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卢龙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龙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卢龙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20—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第Ⅰ卷
一、
1.下列汉字笔画数不全相同的一项是()
A.瓦长片毋B.瓜鸟凹辽
C.廷岌祁丞D.延孜舛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笔画是指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它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可分为横折、横、竖、竖钩、撇、点、这几类,具体细分可达40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生杀予夺直接了当遗笑大方隐约其辞
B.自惭形秽莫可明状名列前矛轻手蹑脚
C.花团锦簇好高鹜远谬种留传贫瘠不堪
D.深沟险壑影影绰绰满目疮痍暴戾恣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直接了当——直截了当;遗笑大方——贻笑大方。
B莫可明状——莫可名状;名列前矛——名列前茅。
C好高鹜远——好高骛远;谬种留传——谬种流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的绘声绘色。
B.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C.如果是以解决温饱为目的,这样做还可以考虑;要是走富裕之路,这样做未免恰如其分了。
D.这样一个腐败的草包经理,交往面竟那么广,接触层次这么高,真是不可思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绘声绘色,指叙述、描写极其逼真。
流连忘返,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
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恰如其分,指合适的界限或分寸,恰如其分则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
不可思议,形容对事物的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李厂长肯定王总工程师关于改革进水装置的设想是正确的。
B.一个作家如果生活基础坚实,善于观察分析,就能发现该生活中的主流而不被支流所迷惑。
C.在嵇康生活时代,以他那样的出身和与世不可调和的性格,其不免于祸是不可能的了。
D.利用各种条件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做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李厂长肯定王总工程师关于改革进水装置的设想是正确的。
句式杂糅。
C.在嵇康生活时代,以他那样的出身和与世不可调和的性格,其不免于祸是不可能的了。
否定失当。
D.利用各种条件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的做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搭配不当。
5.选出文句与出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①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②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内心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③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④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心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A.①《儒林外史》B.②《水浒传》C.③《三国演义》D.④《红楼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体考查的是对名著理解和记忆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平时阅读名著的时候要多积累名著中的经典语句,“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是《西游记》中的语句。
6.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A.汉字造字法最主要的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
B.给汉字注音先后产生了各种方法,其中主要的有“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
C.检字法是字典或其他工具书里文字排列顺序的检查方法。
部首检字法、音序检字法、笔画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适用于所有文字。
D.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检字法是字典或其他工具书里文字排列顺序的检查方法。
