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877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docx

解析能力训练试题

历史解析能力训练(第一部分)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请回答:

李白这首诗赞扬的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

答:

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材料二: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意思是秦统一前,各国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辆的轮距和道路的宽度不一样,法律制度各不相同,穿戴也都不一样,语言不同,字形也不一样。

------《说文解字》

(2)针对上述情况,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3)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全国通用的钱币叫什么?

统一文字后全国通用的文字叫什么?

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叫什么?

材料三: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书籍一律集中焚毁。

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方士、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请回答:

(4)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危害性?

材料四:

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5)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在中央设立哪三个机构?

各有什么职能?

此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毛泽东在写诗说“劝君莫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给予高度评价。

请你说说此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7)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材料一:

近代有学者评论道: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定”。

(1)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2)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作者评价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二:

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及影响。

 

(5)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对当时国家有什么影响?

 

三、一代政治家唐太宗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①政策因素:

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②政治交往因素:

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③群众作用:

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个体作用:

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下列材料一至材料五都是出自唐太宗的名言。

材料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逐亡一镜矣。

(1)总结材料一唐太宗的话说明他具有什么政治品质?

 

材料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总结材料二唐太宗的话说明他具有什么思想?

 

材料三:

选贤之义,无私为本。

(3)总结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说明他具有什么政治品质?

 

材料四:

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4)材料四说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材料五: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5)材料五”中唐太宗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

举一例子说明。

 

材料六: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

(6)材料六体现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和重视民生,他实行什么政策落实才思想?

 

(7)以上做法造就了唐太宗的什么统治局面?

 

四、很有才能的政治家唐玄宗

材料一:

(1)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的变化呈现什么趋势?

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2)诗歌反咉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请把诗歌中反映历史时期的句子划线。

历史上把这种局面叫什么?

诗歌中那一句反映的是人口的增加,请在诗句下划线。

诗歌中那一句反映的是粮食丰收?

请在诗句下划线。

 

五、蒙古族政治家-----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改制

材料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沁园春·雪》毛泽东

(1)请回答:

毛泽东在诗歌提到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有何贡献?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

 

材料三: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序》

(3)指出元世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是怎样推行汉法的?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的时代------明清帝国

材料一:

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教训时说:

“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摘自《明史》

 

(1)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朝政府采取了哪些相应措施?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大臣皆亲臣、重臣。

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摘自赵翼《檐曝杂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二中的军需房后来发展为什么机构?

其成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在材料中的相关文字下划线。

 

(3)这一机构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4)综合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材料三: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还表现在科举考试人才选拔方向的变化,不再是选拔有能力的人才,而是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5)为了达到此目的明清统治者是怎样实施科举考试的?

造成什么消极影响?

材料四:

明清统治者为了树立权威,维护政权往往拿知识分子开刀,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为的是“杀鸡吓猴”,迫使全体臣民慑服,每一文字狱的构成,总要扣上“叛逆”的帽子,制造迫害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

(6)请问:

明清时期文字狱造成怎样的消极影响?

(7)读图及材料三、四,回答问题: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图一图二

材料四:

清朝统一台湾后,曾开放四个海港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非法活动,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他海港。

请回答:

(1)图一的人物是谁:

他为中外交流做出什么贡献?

(2)图二的人物是谁:

他为中外交流做出什么贡献?

(3)他们的事迹表明唐朝在对外关系上实行怎样的政策?

(4)请你谈谈我国外交有何优良传统?

(5)材料二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

“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6)从材料四中分析,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7)这种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8)对比唐朝与清朝两种不同的对外政策,谈谈你的认识。

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汉藏关系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

“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1)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答:

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材料中的“公主”是文成公主。

材料二:

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拉萨市西藏人民会堂前的广场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跨越了一千多年。

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们团结友好的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

(2)请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今西藏地区?

清朝前期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依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

 

(4)西藏是何时得到和平解放的?

标志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繁荣,实行的基本民族制度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谈谈,要给藏族人民带幸福和安康,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的关系: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材料二: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本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特点?

原因是什么?

 

原因:

元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元代疆域空前辽阔。

材料三:

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

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

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息。

接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摘编自中学历史本(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有何重要意义?

