:

概念:

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载体易化扩散

概念:

具有载体功能的蛋白质能与某些物质结合,并发生构象改变,将该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再与其分离。

特点:

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2)通道易化扩散

概念:

通道易化扩散是在膜通道蛋白的帮助下完成的。

该扩散方式常与一些带电离子有关。

特点:

①相对特异性②无饱和现象③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功能状态。

当通道开放时,有关离子顺浓度梯度转运,而通道关闭时,则不允许任何离子通过。

主动转运:

概念:

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离子泵

概念:

膜上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按其转运的物质种类可分为钠泵、钾泵、钙泵等多种。

目前研究最清楚、最重要的事Na+—K+泵。

意义:

维持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的不均衡分布。

出胞与入胞作用

出胞作用:

指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激素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

入胞作用:

指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2、细胞膜的跨膜信息转导功能

概念:

体内各种信号如化学、机械、电刺激信号,一般首先作用于细胞膜,膜上某些特异性蛋白质能选择性地接受某种特定信号,而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变化或细胞内发生某些功能改变,细胞膜的这种作用称为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通道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信号分子离子通道偶联受体通道开放或关闭生理效应

2)膜受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信号分子受体激活细胞膜上的蛋白激活效应器酶产生第二信使蛋白酶或离子通道发生改变生理效应

3)酶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膜上的某些受体蛋白具有酶的性质,在信号的跨膜传递途径中,这些酶蛋白也可以参与其中。

3、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

概念:

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形成机制:

①细胞膜两侧各种离子分布不均匀。

细胞内K+和大分子有机负离子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和Cl-高于细胞内,形成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②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高于Na+,而对有机负离子几乎不通透。

因此K+借助于浓度差外流,而膜内有机负离子不能出细胞,K+的外流使细胞膜外电位升高,产生阻止K+外流的电场排斥力。

当电场排斥力与浓度差形成的扩散力相等时,K+外流停止,此时的膜电位称为K+的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也就是K+的平衡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

动作电位

概念:

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形成机制:

①有效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部分内流——》膜产生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快速内流——》膜电位急剧升高——》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②Na+通道的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下降——》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③钠泵的作用。

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由于Na+的内流和K+的外流,使细胞内Na+、细胞外K+浓度升高——》激活钠泵——》将Na+泵到细胞外,K+泵到细胞内——》恢复兴奋前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

4、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传导:

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膜上的传播称为传导

1)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当细胞膜的某一点受到有效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此过程必然出现去极化,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则处于极化状态,于是在膜的兴奋段和未兴奋段之间出现电位差,电荷由高电位向低电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其结果造成未兴奋段膜内电位升高而膜外电位降低,引起该处膜的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刚兴奋的神经段又与其相邻的神经段间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再次形成。

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上是已兴奋的细胞膜通过局部电流“刺激”了未兴奋部分的细胞膜,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

2)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

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因髓鞘的电阻较大,不允许离子通过。

只有在髓鞘中断的郎飞结处才允许离子跨膜移动。

当有髓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动作电位在相邻的郎飞结相继出现,这就是跳跃式传导。

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5、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传递:

兴奋从一个细胞传给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神经冲动传至运动神经末梢,使接头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a2+进入接头前膜内,引起前膜内囊泡前移并与前膜融合,囊泡内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接头间隙,ACh与终板膜胆碱能N型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的通透性增高,Na+内流,产生局部去极化,即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总和达到肌膜阈电位时,肌膜爆发动作电位。

6、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1)

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2)肌管系统

概念: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模性囊管状结构,分为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

每一横管与来自两侧的纵管的终末池共同构成了三联管结构。

7、肌肉收缩的原理(用滑行学说简述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过程)

骨骼肌的肌丝滑行学说认为:

肌肉收缩并非是肌丝本身的缩短而是肌小节两端的细肌丝向中间的粗肌丝滑行使肌小节缩短。

收缩:

当肌浆Ca2+浓度升高时,Ca2+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构型发生改变,暴露细肌丝上肌纤蛋白与横桥结合的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分解ATP释放能量,横桥摆动拖动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肌小节缩短,出现肌肉收缩。

舒张:

当肌浆中Ca2+浓度降低时,Ca2+与肌钙蛋白分离,肌钙蛋白与原肌凝蛋白的分子构型恢复,原肌凝蛋白掩盖在肌纤蛋白的结合位点上,横桥不再与肌纤蛋白结合,细肌丝向外滑出,肌小节伸长,出现肌肉舒张。

v第三章血液

Ø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血浆:

抗凝血离心沉淀后得到的淡黄色液体。

3、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溶质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

4、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5、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6、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通常以抗凝血垂直静止1小时后红细胞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7、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特性。

8、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降解液化的过程。

9、血清:

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10、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11、血型:

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2、交叉配血试验: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的试验。

Ø重点

1、血液的组成

 

血液的功能:

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免疫防御功能

止血、凝血功能

调节功能

2、血液的理化特性

渗透压

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

渗透压是溶液中的溶质形成的。

溶质数量越多,渗透压越高,溶液吸引水分子的力量越大。

渗透压与溶质颗粒的体积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电解质主要是氯化钠)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

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进而影响血细胞形态。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

调节血管内外水分交换,进而影响血容量的多少。

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则分别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

而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0.85%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血浆pH值

正常人的血浆pH值约为7.35—7.45。

pH值小于7.35称为酸中毒,pH值小于7.45称为碱中毒。

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功能:

①运输氧和二氧化碳②对机体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起到缓冲作用。

红细胞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

一小时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血沉越慢,表示悬浮稳定性越好,反之,越差。

血沉快慢与红细胞叠连现象有关,红细胞发生叠连,血沉加快。

2)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按照实际需要改变自身形态的特性。

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与其形态、膜弹性和内容物的流动性有关。

3)通透性

氧气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尿素也可以自由通过;负离子较易通过红细胞膜,而正离子却很难通过。

4)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l溶液中时开始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4、白细胞的基本分类及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

①具有较强的变形运动能力②具有趋化性③有吞噬灭菌能力

2)嗜碱性粒细胞:

其细胞质的颗粒中含有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

前两者参与过敏反应,肝素有抗凝血作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能将嗜酸性粒细胞吸引到局部来,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

①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单核—巨噬细胞:

①吞噬病毒、原虫、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并消灭致病微生物。

②识别并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衰老或损失的红细胞、血小板及细胞碎片。

③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并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5、ABO血型、Rh血型系统

血型就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是根据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的种类分型的。

若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的,称为A型,其血浆或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

若红细胞膜只含B凝集原的,称为B型,其血浆或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

若红细胞膜含A和B凝集原的,称为AB型,其血浆或血清中不含抗A及抗B凝集素。

如红细胞不A或B凝集原的,称为O型,其血浆或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最有意义。

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膜上缺乏D抗原的,称为Rh阴性。

 

v第四章血液循环

Ø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入动脉内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

3、心输出量:

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4、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着机能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

包括心率储备和每搏出量储备。

5、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6、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7、异长调节:

心脏搏出量的改变是通过调节心肌初长度来实现的,故称异长调节。

8、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性的一种内在特性。

9、等长调节:

通过心肌细胞内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使搏出量和搏功发生变化。

10、心音:

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开闭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周围组织传导到胸壁的声音。

11、自动节律性:

指组织细胞能够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12、窦性节律:

指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13、异位节律:

指由窦房结意外的异位起搏点所控制的心跳节律。

14、有效不应期:

指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段时期内,给予任何刺激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时期。

15、期前收缩:

指在实验条件下或病理条件下,心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接受到窦房结意外的异常刺激而产生了一次期前兴奋,由期前兴奋引起的额外收缩。

16、代偿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较长的心肌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7、弹性贮气血管:

指动脉、肺动脉主干等大动脉。

这些血管的管壁富含弹性纤维具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特点,使心室收缩时产生的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大动脉管壁,待心室舒张时,大动脉回缩,使部分贮存血液继续流向外周,以维持血液循环的连续性和一定的舒张压。

