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759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贸易系)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泛指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对外贸易(foreigntrade):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3.贸易差额:

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4.贸易平衡:

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

5.贸易顺差(surplus):

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6.贸易逆差(deficit):

出口额小于进口额。

对外贸易额(valueofforeigntrade):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

7.国际贸易额(valueofinternationaltrade):

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

8.对外贸易量(volumeofforeigntrade):

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反映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9.贸易条件(TermsofTrade):

又称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指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

通俗地表现为,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公式为: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10.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即指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1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状况,这一指标反映了各国(地区)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12.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各类进出口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13.贸易依存度(rateofdependenceonforeigntrade):

一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表示。

14.出口贸易(exporttrade):

又称输出贸易,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和加工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

15.进口贸易(importtrade):

又称输入贸易,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

16.过境贸易(transittrade):

某种商品从甲国经乙国向丙国输送销售,对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17.总贸易(generaltradesystem):

以国境作为划分进出口的标准。

18.专门贸易(specialtradesystem):

把关境作为划分进出口的标准。

19.有形贸易:

指那些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性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

20.无形贸易:

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贸易活动。

21.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22.间接贸易:

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23.转口贸易(entrepottrade或carryingtrade):

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

24.自由结汇方式贸易(tradebyfreesettlement):

在国际贸易中,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

25.易货贸易(bartertrade):

在国际贸易中,以经过计价的商品货物作为清偿手段。

26.水平贸易:

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27.垂直贸易:

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二、思考题:

(答题要点)

1、国际贸易的特点

答:

(1)困难大;

(2)复杂;(3)风险多。

2、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

答: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3、本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答:

(1)国际贸易的理论;

(2)国际贸易的政策及宏观协调;(3)国际贸易实务;(4)国际贸易营销。

4、国际贸易的类型划分

答:

(1)按商品流向划分: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

(2)按国境和关境划分:

总贸易,专门贸易;

(3)按商品形态划分:

有形贸易,无形贸易;

(4)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划分:

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5)按清偿工具划分:

自由结汇式贸易,易货贸易;

(6)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水平贸易,垂直贸易。

第一章国际分工(上)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分工:

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水平型分工:

生产力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即产品、零部件生产和工艺的专业化。

3.垂直型分工:

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国际分工,即前者主要从事高资金、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生产,后者主要从事农矿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

4.绝对利益(absoluteadvantage):

亚当·斯密(AdamSmith)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

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地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自由交换,则彼此都会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5.比较利益(comparativeadvantage):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创立的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认为:

如果一个国家出口有最大比较利益的产品、进口其最小比较利益产品,则该国就能在贸易中获利。

即使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生产率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仍有与他国发生贸易的可能,而且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好处。

6.机会成本:

为获得生产一单位追加的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或价值。

7.生产可能性曲线:

表示资源在不同产品生产中的分配所形成的替代关系,即在一定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不同产品组合的产量。

8.社会无差异曲线:

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

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使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

二、思考题:

(答题要点)

1、简述影响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答: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自然条件等三类因素所决定的。

(1)生产力因素,它对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在生产力因素中,科学技术进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生产关系因素,即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内部社会生产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或生产的国际关系);(3)自然条件因素。

有利的自然条件为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但在自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能否形成现实的国际分工,则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与实际的生产力。

2、简述李嘉图比较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答: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旨在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

其核心思想是:

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

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的上述思想可简单概括为:

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比较利益学说的局限性在于:

(1)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因而其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简单、苛刻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复杂、多变的经济抽象为静态、凝固的状态;

(2)该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全面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3)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国际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3、什么是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说明?

