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4625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docx

泰州市泰兴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版

泰州市泰兴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3月26日在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张育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和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施政的最后一年。

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以园区发展和环境建设“双提升”为抓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学赶苏南、跨越发展”,顺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1.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三次产业竞相发展。

及时采取要素调控、市场开拓和扩大有效投入等措施,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6.4亿元,同比增长12.6%。

实现财政总收入89.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9亿元,分别增长24.7%和22.8%。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8亿元,增长26.6%。

粮食总产13.7亿斤,实现“八连增”。

新增高效农业10.6万亩、设施农业2.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增加6.5个百分点,出口农产品5546万美元。

新增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135个。

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绿色江苏建设先进市、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市。

完成工业国税开票销售595.1亿元、入库税收25.8亿元,分别增长29.8%、14.2%。

建筑业实现施工产值297.5亿元,增长15%。

中兴公司成为全国首批通过验收的22家新特级资质企业之一。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2.3亿元、税收12.3亿元,分别增长12.6%和20.6%。

 2.推进开放创新“双轮驱动”,优质要素加快集聚。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

成功举办金秋经贸科技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

完成协议利用外资1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着。

完成技改投入273.9亿元,增长37.6%。

实施亿元以上项目61个,总投资283.6亿元。

其中,1亿美元或7亿人民币以上重大项目15个,总投资205.2亿元。

园区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强。

一区四园基础设施投入达62亿元。

开发区北区管架、污水处理厂二期、公共消防站、滨江实验学校等六大工程顺利建成,物流园区启动运行,被授予省化工新材料特色园区称号;虹桥工业园“五纵五横”道路框架全面形成,企业集中办公中心、新城学校等十大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区和商务中心配套区建设扎实推进,“三年大变”目标如期实现;黄桥工业园“五横六纵”道路框架全面拉开,核心区域面积扩大到8平方公里,建成省现代装备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产品加工园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和省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城东工业园建成省小企业重点培育基地、国家科技转移中心泰兴分中心。

沿江港口加快建设,建成5万吨级码头3座,泰兴港区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

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实施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107亿元。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8.8亿元,增长40.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40.8%,列泰州市第一,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

成功举办“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泰兴洽谈会。

柔性引进78名教授、博士挂职企业。

申请专利2763件,新建省院士工作站2家,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38项。

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

新创省名牌产品7个、省服务质量奖2个。

金江化学通过全国首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考核验收。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实施节能技改项目29个,淘汰落后用能设备191台(套),关停中小化工生产企业12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1%。

难题破解取得新突破。

土地计划上争成效显着,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5723亩,其中5个重大项目争取点供指标1673亩,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1038亩。

首创“银镇共建”工程,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金融存款余额388亿元,贷款余额228亿元,建成省金融生态市。

 3.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先后完成2个小城市、5个重点镇、“十二五”城镇体系等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完成城建投入65亿元。

澄江路西延、沿江大道竣工通车,长征路北延、江平路南延、文江路南延、文昌路西延一期、振兴路东延等工程有序推进,334省道改线工程全面启动,延陵桥建成通车,太平路、江平路维修改造到位。

改造、新建城市绿地面积24万平方米。

数字化城管模式初步建立,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有效落实。

鼓楼、华泰等8个老小区和后街背巷改造顺利完成,鼓楼南北路、大庆路、长征路等9条道路景观亮化工程实施到位。

全市累计拆迁161.7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8300多套、112.6万平方米,城区399个住房困难家庭成功申购经济适用房。

新建农村公路177公里、农桥116座、泵站305座。

乡镇(街道)水厂回购逐步推进,新建改造镇村供水管网120公里。

改造中低产田4.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9万亩。

疏浚整治中沟、村庄河道346条,打造新庄台49个。

5个重点镇“十个一”工程加快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有序推进,镇村面貌不断改善。

