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济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4118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9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经济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成都经济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成都经济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成都经济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成都经济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经济圈.docx

《成都经济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经济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经济圈.docx

成都经济圈

成都经济圈

合作互动机制研究

                           

 

课题组负责人:

   程显煜(成都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戴 宾(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课题组主研人员:

   陈家泽(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邓立新(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

   李 霞(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钟怀宇(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周 灵(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

   伍笛笛(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是一国参与全球竞争、支撑区域发展的主体。

加快成都经济圈建设,形成合作互动的体制机制,符合全省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对于充分发挥成都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成都经济圈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一)发展概况

参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成都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城市群总体规划纲要》,我们认为成都经济圈应当由7个城市构成,即以成都为核心,以德阳、绵阳、资阳、眉山、乐山、雅安等城市为节点,150公里为半径的1小时经济圈域。

包括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雅安、乐山6市行政区域,总面积8.1万平方公里,人口3379.4万。

成都经济圈位于四川盆地盆底,地处盆西平原,是我省人口、经济、城市最密集的地区,经济总量占了全省一半以上。

面积:

8.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6.7%;

人口:

3379.4万人,占全省38.3%;

地区生产总值:

5993.5亿元,占全省5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7735.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

三次产业结构:

14:

47:

39;

经济密度:

739.9万元GDP/km2;

城市化率:

32.3%(按户籍人口统计);

财政收入:

400.7亿元,占全省4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482亿元,占全省59%。

       

图1成都经济区的区域范围[①]

表12007年成都经济圈基本情况

 

面积

(万㎞2)

总人口

(万人)

GDP

(亿元)

人均GDP(元)

经济密度

(万元/㎞2)

财政收入

(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

成都经济圈

8.1

3379

5993.5

17735.4

739.94

4007253

3482.15

四川省

48.5

8815.2

10505.3

12893

216.60

8508606

5855.30

成都市

1.2

1112.3

3324.17

26525

2770.14

2863772

2399.96

德阳市

0.6

385.3

648.4

17789

1080.67

293577

164.87

绵阳市

2.0

537.9

673.5

13640

336.75

281173

235.17

眉山市

0.7

344.5

343.75

11340

491.07

119289

211.65

资阳市

0.8

493.2

373.97

8818

467.46

141826

125.17

乐山市

1.3

352.5

452.97

13475

348.44

232128

203.47

雅安市

1.5

153.7

176.75

11725

117.83

75488

141.86

资料来源:

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08》整理计算。

(二)主要特征

成都经济圈具有以下特征:

——单核经济区、核心城市首位度极高。

以超大城市成都为核心,其主要经济指标占成都经济圈一半以上,区域城市首位度达到5.2,四城市指数为2.2。

——总体经济水平较发达,工业化程度全省最高。

三次产业结构为14:

47:

39,工业化水平在全省最高,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发展水平全省之最,第三产业也是全省最发达区域。

成都经济圈同时也是我省金融、信息、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地区。

——交通、通讯网络发达。

以成都为中心的铁路路网、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

贯通西北和西南的光缆通讯,通达全国和东南亚的空中航线均在成都交汇。

——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经济圈内有17个城市,其中超大城市1个、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10个,是全省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

——科技、教育优势明显。

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高等院校,80%左右的科研机构,成都市科技人员万人比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

成都经济圈是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航空航天工业、核技术应用产业、有机化工的重要科研设计制造基地之一,在西部甚至全国具有突出优势。

——经济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成都经济圈是连接西南和西北两大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内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陆地通道、空中通道和经济交流中心,是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一极。

这三个地缘条件,使成都经济圈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和与全国陆上、水上、空中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推进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是21世纪的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全球性的分工与协作,而且也意味着全球性的竞争。

全球性竞争不仅包括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表现为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

因为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经济圈在结构状态(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群集及专业化程度)、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要素集聚各方面比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只有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经济圈才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才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的竞争,才能担当起国家和区域新一轮财富集聚的支撑主体。

著名学者于光远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企业,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建立在城市群基础上的经济圈。

