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6275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1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docx

自考健康心理学考试归纳

 

健康心理学

(5956)

姓名:

陈天汉(归纳)

完成日期:

2010.8.1.

目录

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2

第二章健康心理学概述5

第三章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9

第四章饮食与健康12

第五章吸烟行为与健康17

第六章酗酒行为与健康21

第七章高风险行为与艾滋病26

第八章应激来源及影响29

第九章应激:

应对,管理和预防33

第十章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40

第十一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43

第十二章影响癌症的心理社会因素46

第一章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

(一)健康的三维概念

领会:

健康三维概念的意义

健康三维概念极大地扩展了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建立了全面健康观的框架体系。

识记: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三维概念

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

(二)健康连续体

简单运用:

(1)“亚健康”状况的理解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

这是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在躯体、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减退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

(2)从身残志坚者等例分析健康连续体的不足(P7)

一般健康连续体式一种单维双极结构,通常透露着一层意思;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更高水平的追求。

不过现实中不乏身体有疾病但心理健康或者相反的人,因此,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应该是既相互影响有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

身、心健康的这一关系模式,既是状态性的描述,同时又蕴含着彼此间的动态作用。

一方面可以解释身心健康处于相对分离状态的人;另一方面,也提示人们关注身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相互促进或彼此消减。

领会:

健康连续体的意义

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亚健康状态是健康连续体上的一个中间状态,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准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

识记:

健康连续体

健康和疾病并非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彼此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

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亚健康状态是健康连续体上的一个中间状态。

(补图见P5图1-2)

(三)健康的测量

简单运用:

以实例说明健康测量标准变化的意义

由于现代人不仅希望活得长更强调要活得好,因此用生活质量评价健康是与现代医学健康新概念相吻合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生活质量的评价不仅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而且将人作为社会的人来对待,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状态,并能从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表现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领会:

(1)生活质量评价的意义

生活质量的评价的应用,是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

人们开始重视一些正向健康指标。

生活质量的评价不仅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而且将人作为社会的人来对待,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状态,并能从正性和负性两个方面表现健康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2)ICF框架的意义

ICF是对健康成分进行测量的新框架。

使用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健康状况和背景性因素(即环境和个人因素)间相互作用和复杂联系的结果。

它从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角度出发,将残疾性作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因此,对残疾问题的管理要求有社会行动,要求改善环境以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识记:

(1)健康测量的标准

群体健康测量标准:

即平均寿命、患病率、就诊率及死亡率的综合情况。

个体健康测量标准:

主要看个人身体各主要系统、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无疾病,体质状况和体力水平如何等。

(2)生活质量的评价

(四)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

领会:

(1)人们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P19)

(2)生物医学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和不足

生物医学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有利用疫苗征服了许多传染性疾病;发明抗生素,使人们有了对抗细菌性感染的有力武器;对于基因图谱的研究,更是希望从根本上预防和干预各种遗传性疾病。

不足有,其一,简单地认为个体只要没有细胞损害或生理病理改变,就是健康;反之,则是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只考虑生物学上的变化,只注重躯体的功能障碍,忽视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变化)。

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关心的只是病痛而不是真正的健康,关心的只是延长生命的数量而不是提升生命的质量。

其三,更多地强度治疗而不是预防保健。

(3)21世纪医学的新方向

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相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病人为中心发展等。

这昭示着21世纪的医学将不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识记:

(1)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补特点P14~P22)

早期疾病的超自然/魔法理论→希波克拉底对疾病的论述→中世纪,医疗实践宗教化→文艺复兴至今,医学的生物化→疾病研究的新模式,生物心理学研究。

(2)希波克拉底的贡献

希波克拉底对疾病的论述,使人们摆脱了神秘主义的魔法理论,从物质化角度来理解疾病。

如对癫痫的物质化解释、瘴气理论以及关于疾病和治疗的整体理论——体液学说。

 

第二章健康心理学概述

(一)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界定

领会:

1.健康心理学者在研究

1)识别影响健康维护或增加疾病危险的心理过程。

2)有关健康心理学的教育和干预角色问题,即如何开展和评估旨在促进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教育项目。

3)对干预、治疗的直接评估问题,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治疗项目的成功和总体质量。

但以往过分关注客观指标而忽视了对象的主观评价。

2.教学和应用三个方面的作用

教学(各类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学校的教室;各种社区保健机构;政府机构,为政府进行有关卫生保健方面的决策提供信息。

