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967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docx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问题研究

意义与要点:

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这一趋势似乎还会持续下去,似乎还会波及整个沿海地区。

这一趋势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和深远的影响。

现在就要及时对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和国内某些地方经验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下一阶段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的趋势,它对分工深化与企业组织形式改善的影响;对物流体系发展的影响;对中国地区差距问题在短期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长期内的积极影响;它对中国城市化的地域分布的影响;对城市化进程本身所提出的新的问题;对人口流动的影响;研究政府对推动这一进程的同时所应注意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

产业集聚新启示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最近我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和浙江杭州湾地区进行调研,观察到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的现象,即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对“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意义很值得深入研究。

  所谓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同类企业,以及生产这种产品的上下游相关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其产销量往往以“亿”为单位,令人震惊。

  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

  在浙江,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

据统计,浙江有5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

  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

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IT、家电等产业的聚集已经形成。

在这一地区100公里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

  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

据介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上述几种产品的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

而浙江“块状经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也可以说低到了极致,比如在北京市场上卖五六十元的布料,在当地不到十元;在外地市场上卖五六元的袜子,这里仅几角钱。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过程和机制更是意味深长。

在浙江,基本上是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

  先是在某个地方出现自发性的市场,在市场的背后,一家一户的生产在发展,然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展。

地摊式的市场形态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在国际上都是罕见的,但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却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出现了。

  市场一旦形成并逐步成熟后,便会形成自己的合理秩序。

在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形成了高效率的通达全国各地的物流系统。

其他地方的客户,经常宁愿绕路也要到“中国轻纺城”发货,因为这样才能更加快捷、可靠、便宜地把货运出。

  而在珠江三角洲,产业集聚则有另几种机制。

一种是加工贸易带动。

以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为例,先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成本很低,总装厂也就搞起来了,并带来了更多的配套厂家。

美能达的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陆续进入这一地区。

  另一种是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

顺德的科龙、美的、格兰仕等名牌产品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厂家的发展。

科龙的冰箱、空调等的外部采购率达到70%以上。

  还有一种类型是OEM、ODM产品带动。

顺德勒流镇的东菱公司,是专为欧洲市场做小家电的贴牌生产,80%以上的零部件就近采购。

仅在勒流镇,与小家电相关的生产企业有4000多家。

  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在广东,还是在浙江,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计划、没有规划,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

这可能是我们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关键所在。

  产业集聚给经济学分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换个角度说,对产业集聚这种现象,应当给出有意义的经济学解释。

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产业集聚现象对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关系的影响。

产业集聚事实上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新的“后天优势”。

  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形成并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

过去我们讲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主要是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随着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优势已不再明显,或者不复存在。

  产业集聚形成后,可以说显著地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地位。

而且,相关产业的增长潜力仍很可观。

这种状况对流行的“梯度转移”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

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是否会随着经济增长逐次向中西部转移,很值得重新思考。

  中西部如何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加快发展的路子,也很值得重新思考。

从以上讨论的产业集聚现象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西部地区可能也要促进自己的产业集聚,当然这些产业或产品要区别于东南沿海地区。

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

李小建  李二玲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经济生产系统对产业集聚的发生具有自组织性。

各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可流动的生产要素、较低的贸易成本是产业集聚发生的三大要素。

政府在诱导产业集聚方面应注意创造有竞争力的区域环境,对现有的产业集聚区要积极扶持,要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引导和培育企业联系的发展等。

关键词:

产业集聚;发生机制;新经济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

产业集聚一般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

它是工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

研究产业集聚的发生机制,找出产业集聚的发生条件,对于我们创造产业集聚的区域环境,利用产业集聚的优势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歇尔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解释

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就已关注了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马歇尔将这一“特定地区”叫做“产业区”。

[1]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他们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

马歇尔把地方性工业在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即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层面的规模报酬递增,并且指出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技术的外溢。

由于马歇尔时代信息的流动是按距离衰减的,所以知识在当地的传播要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

“对于机械、流程和企业一般组织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很快进行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思想,会被别人采纳,这个思想又与他们自己的建议结合起来,因此它又成为新思想的源泉”。

[1]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协同创新的区域环境,知识信息的扩散是创新的源泉,不断的创新使这些产业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更加激励着相关产业的新企业的加盟。

2.提供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

产业区内集聚了许多潜在的劳动力需求和潜在的劳动力供应。

“雇主们往往到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工人的地方去(办厂),同时,找工作的劳动者,自然也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找职业”。

[1]所以这种集聚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厂商无论是在“好时光”还是在“坏时光”的劳动力供应。

