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增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5066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与增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技与增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技与增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技与增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技与增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与增收.docx

《科技与增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与增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与增收.docx

科技与增收

科技进步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及分析

1、农业科技进步在农民增收中作用

1.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各项数据来源《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

鉴于数据的完整性,数据选取的区间为1978~2011年。

保证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和结果的可比性,以1978年为基期100。

1.2分析因子。

监于目前农民收入和多样性,为真实反映科技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本文采用的收入用家庭经营纯收入,即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不考虑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等非经营性收入。

科技进步因素选用农村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用电量五个因素。

因河北省良种基本全覆盖,本文不再将良种作为分析因素。

1.3河北省农业增收的阶段特征

年份

家庭收入

增长百分%

从1978年到2010年,河北省农民家庭收入由19.56元增加到2729.80元,增长139.56倍。

但由于现代化水平低,粮食等主要产业利润率低,蔬菜、畜牧、林果等高产值产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具体说来,我省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5年,农民家庭年纯收入由19.56元增加到304.77元,增长15.81倍,年均实际增长243.02%。

第二阶段,从1986年到1989年,农民家庭年纯收入由319.33元增加到472.36元,增长1.48倍,年均实际增长47.93%。

第三阶段,从1990年到1993年,农民家庭年纯收入由506.86元增加到550.08元,增长1.09倍,年均实际增长4.26%。

第四阶段,从1994年到1998年,农民家庭年纯收入由753.38元增加到1520.12元,增长1.09倍,年均实际增长4.26%。

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6%,但其间波幅较大。

第五阶段,从1997年到2002年,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形势,农民收入增长再度缓慢,增幅回落。

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较1996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

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7年实际增长4%,增幅比1997年回落0.6个百分点。

1998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来自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的增加,而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却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199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3.84%,直至2002年,增幅仍在回落。

但2003年,中央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4.3%。

改革开发三十年,农村经营体系实行重大变革的前提下,科技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2、农业科技进步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原因分析

1.农业生产资料和先进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农产品产量和效益逐年增加。

从1978年到2010年,每公顷化肥使用量由65.32万吨增加到322.86万吨,增长4.94倍,据农化专家意见,化肥可使农作物施产量增加40%~60%。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农机总动力由1083.17万千瓦增加到10151.30万千瓦,增加9.37倍,据试验,机械旱作沟播小麦每公顷可增产40公斤。

化学农药的使用,使粮、棉因等主要农作物损失控制在10%以下;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益,种植小麦--玉米,每年纯收入大体上是一季秋作物收入,即1000元左右,而种植科技含量高的温室大棚,一个占地面积近一亩日光温室,正常年份的收入一般在2万元左右,相当于传统粮食种植效益的近20倍,并且时间仅仅为半年左右。

历年农业生产资料及农机总动力表

年份

1978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化肥施用量(折纯、万吨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2、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在质量与功能、感观与美学、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

依靠科技进步,更新动植物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和养殖模式,更新栽培和饲养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控技术等,使农产品在色、香、味等方面不断提高档次,增强竞争力。

绿色技术、有机食吕的发展更使农产品附加值成倍增长。

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大的需求空间,维护和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同时,引导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

据有关方面测算,将原料性农产品加工成商品,可以成倍增值,水产品增值达2倍一3倍,蚕茧达3倍一5倍,烟叶达10倍以上。

3.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先进技术只有被农民掌握才能应用于生产实践。

农业先进技术在生产中应用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民技术素质提升的过程。

据河北省农业部门调查,2011年8290个小麦科技示范户,比普通农户平均亩增产11%,12650个玉米科技示范户,比普通农户平均亩增产15.7%。

2790个棉花科技示范户,比普通农户平均亩增产14.1%。

蔬8700个菜科技示范户,比普通农户平均亩增产20.1%。

一个没有文化,不懂技术,不分析市场的农民,要想保持持久增收根本是不可能的。

4.引导、催生农业新兴产业。

农业科技的发展,满足提高农业提供食物的原始功能外,催生了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拓展了农业的功能范围,增加了就业空间,农民从中增加了收入。

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通过种植绿色果菜品种、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吸引群众体验参与、开办特色餐饮服务,占地1500亩的观光园,年综合收入达7000多万元,解决了2000多农民的就业,还为北戴河名胜区增加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