建成城乡垃圾中转站14个,日处理能力350吨生活垃圾焚烧供热项目投入使用。

“四城同创”扎实开展,获省文明城市称号。

黄桥镇建成全国文明镇。

济川街道、黄桥镇、古溪镇、河失镇、新街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验收,张桥镇西桥村获国家级生态村命名,姚王镇桑木村、宣堡镇郭寨村通过国家级生态村验收。

 4.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社会管理创新步伐加快,农村中心户长制、城市网格化管理、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泰兴镇撤镇建街顺利实施。

“三解三促”成效明显,群众工作团“五进五送”活动赢得群众好评。

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4%。

重大疑难信访问题有效解决,信访总量稳中有降。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技防城建设和科技强警达标工作深入推进,“天网2011”专项行动成效显着,“清网行动”获公安部通报嘉奖。

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食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市博物馆、名人馆、城市规划展示馆、新图书馆、黄桥战役纪念地开工建设。

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4万户,数字化整转12万户。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中考高分段人数、职业学校单招考试进线率列泰州第一,高考本二以上进线率创历史新高。

被确认为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泰兴中等专业学校获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校安工程有序推进,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新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大楼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建成苏中、苏北县级医院中第一家三级乙等医院。

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群众医疗负担明显减轻。

成功承办全国木球锦标赛,全民健身活动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

体育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市档案馆建成国家二级档案馆。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列入国家试点。

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初步显现,培育建立创业孵化基地42个。

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2.6%。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被评为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示范市。

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再次提高。

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5家,孤儿养育、五保供养、重残补贴扩面提标,80周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尊老金。

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基金总量3200多万元,专项救助近700人(次)。

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运行。

国防教育不断加强。

人民防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被评为省人民防空先进市。

统计“四大工程”稳步推进,“企业一套表”网上直报全面实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8%和18.3%。

为民十件实事基本完成。

供电、审计、供销、电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住房公积金、海关、海事、边防、商检、保险、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5.致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政府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全面推进,“千人评科室”、“万人评机关”活动扎实开展。

行政服务改革不断深化,“效能建设强化年”、“行政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提升年”活动成效显着。

民生资金、城乡低保清查、农民建房收费专项治理深入推进,土地承包和集体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市长信箱、“12345”热线办理高效运行,受理群众来信、来电4046件,办结率100%。

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382件建议、提案全部按时办结,满意率100%、落实解决率72.8%。

 各位代表,2011年取得的不凡业绩,为本届政府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

过去的四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国内宏观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和各类资源要素持续趋紧等严峻挑战面前,我们努力将贯彻上级精神与泰兴实际相结合,将谋长远与打基础相衔接,全力以赴快增长,坚定不移转方式,勇于难中求进,善于危中寻机,不仅有效应对了即期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而且主动化解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在多重困境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前一年实现了全面小康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市十三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过去的四年,是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的四年。

地区生产总值为期初的1.9倍,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为期初的2.3倍和1.8倍,年均增长22.5%和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为期初的1.9倍和2.1倍,年均增长17.2%和20.5%。

三次产业比重由10.2:

56.8:

33.0优化为8.0:

54.5:

37.5。

连续十一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被列为省直管试点县(市)、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入选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市)。

 过去的四年,是发展动能日益活跃的四年。

“四大战略”扎实推进,一区四园逐步成为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核心区和主平台,一批对泰兴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项目相继落户,全市经济结束“低谷徘徊”,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四年累计开发实施1亿美元或7亿人民币以上项目30个,总投资367.4亿元,其中,扬子鑫福造船项目总投资49亿元,振华油脂、联成苯酐、新浦烧碱扩产等6个1亿美元或7亿人民币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经济体制、社会事业和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园区管理体制调整和部分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成功实施。

行政服务改革持续深化,“三集中、三到位、三公开”服务格局初步形成。

 过去的四年,是城乡面貌不断改观的四年。

统筹推进主城区、小城市、重点镇和新社区建设,加快构建“三城四片五重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城市化率达52.8%,比期初提高8.6个百分点。

