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6475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全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

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

A【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A.发现学习理论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D.范例教学理论

C【解析】发现学习理论是布鲁纳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提出的,范例教学理论是瓦·根舍因提出的。

所以,答案选C项。

3.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属于()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D.生活本位论

A【解析】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这是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4.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有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A.阶级性B.生产性C.目的性D.相对独立性

D【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题干所述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5.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C【解析】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6.在现代学制发展过程中,西欧19世纪形成了“双轨”的学制。

这里的“双轨”()

A.衔接并且对应B.衔接但不对应

C.不衔接也不对应D.不衔接但对应

6.C【解析】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

这种学制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

一轨是学术教育,另一轨是职业教育。

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

7.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

这种观点主要反应了教育的哪种功能()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生态功能

7.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8.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经验课程D.社会课程

8.A【解析】略。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以实践活动课程为主D.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9.B【解析】我国新课改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B.长善救失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D.因材施教

10.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11.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的德育方法属于()

A.说服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D.品德陶冶法

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12.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

A【解析】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这种注意方式属于有意注意。

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先慢后快B.匀速加快C.先快后慢D.匀速减慢

C【解析】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14.晓春上课时把老师的讲解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在课本上,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他采取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

C.计划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D【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

15.钱老师上课时经常先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叫学生回答,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好地维持在教学活动中。

钱老师所采用的课堂管理方式是()

A.团体警觉B.替代强化

C.最小干预D.处理转换

A【解析】团体警觉是指在讲演和讨论期间,老师用来鼓励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提问方法。

16.方华情绪兴奋快而强,容易冲动,常常是爆发式的。

并伴随有明显外部表现。

她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

A【解析】胆汁质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根据题干中对方华的描述,方华的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

17.张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考虑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

维果斯基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

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D.自我差异性

B【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8.郭阳同学近来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净。

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

这说明他可能患了()

A.抑郁症B.焦虑症C.强迫症D.恐怖症

C【解析】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典型表现是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题干中郭阳重复洗手,明知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典型强迫症的表现。

19.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启示是,教师对学生应该()

A.鼓励合作学习B.给予积极期望

C.提出纪律要求D引导发现学习

B【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强调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该给予积极的期望。

20.“学习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哪种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B.认知主义C.人本主义D.建构主义

A【解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流派中,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渐进的、盲目的、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题干是行为主义流派的观点。

21.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十分自信,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

这主要反映了他的哪种心理特征()

A.教学责任感B.教学幸福感C.教学理智感D.教学效能感

D【解析】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题干中李老师认为能教好学生,就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

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3.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这五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①总体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

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佳,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

②对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

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第一,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果(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第三,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呈倒U型曲线。

25.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等;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情绪因素、情感因素等。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态度和体验即为情感。

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中长期规划》)。

《中长期规划》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7.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2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29.简述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独特性)等特点。

(1)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2)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

(3)独创性(独特性)。

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例如,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曹冲把“石头”作为称象的工具就显得十分独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我是初二(3)班的班主任。

有一天,我收到班上学习较差同学的一封信,信上说:

“……您知道吗?

我一直想拿到一个奖状回家,让爸妈高兴,那样,他们就会带我出去旅游了。

”看了信,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扪心自问:

我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了吗?

我关心他们的渴望了吗?

……反思中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午间,我请来了班上几位学习后进的学生。

我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支钢笔,一个足球,一张奖状。

我问他们,如果要你们选择一样的话,你们想要哪样?

想不到大家都选择奖状。

于是,我说:

“那好,如果你们想要奖状,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想想自己在哪方面努努力就可以得到它,请你们写下来。

”开始他们有些茫然,在我的一再鼓励和启发下,他们各自写了自己的长处。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同学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表现自己,果然,“每月一评”发奖那天,他们各自得到了“讲故事能手”“环保卫士”“劳动标兵”“体育健将”“电脑高手”等奖状。

他们终于在同学中抬起头来了。

为了提高奖状的“含金量”,使他们下个月能取得“月明星”的称号,我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讲故事能手”要写一篇班上同学故事一则,“环保卫士”要在班会上做一次“减少雾霾从我做起”的发言,“劳动标兵”要为班上将开展的义务劳动策划一个活动计划,“体育健将”要给大家讲解一项体育运动的规则,“电脑高手”要给全班同学培训一次“电脑常用英语单词”。

于是,这些原来不肯读书、不爱写作、不喜欢学英语,不愿思考的学生动起来了……各科老师发现,他们学习比以前认真多,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问题:

(1)该班主任老师贯彻了哪些主要的德有原则?

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0分)

(2)该班主任老师采用了哪些主要的德有方法?

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8分)

答案解析:

(1)该班主任主要贯彻了以下德育原则:

①疏导原则。

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该班主任发现后进生更喜欢奖状后,因势利导,鼓励和启发学生写下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表现自己,最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得到了奖状体现了对疏导原则的运用。

②因材施教原则。

该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该班主任在收到学生的信后,考虑到学生对奖状的需求和实际发展情况,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表现自己,并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体现了对该原则的运用。

③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班主任客观看待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创造条件,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启发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体现了对该原则的运用。

④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班主任通过对进步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来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发展体现了这一点。

⑤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该班主任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既做到了尊重学生,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了适度的要求体现了对该原则的运用。

(2)该班主任主要使用了以下德育方法:

①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班主任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并对学生提出各种活动要求体现的是对实际锻炼法的运用。

②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班主任为进步的学生颁发奖状,鼓励他们获得“月明星”的称号体现的是对品德评价法的运用。

③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班主任利用后进生对奖状的渴望,鼓励、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努力表现自己,从而提高成绩体现了对该方法的运用。

④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即个人修养法,是指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根据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之心,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不断完善自身品德的方法。

班主任通过奖状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体现的是自我教育法。

(考生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1.材料:

初三学生晓辉近期很苦恼,感觉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

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控折又极度苦恼;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发牌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回到家里,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

“我都这么大了,还要你们管?

”因此,与父母的关系也不融洽,他想改变这一切,可是每次出现状况时,老毛病就再次发作。

他非常恨自己,每次发了脾气都后悔莫及,他不知该怎么办。

问题:

(1)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哪些特点?

(10分)

(2)作为教师,请你针对晓辉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8分)

答案解析:

(1)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绪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中学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提高,情感内容进一步深化。

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

①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

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情,或者振奋,显得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怄气,与人争吵,甚至打架。

如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②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

如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

③情绪变化的两极性明显。

如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

(2)对晓辉问题的指导:

①教会晓辉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晓辉的情绪体验。

③引导晓辉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

④教会晓辉情绪调节的方法。

a.认知调节法;b.合理宣泄法(自我排解);c.意志调节法;d.转移注意法;e.幽默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晓辉的情绪调节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