 

3、大陆与宝岛台湾的关系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探究一:

宝岛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与祖国的三次分离,第一次分离后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

清朝康熙帝在哪一年设立什么机构管理台湾?

 

探究二:

当中国告别风云变幻的近代史时,也就告别了那个时代曾经的苦难。

(1)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始于近代史中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写出这个条约的名称。

 

(2)台湾第二次回到祖国怀抱的原因是什么?

 

(3)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

台湾与祖国第三次分离于哪一年?

探究三:

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4)新时期我国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5)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

 

(6)感悟:

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

八、古代经济发展与外交

1、南宋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瑚熟,天下足”。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出现及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两个南宋海外贸易兴盛的例子。

答: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的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和“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宋代海外贸易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材料二: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2、从陆路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变化看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图一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1)两汉时期的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材料二: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2)请根据材料二说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作用。

 

(3)请指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

 

(4)汉朝政府正式管辖新疆地区是哪一年?

机构的名称叫什么?

(5)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图二:

阅读下面《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回答:

(6)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性质怎样?

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怎样?

有何意义?

材料四:

汉代外交以“博望”“定远”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

唐代国威强盛,却没有大规模的远行出使记录。

当时的外交,有所谓“万国朝未央(宫)”“万国拜含元(殿)”的形势。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布国威于四方”。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各自的发展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四,谈谈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与西方有何不同?

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

 

第二部分

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各国相互交往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为此,某历史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也来参与。

探究一【创新与发展】

(1)请你举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的三例创新性成就。

 

(2)请你从政治、经济和科技角度举出美国历史上的创新性成就。

 

(3)列举出苏俄(苏联)历史上创新性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

答:

十月革命;实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

二三十年代苏联的建设成就;颁布1936年新宪法等。

探究二【外交与发展】

(4)不同的外交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

请列举出近代国际外交史上成功和失败的外交案例各一例。

 

2、他们是20世纪中国人民最为敬仰的三位划时代的伟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幅图片中的人物,曾经给中国带来了“三次巨变”,请问:

“三次巨变”分别指什么?

 

(2)三位伟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分别创立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

 

(3)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分别是在哪次会议上形成的?

他们分别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道路,引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请写出他们开创的革命道路。

 

(4)格局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们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5)请你选择其中一位人物谈谈他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法国到广州,从鸣枪上海到鸣枪南昌,从广东陆丰到香港油麻地,从遵义到延安,从西安到重庆,从南京梅园新村到上海周公馆,周恩来留下了一串串让人说不尽的话题。

-----《伟人周恩来》解说词

材料二:

歌谣:

毓秀钟灵怀大志,顶天立地震苍穹。

追随中山在黄埔,反抗老蒋在南昌。

西安释蒋顾大局,陪都驳蒋展大义。

外交原则首倡导,求同存异定航向。

鞠躬尽瘁为民众,丰碑不朽胜青松。

根据以上内容写出周恩来参加的重要政治活动。

谈谈你从中感受到总理哪些人格魅力。

 

3、上海这座东方明珠见证了中国百余年的沧桑巨变,结合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图一1842年的沉沦图二师夷长技的探索

图三声援学生的罢课图四新世纪的辉煌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战争后上海的命运?

图一的“对外开放”和今天的改革开放相比具有怎样的区别?

(2)图二企业是哪一运动中创办的?

它的创办迎合了该运动提出的哪一口号?

 

(3)图三反映的爱国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图四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5)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请你围绕“城市”、“创新”、“文明”,提出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4、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

近代以来,它受到了外来列强战火的多次侵扰。

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

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京“受到了外来列强战火的多次侵扰”,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2)面对中外反动势力,中国人民奋起抗争。

请写出近代在南京建立的与中外反动势力相抗衡的政权,以及其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一位。

 

(3)请用史实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5、右图的漫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一段屈辱历史,仔细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这漫画是以哪一历史事件为创作背景的?

 

(2)是什么桎桍了士兵冲锋向前的脚步?

从此东北的命运如何?

 

(3)东北人民是否放弃了斗争?