在泰州率先提出小城市建设目标,黄桥副中心和虹桥新城、重点镇“十个一”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新客站建成营运,出租车公司化经营改造全面完成,市镇公交顺利开通,全市行政村农村公路通达率达100%。

建设区域供水工程主干管网321公里,长江自来水覆盖全市。

“四城同创”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市。

 过去的四年,是群众得益持续增多的四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697元和4570元,年均分别增长14.3%。

建成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省体育强市、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省双拥模范城。

累计实现就业再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三大社会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各位代表,我们携手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四年,在泰兴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委员,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向公安干警、驻泰武警官兵和所有关心、支持泰兴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后五年展望

 新一届政府施政的五年,是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泰兴,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

综合分析国际和国内环境、经济发展的长期和短期矛盾、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应该看到,泰兴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仍然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与质量效益提升目标不协调、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财政政策性减收因素与不断增长的刚性支出需求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不同步等深层次矛盾。

对此,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宏观形势的复杂性和发展的艰巨性,又要准确把握泰兴发展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奋力开创科学跨越发展新局面。

 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今后五年,全市要加快推进“三个共创”,争当苏中“三个排头兵”,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具体要达到力争两个“倍增”,确保四个“双倍增”,实现五个“新突破”的目标,即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五年“倍增”,确保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国税开票销售、工业技改投入和新兴产业产值实现五年“双倍增”,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上述目标,综合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保持了与“十二五”规划的有机衔接,体现了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要求,是富有挑战、积极进取的目标,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才能实现。

工作中,要坚持“四个不动摇”: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

把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把开放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追求,把惠民利民作为根本目的,实现发展结果与目标有机统一、发展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

二是坚持跨越发展不动摇。

大力弘扬“厚德开泰、奋发图兴”泰兴精神,不断鼓劲加压、争先进位、勇攀高峰,争取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是坚持协调发展不动摇。

强化统筹协调理念,完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三城四片五重点”空间布局和功能区格局,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农村富裕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

四是坚持共享发展不动摇。

把民生幸福当作最高追求,在发展的基础上惠及民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改善民生,努力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开创一个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并进,发展更加科学、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幸福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2年工作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

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紧紧围绕“三个共创”和争当苏中“三个排头兵”的总目标,继续实施“四大战略”,着力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省定标准。

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

抓住市场变化的倒逼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整体竞争力。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深入实施产业升级“468”计划,统筹规划布局,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四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园”载体建设,做大做强“八大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实施主导产业“强体”计划,促进主导产业向高端攀升,力争化工、机电、医药三大主导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

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计划,着力提高技术装备、品牌经营和集约发展水平,提升传统产业内涵发展层次。

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力争新兴产业规模达200亿元,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超过15%。

鼓励和培植“334”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合资合作、战略重组等途径,实现裂变、扩张和升级,确保新增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20家以上,其中过10亿元企业3-5家。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围绕“扩大总量、提高比重、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目标,重点实施以宣堡古银杏森林公园和泰兴新天地、龙河文化街区等城市综合体为代表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加快“三区五园”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增强要素吸附、产业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务、科技、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促进城市商圈健全功能,全方位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逐步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多形式服务体系。

做大做强特色旅游,抓好黄桥、古银杏森林风景区、城区、沿江四大旅游板块开发建设,打造具有泰兴特色的旅游品牌。

 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

细化落实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努力在苏中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供给安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

以蔬菜林果园艺、规模养殖、特色水产为重点,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比重。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突出政策宣传和试点工作,逐步扩大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

全年新增设施农业2.2万亩以上、设施渔业1500亩以上。

新增高标准农田4万亩。

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6.8亿元,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2.8个百分点。

 2.推进开放创新,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着力破解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以开放激活发展动力,以创新增强发展能力。

 不断提高开放水平。

突出港台,巩固亚太,拓展欧美,积极开展富有实效的招商选资活动,办好第六届中国(泰兴)银杏节,持续引进和实施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的优质项目,创造“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磁场效应。