三、对策建议

1、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最终靠科学解决问题。

一是明确创新方向。

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着力点,着力突破农业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壮大创新主体。

实践证明,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发挥着主导和推动作用,决定着一个地方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程度。

因此,应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大对创新主体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一批启动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和创新园区,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提高其持续、快速的创新能力。

通过金融、税收等综合措施,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健全创新体系。

按照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公共科技服务的科技创新链条,以产品为龙头,打破部门和地方限制,对现有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固定与松散相结合、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四是完善创新机制。

重点健全农业科研立项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科技人员考评制度和人员管理制度密,切产学研协作、农科教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真正将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2、完善农业科技服务。

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于生产才能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才能转变为财富。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扶持力度,重点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增加装备和设施,提高农副产品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能力。

加强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提高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和技术指导能力。

建立工作评价和用人机制,引导农业科研、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基层,积极参与和投入农村科技服务。

二是增加各类科技推广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通过建立需求导向和成果评价机制,引导和促使各类农业科研院所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活动。

充分远用市场手段,通财税、金融、奖励等措施,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服务。

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政策和措施,引导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创办、领办等形式,深入农村基层创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

三是是创新服务模式。

积极探与现代农业村经营体制、经营规模、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盘活科技服务资源,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机制创新,更好地为农民提高及时、有效的服务。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非种植业农业和非粮食种植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的发展,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促进农产品品种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效益;二是构筑特色主导产业。

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构筑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社会结构。

在农村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非农产业,一方面减少直接从事农为生产的农民数量,另一方面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

4、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据。

有关实践证明,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可提高0.35-0.59个百分点。

因此,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业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业村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

一是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教育,提高未来农业劳动者基础科技文化素质。

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保证小学入学率,保证学龄儿童必须接受法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争取农村的大部分学龄青年能读完高中。

二是大力开展农业劳动者职业教育。

在农村基层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辅导站,向农业劳动者传授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积极帮助他们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针对农业劳动者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形式,选择合适的内容,通过长、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职业农业素质。

三是大力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

采取定点帮扶、定点指导、物化补助等多种形式,在广大农村培育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围农民学习先进技术,提高科技素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一要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

这就要求必须加快非粮食种植业和非种植业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大产业。

二要构筑不同地区各自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结构。

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那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副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农民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而且要承担市场风险。

如果没有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就会出现盲目性。

作为联结农民与市场的中间组织,供销合作社可以发挥点多、线长、面广、信息灵等优势,通过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和动态规划,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迅速、准确、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和技术信息,指导农民有计划地进行生产,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进入市场的风险性。

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体系。

三中完善农资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资料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和保障。

及时足量保质稳价将化肥、农药等农资商品供应到农民群众手里,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主要内容。

供销合作社要深化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增强服务观念与质量意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业生......制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加快规范化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通过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以及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等途径,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

加快发展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示范村。

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争取建成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区。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推广适合山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对贡献较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比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给予相应奖励。

2.让各种有科技素质的人员为科技发展、农民增收练好内功

①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农业科技竞争实际上人才的竞争,要加速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既有服务农业的本领,又有服务农民的一颖‘恒心。

以农民的增收作为最高要求,去不断激励自己进行创新。

②提高劳动生产者及农民技术人员的素质,如若他们有知识、懂技术、用科技,实现“两个转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希望的明天,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面。

③提高农业行政管理者的素质,中央领导定期听科技讲座就是为了管理的科学性,各级农业行政管理者要经常学科技、推介科技,接受有关科技咨询,科学地指导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等,农民增收就能得到很好的引导、支持,少走弯路。

由政府牵头,联动各级组织,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法律、技术服务

  市场风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的不完全带来的生产的盲目性,因此,只要掌握充分的信息,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对农民来说,自行搜集各类信息具有很大难度,同时由于搜集信息本身的外部性,将各类信息交给分散的农民处理,显然缺乏经济的合理性。

即使农民能够获得信息,但是由于其自身各项条件的限制,他们也不能够根据所得信息做出正确处理,使之作为自己采取行动的依据。

同时,由于农村本身的闭塞性及农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尽管国家制定了种种支持农业的法律、法规,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法律条文、技术指标还是“奢侈品”,他们缺少机会接触,甚至读不懂法律文件,要想让农民掌握法律技巧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应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透过广播、电视等各种手段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市场信息,让农民生产经营少担风险,多得实惠。

