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5196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docx

高考化学考前指导

2011年高考化学临门一脚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高三化学备课组 2011.6.1

一、基础篇——选择题常考点归纳

对于考生来说,得选择题者有保障,失选择题者失天下。

特别对于中等成绩的考生来说,具有特别关键的作用。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只要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到考试状态正常发挥即可。

以下“考点”要作重点分析和盘点:

化学与STSE、化学用语、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性质和在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装置图的判断、离子共存、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离子方程式、电化学、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等。

解答选择题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①通读全题,单选题不纠缠,灵活运用排除法,多选题宁缺毋滥(一般多选为3道)。

②仔细读题抓关键,如“能”、“不能”、“正确”、“不正确”、“可能”、“一定”。

③验算型选择题记住按DCBA的顺序。

④简单题目不要太快,难题不急。

⑤选择题完成,要立即填涂在答题卡上,以免临近考试结束时涂卡忙中出错。

1-1 化学与STS

根据社会热点(如能源、材料、绿色化学、食品卫生、低碳经济等)与化学有关的内容设置问题,“起点高,落点低”,是“纸老虎”,关键在审读题目。

要注意:

信息再新,亦不能违背科学常识。

1.下列有关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环境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节能、低碳、新能源的提倡主要是应对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基本无关系

②日本大地震后,防疫人员在震区周围撒石灰进行环境消毒,防止灾后出现疫情

③食品中淀粉的含量不属于食品安全检测指标,而“转基因”则属于食品安全检测指标

④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在化学合成中将原子充分利用,转化为新的原子

⑤食用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⑥用电解氯化镁产生的氯气制取盐酸、使用稀硫酸和双氧水溶解铜制胆矾、在燃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等均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⑦单质硅可用于制造光纤和太阳能电池

⑧推广使用LED半导体节能照明灯代替传统的白炽灯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⑦      C.①④⑤⑦      D.③④⑥⑦⑧

1-2 基本化学用语

电子式、结构(简)式、最简式(实验式)、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核素、简单有机物的命名、电离方程式等是本题考查的基本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

(1)电子式——分清离子、共价两类化合物,不能忽略未成对电子,电子成键要符合实际,简单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的外围电子要全部写出并加上“[ ]”、标明电荷数和电性;

(2)结构简式——官能团的书写和连接方式规范,双键、叁键要写出;

(3)球棍模型、比例模型——构型要符合粒子实际结构;

(4)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一一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要对应。

2.下列微粒表示正确且能促进水的电离的是

A.2H+     B.

    C.

   D.

1-3 阿伏加德罗常数

具体涉及内容:

气体摩尔体积、溶液中的微粒数、微粒中的中子数、电子数或共价健数、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等。

答题应注意:

(1)给出气体的体积但未指明标准状况;

(2)说明标准状况,但物质呈液态或固态;

(3)一定质量的物质给出条件“标准状况、常温常压”均属于无效条件;

(4)给出溶液的浓度,但没有溶液的体积;

(5)粒子数目的计算:

注意稀有气体为单原子分子;Na2O2、CaC2中的离子数(阴离子只有1个);微粒的电子数:

-CH3、CH3+;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特别是几个重要的歧化反应,如氯气、Na2O2、NO2与水的反应);

(6)Si、SiC、SiO2晶体中的共价键数;

(7)NA中考查NO2往往需要注意平衡问题。

3.下列叙述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25℃时,pH=11的Na2CO3的水溶液中水所电离出来的H+数为10-3NA

②78gNa2S和Na2O2的混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总数为3NA

③在标准状况下,11.2LNO与11.2LO2混合后气体分子数为0.75NA

④室温下,4.4g乙醛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含有的碳原子数为0.2NA

⑤1molC10H22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31NA

⑥88.0g干冰中含有的电子对数为8.0NA

⑦在铜与硫的反应中,lmol铜失去的电子数为2NA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⑦   C.②④⑤    D.①②⑤

1-4 离子反应

(1)离子共存的判断:

①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易挥发的物质和难电离物质(包括配离子);如:

H+与CH3COO-、ClO-、F-生成弱酸;Fe3+与SCN-,Cu2+、Ag+与NH3生成配离子。

②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有Fe3+与I-,H+、NO3-与Fe2+、I-,C1O-、MnO4-与S2-、SO32-、I-、Fe2+,H+与S2O32-,在酸性条件下S2-与SO32-,Cl-与C1O-等。

③附加条件:

颜色(澄清透明≠无色)、酸性、碱性、既可酸性又可碱性(与铝反应放氢气、溶解氢氧化铝、由水电离出的c(H+)=10-12mol/L)、其他附加离子等。

④指定离子或分子环境。

注意在离子检验判定中的延伸运用。

其他易错点:

判断酸碱性时注意是溶液由水电离的c(H+)和溶液中的c(H+);加Al有氢气产生可能酸性也可能呈碱性,但含H+时不能含有NO3-;中性溶液中注意不能含有能水解的离子(如Fe3+等)

4.在指定环境中,下列各组离子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①pH试纸变成深蓝色的溶液中:

SO32-、S2O32-、Na+

②含有大量S2-的溶液中:

Na+、ClO-、Cl-、CO32-

③AlCl3溶液中:

K+、SiO32-、NH4+、NO3-

④中性溶液中:

Cu2+、Fe3+、SO42-、Cl-

⑤加入铝粉放出氢气的溶液中:

Na+、Cl-、NH4+、NO3-

⑥在含有大量HCO3-的溶液中:

K+、Na+、A1O2-、Br-

A.①③④    B.只有①    C.②④⑤     D.①④⑥

(2)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物质是否合理拆分:

只有易溶且易电离的才能拆,写成分子形式的一般是:

单质、氧化物、气体、沉淀、弱电解质等;而微溶物质看状态。

注意试剂加入的量多少以及顺序的不同(少定多变);电解方程式的电极材料影响、电子守恒或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等。

近年来江苏高考频繁出现(对学生来说)陌生度高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要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排查。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与所述事实不相符的是

A.硫酸锰的酸性溶液中加入固体NaBiO3,加热出现紫红色:

5NaBiO3+2Mn2++l4H+=2MnO4-+5Bi3++5Na++7H2O

B.在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Ba2++OH-+HCO3-=BaCO3↓+H2O

C.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

CH3CHO+2Cu(OH)2+OH-

CH3COO-+Cu2O↓+3H2O

通电

D.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FeC12、NaBr、CuSO4的混合溶液电解,最初发生的反应为:

Cu2++2Cl-=====Cu↓+C12↑

1-5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此类试题常常会有两种考查方式,或直接设置选项或先确定元素再设置选项。

对于后者,若题中讲“前20号元素”必含有K或Ca,题中有四种以上的元素也常常含有H、O两种元素。

此类试题选项设置角度通常有:

原子或离子半径的比较(先看电子层数再看核电荷数);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强弱(比较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元素形成的一些特定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电子式等。

解答这类试题还要注意同族元素既要关注“相似性”更要关注“递变性”、对角线相似规则等。

6.已知A、B、C、D、E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元素,A原子在所有原子中半径最小,B与E同主族,且E的原子序数是B的两倍,C、D是金属,它们的氢氧化物均难溶于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与B两种元素可以组成离子化合物A2B2    B.C形成的单质在冷的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C.E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有强氧化性   D.D元素的单质可用于冶炼某些难熔金属

1-6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虽然每年的高考试题所涉及的有机物常是陌生的,但考查观察能力和运用有机官能团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本质不会变。

四个选项多涉及:

分子组成(特别是环状化合物的结构简式、键线式等)、分子中原子共面共线(关键看“C”原子的杂化方式:

sp、sp2、sp3)等空间位置关系(包括“手性”、“同分异构”等)、反应性(又分为定性与定量,如官能团的特性以及与H2、NaOH、Br2等反应的定量消耗等)。

特别提醒:

对于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要注意全面考虑,以防顾此失彼。

7.“瘦肉精”是一种能减少脂肪增加瘦肉作用的药品,有很危险的副作用,轻则导致心律不整,重则导致心脏病。

下列关于两种常见瘦肉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克伦特罗分子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

B.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均能发生加成、氧化、消去等反应

C.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可以用FeC13溶液鉴别

D.莱克多巴胺与足量Na2CO3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为C18H20NO3Na2

