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4648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2011中考文言文总复习教案

陵县徽王中学马玉龙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古今异义词

注意下面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

  

如: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复习方法】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

3、一词多义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分析:

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

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

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

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

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

“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   战于长勺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

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

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2、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

正确的译文是:

“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

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

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

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题】根据《岳阳楼记》中“嗟夫!

……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

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

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

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五)、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1、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学习中,我们就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

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

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比如:

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4、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5、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6、从句子结构来看,要掌握两点:

(一)主谓间、动宾间、状中间、动补间常常要停等。

如:

(二)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

“便要/(渔人)还家”,“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等。

7、从语意上看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前后语意发生转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转折连词前有所停顿。

如:

(二)今为一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以示区别。

如“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是不要的意思,“论”是说的意思,因此,“无”与“论”要断开来。

还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中,“虽”是虽然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也要断开来读。

(三)承接上文的句首助词、连词与句中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乃/悟前狼假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等。

(四)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五)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停顿要使意思讲得通。

二、考点解读及应考答题方法

(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

常见的考点有:

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二)题型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字词解释。

2.词义辨析。

3.断句停顿。

4.句子翻译。

5.概括分析(中心、人物形象、情节、思路等)。

6.写法探究。

7.比较辨析。

8.延伸拓展(开放性试题)。

(三)解题策略

 中考试卷上的文言文考查已由课内转向课内外比较阅读,因此,在“立足课内,注重积累”的同时,适当进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读原文,更要读注释,要重视利用注释这一已知信息,去翻译原文,理解原文,以便正确答题;二要活用短文的题目、出处(或作者)所提示的间接已知信息,因为从这些已知信息中我们或可以猜测到短文的主要内容,或可以推测到时代背景,或可以联想到作者的作品风格、三要注意课外文言文阅读题中那些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这些题目之中实际上隐含了不少的有用信息,我们要巧用这些信息去猜测文意、解答题目。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彘zhì〈古〉指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

   [参考答案]

   断句: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三、真题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江南悉平。

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魏武帝:

曹操。

②举州委质:

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

人数少。

④建:

提出。

⑤吴会:

吴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C.身使孙权/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江南悉平/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2分)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3分)

(2)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3分)

12.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4分)

【参考答案】

9.D(A拜访/看见B计谋/鞭打C出使/假如D都)

10.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1.

(1)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

(“躬”、“闻达”、介宾后置句式,每处1分)

(2)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既”“足”“以……为”每处1分。

“既”译成“已经”也可,“足”译成“富足”“丰足”也可。

12.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

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

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

(三点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二)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2-16题。

(10分)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2)欣然规往()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2分)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6.“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2.

(1)交错相通

(2)计划(2分,每小题1分)13.B(2分)

14.(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2分,“何世”“乃”“无论”必须译正确,译对一处给1分)

15.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分,每空1分)

1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

或: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2分)

四、考前模拟训练。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

(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全品中考网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

济。

司马

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

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

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

,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河名。

成列:

指摆好阵势。

既:

尽,全部。

司马:

官名,这里指子鱼。

陈:

通“阵”,指摆好阵势。

门官:

国君的卫士。

重(chóng):

重复,再次。

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

亡国之馀:

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神弗福也福:

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

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8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选自《史记》)

24、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④与百姓同其劳()

26.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27.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3分)

28.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分)

(三)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 ①缣:

细绢。

   ②仅:

将近。

  ③令:

善,美好。

 17.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前人之述备矣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4)岁衣缣一匹         

  18.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20.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