答:

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说明,是以边际分析、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分析工具的一般均衡分析,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及利益。

以上述经济学工具对比较利益学说进行图解,把语言表述变为几何图形,使理论表述更为形象、精炼和直观。

这种均衡分析方法和工具,对于其他国际贸易理论和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也同样适用。

第二章国际分工(下)

一、名词解释:

1.赫-俄模型:

又称要素禀赋理论,一种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创立的贸易理论。

该理论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指出各国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及商品生产中利用各种要素的强度差异才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

即H-O-S定理。

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3.三要素论:

劳动、土地和资本是一切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商品价值是有三要素共同创造的,赫-俄模型便是建立在三要素论基础之上的。

4.列昂惕夫反论:

列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其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

5.人力资本说:

由凯能(Kennen)等人提出的一种解释列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认为:

高劳动生产率是人力投资的结果,即对劳动力的投资,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生产率提高,进而对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和影响。

6.研究开发说:

格鲁伯(Gruber)、麦赫塔(Mehta)、弗农(Vernon)等人提出的贸易理论,其核心思想是: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R&D的多寡可以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R&D活动是影响工业品对外贸易格局与对外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提出的一种将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同国际贸易理论相结合、对比较利益进行动态分析的理论。

其核心是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贸易、投资(FDI)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8.技术差距贸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提出的一种贸易理论。

它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原因。

认为,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在一定阶段,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差距,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9.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

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

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

10.国际产品同质性:

又称相同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分为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

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属于该类产品。

11.国际产品异质性:

又称差异产品,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二、思考题:

(答题要点)

1、赫-俄模型的主要理论含义:

答:

该理论把相同产品的国际价格差异作为出发点,提出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其主要观点是:

(1)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是地区间或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前提;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决定了各个地区要素价格的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导致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2)国家间商品交换的结果,会使各国要素报酬(如工资、地租和利息)的国际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3)萨缪尔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2、何谓列昂惕夫反论?

如何理解其理论意义?

答: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国际贸易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美国的贸易模式赫-俄模型相悖,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的,故被称为列昂惕夫之谜。

解释列昂惕夫之谜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契机。

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了国际贸易的新要素学说,诸如:

基辛(Keesing)的熟练劳动说,凯能(Kennen)的人力资本说,格鲁伯(Gruber)、麦赫塔(Mehta)、弗农(Vernon)的R&D说。

列昂惕夫将经济理论、数学方法和经验统计相结合,运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做法,给后人提供了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方法论的指导。

同时也表明,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基于多种假设的简单抽象的赫-俄模型难以全面揭示多样化的国际贸易现象。

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由弗农(Vernon)提出的该理论,运用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揭示产品从国内生产到出口、从出口转向投资(FDI)的过程、动因和条件。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

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经由直接投资创新国进行生产线外移;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

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

4、产业内贸易如何量度?

答:

可以用巴拉萨指数和格鲁拜尔和劳埃德指数来量度产业内贸易。

迄今为止使用最多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法,是格鲁拜尔和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为:

  Bj=1-|Xj-Mj|/Xj+Mj

 其中X和M分别表示对一种特定产业和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式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和M的差取绝对值。

通过这个公式得到的指标在0到1之间变动。

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Bj=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Bj=1。

例题:

某国2001年纺织服装出口100亿美元,同时进口纺织服装40亿美元,试测算该国本该国本年度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解:

Bj=1-|Xj-Mj|/Xj+Mj

=1-ⅼ100-40ⅼ/100+40

=1-60/140

=0.57

5、如何评价产业内贸易理论?

答:

(1)该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其假设更符合实际。

它不以完全竞争为前提,而是基于不完全竞争的现实背景,从供给(即存在规模经济利益)和从需求(即存在需求偏好重叠)两个方面来揭示产业内贸易的诱因;

(2)它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3)仍属于静态分析。

第三章国际市场的结构与特点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并进行资源配置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市场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2.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

区域内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消除歧视,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二、思考题

1.国际市场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给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使世界市场进入萌芽阶段。

从18世纪60年爆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取得了胜利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

这种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世界市场进入迅速发展的时代。

在此之后至20世纪初,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资本输出,殖民统治,金融寡头的巨大的经济实力与产业革命形成合力,从根本上推动了统一的国际市场的最终形成。

2.用图说明国际市场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

3.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

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大约要经过三个阶段:

1.产品出口阶段一般先间接出口,即通过代理人出口,其好处是投资少,风险小。

缺点是需拿出佣金,容易被中间商控制和垄断。

待间接出口到一定阶段,取得经验,就转为直接出口。

其优点是直接面向市场,能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信息,获得较多利润。

缺点是投资较多,风险较大。

2.到国外生产阶段企业到国外生产时,一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⑴合资企业;⑵国际分包即外国控制的承包商将其承包工程的一部分分包给承包商;⑶按照许可制造即外国持有人(许可人)给予买方(被许可人)该产品的制造和在当地市场及制定的出口市场的专有权。

3.跨国经营阶段在此阶段,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事国外生产、销售活动;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直接控制能力,以全球为出发点考虑全企业的经营管理。

4.国际市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国际市场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点,又具有集团化的强烈趋势;

2.国际市场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已开始介入;

3.国际市场有着较大的动荡性,但又呈现出以较快速度增长的趋势;

4.国际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与很强的垄断性并存;

5.国际市场上替代性与互补性并存;

6.国际市场上商品的相对过剩和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并存;

7.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复杂性和风险性。

5.按照贸易壁垒撤除的程度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

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是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优惠关税。

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通常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结成的同盟。

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是指关税同盟国家之间完全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并实现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在域内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实行经济同盟的国家不仅实现商品、生产要素在域内的自由流动,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并且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在经济贸易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大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在此阶段,域内各国在经济、财政、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政策都完全统一。

第四章国际价值与价格

一、名词解释

1.国际价值:

由世界平均劳动强度或熟练程度所决定。

2.国际价值量:

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

这个平均的劳动单位就是在世界

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3.国际价格:

国际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着国际价值上下波动。

国际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国际

4.贸易条件:

参见“导论”

5.相互需求方程式:

约·穆勒提出,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内,实际的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由贸易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所决定。

6.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交换比率。

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

7.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

(这一定理的意义在于说明,如果两种要素同比率增加,则要素增长的结果是“中性”的,因为要素增长后,一国的比较优势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若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此时的比较优势比原有的优势更大,这种要素变化是有利于贸易的;反之,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不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不利于贸易。

8.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它的含义为:

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而且还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二、思考题

1.贸易条件即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是如何确定的?

答:

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原则有二:

一是从供给角度讲,国际商品交换比率介于贸易国国内商品交换可换得的商品数量之上、贸易伙伴国可提供交换的数量之下;二是从需求角度讲,在这一交换比率的上限与下限的区间内,贸易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实际国际商品的交换比率。

2.贸易条件的含义、意义是什么,怎样应用?

答:

贸易条件又称为国际商品交换比率,指单位出口量所换回的进口量的交换比价。

它的意义在于说明,在一定时期内,若一国的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即出口价格相对上升,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反之,则恶化。

实际应用中,往往用出口价格指数去比进口价格指数,其结果表明净贸易条件。

其计算方法是:

N=(Px/Pm)·100

式中:

N——净贸易条件;

Px——(当年)出口价格指数;

Pm——(当年)进口价格指数;

100——基期年的价格指数

应用举例

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5年为基期是100,200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4%,为96;进口价格指数上升8%,为108,那么,这个国家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为:

N=(96/108)×100=88.88

这表明该国从1995年到2000年间,净贸易条件从1995年的100下降到2000年的88.88,

2000年与1995年相比,贸易条件恶化了11.12。

3.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以及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即供求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1)垄断垄断组织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利润,采取各种办法控制世界市场价格。

(2)经济周期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商品的市场价格和利润率会有所不同。

(3)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对世界市场的价格有很大影响。

(4)商品的质量与包装

(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6)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战争以及突发重大事件等。

4.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有哪些?

答:

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按形成条件、变化特征可分为两类: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它是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

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这种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下形成的价格。

商品在国际间的供求关系,一般对它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此类价格包括:

调拨价格、垄断价格、区域性经济集团内的价格、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