这种潜在的供需关系又加强了既有的产业集聚。

3.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

产业集聚可以支持该产业专用的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的生产。

众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才使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来供应众多的消费者。

马歇尔在收益不变、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认为企业的集聚是为了追求企业外部的规模经济。

他特别强调当地文化的影响即企业的“根植性”。

但是,我们发现:

劳动市场其实会由于垄断买方的问题而没有出清(供大于求,出现非自愿失业),也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述的第三个集聚原因其实也已经承认了企业层面的规模经济。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原因,但并没有阐明这种外部经济的最初来源何在,他只论述了集中生产的优势,而没有描述可能导致集中的过程,他忽略了区位和运输成本因素,因此也就没有注意到不同的产业和区位,产业集聚的程度和持续性是不同的。

韦伯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解释

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阐述了微观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动力使用、成组分布(分工序列化,互相投入—产出联系)而在选址决策中趋向于集聚。

他把区位因子分为地方因子和集聚因子,地方因子使工业固定于一定地点(如趋于使运费最小或劳动成本最小的区位),集聚因子使工业趋于集中或分散(如相互分工协作或地价上涨等)。

韦伯认为合理的工业区位应这样确定:

在地方因子决定了工业企业的区位后,相互关联的企业为了节约运费和交易成本而做趋于集聚的区位调整。

韦伯将产业集聚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他将社会集聚和意外集聚(外部经济)看作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计算时没做具体考虑。

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的作用、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所以不具有一般性。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解释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他偏重密切的经济联系导致集聚而非比较优势,并且认为技术外溢是集聚的次要因素,因为低技术产业也能形成集聚。

在Dixit-Stiglitz模型中,运输成本以萨缪尔森的“冰山”形式而内生。

对于消费者行为:

他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不同种类的消费品替代弹性越小,种类越多,价格指数就越低,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就越高;对于生产者:

由于企业规模报酬递增,面对消费者对产品种类的不同偏好,每个企业就生产不同的工业品,这样就加深了生产的分工程度。

为实现足够的规模经济,每个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产品独占一国的消费市场;为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他便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所有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

以制造业为例:

一方面,只有制造业大集中的区位才有较大的当地市场需求,这就产生一种向心力驱使新企业的加盟;另一方面,只有有较大市场需求的区位才有更大规模的制造业部门,有较大制造业部门的区位有较低的制造品价格指数,从而有能力支付工人一个较高的实际工资,这就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吸引。

两方面结合就增强了产业集聚的程度。

这样的循环累积过程使产业集聚一旦发生,就能自我增强而持续下去。

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集聚的产业和集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

当贸易成本很低接近自由贸易时,各个区位的因素价格趋于均等化,因素价格差异不可持续,集聚不可能发生;在贸易成本很高时,各个区位只服务于本地的最终消费者;只有在中等水平的贸易成本,互为投入—产出联系的厂商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效应最强。

有较大制造业部门或拥有较多产业份额的国家能提供较多种类的中间产品,而中间产品种类较多的区域有较低的价格指数,使得该区域的厂商有较低的生产成本,这种前向联系效应使外部厂商更有吸引力进入该区域;而一个区域内的厂商越多,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也越大,这种后向联系效应就为既是中间投入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厂商提供巨大的本地市场。

这种前后向联系产生强大的向心力,集聚才得以发生。

产业的空间集聚以相同的演化原理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上:

1.在一个区域内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因集聚而造成的分离导致城乡分开。

2.一个国内制造业或服务业在某特定地域内范畴的集聚导致产业地方化。

3.在国际范围内,某种制造业或服务业在某一个或几个国家内集聚导致国际专业化。

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相结合,用模型化的方法通过严密的数学论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弥补了马歇尔和韦伯观点的不足。

但是,他比较强调大型公司的内部增长和组织间能量化的市场联系,而忽视了公司活动所产生的难以量化的非物质联系(如信息、技术联系)和非正式联系(如人际关系间基于信任的联系)。

再者,企业层面上的规模收益递增应该指的是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它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规模大小的有度的概念,只有在企业节约的交易费用大于其内部组织成本时,企业规模才会扩大。

企业规模扩大的界限是:

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2]企业通过外部经济内部化来扩大规模其实是市场向企业转化的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企业的规模经济就变为规模不经济了。

所以,产业集聚的优势应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包括市场、劳动和资本的规模收益递增)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业集聚的程度越大,规模越大,也就使企业所在产业的整个规模扩大了,这样中间投入品的种类更多,分工更细,消费品种类也更多,提高了居民的效用水平。

