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54601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docx

卓顶精文侗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搜索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首页

简介

新闻

学术科研

论坛

经典展演

服务保障

民族文化研究

∙民族文化研究

首页>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

中国侗族网2019.08.15

  [摘要]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侗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是侗族人民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产物。

但是,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不断影响和全面冲击,使得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

本文就以黎平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窗口,对其价值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里如何的传承与保护,才能永葆其文化特色,唱响本土民族文化的主旋律。

  [关键词]侗族;传统节日;传承保护

  

  侗族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如今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化的浪潮,传统的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和考验。

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不例外,其命运亦岌岌可危。

长期以来,侗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藏于深山人未知,就连许多地道的黎平人也知之甚少,确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憾。

  1.侗族分布状况

  中国侗族聚居于黔、湘、桂三省交界的毗邻区域,被誉为中国侗乡。

据2019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侗族总人口有296.03万人。

贵州省黎平县就位于这方钟灵毓神奇疆域的中心腹地,其侗乡府级建制历史最早,(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至今已有595年的历史。

聚居的侗族为全国之最,规模最大,又最有特色,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完好,故被誉为“侗乡之都”。

  神奇侗乡黎平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全县辖25个乡镇,面积4441平方公里,东西宽94公里,南北长112公里,总人口50余万人,其中,侗族人口33.7324万人(2019年黎平县公安局人口年报数据)。

是全国最大的以侗族为主体的民族地区,被称为“中国侗族第一县”。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以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民间文学艺术文化和区位优势,而成为侗乡腹地。

  2.侗族主要传统节日及其价值分析

  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具有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无形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种文化遗产称为“TraditionalandFolkCulture”、“IntangibleHeritage”或“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我国分别把这些译为“传统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是目前侗族地区的节日影响力较小,还不被世人知晓和认可,也还没有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即便如此,侗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人民经过在几千年的劳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是侗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在一个民族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凝聚力,在本民族区域和本土文化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2.1侗族主要传统节日

  黎平侗族特别以节庆活动的丰富多彩而著称全国,每年的节日集会上百次,大的节日集会多达20余次,月月有节,是“百节之乡”。

影响较大的节日主要有:

正月的“祭萨节”(侗文:

多堂[注音:

dangc]),二月的“赶社节”,三月的“花炮”、“摔跤节”(侗文:

相白[注音:

xanglbegx]),四月的“乌饭节”(四月八),五月的“端五节”,六月的“天赐节”,七月的“祭祖”,八月的“赶歌坪”、“芦笙节”(芦笙:

侗文为“轮”[注音:

lenc]),九月的“鱼冻节”,十月的“祖宗节”;十一月的“平安节”;十二月的“过侗年”。

此外,还有“斗牛节”(侗文:

刀国[注音:

daosgueec])、“泥人节”(侗文:

多玛道神[注音:

dosmagcdaossiinc])、“千三欢聚节”等等。

真是“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

有的节日虽然名称和意义相同,但过节的时间有差异,内容各具特色,目的各有不同。

有的是为了庆贺丰收,有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有的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有的为了宗教活动。

但无论怎样,侗族节庆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任何节日都是民俗大展示和歌舞艺术大表演。

一是祭祀共同的祖先“萨”,请求她保佑一方平安,二是回顾六年来的生产生活,就好像是做一次总结;三是对今后的生产和民族发展做一个规划和安排。

  2.2侗族传统节日的价值分析

  侗族传统节日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它贯穿于侗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并深深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对其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侗族文化的精华,把握新时期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合理利用和开发侗族传统节日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历史价值。

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侗族传统节日也伴随着历史走过几千年的历史,它记载着侗族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力量及愉悦的心情,表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

其历史渊源值得探究。

  2.2.2文化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巨大,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如神话、传统文学、音乐、舞蹈、戏曲、艺术、服饰、饮食、建筑、习俗、祭祀等等。

其文化底蕴深厚、古朴、传统、而富传奇色彩,是所有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它综合了所有的侗族文化价值取向。

  2.2.3艺术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积侗族歌舞、表演、戏曲、乐器、服饰表演等为一体,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是艺术总结的盛会。

节日里的侗族大歌是世界级的精品音乐文化,是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的音乐,其声音来自于大自然中的虫鸣鸟叫,在世界民间音乐中,其艺术价值就体现在它自成一体的无伴奏多声部系统,完好的保存了它的原真性;其表演艺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源于生活或是某一种劳动动作的体现;表演古朴,道具原始,乐器独特;节日里的服饰精美,服装上的每一个制绣图案都有其象征意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2.2.4旅游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对民族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