应用(为患者提供直接的干预服务;提供间接的咨询服务)

3.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和重点

1)科学研究特定疾病的原因或缘起,即它们的病因学(健康心理学尤其对疾病的心理、行为和社会起源感兴趣)

2)增进健康(关注如何使人们进行增进健康的行为)

3)防治疾病(设计项目帮助人们戒烟、减肥、管理压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不利健康的危险因素;帮助已患病者调整状态,适应其疾病并遵守治疗方案。

4)促进公众健康策略,改善健康保健体系(研究卫生专业人员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为他们改进服务、提高服务成效提供建议。

识记:

1.健康心理学的确立

1978年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大会批准健康心理学成为APA的第38分支。

2.健康心理学的四项目标和任务

1)科学研究特定疾病的原因或缘起,即它们的病因学2)增进健康3)防治疾病4)促进公众健康策略,改善健康保健体系

3.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

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人的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并用此消除消极行为,倡导积极的健康行为,使人们达到最佳健康水平。

(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综合运用:

结合实际分析妨碍预防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预防的可能途径

主观方面有1)认识上有盲点和误区(缺乏预防观念与知识;存在片面、错误的预防观念;存在非理性的认识偏差。

)2)情绪上的防御性、低效能感和无奈(忌医讳病)3)行为上的放任、功利性和惰性(不良的生活习惯)

客观方面有1)医疗体系不完善2)社会团体的利益牵制3)公共意识和公共设施的缺位

预防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生物医学研究来确定威胁健康的高危因素,并发展出特定的技术手段以实现预防、免疫及早期发现。

不过,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的作用似乎更为突出。

健康心理学特别关注人们的认识、体验和行为等在维护和促进健康及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就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健康习惯等的形成和培养,进行着积极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

简单运用:

1.结合实际分析BPS模式的意义

1)提高了健康的标准(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功能三个方面来共同界定健康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

2)改变了医患关系(从“命令—服从型”关系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疗法,推行“平等—合作型”关系。

3)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评估应该始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4)拓展了治疗方式(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种致病因素,治疗应该对病人有针对性,应该整体考虑病人的健康状态,所选用的治疗方法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问题,应该采取心、身同治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疗。

标志着医学领域开始将注意力从“疾病”转向“病人”,开始把人看成一个多元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完整统一体。

2.毕生发展的观点

人的一生中,健康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与健康相关的重要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人生不同时期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不同、对相同疾病的耐受力和恢复力不同、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因此预防目标和干预重点也不同。

领会:

1.健康心理学所反映并促进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几个方面视角的转移

这包括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从“治疗”到“预防”、从“疾病”到“健康”、从“疾病”到“健康”、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素”以及毕生发展的观点等。

2.研究非正常死亡的意义

对非正常死亡的关注,突出了心理社会因素,特别是生活方式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预防为主,尤其是防止年轻人死亡的医疗保健政策的制定。

 

识记:

1.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防患于未然);二级预防(疾病早期,在症状尚未加重并带来无法逆转的损害前进行治疗。

);三级预防(限制病症的严重程度、缩短病程、防止复发等来减少某一疾病的残留影响。

2.病人角色的三属性

疾病、病感、病患

3.BPS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三)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

领会:

健康心理学与心身医学、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等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1)心身医学,心身医学着重探讨心身疾病的心理学机制及心理干预方法;而健康心理学着重与探讨健康行为以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2)行为医学,行为医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侧重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病人,着重探讨疾病的防治问题;而健康心理学把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象更多是健康的人,更侧重于应用心理科学方法增进人们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

3)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关注心理问题或心理问题躯体化,侧重三级预防,所以其主要在医院的精神科;而健康心理学则侧重于健康的人群和躯体疾病病人,主要集中在身体的完满或疾病,关注治于未病,重在培养人们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预防身体健康问题的发生。

健康心理学则应该是所有医生、护士都要具备的基础知识。

4)医学心理学,现代医学心理学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应用于医学,其观点与健康心理学基本一致。

5)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中,心理学史一种视角,一种研究和干预健康问题的取向;而心理卫生领域,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就是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身。

(四)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领会:

1.现况研究

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应用普查和抽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亦可称为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

2.生态学研究

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3.病例对照研究(P48补)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现在确诊的,患有拟研究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选择不患有该病但与病例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

4.队列研究

其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观察一定的时间,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情况,计算并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5.流行病学数学模型

