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5182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86 大小:41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6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2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

1.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把握消息的特点、结构。

2.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1.掌握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

2.品味两则消息,体会消息的特点。

学习难点

体会两则消息的内在意蕴,尝试消息的写作。

学法指导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学习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撰写的两则报道渡江战役的消息。

 

环节二

 

环节二

1、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著作有《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政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诗词。

2.背景链接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促使国共双方举行谈判。

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本文两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3.文体知识

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指的就是消息,新闻学认为,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最新变动的报道。

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消息的表达方式:

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消息的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消息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②导语:

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③主体:

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

④背景:

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⑤结语:

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2、字词积累

芜湖(wú)溃退(kuì)泄气(xiè)歼灭(jiān)

要塞(sài) 督战(dū)锐不可当(dānɡ)

摧(cuī)枯拉朽(xiǔ)

业已:

已经。

溃退: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摧枯拉朽:

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无法阻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歼灭:

消灭(敌人)。

3、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二则消息报道了什么内容?

二则消息都报道的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战况。

2.再读课文,找一找二则消息中是怎样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消息的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4月21日

地点:

安庆、芜湖之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二十日午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一日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环节三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标题有何特点?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报道了消息的主要事实。

2.找出文中的电头,说说其作用。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说说导语的作用。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交代了消息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消息的主要事实。

4.主体部分报道人民解放军“英雄式”战斗,是怎么报道的?

有正面描写。

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有侧面烘托。

如国民党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是开头两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2.本文主体部分是怎样报道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的?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1)中路军

突破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2)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3)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3.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

比较《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则消息有什么异同?

1.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

都属于消息。

②作者相同:

两则消息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

都报道渡江战役。

⑥具体写法相同:

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突出我军的神勇。

2.两文的不同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形,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形,内容复杂,但脉络清晰。

先总括千里战线,再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二、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1.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例句: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准确得体。

例句: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请从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有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挡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文中有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

例如:

“均是”“即已”“业已”“至……止”“甚为”“然”“诸县”等等,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三、探究写法

1.议论性强。

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也可适当穿插议论。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段议论,从两方面分析造成“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有很强的政治性,从而使这则消息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

2.文体性强。

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是消息的三大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发电到发表,相距一天多的时间,及时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中“百万”一词的使用既体现了准确性,又体现了真实性:

中路军渡江三十万人,西路军三十五万人,东路军三十五万人,因此文中称“百万大军”与事实完全相符合。

3.语言准确性强。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使消息内容更明确、精准。

 

环节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南渡长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经过,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

揭示出人心向背是我军胜利、敌军溃败的原因所在。

 

环节五

 

1.本文作者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许多经典语言哲理深刻,广为流传。

下面是毛泽东流传较广的几句话,请将它们连线。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       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2.找出下面消息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中国火箭海上发射将于今年“首秀”

2018年3月1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由该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于今年实施海上发射演示验证,这有望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的海上发射“首秀”。

目前我国几大发射场中,最南端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北纬19度。

杨毅强说,对于倾角更小的发射任务,在赤道附近进行海上发射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填补我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的空白。

标题:

中国火箭海上发射将于今年“首秀”

导语:

第一段。

主体:

第二段。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如采用“媒体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通过“指导分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消息的结构;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更深层地理解消息的写作特点。

2.课文的背景离现在比较远,学生会有距离感。

再就是由于互联网的冲击,很多学生对消息没多大兴趣,而课文中涉及的内容又较多,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应讲的少一些,指引学生多说多练,多动手动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的消息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消息“倒金字塔结构”。

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概况。

 

环节二

 

环节二

2、助学资讯

1.背景链接

诺贝尔(1833-1896)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被誉为“炸药大王”。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2.文体知识

倒金字塔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就是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因而得名。

4、字词积累

诺贝尔(nuò)遗嘱(zhǔ)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ó)   

仲裁(zhònɡ)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挪(nuó)威

遗嘱: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

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仲裁:

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同决定。

5、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标题,看看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标题清晰简洁地交代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首次颁发,暗示了本则消息叙述的角度和正文下文需要详写的内容。

2.朗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导读部分,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文章开头一段是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本段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和事情的结果。

第二句交代了事情的缘由(诺贝尔的遗嘱)

3.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主体部分,简要说说主体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主体部分是文章的二、三段。

第二段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贡献,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消息事实很准确。

第三段交代新闻背景,明确了颁奖机构、拨款来源、授奖的时间和地点,交代了诺贝尔奖的基本情况,让人们明白诺贝尔奖颁发机构的组成。

4.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背景部分,简要说说背景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文章的第四段是背景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是在委婉地告诉人们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也正如诺贝尔遗嘱中所说:

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环节三

 

环节三

1、深层探究

1.本文是一则典范的消息,堪称“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电头和导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采用引述资料的方法介绍颁奖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既准确,又具有权威性。

消息的主体部分依次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发机构及时间地点、奖金来源及运作模式。

其中,获奖者信息是这则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详细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写完“谁获奖”,接下来自然要介绍“谁颁奖”“何时何地颁奖”,这些信息在重要性上不如获奖者信息,但又是报道颁奖活动(特别是首届颁奖)的新闻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合为一段,置于消息主体的第二部分。

最后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

2.《首届诺贝尔颁发》特别说明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用意?

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奖的公正性,能有效防范“谁有钱谁就有权,谁有权谁就有理”的现象发生。

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科技类奖项和文学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制度保障关系密切,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只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但如果明确写出,需要大量文字(比如介绍评奖者的专业水准及道德操守),并非消息所能承担,因此,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既客观,又简洁。

2、语言赏析

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首次”即第一次,在文中起强调作用,表明这次颁发诺贝尔奖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②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从源头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③读诺贝尔遗嘱,体会一下表现了他怎样的伟大襟怀?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里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把资金颁发给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追求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三、探究写法

1.从写作方法来看,本文选取最普通的报道角度,直接报道,属于标准的常规写法,非常注意信息的全面、准确、详尽,充分发挥了消息结构中各个部分的作用。

2.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的语言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

特别是在可能涉及主观评价的地方,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

介绍伦琴和范托夫的科学成就,都用“发现”一词,突出了这两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方面的贡献。

介绍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价是“颇有建树”,很有分寸。

 

环节四

本文记叙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获奖者、颁奖机构、颁奖资金来源等情况,使我们了解了诺贝尔奖这一世界性奖项的相关情况。

首标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届导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

诺颁发了诺贝尔奖

贝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简明

尔主体和所做贡献及时

奖明确颁奖机构及颁奖时间、地点准确

颁背景:

介绍了颁奖资金来源及资金管理权评议

发权分离

 

环节五

1.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

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2.给下面的一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月22日,在刚刚结束的2018平昌冬奥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国选手武大靖表现强势!

以39秒584的成绩再次刷新自己刚创造的世界纪录和奥运纪录!

获得冠军!

为祖国拿下本届冬奥首块金牌!

标题:

男子500米短道速滑,中国选手武大靖破世界纪录夺冠

教学反思

1.根据消息结构的特点,层层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且有前一课对消息文体的了解,学生对新文体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2.由于课文涉及较多外国人物和特有名词,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感知和情感把握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新闻特写的特点,培养快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健儿在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

学习重点

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难点

体会新闻特写中的“特写”的方法及作用。

学法指导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同学们,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问鼎冠军,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冉冉升起,现场响彻雄壮的国歌,你有什么感受?

(各抒己见)让我们把视野转向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中,中国姑娘吕伟用自己的实力拿下了十米跳台跳水的冠军,让我们跟随记者,一同回放她精彩的比赛过程。

 

环节二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背景链接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文体知识

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

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都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

消息,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而新闻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只抓住新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手法。

由于新闻特写的画面感特别强,因此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