1-7 重要的课本实验以及实验基本知识(如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保存、制备等)

两类题型:

“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的判断。

(1)实验装置的选择

  解决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仪器的选择是否正确②试剂的选择是否正确  ③实验原理是否正确   

④收集装置是否正确,如NO2不可用排水法,NO不可以用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用向下排空气法等

⑤是否有尾气处理,处理是否正确,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要防止倒吸

8.判断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2)实验操作的评价

实验方案的设计应科学、安全、可行、简约。

重视化学实验基本思想,重视气密性的检验、常见离子的检验、沉淀的洗涤、焰色反应、定量溶液的配置、中和滴定等。

9.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现象或化学原理、目的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或反应

原理解释或实验目的

A

KI淀粉溶液中滴入氯水变蓝,再通入SO2,蓝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B

在Na2SO3溶液中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产生白色沉淀

检验Na2SO3是否变质

C

蒸馏时,温度计的球泡应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此位置指示的是被蒸馏物质的沸点

D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4mL0.01mol/L的KMnO4酸性溶液,再分别加入0.1mol/LH2C2O4溶液、0.2mol/LH2C2O4溶液2mL,分别记录溶液褪色所需时间

探究相同条件下,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8 电化学基础

主要考查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的方程式、电解产物、溶液pH的变化、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方向、浓度的变化、电化学腐蚀及其防护、电化学计算等。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新型电池的问世,往往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以及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

10.科学网近日报道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今年内将被用于无人飞机上。

如图是一种常见的太阳能染料电池,染料用的是钌的化合物[Ru(Ⅱ)*表示处于高能量的激发态],电极分别为TiO2和Pt。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池b极发生氧化反应

B.DSSC工作时,外电路电流由a流向b

C.DSSC工作时,TiO2极染料由激发态失去电子转化为Ru(Ⅲ)

D.DSSC工作时,正极的电极反应为I3-+2e-=3I-

1-9 重要的化合物知识

(1)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1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或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分别用电解MgO和A12O3的方法制备镁和铝

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C.自来水厂常用NaClO净化、消毒原水

D.实验室可用裂化汽油萃取溴水中的溴

(2)重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比如物质连续氧化的关系、物质之间的三角关系等)

物质连续氧化的关系:

物质之间的三角关系:

12.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 

1-10粒子浓度大小比较

此类题是易丢分的题目之一,底线是多选当单选,宁可漏选不可错选,要掌握好“两种平衡、两种守恒”,即注意用活电荷守恒、物料守恒两式,突破盐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式。

牢记多元弱酸以第一步电离为主;NaHCO3溶液显碱性,HAc与NaAc(1∶1)混合溶液显酸性等。

解题时首先看所给物质间能否反应,然后根据反应后所得溶液判断溶液酸碱性,最后结合题给条件综合判断。

13.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a(C1O)2溶液中:

c(Ca2+)>c(ClO-)>c(OH-)>c(H+)

B.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和弱酸HX混合:

c(Na+)-c(X-)>c(OH-)>2c(H+)

C.常温下,将25mL0.2mol/L的盐酸与l00mL0.lmol/L的氨水混合,所得溶液中:

c(NH4+)>c(Cl-)>c(NH3·H2O)>c(OH-)>c(H+)

D.将0.1mol/L的Na2S溶液与0.lmol/L的NaHS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c(S2-)+2c(OH-)=2c(H+)+c(HS-)+3c(H2S)

1-11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关键是建立起“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思维模型。

重视影响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条件的对比研究。

考题主要有两类形式:

(1)平衡的一般问题,如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计算)、化学平衡图像的分析、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计算。

(2)等效平衡的相关判断。

分析时建立如下解题模型:

原容器——等效的相关容器——判断是否变化到与原容器体积一样

还应关注平衡移动原理在沉淀的溶解平衡图像题中的应用。

14.用0.1mol/LAgNO3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mol/LCl-、Br-、I-溶液,以滴入的AgNO3溶液体积为横坐标,pX为纵坐标[pX=-lgc(X-),X=Cl-、Br-、I-],可绘得下图滴定曲线。

已知25℃时:

