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934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docx

学考复习提纲必修一39二三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

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

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失败:

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背)。

进步意义: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辛亥革命

●1、同盟会:

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

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3、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6、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第一阶段:

5月4日—6月初中心:

北京主力:

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

6月5日以后中心:

上海主力:

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条件:

经济:

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

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主要内容(背书):

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中心任务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

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性质:

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9、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

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

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发展:

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标志: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原因:

主观:

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

客观:

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10、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

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11、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

(1)根本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2、●理解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

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开始-1949年春结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14、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1949年春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5、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1)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2)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

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国家;(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4)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

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

①确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②职能和地位: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

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2、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内容: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意义:

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意义:

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13、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出

14、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意义:

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15、了解《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16、了解“九二共识”:

1992年海基会、海协会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

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

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

(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

“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

(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5、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

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2)对国际:

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6、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7、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

(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1997年,对东南亚金融危机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加强与欧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在上海成立。

六个成员国: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初――基础

内容:

a废除债务奴隶制为自由民(平民与贵族);b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

意义:

废除氏族残余,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末――形成

内容:

a划定10个行政选区取代氏族关系;b设立500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陶片放逐法。

意义: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黄金时期(鼎盛)

内容:

a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b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c500人会议通过抽签组成并“轮值”执政;d陪审法庭形成,主司法、监督;e十将军委员会权力扩大:

(军政大权);f公职津贴制度、观剧津贴。

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罗马法形成过程:

产生-发展―形成

A.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

《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

B.发展阶段:

公民法:

前3世纪之前,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

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5、了解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a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b它维护奴隶制,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基础。

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平等权利,具有一定民主性。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

①标志:

1689《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内容:

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征税、拥有常备军b、议会定期召开、议员活动自由。

③意义:

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统治)

2、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权利:

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首相:

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政权

3、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

4、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阅读111页图示)

5、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5--1941)

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

(众议院-普选、参议院9年-间选);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

6、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

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

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

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了解《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1)1871年3.18无产阶级革命胜利:

1871.3.18。

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巴黎公社:

1871.3.28

政治:

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经济:

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

性质:

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实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11.7)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2)、战争引起革命:

二月革命1917.3.10两个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vs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矛盾)

(3)、列宁《四月提纲》(和平过渡)+制定武装起义方针(十月会议)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11.7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4、认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作用: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A、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推翻资级统治建立社义制度,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C、打击帝义统治,推动国际无级革命和被压迫民解运动的发展。

D、它是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伟大实践的胜利。

5、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的概况: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成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雅尔塔体制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达成若干协议。

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A、杜鲁门主义(政治):

1947.3遏制共产主义;

B、马歇尔计划(经济):

1948.4扶持和控制欧洲;

C、北约组织(军事):

1949.4《北大西洋公约》集体防御。

D.“华约”组织成立1955.5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2、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德国的分裂:

1949分裂西德--东德

朝鲜的分裂:

1948.8大韩民国;1948.9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7-10月(苏联撤走)。

3、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

(1)、“舒曼计划”1950年:

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

(2)、《巴黎条约》1951年“煤钢共同体“(6国)

(3)、《罗马条约》1957年。

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4)、1967年三合一“为欧洲共同体”:

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动。

(各个机构仍然具有独立性)

(5)1973-1986:

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

4、了解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a、1955年,人均收入超过了战前,标志战后经济恢复完成;b、1956-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其中1960年池田内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c、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5、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

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宗旨:

非集团、不结盟政策。

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

1973年第四次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6、了解苏联解体(1991年)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a、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西方和平演变;b、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实行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c、导火线:

“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1991.8《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国名改变

(2)解体:

独联体成立:

-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彻底解体

影响:

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

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

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

灵渠

4、两汉:

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

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

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

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

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

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

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

商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