请举两例说明。

 

(4)请你给这幅漫画起个生动的名字,以揭示其深刻的寓意。

 

6、假如时光倒流,你回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烽火大地,你是一名勇敢的战地记者,你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1931年你到了东北,1936年你到了西安,1937年你又辗转来到南京,1938年你去了台儿庄,1945年你有辗转到了延安……你怀着一颗爱国的心,用你的笔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抗争。

请回答:

在以上五个时间段中,你分别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

 

7、以下图片就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请结合图片及主题词回答问题。

A历史转折B革命圣地C千里跃进

(1)请你写出三个地点的名称。

 

(2)中国共产党在AB两个地点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是什么?

这两次会议分别有什么重要意义?

 

(3)中国共产党在地点C建立根据地标志着什么?

 

8、北京(北平)在近代历史上历尽沧桑,饱经风霜,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屈辱历程,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抗争足迹。

请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圆明园的哭泣热血青年的抗争

图三千年古都的新生图四和谐中国的腾飞

(1)为了让人们铭记北京的屈辱,可选用的图片是。

这一屈辱是哪次侵华战争造成的?

(2)图二反映的是哪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

体现了什么精神?

(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解放战争中的哪一重大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第三部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奴隶可以用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材料二:

他们编造说:

“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

”因为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

材料三:

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凡内政、外交、和平、战争、国家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一切大事,皆由公民大会讨论通过。

(1)上述三段材料反映的奴隶制分别是什么地区的?

 

(2)材料一文件的名称是什么?

材料三中的“国家”在谁统治时期达到全盛?

 

(3)三个地区奴隶制的特点各是什么?

 

2、材料一:

这是欧洲小封建主在大封建主处接受封地、履行“敕封制”时的宣言:

“我的主人啊!

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尽所能,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

材料二:

765年,法兰克王国矮子丕平把夺取的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而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使其国王的权利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种制度?

这一制度源于西欧哪次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中位于最低层的是哪个阶级?

 

(2)材料二中,由“丕平献土”可以得知教皇获得土地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出天主教会和教皇在西欧封建社会占据怎样的地位。

 

3、材料一: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材料二:

救世主不久就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

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

材料三:

宇宙间只有一个真主“安拉……”大家都应该信仰真主,而不是要再信仰本部落的神。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

其中哪一种对我国的影响最大?

 

(2)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材料一中的宗教发展并外传。

4世纪,罗马帝国确定材料二中的宗教为国教。

请你说明原因。

 

4、寻找周边的历史,探究其历史渊源。

同学们,你能说出下列问题的缘由吗?

(1)你知道在今天的美洲,“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这些奇怪的称呼的由来吗?

 

(2)每年的7月14日,法国的许多城市都举行一些大规模的庆祝活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

1789年7月14日,

 

(3)每年的7月4日,美国的许多城市也举行一些庆祝活动,请说出其中的原因。

 

5、材料一.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允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材料三: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利宣布:

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国国王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法律文件?

6、19世纪60年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发展,探索的时代。

(1)请你说出这一时期日、俄、美三国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变革或革命,并就其中一个事件谈谈其历史影响。

 

(2)与此同时中国也学习西方,开展了哪一探索活动?

结果如何?

 

7、右图两大军事集团

(1)如图所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是什么?

它们形成后对世界形势有什么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两大集团之间的核心矛盾是哪两国之间的矛盾?

答:

英国、德国。

(4)回答以上问题后,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8、历史告诉我们:

科学研究追求真理要锲而不舍,求真求实。

请回答:

(1)填空:

牛顿以勤奋,观察入微闻名于世,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天文、数学、力学等方面,例如_______________(或牛顿力学三定律)。

________________经过多年考察,做了千百次试验,在1859年创立了生物进化理论。

(2)近代欧洲科学与人权并重。

列举三个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在启蒙思想影响下,中国发起的进步运动有哪些?

 

9、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它的实行有何历史作用?

 

(2)罗斯福新政有何特点?

 

(3)苏联的模式被称为什么?

有什么特点?

这种模式在中国也曾运用很长时间,带了来了很多的弊端,你知道我国是何时改变这种模式的吗?

 

10、电影《我的1919》中有这样一幕情景: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

“日本在全世界目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人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希望会议能够尊重中国的合理要求,否则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在哭泣,世界也会得不到安宁!

”依据上述情景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幕电影展示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的场景?

这次国际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这一要求最终是否得到满足?

对于这一结果中国人民是如何反映的?

 

(3)华盛顿会议美国强迫中国签订《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