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4407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docx

中医急慢性胃痛治疗

一、胃痛病概述

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病,可见胃病发生的概率之高。

“胃病”是一般人对胃部疾病的笼统称呼。

最常见的胃部疾病有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等等。

慢性胃炎还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等。

慢性胃炎病程长、症状轻、容易复发,发病率高,通常所说的胃病多指这一类。

胃病发生的原因相当复杂,多由于情志不畅,精神紧张,饮食不当,无视饥饱,过冷过热,食无定时,食物质量等因素所致。

浓茶、白酒、咖啡、酸辣等刺激性饮食也易引起胃病的发生。

胃病还有遗传性,胃病患者的子女相对容易患病。

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部疼痛、饱胀、食欲不良、吐酸、嘈杂等。

如果你频繁地或周期性地出现上述症状,先不要随便自己到药店买药服用。

必须先到医院就诊,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纤维胃镜、钡餐造影、肝功化验、大便常规等。

待确认了胃病的种类、程度,是否还有其他病之后,再进行治疗,这是特别重要的。

对于胃病的治疗,中西医不大一样。

治胃病的西药有上百种之多,可分为解痉止痛药、抗酸药、胃酸分泌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助消化药、促胃肠动力药、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等几大类。

西医治疗大多因病选药,按病施治,缓解症状容易,治本除根较难。

中医治疗则是整体考虑,因人制宜,辨证论治,注重病因,补虚扶正,治病求本。

中医历来特别重视胃病的诊治。

认为“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说明脾胃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保护胃气,调理脾胃,总结出了“脾旺则四季不受邪”,“保住一分胃气,留得一分生机”,“有胃气则生”等重要治病经验。

胃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饮食不当所致,预防胃病最重要的是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包括食物质量、数量、温度和进食时间、进食时的心情等)。

脾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饭时应尽量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停”。

良好的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基石,希望患有胃病的博友一定要注重调护好自己的胃,在养生保健方面应以胃为本,科学养护。

祝你永远拥有一个健康的胃,“胃口”常开,“胃气”常存!

二、防治胃痛病的“人体大药”

尽管胃痛病的病因不同,病机病机有别,但是,防治胃痛病的“人体大药”却都能将它一一“搞定”。

同其他的“人体大药”一样,胃痛病的穴位也有近端穴位和远端穴位两类。

胃痛病的取穴,可从任脉穴、膀胱经穴、脾经穴、胃经穴和肾经穴中选择。

首选的胃痛病穴位是足三里、脐胃、神阙穴、公孙穴、尺胃穴等。

(一)防治胃痛病的近端穴位

1、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配足三里治腹脱、便秘。

[附注]脾的背俞穴。

2、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附注]胃的背俞穴。

3、三焦俞,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附注]三焦背俞穴。

4、气海俞,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5、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附注]大肠背俞穴。

6、关元俞,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配气海治腹胀。

7、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

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8、阳纲,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气海治腹胀。

9、意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脾俞、胃俞治腹胀。

10、胃仓,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足三里治胃痛。

11、肓门,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12、渊腋,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

配条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13、辄筋,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14、日月,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15、京门,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16、章门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17、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大敦治疝气;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18、不容,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中脘治胃病。

19、承满,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配足三里治胃痛。

20、梁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21、关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

配足三里、水分治肠鸣腹泻。

21、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病,心烦,癫狂。

配中脘治胃痛。

22、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胃痛,呕吐,癫狂。

配足三里治胃痛。

22、天枢,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治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泄泻。

[附注](l)大肠的募穴;

(2)《千金》孕妇不可灸。

23、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配子宫、三阴交治痛经。

24、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配大敦治疝气;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

24、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萎,阴肿。

配气海治肠鸣腹痛。

[附注]冲脉所起。

25、商曲,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腹中积聚。

配中脘、大横治腹痛、腹胀;配支沟治便秘;配大肠俞、天枢、治泄泻、痢疾。

26、石关,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

配中脘、内关治胃痛、呕吐、腹胀;配三阴交、阴交、肾俞治先兆流产和不孕症。

27、阴都,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胀,肠鸣,腹痛,便秘,妇人不孕,胸胁满,疟疾。