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同时大力推广技术下乡,普及农业科技,完善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为农业生产、农产品的经营和流通提供技术保障。

(4)(三)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引导群众从目前偏重普高教育向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观念转变,为宁国经济长远发展积蓄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要把新生劳动力作为当年职教的重点,通过新生劳力的务工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尽快制定职教资源整合方案,建设职教园区,使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整合,实现有效配置的“大职教”格局。

如在整合中,可成立职业技能培训专门机构,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并根据相关部门在争取上级职教项目、资金的贡献,分部门据实考核。

同时,可对各部门用于职业教育及短期培训的项目和经费统筹管理、集中使用,避免多头投入、重复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和资金的最大效益。

2、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从产业和产品层次来说,越是初级产业和产品其社会需求和价格弹性往往也就越低。

而提高产业和产品层次不仅可以使附加值增多,而且能扩大市场需求。

因此,在我国农产品总量平衡并有结构性过剩的条件下,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农村内部产业结构。

要在保证粮棉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的基础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

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

要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保鲜等技术,特别是“种子工程”和抗旱作物节水农业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内部产业要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为历史背景的,所以其调整的首要内容应是从农业质的提高上寻求新的发展。

所谓质的提高,是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农产品生产由以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以优质产品为主。

一句话,就是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

具体来说是:

⑴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缓解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

在目前农产品普遍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我们不应采取单纯压缩农产品生产等消极的办法,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调整办法,即利用优质农产品和低质农产品在产量上的差异,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争取一举两得的效果。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偏重于追求产量,培育的品种基本上属于高产型的,优质型的品种往往产量较低。

因此,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往往意味着产量的相应下降。

优质农产品发展越多产量下降就越明显,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不失为当前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

⑵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现在,我国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种种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

应当明确,优质与品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优质的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良好的品牌必须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

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及其标识,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开拓和扩展市场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后,离开形象良好的品牌,即使优质农产品也难以顺利实现其价值。

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使优质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的重要保证,更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所必需的外部条件之一。

⑶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培育“订单农业”的观念和行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是扩大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对数量问题也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在数量上供大于求,产品价格必然下降,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

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品种、质量看好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过快地盲目发展,应当在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增加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 尽力避免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

以销定产,这个在工业上提倡了多年的方针,今后在农业上同样也要大力提倡。

但是,以销定产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和号召上,必须付诸于行动。

这种行动就是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维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力,通过广泛利用购销合同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销路。

生产者应当以购销合同为主,结合其它销售渠道,确定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数量,提高农产品的销售率,降低农产品的压库率。

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也是防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盲目性的基本保证。

现在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售,已经充分说明了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⑷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广。

因此,应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

要继续安排好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

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

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

深化农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政府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以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从当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而言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近几年,各地都在抓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分析,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不能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供求结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还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真正使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近几年,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减少,这是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低落造成的。

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一要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

这就要求必须加快非粮食种植业和非种植业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大产业。

二要构筑不同地区各自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结构。

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同地区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要构筑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社会结构。

不仅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要相应调整城市人口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为此,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要使农民增收,就得减少农民;要使农业现代化,就得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近年来,安徽亳州结合自身农业发展特点,以效益农业为突破口,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调整,亳州市的种植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0%下降到52%,养殖业得以迅速发展,其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2.5%提高到40.78%,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同时,亳州市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和发展2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3年,其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4.3亿元,从农村吸纳了43.2万从业人员,发放劳动者报酬29.3亿元。

在新的形势下,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顺应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和发展。

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要牢牢把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两大任务,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机构两大基础平台,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两大关键支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水平。

要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更深入地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落实方式。

要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有效机制。

要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更好地组织实施农业技术培训的各项工程,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要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2.农业科技发展支撑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严重供应不足,到市场相对饱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成了农业发展的必然。

但一哄而上,追求数量上变化的“起同效应”只能造成新的过剩,严重延缓农民增收的步伐。

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科技的支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结构的素质是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所在。

4.农业科技发展是解放农民的重要一环

我们常说,要富裕农民,就要解放农民,减少农民,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就全国而言,转移农民的很重要一部分还是就地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