难溶盐

AgCl

AgBr

AgI

Ag2CrO4

Ksp

2×10-10

5.4×10-13

8.3×10-17

2×10-12

颜色

白色

淡黄色

黄色

砖红色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硝酸银滴定法测定试样中c(Cl-),可滴加0.1mol/LK2CrO4溶液1~2滴作指示剂

B.a、b、c依次表示Cl-、Br-及I-

C.向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当两种沉淀共存时,

=2.7×10-3

D.若用硝酸银溶液滴定NaI溶液,当pX=13时,溶液中c(Ag+)≈0.64×10-17

二、提高篇——主观题常考点归纳

首先强调的是解Ⅱ卷仍然要有良好的心态,如果说解Ⅰ卷的关键是“仔细”,那么Ⅱ卷则是智慧和胆识的较量,对绝大多数“B”边缘生而言,不求“面面俱到”,却要“笔过留分”,知道取舍是很明智的。

纵观前三年江苏卷,Ⅱ卷多采用以新颖、鲜活的真实情景为背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融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实验等于一体的综合考查方式,尤以无机综合题为甚。

强调“应用性”——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包括环境、能源等)做背景;“新颖性”——全新的信息,一定是学生没有见过的(乃至是中学老师也难得一见的),涉及原理、实验手段等:

“综合性”——往往包含无机(甚至包括有机)、实验、计算等;“适度的探究和开放”——2010年江苏卷的探究性很强,难度也很大,2011年理应有所回落。

具体分析如下。

2-1 实验题

以物质制备为载体,涉及实验设计、探究、评价等:

(1)实验设计一般思路:

依据实验目的、弄清实验原理(是否有多种)、选择实验仪器(可否有替代)和药品、设计实验装置(是否有其它装置)、给出可行的操作步骤、确定观察重点、分析注意事项、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反思(问题与讨论)。

(2)实验方案的评价一般从“四性”(科学、安全、可行、简约)出发。

(3)实验的条件控制是关键,涉及面较广。

总之,要将“实验原理”的理解作为解实验题的突破口,注意题目“导向信息”,即试题的题干或问题中所给出的陌生的知识、图表、装置图、附加条件等,如实验题中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试剂加入顺序和方式等都是在审题时要特别剖析的内容,对解题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同时要注意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准确完整规范表达,“细节决定成败”。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中除Cu(OH)2外还有碱式硫酸铜[化学式可表示为xCuSO4·yCu(OH)2]。

为了加以验证,小组成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分别配制50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00mol/L的CuSO4溶液和NaOH溶液;

②准确量取10mLCuSO4溶液倒入50mL烧杯中;

③向烧杯中匀速加入0.100mol/L的NaOH溶液,并每加入1.00mLNaOH溶液用pH计测一次混合溶液的pH;

④当滴入NaOH溶液的体积达到30mL时停止实验,并绘制出向Cu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pH变化曲线(见附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配制溶液时需要使用烧杯、玻璃棒、         、

      等玻璃仪器;下列仪器中可用于向烧杯中加入NaOH溶液的仪器是       。

A.胶头摘管     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摘定管   D.量筒

(2)V(NaOH)在0.00mL~2.00mL之间时,溶液中无沉淀产生,但pH变化较快的原因是      

                                  。

(3)V(NaOH)在2.00mL~15.00mL之间时,溶液中产生绿色沉淀,并不断增加,经检测此沉淀为碱式硫酸铜。

已知蒸馏水的pH为6.32,当v(NaOH)为15.00mL时,溶液pH为6.30,则可求得x=     ,y=             。

(4)V(NaOH)在17.00mL~20.00mL之间时,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并不断增加。

已知V(NaOH)为20.00mL时,溶液pH为12.25,则此时沉淀中               (填“含”或“不含”)有碱式硫酸铜,请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2-2 无机化工流程图题

无机化工流程图题的设计涉及工业技术、实验技术、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和基本反应规律、反应条件的控制(温度、pH、投料比等)能量问题、绿色化工等。

解答这类试题的起点是会识别流程图[箭头进入的是投料(反应物),箭头出去的是生成物(包括主物质和副产物),返回的箭头一般是指被“循环利用”的物质];关键是会利用题给新信息,正确运用原理,一般要思考以下问题:

①生产的目的、设计的原理、生产流程的作用等;

②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原理;