黎平除了侗族“三宝”(鼓楼、花桥、侗族大歌)吸引海内外的旅游者外,还有神秘、独特、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乡土文化旅游者。

只是侗族传统节日都是以农历计算,而现代的人们只记得阳历,让人们不知道侗族有许多的节日,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过的是什么节,如果是宣传工作做到位的情况下,旅游者选择的还是“反璞归真,回归自然”民间特色乡土游,而黎平侗族正是这样的旅游地,这里的侗族节日文化保持着她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由于相对的封闭,受到外界的影响不是很大,这对侗族的传统节日为侗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前提条件,使侗族传统节日成为旅游项目而成为可能。

因此,开发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对乡土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3.侗族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民族生境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外来节日文化的入侵,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影响也日益突显,所面临的问题是要体现在:

  3.1从外部分析

  3.1.1传统民族节日的同化。

黎平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不可避免地要和异族节日文化、西方节日文化发生接触和碰撞,然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侗族节日文化原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正在逐渐消失,独特的民族节日风情开始被淡化,甚至处于被同化和遗忘的危险,主要是受异族节日文化的强势影响。

目前,在我国越来越流行西方的节日,如: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过这些节日的盛行远超过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

因此,侗族传统节日在发展和保护过程中,难免会与异族节日文化发生冲突和摩擦,有些节日被西方节日所取代,主要是在时间上相近节日,使得这部分传统节日趋于被同化的境地。

  3.1.2侗族传统节日的庸俗化。

从历史的根原分析,以往过节时,人们是为了祭祀祖宗、喜庆丰收等,在节日里所展示的是侗族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人们脸上表现的也是自然的喜悦,自然的微笑和表情,是在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下表现节日活动的氛围,但是从眼下看来并非如此。

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意识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一种商业和经济意识在慢慢滋生。

因此,使传统的民族节日逐渐走向商品化、庸俗化、激励化。

如今的传统节日溶入了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本地土特产的宣传活动等。

如春节里的“抬官人”,抬的不是对本民族有贡献或有名气的人,而是好奇的游客,每抬一次十至五十元不等;有的活动内容还设置了奖励奖金,完全变成了一种比赛活动,如“斗牛节”里看不到“斗牛”,而是篮球、自行车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这就失去了节日的原真性;有的任意添加、编造或随意拼凑、断章取义地“包装节日文化,随时随地将本应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蕴涵丰富的民族节日、庆典舞台化,对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还有的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在宣传和解说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时,牵强附会,使民族节日文化失去其淳朴的本色,没有真正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是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消费趣味和商业的需求。

  3.1.3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和特征的异化

  精神异化:

侗族的传统节日是祖先们世代相传下来的,每一个节日都有其意义,象征着侗族人民的和谐和美好,凝聚着侗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但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也无不影响着侗族人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侗族人的生活方式,节日开始淡化、异化。

过不过节已不重要或是象征性的表示,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减少,节日在简单化。

这无凝会使民族节日文化精神发生了变异,民族凝聚力将会消失。

这也会使侗族节日文化失去纯朴的美德,从而使本民族的道德观念发生改变和扭曲。

当一个民族的社会观念开始变化时,其价值观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也在发生改变,使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实质必将发生裂变和异化。

  特征异化:

在一定地域的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不可能长期处于孤立的状态,它将不可避免地与其它民族节日文化发生接触,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从而使民族特征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整合体。

  当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其它节日文化相互接触时,特别是在与其它节日文化力量有很大差异时,这种文化势能上的差异,往往会造成强节日文化势能对弱文化势能的巨大影响,其结果是弱势侗族文化势能接受强文化势能民族体的文化,处于力量弱的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可能被消灭、后退、萎缩并保留在狭小的特殊环境内。

无论怎样,较强的节日文化都会赋予较弱的节日文化某些特征,也就是说,侗族传统节日文化通过与异族节日文化的相互作用发生实质上的变化,产生民族文化移入现象。

文化势能强大的节日文化会给予侗族节日文化许多特征,当两个节日文化发生接触时,会产生真正的交流,产生民族文化“融汇”,因此,处于弱势的侗族节日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异。

  3.2从内部分析

  3.2.1传统节日面临失传的危机。

从民族的内部来看,传统节日往往是老人比较喜爱的节,许多的年轻人都看得比较淡,过不过节都无所谓。

再则,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也无不影响着年轻人不断地涌向外面的世界,经济意识的增强吸引着侗家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在家的也只是些留守看孩子的老年人,想隆重地庆祝节日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节日里也很难组织大规模的人员开展活动,这也是一个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在减少和节日活动中的戏曲、侗族歌舞等艺术面临着失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外面的年青人,由于日长月久也就不记得了本族的传统节日,从而民族传统节日也就处于逐渐的消失的边缘。