早于2003年出版的《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即已指出: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发展成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经济圈,今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这三大经济圈集聚。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经济圈在不久的将来会成长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和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三大经济增长极。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强化区域协调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培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国家战略。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旨在大力推进区域互动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

继编制完成《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重大区域规划之后,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编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区域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等地的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

近年来,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已经充分意识到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经济圈在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经济圈的培育和壮大当作21世纪初期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杭州、西安、重庆等全国性、跨省域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正积极开展经济圈的研究规划工作,加快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的培育,推进经济圈的合作互动与分工协作,力争使其成为未来20年内中国最具竞争力和经济实力的区域。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发展水平低,区域整体竞争力孱弱。

西部地区只有实施空间集中化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区域,着力培育打造若干经济实力与带动力强的经济圈域,构建起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才有条件和可能深度参与国内外分工,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在全国和全球发展的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否则就将始终处于全国和全球经济的边缘,也无法从根本上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是我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极和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支撑点。

成都经济圈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一极,也是四川最具经济活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区域。

推进成都经济圈的合作互动,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形成具有强大区域带动力的经济圈,有利于加快成渝经济区培育,使其成为引领西部发展的经济中心和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提升西部重点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带动和促进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社会联系,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推进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需要

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省情,提出了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要求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同时指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打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等“四大城市群”,加快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经济圈是我省人口、经济、城镇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我省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

其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16.7%,经济总量却占全省的57.1%,财政收入占全省的47.1%。

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水平高,科教优势突出,消费市场广阔,是四川少数具备跨省域竞争和国际竞争潜力的区域。

成都经济圈内的成德绵地区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制造业及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形成以三大城市为结点、产业与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合理、城乡一体程度高、区域自组织能力强的城市带,并逐步向大都市连绵区迈进,成为全省范围内产业群聚性高、城镇体系完善、创新功能强、富有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点轴发展带。

推进成都经济圈的合作互动,有利于发挥成都全省经济中心和增长极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乐山之间的分工协作,加速成德绵地区的发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成都经济圈的增长极作用,快速提升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尽快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成为全省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四川对外开放的门户和参与全国、全球竞争的龙头。

加快推进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率先实现跨越发展,引领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要求。

(三)成都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1.推进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是成都城市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四川的城镇体系呈较为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城市首位度达到5.2,城市指数也达到2.2(正常的4城市指数为1),形成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等级系列,缺少100~200万的特大城市,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出现明显的断层。

这种断层效应一方面形成累积因果效应,进一步强化了成都在全省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致使成都的极化效应十分显著,四川省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高度集中。

这种城市集聚效应使成都近年来始终处于不断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四川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得以强化。

图22007年四川地级以上市以市辖区非农人口反映的城市人口规模

另一方面,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看,成都因集聚而形成的强大经济能量却未能适时、有序地向周边更为广阔的地区辐射和扩散,这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了成都城市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中心城市集聚到一定规模的产业和生产要素不能适时有效地向外传递和扩散,一方面不能起到引领和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则会使中心城市的外部不经济状况得以强化,经济结构难以优化升级,从而影响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从城市发展的阶段看,成都需要积极推进成都经济圈的合作互动,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优化产业结构,转移低端制造产业,发展优势产业群,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半径,与周边地区形成深度的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体系。

2.推进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是成都突破资源环境发展瓶颈的需要

成都市的行政区域仅有1.24万平方公里,资源有限,不断集聚的产业与人口使生态和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严重。

成都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863m3(2005),低于全球公认的人均1700m3的缺水警戒线,也远低于全省3388m3的人均水平。

从长远来看,进一步的人口、产业集聚和城镇发展将对成都水资源承载力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成都必须加强与岷江、沱江上游地区的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增加市域外调水量,共同保护和恢复岷江、沱江上游生态环境,涵养水土,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水资源需要量。

成都市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重,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根据市规划局、国土局规划修编提供的土地利用指标,目前成都市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总面积208.77平方公里,已使用及已落实项目的用地为187.07平方公里,园区剩余土地面积仅为21.7平方公里。

如果考虑金堂工业后备区可形成42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含生活区),则未来成都可用于工业发展的用地只有70平方公里。