③实验基本操作;

④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⑤“绿色化学”生产、环境保护等。

答题时需注意:

(1)明确题目中制什么物质,从题干或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产品的性质。

若产品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其他杂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如果在制备过程中出现一些受热易分解的物质或产物,则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

如:

侯德榜制碱中的NaHCO3,还有H2O2、Ca(HCO3)2、KMnO4、AgNO3、HNO3(浓)等物质。

②如果产物是一种会水解的盐,且水解产物中有挥发性的酸产生,则要加对应的酸来防止水解。

如制备FeCl3、AlCl3、MgCl2、Cu(NO3)2等物质,蒸千其溶液得到固体溶质时,都要加相对应的酸或在酸性气流中干燥以防止其水解,否则得到的产物分别是Fe2O3、Al2O3、MgO、CuO。

③如果产物是一种强氧化剂或强还原剂,则要防止可以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如:

含Fe2+、SO32-等离子的物质,要防止其与氧化性强的物质接触。

④如果产物是一种易吸收空气中的CO2或水而变质的物质(如NaOH固体等),在制备过程中要将CO2或水除去,同时防止空气中的CO2或水进入装置。

如果反应物或产物易与氧气反应或与氧气形成的混合气会发生爆炸,则制备时要隔绝空气。

⑤如果题目中出现了包括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信息,则要注意对比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改变的情况,根据它们的不同变化,找出合适的分离方法。

(2)注意外界条件对化工流程的影响。

分析时主要从对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着手。

如外界条件一温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

①趁热过滤(或冰水洗涤)的目的:

防止某物质降温时会析出(或升温时会溶解)而损失或带入新的杂质。

②冰水中反应(或降温反应)的目的:

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分解或使化学平衡向着题中要求的方各移动。

③反应中加热措施的目的:

一般是加快反应速率或加速某固体的溶解。

④如果题目要求温度控制在具体的一个温度范围内,一般有以下几个目的:

a.防止温度过高时会分解或挥发,也可能是为了使某物质达到沸点挥发出来。

b.使催化剂活性达到最高,如工业合成氨或SO2的催化氧化反应,选择的温度是500℃左右,原因之一就是使催化剂活性达到最高。

c.防止副反应的发生,如乙醇的消去反应温度要控制在170℃,原因是在140℃时会有乙醚产生。

d.对于一些工艺来说,降温或减压都可能是为了减少能源成本,降低对设备的要求,达到绿色化学的要求。

16.某地有软锰矿和闪锌矿两座矿山,它们的组成(质量分数)如下:

软锰矿

闪锌矿

MnO2约70%,SiO2约20%,A12O3约4%,其余为水分

ZnS约80%,FeS、CuS、SiO2共约7%,其余为水分

科研人员开发了综合利用这两种资源的同槽酸浸工艺,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I所得滤液中含有MnSO4、ZnSO4、CuSO4、Fe2(SO4)3、Al2(SO4)3等,则流程中被氧化的物质有    种,完成反应I中生成CuSO4和MnSO4的化学方程式:

MnO2+CuS+      =     ↓+      +CuSO4+        。

(2)氢氧化物开始沉淀的pH如下表:

氢氧化物

Fe(OH)3

Al(OH)3

Fe(OH)2

开始沉淀的pH

1.5

3.3

7.6

流程Ⅲ中MnO2的作用是将Fe2+氧化成Fe3+,不直接生成Fe(OH)2沉淀的原因是        

        ;MnCO3和ZnCO3的作用是            。

(3)反应V的条件是电解,均用惰性电极,写出电解反应方程式:

            。

从整个流程看,参与循环生产的物质有(写化学式)                 。

2-3 无机化学反应原理题

对本题命题思路的研究,不难发现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整合的思想!

即把众多知识点(包括盖斯定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化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串联起来。

虽然年年题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再基础不过的东西,所以不要因试题的“穿衣戴帽”而惊慌失措。

17.“洁净煤技术”研究在世界上相当普遍,科研人员通过向地下煤层气化炉中交替鼓入空气和水蒸气的方法,连续产出了热值高达122500~16000kJ·m-3的煤炭气,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

CO和H2可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应用十分广泛。

(1)己知:

C(s)+O2(g)=CO2(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