是在已知某疾病的流行过程、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基础上,用数学表达式定量阐述流行过程的特征,并以实际的流行过程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建立了流行过程的理论,并促进流行机制和理论的发展。

识记:

1.死亡率

是一段时间内人口中的死亡比率。

2.发病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3.罹患率

同发病率一样,测量新发病例,但它常用于较小范围内或短期内的流行。

4.流行率(现患率或患病率)

指某一时期内某种疾病存在的数量与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率。

5.相对危险(RR)

是对某一标记特征与疾病的联系的测量,是具有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的发病率与不具有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的发病率的比例。

RR=疾病在暴露组的发生率/疾病在非暴露组的发生率

 

(五)健康心理学在中国

领会:

古代哲学家的论述及历代医学思想家的著作中所体现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中国的健康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个性、情绪、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等健康心理学思想在古代哲学家的论述及历代医学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体现。

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健康心理学才刚刚起步。

第三章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

(一)行为与健康

综合运用:

根据特定健康行为理论设计健康干预的方案。

P67

领会:

1.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

1)可降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死亡率

2)能起到延缓死亡时间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个人寿命和人口的平均寿命。

3)可以推迟慢性疾病所致的并发症的出现。

4)成功的行为矫正可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发生,从而缩减大量用于健康和行为方面的费用。

2.健康呼吁理论、健康信念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原型/意愿理论、社会整合理论、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预防采纳的过程模型等健康行为相关理论的各自视角和观点。

1)健康呼吁理论:

认为如果人们获得了正确的信息,他们将会改变他们的健康习惯。

因此,健康教育是让人们从事健康行为的有效途径。

2)健康信念理论:

人们是否进行预防疾病的行为,直接取决于他们听作的两个判断:

一个是评估自己对特定健康问题所感受到的威胁;另一个则是对采取预防行动的好处和障碍进行衡量。

3)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试图把态度和行为联系起来,认为关于某种特定行为的态度、关于行为的主观标准以及行为控制感三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行为意图,并且促成了行为改变。

(P67)

4)原型/意愿理论:

原型/意愿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对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健康行为往往是对社会情境所作的反应。

该理论引入了两个新的结构来解释个体的健康行为:

行为意图和社会原型。

5)社会整合理论:

突出了家庭在鼓励健康行为和反对高危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婚姻和做父母是目的在于将个体综合进社会并且提供意义感、目标以及社会义务的社会关系。

6)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

认为,有目的行为改变要历经5个不同阶段:

无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

每一阶段个体的心理社会特征各不相同,有效的干预策略要与每一阶段人们的重要特征相匹配,以帮助他们进展到下一阶段。

7)预防采纳的过程模型:

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在健康增进的阶段间取得进展。

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采纳预防性健康行为的过程中,会经历七个不连续的阶段:

忽视→乐观偏向→卷入→无改变→想要改变→践行→维持。

识记:

1.健康行为

人们为了增强或保持健康状态所采取的行为。

2.健康习惯

健康习惯是与健康行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常常下意识地自动表现出来。

3.生活方式

个体所作的影响健康的各种决定的总和,因此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更加广泛的概念,也是一个更加综合的概念。

4.危险行为

是与健康行为相对的,是有损于当前或未来健康的行为。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领会:

1.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

健康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从根本上讲,有别于以防病为主的一般教育与卫生宣传。

健康教育强调行为的改变,而卫生宣传通常是卫生知识的传播。

2.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区别。

健康促进是健康民众为了过更健康的生活而从事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所以其对象是健康的人,采取的是有益健康的行动,比较积极;而由于疾病是开始于某项危险因子的,所以疾病预防是去除危险因子或行为,相对消极。

3.健康促进模式。

(P78图3—3)

4.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P83)

识记:

1.健康教育

是帮助并鼓励人们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每个人都尽力做好本身和集体应作的努力,并知道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

使人们改掉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健康促进

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是把个人选择和社会对健康的责任综合起来,以创造更健康的未来的一种人和环境之间的调节策略。

3.健康促进的五个主要策略和活动领域

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策略。

2)创造支持的环境。

3)加强社区的行动。

4)发展个人的技能。

5)调节卫生服务方向。

4.健康促进规划的组成部分

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医院。

5.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的步骤和要点

社会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与环境诊断→教育与组织诊断→管理与策略诊断→过程评价→近期效果评价→中期效果评价→远期效果评价。

(三)健康管理

领会:

健康管理的意义

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并节约经费开支,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有效地降低医疗支出。

识记:

1.健康管理的概念

是指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

2.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

收集个人健康信息(基础)、评价个人健康与疾病危险性(核心)、实施个人健康计划及健康改善的指导(目的)。

3.美国健康管理的类型

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服务、残疾管理、综合人群的健康管理。

第四章饮食与健康

(一)健康的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领会:

1.中国人饮食营养结构的缺陷

动物性、奶类食物及油脂类的摄入量均有增加。

但膳食中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偏低。

膳食中谷物食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则明显上升,有营养摄入失衡的现象。

2.饮食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饮食行为和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不健康的饮食和许多疾病有高度相关。

健康的饮食包括均衡地摄取各种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3.合理的膳食既是平衡的营养摄取食物营养金字塔

4.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相应的疾病

多食肉、脂肪与盐,少食谷类、果蔬。

心脏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二)体重标准语测量方法

领会:

1.标准体重的含义

2.标准体重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人的体重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不同人体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甚至在一天中不同的时刻也会有一定变化,再加上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等原因对体重的存量也有一定影响,因而很难制定一个完全标准的体重指数。

也就是说,难以用一个恒定值来表示,而应当是个数值范围,我们把这个数值范围称之为正常值域,一般在标准体重±10%以内的范围都属于正常。

3.最佳体型判断标准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无论中西,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的最佳体态的定义都是有变化的。

4.各种测量方法的特点

皮褶检测,可以精确地评价身体不同部位的脂肪分布。

腰臂比,是一种简单但有很高鉴别力的测量方法。

5.适用的诊断内容

6.腰臂比和健康的关系

腰围比臂围所得的值就是WHR。

如女性WHR大于0.8,男性WHR大于0.95则应该视为肥胖。

WHR越大,健康风险就越高,因为,与其他地方的脂肪沉积相比,腹部的脂肪沉积更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7.男式肥胖

粗腰小臂式的脂肪分布通常称男性是肥胖。

8.女式肥胖

女性的肥胖常常表现为脂肪在臂部沉淀,这种脂肪分布称为女性式肥胖。

 

识记:

1.中国人的体重指数(BMI)

中国人的体重指数(BMI)=体重的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

2.儿童标准体重的阶段计算方法

1—6个月:

出身体重的千克数+月龄×0.6=标准体重的千克数

7—12个月:

出身体重的千克数+月龄×0.5=标准体重的千克数

1岁以上:

8+年龄×2=标准体重的千克数

3.皮褶测量

4.腰臂比

进食障碍

领会:

1.引起神经性厌食症的社会心理因素(补充P104的四点)

1)心理学因素:

很多受进食障碍困扰的年轻女性往往有明显的个性缺陷;暴食的女性总是觉得他们的身材偏胖,他们的理想体重总是比相同身材的控制组要瘦一些;另外,严重的情感创伤和内心冲突也可引起食欲旺盛。

2)社会因素:

当前的社会文化要求女性的理想身材是苗条的、柔弱的,女性承受了相当大的要符合这个理想标准的压力,这是造成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进食障碍与家庭互动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且进食障碍的发生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密切相关。

2.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策略

治疗策略主要是试图增加患者的饮食,恢复正常体重。

家庭疗法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家庭治疗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了支持,为父母或其他亲人如何对待病人的进食障碍提供了指导。

大多数治疗都旨在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还有一些治疗方案配合行为疗法,以鼓励病人恢复体重,同时药物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3.导致贪食症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家庭和朋友中得到的帮助和支持较少;人际关系较差,人际矛盾较多;社会交际技能和社会能力较弱。

4.贪食症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使用阿片受体阻断剂来控制内源性阿片异常,从而改善贪食症状。

2)认知——行为治疗,在贪食症的治疗中,必须重视对患者的不良认识观念的纠正。

其中认知——行为治疗似乎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识记:

1.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①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②常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

③部分病人可以用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

④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现幼稚型。

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⑤症状至少已经3个月。

⑥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2.贪食症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①神经性贪食是一种进食障碍:

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导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②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种有相似的心理病理机制、性别和年龄分布。

③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

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

④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⑤并非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不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暴食。

(三)肥胖与减肥策略

简单运用:

1.分析肥胖症的心理社会原因

2.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案例

领会:

1.导致肥胖的原因

身体摄入过量的热量和营养,这些营养没有被消耗掉,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沉积下来就导致了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