突出抓好“1124”和“2248”项目的跟踪落实和管理工作,促进重大项目迅速落地、加快推进、及早达产见效,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格局。

深入实施以港强市战略,加大沿江岸线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天星洲整治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提高临港产业承载力。

突出行政商务、城市配套等功能和现代物流、研发、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综合商务配套能力,一区四园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0亿元以上。

经济开发区要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拓宽延长产业链条,拓展高新技术领域,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二次创业;虹桥工业园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打造医药原料药研发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合成革生产基地;黄桥工业园要以省级开发园区为标准,加快发展汽摩零部件、机电、低碳等特色产业,确保中奥绿色技术科技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产品加工园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和食品工业、仓储物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城东工业园要培大培强节能环保产业,加快环保产业集聚,全力打造环保产业特色。

坚持以一区四园为载体,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项目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构建联盟型经济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一区四园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份额。

 全面优化创新环境。

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激励机制,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重点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力争申请专利3000件,授权专利1000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

加快质量强市建设,新创国家级驰名商标1个,省级以上品牌产品4-5个,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1-2个。

放大创新平台承载功能,推进国家级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精细化学品质检中心建设,规划建设科技城。

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建立创新合作长效机制,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政产学研联合体100家以上。

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较为完整并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努力形成各类人才集聚的良好氛围。

 积极稳妥深化改革。

稳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力争2家企业上市。

引导本市企业与上市公司嫁接重组,做大做强。

做好企业债券发行工作,有效缓解融资难。

全面实施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努力破解发展难题。

用足用活土地政策,争取更多的点供、单独选址、挂钩周转指标。

坚持存量盘活与增量优化相结合,大力实施占补平衡项目和“万顷良田”工程,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工作,最大限度盘活用地存量,拓展用地空间。

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与产出能级双控标准,实行指标计划有序有偿流转,提高土地和岸线资源利用效益。

以“金融超市”为平台,畅通银企沟通渠道,促进银企合作。

力争2-3家地方股份制银行落户,支持银行到乡镇设点,扩大金融机构服务覆盖面。

 3.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打造城乡一体发展新形象。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

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编制。

完善羌溪河两侧和大庆路北侧地块设计方案,打造一批彰显区域特色和历史人文魅力的城市亮点。

做好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村庄建筑设计指导,建设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居住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的农村新社区。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

规划实施如泰运河、羌溪河两岸景观风光带建设,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城市水系新景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新334省道城区至黄桥段、沿江大道南北接线,拓宽改造古高线农产品加工园区段,做好泰常过江通道、农产品加工园连接黄桥通道、城区至宣堡古银杏森林公园快速通道建设的前期工作,完善全市交通骨干网络。

集中力量实施鼓楼大桥周边、龙河文化街区、轻纺城、新区南部、新334省道城区段取土区等地块的拆迁改造工作,为城市发展拓宽空间。

推进曾涛路西延、东润路南延及文江路南延三期、润泰路南延三期、兴南路一期工程,为东部新区及东南片区开发建设打好基础。

实施济川北路改造、振兴路西延、北辅路等工程,开工建设鼓楼大桥、羌溪大桥,为北部片区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加快黄桥小城市建设,围绕“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目标,积极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点抓好新黄桥中学、胜利路商业组团、四星级酒店、火车站综合市场群、琴艺文化产业园等工程建设,增强副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以打造“长江第一镇”为目标,加快推进虹桥新城新十大工程建设,高标准建设焦土港风光带景观工程、虹桥大道节点工程,初步展现水清景秀、生态宜居的新城风貌。

强化规划引导、产业支撑、功能配套和环境整治,实行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加快建设5个重点镇。

 高标准建设新农村。

继续打造5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231个村的环境整治任务,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抓好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完成96个村综合服务中心达标建设任务。

完善小型水利设施,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整治疏浚农村河道,改建灌排泵站300座,新修防渗渠道20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

建立健全紧密合理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户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