  3.2.2传统节日的流失。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谁也不能说本民族的节日就永远权属自己,文化是无国界的,就国外的圣诞节也好、情人节也好,外国人在过中国人也在过,而且氛围很浓,在我国的影响力也很大。

侗族传统节日也一样的会流传到周边的民族地区,如龙额的“花炮节”近年来也不搞了,现在要参加此节日要到与地坪乡交界的富录(广西)去,如不加以重视,不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传统节日也就渐渐离我们而远去,后代人听到的也只是民间传说中的故事。

  3.2.3传统节日缺乏品牌意识和影响力。

在我国,民族文化品牌给旅游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经济效益,大家都争抢民族文化品牌,如“香格里拉”、贵州的“夜郎文化”以至于我们的“侗族文化”等。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也一样,有许多的节日与其它民族相同,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大体相似,差别不大,但在开展规模和宣传上不如别人而被抢占了风头。

如尚重的“牿藏节”,苗族也过此节,但尚重“牿藏节”就没有苗族的“牿藏节”影响力大,人们只知道苗族过“牿藏节”,很少有人知道侗族也过该节。

又如“三月三”节。

彝族举办该节的规模和影响力都胜过侗族,这也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空前的经济效益。

在外界,侗族这个节日还不为人知,这是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宣传,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不够所造成。

  4.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1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

  传统民族节日文化保护重在“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关键也是在于传承,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其精神文化内涵。

当前,正是由于民众不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而过多关注于物质形式表面,很多年轻人在传统节日来临时已经习惯于只关注该吃什么,认为过节就是重在吃喝,美味佳肴饱餐一顿而已,使得传统节日“物质化”的趋向掩盖了其精神实质。

因此,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尤为重要。

  4.2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4.2.1传统节日与民间艺术和习俗相结合保护

  传统节日推动着民间艺术和习俗的发展和延续,而民间艺术和习俗又是传统节日的

  载体,没有歌舞表演和风土人情的节日是缺乏灵魂的,没有民族节日作为民族艺术的平

  台,民间艺术也就得不到完整的展示、演示和保存。

  一是传统节日与民族歌舞相结合:

侗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侗家的鼓楼里,随处都可听到歌声,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在每一个节日里“多耶”(侗语:

唱歌跳舞之意),展示歌喉和民族舞技。

如今侗族大歌、侗族芦笙舞在世上都有及大影响力,这无不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传统节日给予搭建了舞台。

侗族节日和侗族大歌相比,虽然两者最有效的保护措施都是传承,但侗族大歌可以随时随地的学练,可以请歌师教,可以让侗族大歌走进课堂;而侗族传统节日却不同,每一个节每年只过一次,只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世代的延续下来,是一种自然传承的方式。

但侗族节日中却又包含了侗族大歌及民族舞蹈,所以,要想保护好侗族大歌等民间艺术文化,首先要保护与传承好传统节日。

  二是传统节日与侗族服饰相结合:

侗族传统节日也是本民族服饰展示的一个舞台和最佳时机。

每当节日的到来,侗族姑娘都要穿上最艳丽的服饰展示自己,格外的引人注目,在节日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侗族服饰从布料到成衣都是侗族妇女们一针一线的制成的,服装上的制绣、银饰等都是手工制作,是为节日而精心准备的,这些精美的服饰平时不穿,只有在节日里才能见到。

因此,保护好民族传统节日也就促进了民族服饰在设计、创新以及刺绣等方面的发展。

  三是传统节日与侗族特色饮食文化相结合:

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逢佳节都要邀请四邻八方的亲朋好友到家做客,用陈年的腌鱼、侗家油茶、陈年米酒等款待贵客。

侗族节日里特别重视饮食文化,菜谱在全国都是独具特色,有侗家的腌鱼、腌肉、烧鱼、牛羊瘪、血红、生鱼片、醋腌生血等,这些都是侗族特色菜肴,格外的丰盛,有很多的菜肴是专门为节庆而准备的,只有在节日里的餐桌上才能看到。

因此,保护传承好传统节日,侗族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就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才不至于民间这些手艺失传。

  侗族传统节日是与侗族歌舞、侗族服饰以及侗族饮食文化等相伴相随的,离开了传统节日文化,这些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展示的空间。

如果民族传统节日一旦消失,侗族的其它文化也就失去了它所展示的舞台,侗族大歌、舞蹈、戏曲、民族服饰、侗族饮食等文化的失传也就可想而知。

  4.2.2尊重民族信仰保护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许多的传统节日都与民间信仰有关。