部首检字法、音序检字法、笔画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适用于所有文字。
“适用于所有文字”说法有误。
7.对下面这副联语中的修辞手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A.对偶引用夸张B.借代比喻引用
C.对偶拟人比喻D.借代拟人夸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对联的修辞手法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联中必有的手法是对偶,所以可以排除BD选项,综合看本对联答案选择A选项。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胞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要在细胞上钻孔,真可谓是现代科技的创举。
1980年,德国一批生物学家发明了细胞钻孔术,并且首先应用到抗癌领域中去。
细胞钻孔所用的“钻”是电子。
先将需要钻孔的细胞放在特制的溶液中,冷却至摄氏零度以下,然后对溶液实施高压瞬时放电,这样细胞膜就被“电子钻”钻成直径大小不一的微孔,孔穴大小可通过控制电压来控制。
钻孔后,科学家必须把孔封起来,所用的方法十分巧妙,只要把细胞温度回升到30摄氏度以上,细胞膜就会膨胀,自动地把孔封闭起来。
细胞钻孔术发明不久,德国生物化学家吉莫尔就将它应用到医学上,生产出第一批“药物导弹”。
在肝癌患者身上,抽出红血球细胞,对它进行瞬间放电,待孔钻好后,就把抗癌药放到溶液中,靠温差效应,药物随孔渗入到红血球细胞内部,再升高温度到32摄氏度,红血球细胞封了口,就成为抗癌的“药物导弹”,然后,再将它注入肝癌病人身上。
这种“药物导弹”可随血液流动,直到红血球细胞老死后送到肝内分解,此刻便发挥抗癌药的威力,从而制伏肝癌。
一般药物虽有杀死癌细胞的功能,但是,当它通过人体各个器官,到达癌组织时,已成强弩之末,效力极微,而“药物导弹”可以够一举命中。
细胞钻孔术还可以用来治疗遗传疾病。
这种疾病是由于父母留给后代细胞中的DNA出了毛病所引起的。
治疗方法是,将有毛病的细胞取出来,钻好孔,再把缺少的DNA片断补上,或者把多余的DNA片断“剪去”,封好,再放回细胞内。
现代的生物学和化学技术揭示,危害人类生命的癌症是由于正常细胞的遗传密码出了差错,致使它猖狂生长而造成的。
因此,有朝一日,科学家能纠正癌细胞的遗传密码,抗癌斗争就彻底胜利了。
所以,细胞钻孔术的前景将无可限量。
8.下面对“药物导弹”制作过程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从肝癌患者身上抽出红血球细胞“钻孔”后将抗癌药物渗入红血球细胞内部,再将“孔”封住就成了“药物导弹”。
B.德国生物学家吉莫尔在肝癌患者身上抽出红血球细胞,再对它进行瞬时放电。
C.把抗癌药物放到特制的溶液中,在对溶液进行瞬时放电。
D.将抗癌药物渗入红血球细胞内部后,再将温度升到32摄氏度,将红血球细胞封口,“药物导弹”就制成了。
9.对“药物导弹”制服肝癌的过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药物导弹”随血液流动到肝癌的核心部位爆炸,炸死癌细胞。
B.具有抗癌药物的红血球细胞老死后送到肝内分解,从而发挥出制服肝癌的效力。
C.将“药物导弹”注入肝癌病人身上后随血液流动杀死血液中的癌细胞。
D.“药物导弹”通过人体各个器官达到癌组织时一举而命中癌细胞。
10.下面对末两段相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细胞钻孔术治疗遗传疾病的方法是,取出有毛病的细胞钻孔,把缺少的DNA片断补上,或者把多余的片断“剪去”,封好后再放回细胞内。
B.人体内的正常细胞的遗传密码出了差错之后,使癌猖狂生长而而发生癌症。
C.科学家若能纠正癌细胞的遗传密码,抗癌斗争才能彻底胜利。
D.细胞钻孔术还可以纠正癌细胞的遗传密码。
【答案】8.A9.B10.D
【解析】
8.试题分析:
B.德国生物学家吉莫尔在肝癌患者身上抽出红血球细胞,再对它进行瞬时放电。
“瞬时放电”理解有误。
C.把抗癌药物放到特制的溶液中,在对溶液进行瞬时放电。
理解有误。
D.将抗癌药物渗入红血球细胞内部后,再将温度升到32摄氏度,将红血球细胞封口,“药物导弹”就制成了。
制作过程不全。
点睛:
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9.试题分析:
C.将“药物导弹”注入肝癌病人身上后随血液流动杀死血液中的癌细胞。
杀不死。
D.“药物导弹”通过人体各个器官达到癌组织时一举而命中癌细胞。
说法与原文文意不符。
A.“药物导弹”随血液流动到肝癌的核心部位爆炸,炸死癌细胞。
不能炸死癌细胞
10.试题分析:
“现代的生物学和化学技术揭示,危害人类生命的癌症是由于正常细胞的遗传密码出了差错,致使它猖狂生长而造成的。
因此,有朝一日,科学家能纠正癌细胞的遗传密码,抗癌斗争就彻底胜利了。
所以,细胞钻孔术的前景将无可限量。
”D.细胞钻孔术还可以纠正癌细胞的遗传密码。
说法与原文文意不符。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
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
尊奉
B.折节读书 折:
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
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
通“佯”,假装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1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答案】11.C12.B13.A
14.
(1)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