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7875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

2019-02-02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1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汇总,是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48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2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

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

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

王司寇凤洲评之云:

“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

  ①都御史:

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②刚峰海公:

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

③宦囊:

做官的俸禄。

④金:

银子。

⑤葛布一端:

麻布两丈。

  【文化常识】

  “户部”及其他。

明、清时期,中央设六部。

上文所说的“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又,上文所说“王司寇凤洲”即王凤洲,他是“刑事部”负责人,刑部主管司法、监狱等;“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及科举考试;“兵部”主管军事;“礼部”主管外交事务及祭典等;“工部”主管建筑、河道等。

各部的负责人称尚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卒婚②宦③惟

  ④而已

  2、翻译:

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选择:

“不立党”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不结伙;②不建立党派;③没有朋友。

  4、理解:

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3

  邓攸弃儿保侄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

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

邓攸挈妻子亡。

食尽,贼又迫,谓妻曰:

“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

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

”妻涕如雨。

攸慰之曰:

“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

”妻从之。

  【注释】

  ①胡人:

匈奴人。

②京师:

京城。

③挈:

带着。

④毋:

不要。

  【文言知识】

  “涕”及其他。

“涕”现代汉语作“鼻涕”解释,而在文言中指“泪”,而“鼻涕”在文言中则用“泗”表示。

上文“妻涕如雨”,意为妻子的眼泪像雨一样掉下。

这就是古今词义的不同。

又,上文“怀遗民走”中的“走”,不是慢步而行,而是“奔”,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

成语“走马看花”中的“走”,是指“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那花当然看不清楚李,所以它用来形容大略地观察一下。

又,上文说到“挈妻子亡”,其中“妻子”是指“妻”与“子”。

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的一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惟②值③迫④但⑤担⑥莫若⑦从

  2、翻译:

①怀遗民走②吾辈尚壮

  3、比较:

上文有三个“亡”,依次分别解释为:

①②③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4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

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

京城。

③果蔬:

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

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

切成块的肉。

⑥箸:

筷子。

  【文言知识】

  说“颇”。

“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

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

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

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

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翌日②馔③方④具⑤顷⑥而已⑦啖⑧退

  2、翻译: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

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5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

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

启封。

②恙:

灾害,忧患。

③说:

通“悦”,高兴。

④本:

根本的,重要的。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2.不然()

  3.苟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及参考答案】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

“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

“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威后回答道:

“不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一、l.问候2.这样3.如果

  二、排比: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

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舍本逐末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轻重倒置。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6

  与四弟书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

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

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

“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

①《与四弟书》:

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

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

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

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②老辈:

长辈。

奢:

奢侈。

③骄:

骄横,放纵。

④泽:

恩泽。

⑤勤:

勘勉,勤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3.余微俭而不甚俭()4.后来恐难挽()

  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与四弟书

  澄弟左右:

  我不想多往家里寄银钱物资了,总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银钱富余而子孙之辈不骄纵的。

我等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

弟与澄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而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弟应该对此要时时留心。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一、1.总是2.除去,除了3.稍微4.挽回,扭转

  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

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7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参考译文和答案】

  张无垢勤学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8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

“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

“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有鹦鹉飞集他山()

  B.山中禽兽皆相爱()

  C.然何足道也()

  D.然吾尝侨居是山()

  2.翻译: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鹦鹉灭火

  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

鹦鹉想,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

鹦鹉远远地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

天神见此,说道:

“你虽然很有意气和气志,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

”鹦鹉答道:

“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

”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参考答案】

  1.A.栖止B.喜欢它C.值得D.移住、寄住

  2.天上的神仙赞许鹦鹉的好心肠,就替它扑灭了火。

  3.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

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50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9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

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

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

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_目大骂曰:

“驼钱骡⑤有何陈乞?

”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

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

掌管。

②平粜(tiào):

平价出卖粮食。

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

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

④监生:

此指儒生。

⑤驼钱骡:

只看重钱财的畜牲。

这是骂人的话。

⑥皂卒:

穿黑衣的官府差役。

⑦摔(zu6):

揪住。

⑧黥(qíng)面:

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

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

⑨无算:

无数。

  [文化常识]城与池。

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

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

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

明朝起,外墙砌砖。

城头上盖有小楼,可�t望亦可射击。

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

池上有浮桥。

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_目

  ⑦陈⑧乞

  2.选择:

“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

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

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译文】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年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

正逢连年受灾歉收,郑板桥开展积极的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

对囤积居奇的粮商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晴大骂着说:

“驮着钱的骡子有什么要说的?

”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

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参考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

  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A)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

  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0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10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v(cu)⑦诸茬⑧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

“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

“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酷贫:

非常贫困。

②范逵:

人名。

③举孝廉:

被举荐为孝廉。

④室如悬磬:

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

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悬:

挂;磬:

乐器,中空。

  ⑤下为二�:

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

�:

假发。

⑥斫:

用刀斧砍。

⑦�v:

同“挫”,割。

⑧茬:

草垫。

⑨其:

指代陶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素:

②悉割半为薪薪:

  ③明旦去旦:

④侃犹不返返: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③路已远,君宜还。

  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阐述理由。

(4分)

  【答案】

  1.①素:

向来,一向。

②薪:

柴,柴禾。

③旦:

天亮,早晨。

④返:

回去。

  2.①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②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

③路已经很远了,你应该回去了。

  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

理由:

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每问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如果有学生对陶母的做法并不认同,只要自圆其说,即酌情得分。

  附:

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

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

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

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

“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

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

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

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

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

范逵说:

“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

”陶侃还是不肯回去。

范逵说:

“你该回去了。

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

”陶侃这才回去。

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