但产业集聚规模也有一个最佳限度,视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及可开发性、基础设施的可通达性而定。

过度的集聚会造成地价上升、场地拥挤、环境污染等,虽然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所产生的向心力与贸易成本和地租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强弱抗衡会决定集聚与分散,但企业迁移的惰性和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倾向于增大集聚规模。

因此,要使集聚与分散适度,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

当然,实际状况离这个度还较远,因为我们的产业集聚才刚刚开始。

结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的发生均与某种形式的集聚经济有关。

马歇尔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归结于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韦伯认为,如果企业从产业集聚中得到的好处大于它们因从分散布局地迁往集中地而引起的运输和劳动费用增加,集聚就会发生;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则认为,集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当贸易成本在中等水平时,集聚通过规模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虽然他们各有侧重,但从企业集聚的过程可以看出,企业的集聚几乎都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

若将一个经济的生产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该系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国际或区域的分工、产业的集聚具有自组织性。

因此,规模收益递增、可流动的生产要素、较低的运输成本是产业集聚发生的三大命脉,缺少任一方面,产业集聚就不会自我发生、自我增强而持续下去。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为产业集聚的自组织性而忽视政府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转向市场,政府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创造有竞争力的区域环境,努力使其成为赢得第一个企业(先导企业)的区位。

在存在聚集经济时,赢得第一次的区位竞争使得一个区域对之后的企业更具吸引力。

所以,第一个企业应该获得较高的财政激励,而第二个企业则可能获得的补贴较少,但其却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中获益。

对较早的投资吸引所获得的动态的或者说长期的效果可能超出其直接的经济效果,因为这对以后的产业吸引形成一种区域环境。

当一个行业选定一个地方以后,它就可能长久地呆在那里,因为从事同一技术行业的人们从彼此的邻近所获得的好处是如此之大。

[1]所以,地方政府应制定优惠的政策激励产业的进入,利用集聚的自发性诱导产业集聚的发生。

2.对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如专业化生产区、高科技工业园区)要积极扶持。

不仅要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还要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

完善集聚区的企业和机构网络以降低企业间的贸易成本,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的发生。

3.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许多产品的生产并不具有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可通过中小企业的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利用其灵活多变、接近市场的特点,激励创新。

4.营造区域的创新环境。

在产业集聚区内建造大学或科研机构,不仅能使企业不断学习、提高效率,还能促进科技的产业化,如此循环下去,就能在集聚区内营造一种竞争合作、协同创新的“空气”。

5.引导和培育企业联系的发展。

企业联系,尤其是产业内企业间的联系,对企业集聚起着重要作用。

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正式或非正式联系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振兴。

   

参考文献

[1]MarshallA.PrinciplesofEconomics[M],London:

Macmillan.1920(1890).

[2]李仁君.产权界定与资源配置:

科斯定理的数理表述[J].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

(1):

17-20

产业集聚主要通过三条途径:

一是主导产业集聚,鼓励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出现,即在工业、市场贸易、房地产业三大方面引资金、引项目,加快主导产业崛起,带动一般产业和配套建设。

二是生产要素集聚,亦即乡镇企业规模集聚,集中创办乡镇工业园区和民营经济区。

三是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应围绕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进行农技推广、种植业和养殖业品种改良,以及农畜产品深加工、包装、保鲜、运输、营销,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推进产业集中。

人口集聚主要通过八条途径:

一是创建更快的产业要素,形成规模产业人口;二是建立各种专业市场,繁荣商业经济,吸引更多的经商人员;三是发展文化旅游和服务行业,增加旅游和服务人流;四是扩大和提升教学产业,增加就学人流;五是招商引资,迎来外地人口;六是放宽户籍政策,扩大人口规模;七是成建制地把县城周围村民转为市民;八是鼓励农村有钱大户和小康户进城购房建房居住,经商兼务农,农村土地可以继续耕种,集体不予收回,闲时经商,忙时耕种,调动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生存的摇篮在哪里?

中国经营报

2002年4月24日

石家庄要建“药都”,引起人们对“产业群”的关注。

它被认为是国家、区域和城市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石家庄要建“药都”的消息不胫而走。

有关方面雄心勃勃:

2010年石家庄要形成3~5个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跨国大企业集团。

石家庄真能如愿吗?

