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5354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

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41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部分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四、设计理念

1、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进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五、课时安排

矛和盾的集合2课时

科里亚的木匣3课时

陶罐和铁罐2课时

狮子和鹿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25、矛和盾的集合

1、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谈论法,朗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请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

哪个是盾?

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2个字):

矛  进攻

盾  自卫

“盾”是一个象形字,一个人的手举着盾牌,以盾蔽目(身体) ) 

大家看看这个“集”字,上面的念“隹”,是指一种短尾巴的鸟。

下面是个“木”,谁能猜一猜它的意思?

师:

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板书课题:

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

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

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

怎么集合的?

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

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

集合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小黑板出示词语:

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2、六句带有生字的句子

(1)矛和盾的集合;

(2)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3)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4)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了;(5)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6)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3、出示词语: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四、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课文1—4自然段。

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

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

(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

(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

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

3、反馈交流:

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盾太小啦!

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

(太小啦!

)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

”,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

(不满、可惜)从第二个“!

”,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

(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指导朗读。

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

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

枪炮)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

为什么?

相机板书:

坦克。

五、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

学习第五自然段

1.经过发明家的一步步完善,终于发明了坦克,那它的作用如何呢?

(板书大显神威)

课文怎样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

2.为什么坦克能发挥出这么强大的威力?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相机出示句子: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②交流。

(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

因为……所以……)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

小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

交流。

3、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

六、小结

师:

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坦克 大显神威

      盾   自卫

教学反思:

 

26 科里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出示课题:

科里亚的木匣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

 

 

 

——(找出关键词:

木匣)

 

 

检查预习情况。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想办法解决预习中没解决的问题,如:

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桌互相订正读音。

 

 

 

——多形式读生字词。

 

——课文讲了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思考: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3、指导第4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

”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

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

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

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第一部分: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部分:

(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

(第十三自然段)科利亚明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引导把我主要内容。

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部分。

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组织交流,适时引导理解课文内容:

先回答问题

(2):

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然后回答问题

(1):

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3、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引导质疑:

 

 

 

 

 

 

5、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自由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作出批注。

 

 

 

 

 

——交流上述问题: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 一人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时间:

战争开始的时候。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 学生可能提出:

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学生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五岁。

因为年龄小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对提问角度新,思维有深度的同学要特别予以肯定和激励。

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说明的道理;指导写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复习旧知,引入学习。

1、巩固字词。

出示词语:

 

2、课文分几部分?

各部分写什么内容?

 

3、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个别认读本课词语,集体认读。

 

——回忆上节课内容,复述课文结构。

 

 

——回忆回答。

 

讲读课文二、三两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

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组织交流:

3、组织交流:

 

 

师问:

“差不多”是什么意思?

 

 

 

 

师问:

妈妈说了什么?

 

 

师追问:

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过渡:

那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

 

 

追问:

挖的结果怎样?

 

 

 

讨论用词:

(没有)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师生合作朗读,引出“却”“还是”“仍然”,理解所表示的意思。

 

 

 

 

 

 

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

是敌人挖走了吗?

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

他是怎么思考的?

 

 

 

 

 

 

 

师问:

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师出示情境演示。

问:

从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板书:

五岁量十步步子小埋木匣

九岁量五步步子大挖木匣

3、小结:

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科里亚能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用一个词语说说。

4、“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5、小结:

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6、分角色朗读课文。

——默读思考问题。

 

 

 

 

 

 

 

 

 

 

——小组内交流问题。

——集体交流,互相补充意见:

思考题

(1):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

 

——将近、大约。

 

——思考题

(2):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她高兴地说:

“算术真有用。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

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思考题(3):

 

——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这说明科里亚找了很多遍,都没有找到木匣子。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

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学生读:

“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题四:

学生读:

“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

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

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

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聪明、会动脑筋、会思考问题、有智慧

 

——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我们做事情,也要象科里亚一样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语言文字。

巩固练习,领悟写法。

1、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

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读一读,组词,观察字形。

2、难字范写。

3、学生练写。

——观察分析字形,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的地方。

——观察老师的范写。

——练习写生字,写漂亮。

 

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作业;2、预习第27课。

板书设计:

26   科里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一切都在起变化

 

教学反思:

 

 

 

 

27陶罐和铁罐

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的课文,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奚落、谦虚、傲慢、懦弱、轻蔑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与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认识“陶、懦”等几个生字,会写“陶、谦”等6个生字。

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骄傲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9自然段,学会从不同的语言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去比。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2-9节,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故事有2个主人公,一个叫“陶罐”,跟老师一起写(分析陶的写法),另外一个叫“铁罐”,(出示课题)

2、读题,

师:

谁来读题?

(读题)

3、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陶罐和铁罐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下面让我们去读读课文。

要求:

1、努力把生字词读正确,努力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完以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并能用这个句式试着说一说:

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过去了,陶罐(),铁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陶罐御厨奚落懦弱

轻蔑争辩恼怒羞耻

流逝宫殿掘开 朴素

和睦相处相提并论

小老师带读,正音,齐读。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提示“和睦相处”是多音字。

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语表现人物的神态?

(懦弱、轻蔑、恼怒、羞耻)并适当理解。

3、生字词语都认识了,再来读读难读的句子。

4、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出示:

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过去了,陶罐,铁罐。

指名说。

追问,铁罐哪里去了?

补充小资料袋:

关于铁罐氧化作用的科学道理。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

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

4、整体感知

请你观察人物的表神态,说说故事中的2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是的,故事一开头就写出了铁罐的骄傲,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这段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铁罐非常骄傲?

(骄傲、奚落)

奚落是什么意思?

我们往下读读看——

5、认真默读2~9自然段,

用“——”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

用“~~”划出陶罐回答的话。

三、学习课文2——9自然段

1、抓住人物“神态语气”体会,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师:

首先我们来看这部分对话。

出示第一部分对话:

1-6自然段

○第一次练读(直接读对话)

①同桌分别挑选一个角色,自由练习该怎么读。

指名分角色读,评价。

②注意神态的词语就能把句子读好。

那铁罐和陶罐在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找出第一次对话时描写神态的词语。

你看看陶罐说的这句话,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他很谦虚?

(称呼上)

再看看铁罐对他的称呼呢?

(真是太骄傲了,没礼貌)

③再请一组对话。

问1:

铁罐,你为什么这么傲慢啊?

问2:

陶罐,听了铁罐的傲慢的语气,你没有生气,反而很谦虚,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讲出铁罐的坚硬和陶罐的易碎的特点。

④你还找到了铁罐说话时的哪些神态和语气?

(更加轻蔑)轻蔑是怎样的,你能来做个动作吗?

谁来用更加轻蔑的神气读读铁罐说的这句话?

(指名几个同学读句子)

(恼怒)恼怒就是说他(很生气了,越来越骄傲)铁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呢?

(因为陶罐在争辩)

⑤陶罐要争辩些什么?

出示句子(他不是懦弱……)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陶罐还想继续说下去)会说些什么呢?

(自己读读,想想——指名说)但是铁罐容许他争辩吗?

(不)哪里看出来的?

(铁罐打断他说的话)所以这里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的快一点,硬一点。

⑥再指名2人来读这两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