18、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是指毛细血管之前的小动脉和微动脉,其径口小,对血流的阻力大。

管壁又富含平滑肌,其舒缩活动可引起血管径口的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

19、容量血管:

指静脉血管,与相应的动脉比较,静脉血管数量多,径口大,管壁薄,易受压迫,也容易扩张,故管壁内外较小的压力改变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安静状态下,有60%-70%的循环血量容纳在静脉中,其血液贮存库的作用。

20、血压:

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指心脏停搏,血流停止,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很快就取得平衡,此时在各处测得的压力都相同,这一数值即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2、收缩压:

指心室收缩时,动脉内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23、舒张压:

指心室舒张时,动脉内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

24、平均动脉压:

指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25、微循环:

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其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26、有效滤过压:

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一些无机盐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向组织细胞间隙滤过或由组织间隙重吸收。

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即有效滤过压。

27、血-脑脊液屏障:

指血液与脑脊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屏障,由脉络丛上皮细胞、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该屏障对保持神经元周围稳定的内环境、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侵入脑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28、血-脑屏障:

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

它可限制一些物质在两者之间自由交换,这对维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侵入脑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Ø重点

1、心脏泵血活动的相关概念

每次心动周期,左右心室向动脉射出的血量基本相等。

通常以左心室为例来分析,把一个心动周期分为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两个时期。

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搏出量为60—80ml,平均为70ml。

2)每分钟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4.5-6L/min,平均为5L/min。

心输出量可因性别、年龄及机能状态改变而不同。

3)射血分数

为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正常成年人射血分数为55%-65%。

射血分数是评价反映心脏泵血功能较为客观的指标。

4)心指数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心指数可用于个体间心功能比较。

正常成年人静息心指数约为3.0~3.5L/(min*m2)。

5)搏功和分功

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搏功。

分功等于搏功乘以心率。

用心脏作功来评定心脏泵血功能要比单纯心输出量更为全面。

因为心脏的做功不仅用于维持心输出量,而且还赋予血液能量以维持血压和推动血液流动。

因此,在动脉压增高的情况下,心脏要向动脉射出与原先同等量的血液,就必须增加做功量。

6)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强的能力称为心脏泵血功能储备。

或心力储备。

心脏的储备能力取决于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心率,因此,凡能影响搏出量及心率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心输出量。

影响搏出量的因素有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

①心肌的前负荷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当静脉回心血流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肌初长度增加,心肌收缩强度增加,搏出量增加。

②后负荷指动脉血压,如其他条件不变,动脉血压升高,搏出量减少;反之,搏出量增加。

③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

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加;乙酰胆碱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在一定范围内(40-180次/分),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增加。

心率>180次/分或<40次/分,心输出量均会减少。

4、心肌的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中的自律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有节律的发生兴奋的能力(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自动兴奋频率的高低和规律性是衡量自律性的指标。

2)兴奋性

心肌细胞和神经骨骼肌细胞一样,都是可兴奋的组织,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即兴奋性,衡量心肌的兴奋性的高低,采用刺激的阈值作为指标。

3)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通常将动作电位的传播速度作为衡量心肌传导性的指标。

4)收缩性

心肌的收缩性是指肌丝滑行的能力,以肌丝收缩蛋白相互作用为基础,是机械特性,但它与电反应及特定的离子流有密切的关系。

5、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正常人心电图是由P波、QRS波、T波以及各个波间的时间线段组成。

基本包括:

P波,QRS波群,T波

(1)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2)QRS波群:

代表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3)T波:

反映作业两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4)PR间期:

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间的时程,反映从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心兴奋的时间。

(5)QT间期:

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反映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6)ST段:

指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极化状态。

6、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

指动脉、肺动脉主干等大动脉。

这些血管的管壁富含弹性纤维具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特点,使心室收缩时产生的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大动脉管壁,待心室舒张时,大动脉回缩,使部分贮存血液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