成都市煤炭、石油、铁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严重缺乏。

铁矿和煤炭资源较少、分布较散,且因规模小、品位低、质量差,抑或有害成分含量高(如铁矿含磷高,煤含硫高等),阻碍了其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短缺,水能开发潜力不大,天然气总量不大,市外输入为主、市内生产为辅是成都能源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

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稳定供给,从长远战略考虑出发,成都需要积极推进成都经济圈的合作互动,必须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加强与周边市州的产业分工与协作,适时转移部分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产业,限制发展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积极探索跨区域统筹土地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途径,跨市(州)、参与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共同开发,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争得主动权。

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以及产业与人口的高度集聚,使成都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剩余容量已极为有限,必须积极推进成都经济圈的合作互动,加强跨市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形成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的格局,才能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成都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已经饱和,难以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超越城市自身、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寻求城市的发展。

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超过400万,一环路以内人口密度超过2万人/平方公里,致民路街办、西安路街办、双桥子街办人口密度高达4万人/平方公里。

人口过度密集造成了中心城区交通拥挤,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供应不足,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目前,成都市117或198范围内已面临旧城改造成本过高、宜居指数受限、承载能力萎缩、边际效率下降、结构调整困难、发展空间局促、摊大饼无限扩张等现代城市病的难题和弊端,难以较大规模地承载新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因此,成都需要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引导各类城镇发展以及人口和产业集聚,以有效疏解中心城区过密的居住人口,截留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妥善安置灾区迁移人口,形成合理的人口与城镇化空间格局。

推进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有利引导全省人口与产业合理布局,减缓成都城市发展压力。

三、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的历程及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作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相互信赖、支持、互让,从而在资源短缺的竞争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的契约活动。

“如果说竞争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与效率的话,那么合作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与效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圈内城市间如何加强合作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全面发展,是区域各城市间面临的共同课题。

了解成都平原经济圈内城市间区域合作互动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加强经济圈内城市间的有效合作,对提高圈内区域合作剩余(红利),增强区域各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成德绵眉乐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和加快经济圈区域一体化进程,进而对促进新时期新阶段四川又好又快发展,对提高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历程

成都经济圈的合作互动历程,呈现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古代-1949年:

合作互动的历史悠久

成都经济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合作互动历史悠久。

作为古蜀国发源地,这里的人民远古就是一家,本是同根生。

大量史实证明,成都经济圈内的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互动从未停止过。

是西川人的共同奋斗,创造了包括成都在内的古蜀文明,也造就了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富饶繁荣,共同赢得了四川“天府之国”美誉。

古蜀开凿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水资源共享共用和成都平原地区“水旱从人”,从而开创了成都平原地区长江上游的农业文明,由此也形成了成都平原地区人民的长期合作传统。

都江堰工程建成于2000多年前,保证了成都平原地区不再受水旱灾害影响,至今仍在泽被后人,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系延伸,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300多万亩扩大到1100多万亩,灌溉的范围已扩大至乐山、眉山、绵阳、德阳、资阳等区域,也奠定了区域内合作的传统历史基础。

2.1949—1978年: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互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成都经济圈具备了现代工业经济基础,更是根本改变了成都平原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诸如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布局的众多电子、机械工业项目,造就了成都东郊工业区、德阳新型机械重加工工业城、绵阳电子工业和中国科技城基础。

1950年开工、1952年7月1日正式通车的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以及后来陆续建成的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双流机场的建成投入使用,改变了蜀道难状况,使成都经济圈内的城市数量增加,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快。

国家布局形成的区域内的产业以军工为主,分工明显,互补性很强。

如成都和绵阳是重要的电子工业科技研发中心,区域内其他电子工业企业相互配套等。

此时期的区域合作互动更多具有国家计划、军工产业内部配套、交通设施项目为主等特征。

国家计划部门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是区域合作互动的主导,具有自上而下特点。

服从国家重大产业项目战略布局和重大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使成都经济区成为四川、长江上游乃至中国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和交通通讯最为发达的地区。

3.1978年至20世纪末:

经济转型期的行政区划调整与初步合作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199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国经济进入市场化改革转型期。

成都平原经济区范围内在世纪之交前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主要有:

一是行政区划调整。

1983年,温江地区与成都市合并,原温江地区的广汉、什邡县划归德阳;德阳市成立,辖绵阳地区的德阳、中江、绵竹和温江地区的广汉、什邡共5县;1997年,重庆从四川省划出成为直辖市,眉山从乐山市划出成立眉山市等。

二是地方政府发展战略不断完善。

四川省相继推出了“一线两翼”(成渝一线和成都、重庆两翼)战略;“两线两翼”(成渝一线和成德绵乐一线)战略;1997年3月,重庆市从四川省行政区划出后,四川省提出发展县域经济“一条线”(成德绵乐经济带)战略。

三是政府推动并初步搭建起对外联系的区域交流合作平台。

如:

西南五省区市七方协作会议、长江流域城市经济带战略协作会议、长江上游经济区协作组织等。

这一时期的合作互动更多地表现为与国内其他经济区的联合合作,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因此,各城市政府相继都成立了对国外省外的招商局或国内经济合作局。

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合作互动机制,这类合作互动通常是浅层次的、不稳定的。

4.新世纪以来:

学术研究—政府规划—实践运作

进入新世纪后,成都经济圈建设经历了从学术研究到政府规划再到实践运作的两大转变,经济圈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6年重庆直辖之际,著名学者林凌、刘世庆首次提出了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设想[②],并完成了四川“九五”规划课题《成都平原经济区规划》的研究工作,其提出的“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即以成都为中心,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圈的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

)的构想,成为影响“九五”四川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

1997年刘诗白先生提出了构建大成都经济圈的构想[③]。

同年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的何一民教授也提出了构建大成都城市圈的想法[④]。

他认为“成都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则应该走区域一体化、共同发展的道路,立足川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而构建大成都经济圈则是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⑤]在2000年中国西部论坛召开期间,西南交通大学戴宾教授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出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区的设想,认为“发挥成都中心城市作用的核心是突出成都对其经济影响区的枢纽、主导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中心城市的聚集与辐射功能,在成都与中小城市、城镇群以及广大的经济腹地之间建立起一种广泛、密切而稳定的社会经济联系,促进地域分工体系的形成,加速其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以成都为中心构筑并形成一定的经济区域。

”[⑥]同年,时任市长的王荣轩代表成都市政府提出了构建“成—德—绵—乐”川西平原城镇体系的构想[⑦],后来又把这一构想表述为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

2001年四川省委党校的陈钊、江世银获准立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对策研究——兼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区域发展战略》,并于2004年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⑧]。

2003年成都市社科院设立《成都都市圈战略规划研究》(主持人戴宾)课题,对成都经济圈进行了系统的战略规划研究。

2004年四川省发改委设立“十一五”前期重大调研课题《成都经济区区域规划研究》,由林凌、戴宾、刘世庆共同主持完成。

成都经济圈开始由学术研究进入政府层面的规划。

2006年省委、省政府成立成都经济区领导协调小组。

2007年四川省发改委编制完成《成都经济区区域规划》(起草组负责人戴宾)。

2009年按省政府要求,四川省发改委组织编制完成包括成都平原城市群在内的《四川省四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起草组负责人戴宾),四川省建设厅编制完成《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起草组负责人胡滨)。

2008-2009年,成都市与资阳、眉山、乐山、凉山州等签订区域合作协议,成都经济圈区域合作由政府规划层面进一步转入实践操作层面,并由意向性合作向项目推动进一步深化。

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的新局面开始形成。

(二)成都经济圈合作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尽管成都经济圈内的各区域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但远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互动互惠的经济共同体。

从目前的实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合作领域较窄,合作方式单一。

各城市更多关注的是工业引资和工业园区。

目前的合作方式上更多表现为党政代表团互访、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等。

成都与德阳、绵阳、乐山的合作尚未见实质性内容。

二是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具体而有力的实施方案。

各方已经达成的合作协议大多是战略层面的框架性表述,较少具体的推进目标和行动计划;有的合作计划已经进入地方的“十一五”规划,但没有跟进的行动方案、项目日程安排和具体的责任要求。

三是缺乏有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