配巨阙治心中烦满;配三阴交、血海治闭经;配中脘、天枢、足三里、四缝治纳呆及小儿疳积。

28、腹通谷,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心痛,心悸,胸痛,暴喑。

配内关、中脘治胃气逆;配申脉、照海治癫痫、惊悸;配上脘、足三里治纳呆。

29、幽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腹痛,呕吐,善哕,消化不良,泄泻,痢疾。

配玉堂治烦心呕吐;配中脘、建里治胃痛、噎嗝、呕吐;配天枢治腹胀、肠鸣、泄泻。

30、步廊,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内伤咳喘;配心俞、内关治胸痹、心悸怔忡。

31、神封,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胀痛。

32、灵墟,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胁胀痛,呕吐,乳痈。

配足三里、中脘、内关治呕吐、纳呆;配神门、神藏治失眠健忘。

33、神藏,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呕吐,不嗜食。

配天突、内关、太冲治梅核气;配心俞、玉堂治胸痹、噎嗝、冠心病、心肌梗塞。

34、府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疝气,积聚。

配气海治腹痛。

[附注]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35、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36、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附注]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37、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气海治肠鸣。

38、食窦,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39、悬枢,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40、脊中,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41、中枢,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42、至阳,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43、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治虚劳、里急、腹痛;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大赫、肾俞、次髎、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44、石门,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配阴陵泉、关元、阴交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三阴交治遗尿;配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三阴交、带脉穴治崩漏、带下。

45、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配关元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命门(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天枢、上巨虚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配足三里、合谷、百会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46、阴交、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主治绕脐冷痛,腹满水肿,泄泻,疝气,阴痒,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带下,产后恶露不止,小儿陷囟,腰膝拘挛。

配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配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配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附注]任脉、冲脉、少阴之会。

47、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配三阴交治五淋;配公孙、水分、天枢、足三里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气海、关元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配关元、气海(重灸)治中风脱证。

[刺灸法]禁刺;可灸。

48、水分,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配天枢、地机治腹水;配内关治反胃呕吐;配中封、曲泉治脐痛;配脾俞、三阴交治浮肿。

49、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主治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49、建里,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配内关治胸中苦闷;配水分治肚腹浮肿。

50、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梁门(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51、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配丰隆治纳呆;配天枢、中脘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52、巨阙,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配内关治心绞痛;配章门、合谷、中脘、内关、足三里治呃逆;配足三里、膻中、内关、三阴交、心平穴、心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人中治癫狂痫证;配神门治失眠健忘。

53、鸠尾,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配梁门、足三里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治呕吐。

54、中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主治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配俞府、意舍治呕吐。

55、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附注]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二)防治胃痛病的远端穴位

1、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2、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足三理治腹胀。

3、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4、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6、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2)孕妇禁针。

7、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8、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9、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

10、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

配支沟治疟疾;配尺泽治反胃、呕吐、呃逆;配水沟、太冲治癔病;配腰奇治癫痫。

11、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

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12、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13、中都,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治疝气;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14、梁丘,屈膝,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膝肿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痈,血尿。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15、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内关治呕吐;配气海治腹胀;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养志保健。

[附注](l)足阳明经所人为“合”。

(2)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3)参考资料:

a.据报道,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b.据报道,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

c.据报道:

针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单位,兔增加62.1单位,两者均在针后12小时增加最显。

d.据报道:

针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调理素明显增加,从而促进白细胞吞噬指数的上升,增强其免疫能力。

16、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脚气。

配足三里、气海治便秘、泄泻。

17、条口,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18、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19、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主治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配大椎、丰隆治癫狂痫。

20、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21、内庭,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主治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配合谷治齿痛;配地仓颊车治口歪。

22、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配内关、神门治多梦。

23、然谷,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承山治转筋;配气冲、四满治石水;配太溪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24、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三、胃痛病的中医辩证诊治

中医诊治胃病首先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再参考西医检查结果,综合辨证,分型施治。

现将常见的证型及其治疗分述如下。

(一)脾胃虚寒,症见上腹部隐痛,泛吐清水,喜食热饮,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

治法治则:

益气温中,健脾和胃。

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厚朴温中汤等方加减。

方药:

党参15、黄芪20、白术20、干姜10、桂枝10、茯苓20、木香15、陈皮10、厚朴15、草蔻7、砂仁5、炙甘草12。

虚寒甚者加川椒、制附片,泛吐清水者加半夏、生姜等。

(二)肝胃不和:

症见上腹部胀痛,牵引胁肋,嗳气吐酸,情志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治则:

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

柴胡10、白芍20、枳壳12、川芎10、香附12、元胡10、川楝子10、乌賊骨15、苏梗15、陈皮10、炙甘草10。

胁肋痛重者加檀香15、佛手12。

(三)脾胃湿热,症见上腹部灼痛痞闷,嘈杂泛酸,口苦口腻,恶心纳呆,倦怠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治则:

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香连丸、平胃散等方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