 

 

  北京大学城环系教授王缉慈认为,建设中国的“药都”,首先要将整个制药行业做大做强,而不仅仅是某几个企业的强强联手。

而要使整个生产系统强大,制药行业的“产业群”就必须在石家庄生根发芽。

而一旦“产业群”形成,众多中、小企业将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集聚——其实并不新鲜的概念 

 

  根据王缉慈对国外“产业群”概念的理解,产业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产业群通常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等。

很多产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

今天,这一概念已引起了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的高度重视。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拗口,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构产业群是国家、区域和城市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必须重视并认识它。

”王缉慈解释道。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工业布局理论的影响下,我国便已初步形成了一些以大型联合企业为核心的专业性工业区,那些是传统的产业集聚区域。

 

 

  如:

以钢铁联合企业为核心,建有炼钢厂、焦化厂、化肥厂、制氧厂、耐火材料厂等多个工厂的钢铁工业区有:

以鞍钢为核心的鞍山工业区、以首钢为中心的京西工业区、以邯钢为中心的冀南工业区等。

另外,以石油化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区有:

北京燕山、江苏仪征、黑龙江大庆等;以铝联合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区有:

山东淄博南定、广西平果等;以汽车联合企业为核心的如:

吉林长春、湖北十堰等。

 

 

  “在传统的资源型产业集聚区域中,节约运费和能耗,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

”王缉慈说。

70年代末以前,我国在产业分布上追求的是平衡布点和国防原则,对产业集聚的认识十分缺乏。

“过去我国产业群中工厂间的联系,基本上停留在物质层面,主要是原材料、燃料等的流动,而专业技术人员的调动都极少。

而当代重要的产业群概念是指企业之间不仅有物质的流动,更要有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总之,企业之间具有经济的或非经济的各种联系。

”王缉慈说。

 

 

  中小企业——产业群的主体 

 

  为了进一步说明今天的产业群概念与以前的产业集聚的区别,王缉慈举例说:

“台湾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得益于产业群。

当一张订单到达某个台资企业后,马上便可通过台商们的个人关系网络,进入某个企业的生产环节。

效率之高,与内地的老工业区不可同日而语。

” 

 

  老工业区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在以市场为导向和企业间的非经济联系方面,与产业群的差距显而易见。

产业群之所以生龙活虎,重要原因在于产业群中企业的交往,不完全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之间有大量的基于社会文化的非贸易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规模与产业群中企业的活力也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由于体制与市场方面的因素,中小企业对于产业群的推动不可忽视。

 

 

  在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业基地,如:

珠三角、长三角;在智力型企业密集地区,如:

北京中关村;在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集中地,如:

浙江温州、广东顺德、河北清河等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有些地方政府根本不重视中小企业,甚至有时恨不得把它们铲掉。

”王缉慈的情绪有些激动,“在北京,中关村与浙江村一热一冷,两种不同命运就是一例。

其实,经济的活力往往蕴藏在中小企业身上,不要小看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

” 

 

  王缉慈还引用了波特的一句名言“仅凭一两个国家冠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想法是错误的。

”来证明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不能光用以政府意志组成的所谓的强强联手的企业来参与国际竞争,还要依靠大量中小企业之间以及它们与大企业之间的互动,用集体效率参与国际竞争。

”王缉慈说,“而这种互动又必须建立在本地的中小企业高度分工、充分交流和诚信的基础之上。

” 

 

  高度分工——产业群形成的前提 

 

  为了说明高度分工在产业群形成中的重要性,王缉慈顺手拿起自己桌上一个5厘米高的金属小笔架问记者:

“你知道它是由几个厂家共同生产的吗?

别看它小,至少有四家厂商参与了制造。

” 

 

  看着这个刻有“大田区产业协会”字样,产于日本机械工业的核心——东京大田区(世界著名产业群之一)的小小笔架纪念品,记者实在无法想象它看似简单但环节众多的生产过程。

“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社会化分工协作,并竖立任何产品都不能由一个企业从头到尾全部自己生产的观念。

只有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王缉慈说。

 

 

  据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河南等省,已经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初具雏形的产业群,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不尽相同的阶段,但由于众多企业群聚而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分工现象,在各地却基本一致。

如:

在东莞清溪镇,用不出十几公里范围内的企业所生产的电脑配件,就足以装配出一台PC机。

又如,在浙江临安的分水镇,圆珠笔在以分计的低廉成本中,仍不乏众多企业孜孜不倦的身影。

 

 

  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大量的劳动力得以就业,不仅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还使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并吸引了许多国际采购项目。

如:

东南亚厂商就经常到顺德乐从采购家具配件。

而近期,精明的阿富汗商人到浙江义乌、温州等地采购小商品原料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技术创新——中国产业群与国际产业群的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