在侗族传统的节日里,多数起源于民间信仰中的祭祀活动,更多的节日则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包含信仰观念的民俗活动。

如“祭萨”就是为了纪念侗族人民所信仰和崇拜的女英雄——“萨”神。

相传“萨”为保卫侗寨安全,在一次与官府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在黎平境内一个名“弄堂概”(侗文)的地方纵身跳下悬崖,英勇献身。

后人为了缅怀她,逢年过节都要开展各项活动祭奠她。

因此,在各个侗族村寨建起了专门祭“萨”的祭坛,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祭祀仪式和管理祭坛的方法。

又如“赶社”是贵州黎平县龙额一带侗族同胞纪念“社神”木阿点龙的传统风俗。

这些古老的民间信仰构成了侗族传统节日形成与传承的独特文化生态。

还有“牯脏节”、“泥人节”等都是以祭祀神灵为主。

而“千三欢聚节”、“吃新节”、“鱼冻节”则是为了祭祀最早迁移到本地居住的祖先们。

因此,尊重民族信仰,实际上也存在着合理保护了民族的传统节日。

  4.2.3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普查与宣传工作

  普查统计与宣传是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有效保护,是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节日进行抢救的基础。

开展普查统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普查摸清本县境内的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主要的类别和形态、蕴藏的情况、分布的村寨、传承的范围、演变情况以及节日的历史背景。

如今,许多的侗族地区都已不说侗话、不穿侗服、不唱侗歌了,都已开始汉化,一个民族在逐渐的演变而被“吞噬”。

侗族传统节日也不例外,也逃不过被演变的命运,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普查统计,甚至录制一些传统节日做成节目加以宣传,如不搞好此工作,许多的本地人都不知道本民族的节日,对于子孙后代就更不用说了。

从宣传角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

可利用各级广播电台、各种报刊杂志、大幅宣传画,开展民族节日采风活动、举办民族节日摄影和美术大赛、旅游产品推介等,方能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来增强影响力。

  4.2.4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

  目前,在国际国内还未有过对民族民间节日等“传统文化”进行立法保护的情况下,作为全国最大、以节日之多而著称全国的侗族县,可以率先积极探索一个对民族节日文化进行保护的模式,以更好地对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保护。

一是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州的自治权利,由州人大制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节日保护条例》,用条例规定的方式对侗族节日进行保护。

二是在还没有立法保护之前,县一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点制定有关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办法”或“规定”,对侗族传统节日进行保护;同时,在不改变原生态侗族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对大型的集体性节日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并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每年可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侗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在官方参与的同时,要引导不了解侗族传统节日的外地游客进入侗寨过节,增强侗族的知名度和民众的自豪感,这样侗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将会更好。

  此外,就是对后人进行教育,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这意味着“教育”是“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这样传统的节日文化才会“世代相传”下去。

  4.2.5向各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

  展。

传统节日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需要提高认识,将传统节日有计

  划、有步骤地分批申报为地区级、国家级以及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把传统节日列为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节日的文化特色,更是提升传统节日经济的竞争力。

在我国有的传统节日往往被国人淡忘,传统节日经济在我国反而不如西方节日经济有竞争力,这是因为我们传统节日得不到很好保护的现象。

  侗族的传统节日与中国其它少数民族一些传统节日相比,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在保存上相差甚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有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单。

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又如侗族大歌也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那么,根据传统节日的不同,将主要的传统节日分别申报为地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存在的重要标志,是侗族人的精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个重要内容,过传统民族节日应该成为侗族人民共同的认识。

因为传统节日能增强本族人民族认同,实现民族内部的心理沟通,能增强侗族人的心理凝聚力。

这不仅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侗族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侗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弥新和发展壮大。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要调动民众的精神力量,切不可疏忽了几千年养就的节日文化传统,让侗族传统节日与异族节日共同生存,构成一个互补关系,形成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让它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

【发表评论】【打印】【收藏本页】【关闭】

相关信息

∙从维吾尔语学习到认知维吾尔族文化

2019.03.23

∙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

2019.03.23

∙彝族习惯法研究情况述略

2019.03.23

∙巴夺寨羌族习俗变迁

2019.03.13

ff

∙花鼓灯的文化底色

2019.03.13

∙金平苗族蜡染艺术的展示与传播

2019.02.28

∙论达斡尔族文人诗歌的知性特征

2019.02.28

∙拉萨“噶玛贡桑”地名的由来

2019.02.28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意见建议|法律声明

地址: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49号ADD:

49FUXINGMEN-NEIST.BEIJINGCHINA邮编(POSTCODE):

100031

COPYRIGHT@2019-2019民族文化宫信息中心版权所有XX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30913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