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5089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2.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1.重点:

掌握“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2.难点:

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知识点一 改革的酝酿

1.背景

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

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

3.表现

(1)历史基础:

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

(2)思想基础:

借助报纸舆论力量宣传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

(3)组织基础

①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②把秘密委员会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让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4)不同方案的讨论。

(5)个人作用: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推行改革。

4.结果

拟订了改革法案。

[知识点拨]内外交困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的焦点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为沙皇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二 “二一九法令”

1.签署

法令于1861年3月3日,也就是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又称“二一九法令”。

2.内容

(1)政治上:

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2)经济上:

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

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思维导图] “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知识点三 进步与局限

1.进步性

(1)性质:

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作用

①广大农奴有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③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地位:

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局限性

(1)不彻底性:

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

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3)欺骗性:

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历史认识] 农奴制改革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但沙皇政府的目的是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进行枝节的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沙皇封建统治的稳定。

主题一 “二一九法令”的内容与特点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显然,你们已经意识到了,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亚历山大二世

史料二 1861年3月3日(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根据这一法令,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从此以后,他们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思考

(1)沙皇做出了什么抉择?

沙皇政府的改革立足于谁的利益?

为此,他采取了什么策略来推行改革?

(2)史料二反映出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案 

(1)抉择:

废除农奴制。

利益:

地主阶级。

策略:

借助报纸和舆论力量,设立委员会由秘密到公开。

(2)改革过程是由封建地主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内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史论归纳】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1)从背景来看,是在战争失败与西方文明冲击下由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3)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

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4)从整个内容来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2.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1861年农奴制改革从根本上看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从背景上看:

改革是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2)从内容上看:

①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废除。

②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部分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从作用上看:

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主题二 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史料探究】

史料 1856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好得多。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依据史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指出为什么说“谣传……是不公正的”。

这次改革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问题:

农奴制问题。

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或:

农奴的反抗)。

(2)史实:

农民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要出高价赎买土地,并仍受村社的控制。

影响:

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史论归纳】 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①“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局限性

(1)不彻底性:

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

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3)欺骗性:

由于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原来耕种的土地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

“(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B.表达了地主的愤怒

C.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D.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其统治,选项中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

2.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该法令的内容肯定不包括(  )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B.地主不能赠送和抵押农民

C.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份地D.取消农民所负担的一切义务

答案 D

解析 1861年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自身统治,所以改革措施中不可能有“取消农民所负担的一切义务”的条文。

3.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第八集《寻道图强(沙俄)》中给予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极高的评价。

其理由不会是(  )

A.改革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资金B.改革扩大了国内市场

C.改革提供了自由劳动力D.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并没有强化中央集权。

4.“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农奴)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这一变化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缓和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B.使俄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解决了农奴的贫困问题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答案 D

解析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后,可以到工厂做工,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的问题,这大大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对俄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

5.尽管后人对俄国1861年改革众说纷纭,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肯定了它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其主要依据是(  )

A.是在沙皇的主持下进行的

B.俄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

C.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D.促使俄国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 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为俄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二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

是如何实现的?

(2)材料二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2)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出许多;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基础巩固

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在一次贵族会议上曾说:

“现在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

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为此他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  )

①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②借助舆论力量减轻改革阻力 ③让各地封建地主主持改革事宜

④改革政治体制以适应改革形势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了以往历次改革失败的教训,改革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思想上借助舆论力量为改革大造声势;组织上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④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后亚历山大二世所采取的后续改革措施,不符合题目要求。

2.某班同学在对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

B.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1861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D.1861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 D

解析 废除农奴制度,给农奴一定的人身自由,允许他们赎买一定的土地,这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大冲击,因此,D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3.“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认为“解放”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主要是因为(  )

A.改革允许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付出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的二、三倍

C.解放后的农民还要受到村社的管理

D.农民只获得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和封建地主利益。

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

因此,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4.1861年改革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主要是为了(  )

A.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B.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C.把农民纳入地方贵族的控制D.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答案 B

解析 1861年改革前,农民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由庄园主进行管理;改革后,农民从法律上脱离了庄园主的管理,为加强对“解放”后的农民的控制,改革法令规定由村社管理农民。

5.观察下图,俄国1861年改革后,图中所示

部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农民土地所有制

C.沙皇政府国有制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当时土地分成两部分,大部分是由地主保留。

图中所示

部分的土地是农奴高价赎买的份地,其所有制形式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能力提升

6.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在农民与地主缔结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在这之前不能真正享受法令中规定的与此有关的一切权利。

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A.1861年改革彻底地废除了封建隶属关系

B.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C.1861年改革没有改善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1861年改革彻底解放了广大的农民

答案 B

解析 农民对地主应履行“临时义务”,这表明在1861年改革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并未完全消失,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这说明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7.图中的宣言指出:

“有些人只想到自己而忘却了义务……使用土地而不给地主尽相应的义务,是绝对不公道的。

”这说明废除农奴制后(  )

《2月19日宣言》

A.农民和地主取得了对等的地位

B.农民以继续履行义务为条件获得自由

C.地主的经济利益遭到很大损失

D.农民在取得土地前须继续履行义务

答案 D

解析 改革法令规定农民获得份地的多少由地主决定,地主得到了农民交的远远高于当时地价的赎金,据此可排除A、C两项。

1861年的改革法令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宣布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二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通过赎买得到一块份地,题目中的材料是针对后者而言。

8.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改革(  )

A.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 D

解析 注意关键词“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

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

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答案 

(1)矛盾:

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

原因:

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财产。

(3)不符合实际。

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解析 第

(1)问,注意关键词“优厚”“暴动”“割裂”“手指砍掉”,从阶级利益角度分析原因。

(2)问,注意“义务农”“完全自由的农民”。

第(3)问,不符合,据改革的局限性分析。

第(4)问,主要回答改革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学思之窗】(教材第97页)

你怎么样理解农民的这种变化?

提示 从背景上看:

改革是农民革命斗争的副产品,农民对改革抱有极大的期望。

从内容上看:

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从过程上看:

农民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深刻,对农奴主的阶级本质认识不透彻。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98页)

一、本课测评

1.“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 “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

它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法令规定大大加强了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了一个乡,均由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

2.简要评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提示 进步性:

性质上为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地位上实现了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作用上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同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体现出改革的不彻底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呈现出掠夺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有很大的欺骗性。

二、学习延伸

问题一,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人物对待“二一九法令”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这一说法?

提示 问题一:

前者完全否定,后者充分肯定。

问题二:

同意。

因为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改革后农民的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农民暴动;农民所付出的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